從信心滿滿到必須賭國運,德國進攻蘇聯的準備到底是多麼糟糕?

2021-01-08 歷史皇太后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和其僕從國軍隊一起發動了對蘇聯的入侵。入侵計劃之龐大,幾乎是前所未有,三個集團軍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入侵了蘇聯。這一擊讓蘇聯措手不及,戰爭剛開始就陷入了絕對劣勢之中。因為德國在初期的高歌猛進,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德國對此謀劃已久,蘇聯早就被德國人摸透了。但實際情況是德國根本不了解蘇聯,完全是在希特勒的狂想和一堆自相矛盾的情報指引下,來了一次賭國運的進攻。

一、狂人的計劃

某個角度上來說,希特勒是個徹底的狂人,他曾經反覆強調他不會重複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裡的錯誤——即在兩條戰線上同時開戰。然而事實結果是德國已經在兩個戰場開戰,並且計劃開啟第三個戰場。第一個戰場是英國,德國計劃以空軍壓垮英國的海空防禦,然後再入侵英國本土。第二個戰場則是北非,這個應該是義大利人的鍋,他們在北非的軍事冒進導致了德國必須對其予以援助。而第三個戰場則是蘇聯,這是希特勒念念不忘的一個地方。

非常矛盾的是希特勒早期曾為了免除後顧之憂,而與蘇聯籤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保證了德國早期的一連串勝利。然而到了他距離打敗英國只剩下入侵英國本土的時候,他反而將心思放到了蘇聯身上。希特勒有很多理由來解釋自己的決定,一方面是他鼓吹的"生存空間理論",這是他自為上臺之前就一直鼓吹的。另一個原因則是蘇聯耽誤了他取得對英國的勝利,他的理由是蘇聯的存在分散了德國的軍力,讓他不能投入所有力量進攻英國。

這一點其實非常荒謬,因為早在1940年6月30日,法國戰役結束後沒多久,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弗朗茨·哈爾德就在自己的日記裡記錄,希特勒要求他們"眼睛必須盯緊東方"。東方指的就是蘇聯,這意味著希特勒早就想要對蘇聯動手了。只是礙於之前的種種原因,他沒有機會對蘇聯下手。甚至於他早就和他的一眾幕僚們想好了對蘇聯的處置方案,把蘇聯肢解為多個大區,變成任由德國人支配殖民地,好滿足他所宣揚的"生存空間"。

而另一個促使希特勒必須這樣做的原因,則是在英國的天空中的巨大失敗。對英國發動的不列顛空戰在希特勒的胡亂指揮下,從打擊英國空軍變成了打擊英國的城市,結果導致了德國空軍的損失慘重,對英國的入侵也必須無限期的推遲。希特勒的個人威望受到了嚴重的損害,正如同後來他所表現出來的那樣,他把任何微小的失敗都看成是對他個人的侮辱,所以他更是迫切的需要一場勝利來加強自己的統治。對希特勒而言,進攻蘇聯從各方面來說,都成了是勢在必行的一件事。

二、糟糕的情報工作

希特勒是這麼想的,也很容易的就說服了他的將軍們,早在1940年就成功的說服了那些人。德國陸軍的將軍們表現出了他宣稱要與進攻英法時,截然不同的熱情與動力,似乎在他們的眼裡進攻蘇聯是一場必勝的戰爭。要知道在之前進攻波蘭和對英法宣戰的時候,德國陸軍的將軍們可不是這麼想的,甚至於希望通過政變阻止希特勒。而現在他們每一個人都變得信心滿滿,還不等戰爭勝利,就已經在盤算如何瓜分"屬於勝利者的果實"了。

不過情報總是要搞的,所以說德國陸軍早就成立了一個叫做"東線外軍處"的情報組織,來搜集有關蘇聯的軍事情報。然而德國陸軍找的情報負責人實在是不行,管理這個情報部門的是陸軍中校艾伯哈特·金策爾,此人是個徹頭徹尾的門外漢,連一句俄語都不會說。他也沒去過俄國,僅僅是去過一次芬蘭,據說去的目的還是公款旅遊。讓這麼一個人來負責情報,簡直就是天方夜譚。當然,這也側面說明了,德國陸軍是多麼的粗心大意。

於是在這位金策爾中校的領導下,德國陸軍就沒收到過一份正經的情報。這一情況固然有蘇聯情報部門的阻撓有關,在反間諜方面蘇聯內務人民委員會做的非常優秀,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個東線外軍處實在是不行。僅僅以地圖來說明是個比較直觀的例子,東線外軍處努力了整整一年,最後交給德國陸軍的地圖根本就不是正經的地圖,而是基於他們搜集的情報修改過的一戰時期的俄國地圖,以及從蘇聯購買的民用旅遊地圖。

在對蘇聯軍事實力的情報搜集上,東線外軍處就更為失敗了。在1940年末的時候,金策爾曾賭咒發誓的表示,蘇聯陸軍就70個師。然後到了1941年初他就推翻了自己的結論,表示蘇聯有120個師。到了1941年5月的時候,他的情報就變得更為誇張,說蘇聯有足足180個師。而東線外軍處編纂的蘇聯軍力手冊就更是混蛋無比,整個手冊內容都在泛泛而談,至於蘇聯的部隊的組成細節乾脆是一筆帶過了。不難看出,在金策爾的"天才領導下",東線外軍處是拿不出一份正經的情報的。

三、賭國運的希特勒

如果情報已經是變成這樣了,那麼也自然不能指望德國在戰備工作上有多麼靠譜。儘管外界認為德國是一個高效率的戰爭機器,已經做好了打一場世界大戰的準備。但實際上德國根本沒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在資源上他們依賴於進口和人工合成,這一點體現在德國需要進口瑞典的鐵礦石,與合成工橡膠這兩點上,另外從美國引進廢鋼鐵和廢橡膠以及進口石油,也是體現了這一點。換言之,德國根本沒有做好基本的戰爭準備,資源是完全不夠的。

而在工業體系上德國也並非是鐵板一塊,倒不如說德國的工業體系其實是四分五裂的。德國的工業基本都被如克虜伯這樣的大型企業所把持,而這些企業的上線則是德國陸海空三軍和黨衛軍。上述四方各自有各自的生產計劃,各自都有各自的部門來管理,德國最高統帥部都無權來進行幹涉,因為按照規定"所有軍火生產的方針和重點均由武裝部隊來負責"。這就導致了德國的軍備生產完全是一團糟,不僅無法進行總動員,甚至於生產方針都是反覆無常的。

這種混亂的情況下,金策爾還在那裡滿嘴跑火車,他一再的鼓吹蘇聯軍力不堪一擊,而且不適應現代化作戰。希特勒樂於聽到這樣的情報,他也相信自己的情報人員並沒有欺騙他。但就實際情況來看,他的情報人員是竭盡所能的忽悠他。直到1941年5月,距離戰爭爆發已經不遠了的時候,金策爾才告訴希特勒"真相"——蘇軍有180個師、250萬人的強大實力。這個情報差點沒把希特勒嚇的信心全無,因為這意味著閃電戰可能無法取勝。

陸軍總參謀長弗朗茨·哈爾德一看希特勒都嚇懵了,趕緊開始寬慰希特勒,聲稱:"蘇軍雖然在數量上超過了我們,但您大可放心,德國的指揮、裝備和戰鬥經驗都是十分優越的,而蘇軍只是比我們多了一丁點人而已。"此時希特勒也沒了辦法,德軍都已經布置到前線去了,距離發動進攻也只剩下一個多月的時間,想要把部隊撤回來那是絕對不可能的。無奈之下,希特勒只能任由"巴巴羅薩計劃"發動,基本上就是打算賭一波德國的國運了。

結語

在這種近乎是賭國運的準備和決心下,德國在1941年6月22日發動了進攻。但希特勒本人是內心非常複雜的,一方面相信德軍能夠取得勝利,另一方面又認為可能會失敗。戈林宣稱進攻蘇聯將是一場大勝的時候,希特勒曾否定了他的說法,表示:"對俄國的進攻將是我做出的,最艱巨的決定。因為我們對俄國一無所知,他可能是一個泥足巨人,但也可能截然相反。"而事實也證明了希特勒的說法,等待德軍的不是一場勝利,而是一場徹底的失敗。

參考文獻:《第三帝國的興亡》

《蘇德戰爭1941-1945》

《二戰揭秘》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相關焦點

  • 二戰德國突襲蘇聯,日本為何不支援德國進攻蘇聯?日本:我太難了
    在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悍然發動對蘇戰爭。戰爭初期,以德國為首的納粹勢力屢屢突破蘇聯防線,直到史達林格勒戰役的爆發,蘇聯憑藉龐大的戰略縱深和無數的人力物力投入,蘇聯的潰敗得到緩解,納粹德國的進攻勢頭受到遏制,陷入膠著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國戰場優勢逐漸衰落,為了緩解戰場壓力,迫切需要日本法西斯的加入,從東方對蘇聯發動進攻。
  • 下注中國,尋找2021年十大中國核心資產,賭國運,再出發!
    如今,隨著2020的即將結束,又到新一輪的格隆匯「下注中國,賭國運」投票選舉活動,我們將再次組織我們遍布全球70多個國家數千萬會員大討論,讓全球不同國家、不同行業、不同視角的投資者,一同尋找代表中國未來的核心資產。
  • 蘇聯又為何毫無防備
    二戰時期,蘇聯遭到了來自納粹德國的攻擊。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聯合其諸多僕從國對蘇聯發動了攻擊。面對納粹德國的攻擊,蘇軍顯得毫無招架之力,被打的節節敗退。然而如果縱觀二戰史,我們會發現為了這次進攻,納粹德國密謀多時,蘇聯紅軍也有所察覺。但為什麼最終蘇聯紅軍全無防備,被打的損失慘重呢?
  • 德軍士兵在莫斯科成片成片凍死,他們為什麼卻不去搶劫蘇聯人
    在這場戰役中,蘇聯軍隊通過頑強的防禦,成功逼退了德軍的精銳之師。德國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也就此終結。同時,這場戰役使得蘇聯軍隊樹立了信心,並為史達林格勒戰役之後的大反攻,埋下了伏筆。德軍失利的原因有很多,莫斯科幾十年不遇的極寒天氣,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零下四十度的冰天雪地裡,無數德軍士兵依然穿著秋衣,甚至是夏裝作戰,凍死凍傷一大片。
  • 蘇聯軍隊是靠人海戰術擊敗德軍的?靠的是集齊天時地利人和
    在二戰的歐洲戰場上主要的交戰方是德國和蘇聯。在蘇德戰爭早期,蘇聯紅軍基本不是德軍的對手,德國一次次把戰線拉長,直到史達林格勒戰役,交戰雙方進入戰爭相持階段,蘇聯和德國方面各有勝負。在庫爾斯克會戰中,蘇聯紅軍開始翻盤。逐漸收復被德軍佔領的失地,最終打敗德國法西斯,取得了戰爭的最後勝利。
  • 蘇聯沒有像美國一樣適可而止,是堅決打到底,並非僅僅出於仇恨
    蘇軍堅決打擊德國納粹,絕非是僅僅出於仇恨,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考量。這其實是和蘇聯的民族特性,地緣政治以及在二戰中的遭遇密切相關!二戰後期,位於西線的盟軍對於進攻德國本土,表現得並沒有特別積極。一方面他們擔心納粹的負隅頑抗,會給自己造成巨大的傷亡,另一方面,英美對於佔領德國的領土表示沒有多少興趣。但是蘇聯卻不一樣。很多人以為蘇聯極力攻打德國本土,為的是一仇雪恨,其實並不完全如此。這只是其中一個方面。第一、蘇聯的民族特性蘇聯的主體民族是斯拉夫人,蘇聯的建立是以當年的沙俄後來俄羅斯為主體。
  • 一根筋,三位蘇聯元帥低調現身遠東,日本還迷信「滿洲無戰事」?
    1945年5月,蘇聯衛國戰爭贏得偉大勝利,讓德國人籤署了兩次投降書,史達林似乎仍不解氣。次月,也就是蘇德戰爭爆發四周年之際,史達林下令在莫斯科紅場舉行勝利閱兵式。為此,蘇聯上下精心籌備,要在全世界面前展示蘇聯雄厚的軍事實力。當年6月24日,一場盛大的閱兵式在紅場如期舉行。如果說1941年那次紅場閱兵充滿悲壯色彩,那麼,這場紅場閱兵則洋溢在勝利的喜悅中。
  • 盟軍可以越過萊茵河進入德國,由於兩個原因,這並沒有發生
    一個是同盟國在奪取安特衛普的時候沒有能力清除謝爾德河口,從而不能直接通過安特衛普港口運輸軍隊另外一個原因是蒙哥馬利構想的「市場花園」行動儘管大膽,但是運作得十分糟糕。它涉及到在德國後方的大規模空降,目的在於由美軍奪取位於愛因霍恩和內伊梅恩的橋梁,由英國傘兵奪取更遠的在阿恩海姆的萊茵河上的橋梁。
  • 為何有人說真正的蘇聯紅軍在1942年之前就已陣亡,現在的只是野獸
    二戰的時候,有一位蘇聯軍官曾說過:「真正的蘇聯紅軍在1942年之前就已經陣亡了,現在的只是被驅趕的野獸」。有人說這是朱可夫元帥的說,還有人說是一名南拉斯夫的軍官說的。總之,這句話將當時的蘇軍進行了比較犀利地描述,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大清運動,蘇聯紅軍損失慘重。
  • 蘇聯解體時,為什麼德國可順利統一,朝韓卻依然分裂?原因很簡單
    冷戰時,德國和朝鮮半島有著十分相似的歷史進程。二者都被以蘇美為首的東西方陣營人為分裂,其中,德國分為民主德國(東德)與聯邦德國(西德),朝鮮半島則分為朝鮮(北方)與韓國(南方)。分裂後的國家,也被迫順從蘇聯、美國兩大強國的意志,分別實行了不同的社會制度,分別加入東西方陣營參與對抗,從而產生了不小的差異。
  • 獨立國協人蘇聯情結揮不去 德國難抹社會主義印記
    獨立國協人蘇聯情結揮不去 德國難抹社會主義印記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25日 21:31 來源:     12月19日,是蘇聯前領導人勃列日涅夫誕辰100周年的日子,久違的紅旗再度出現在莫斯科紅場上。
  • 二戰德國投降時仍擁有700萬大軍,為何輕易投降了呢?
    德國軍隊在戰爭初期有著數量龐大的精銳部隊,但是德國兩線作戰,並且打了很多年,這就導致德國的精銳部隊和精銳的將領是打一個少一個的窘態。德國在短時間內很難產生這麼多的優秀將領和訓練有素的士兵。 其實在德軍中有著戰鬥力的是德國國防軍,他們才是德國軍隊實力的代表,而戰爭打到最後剩下的基本上都是黨衛軍,就是德國政府臨時組織起來的人來湊人數的,他們的戰鬥力可想而知。
  • 蒙哥馬利為何拒絕3個德國集團軍投降?2天俘虜50萬人,怕蘇軍報復
    1945年4月,同盟國對德國的最後一役開始了。蘇軍忙著向柏林進攻,而蒙哥馬利的第21集團軍群渡過萊茵河後,迅速向東挺進。但隨著蘇軍的進攻,大批撤退的德軍和平民湧向英軍佔領區,造成了很大的混亂。 僅2天,英軍就俘虜了50多萬名戰俘。德國海軍上將鄧尼茨接任元首後的第3天,就派出一個代表團向蒙哥馬利投降,提出由柏林退出來的3個集團軍要向英軍投降。蒙哥馬利指出,這些德軍應該向蘇軍投降,他這裡只接受戰俘。
  • 二戰時首位蘇聯女英雄,18歲時被德軍絞死,史達林說一句霸氣的話
    二戰中,蘇聯頂住了德國強大的進攻,最終成功打破了德軍速戰速決的幻想,並且最終打敗德國,首先攻入柏林,取得了二戰歐洲戰場的勝利。俗話說的好,在戰爭年代,最容易湧現出民族英雄,其中在蘇聯的這場偉大的衛國戰爭中,有一個女性民族英雄,深受蘇聯人民的愛戴,這便是卓婭·科斯莫傑揚斯卡婭。
  • 建國72年,美國在中國周邊打了3場戰爭,帶來中國國運3次上升
    周恩來率團參加日內瓦會議02 抗美援越,越南戰爭美蘇冷戰,給世界造成的影響不僅南北朝鮮、東西德國,還有南北越南。毛澤東會見胡志明越南戰爭,給新中國帶來第二次的國運上升,雖然中國並沒有直接參戰!越南戰爭,使得美國深陷戰爭泥潭,而得以保持國內和平的蘇聯國力蒸蒸日上,美蘇之間的均衡勢力被打破,蘇聯佔據上風!
  • 1946年蘇聯飛彈大躍進運動內幕
    二戰勝利後,蘇聯面臨的戰略形勢並不樂觀,特別是在飛彈武器研製方面,不僅嚴重落後於手下敗將德國,還被主要對手美國搶先利用德國現成的飛彈製品、技術文獻和專家,實現了核導武器領域的突破,對蘇聯進行核訛詐。
  • 兩德統一時,蘇聯為何不阻止,30萬駐德蘇軍精銳在幹什麼?
    而二戰後德國之所以能統一,在於德國人民團結。東德政府讓出了自己的權利,沒引發戰爭。這美國允許德國統一的目的很明顯,就是想利用統一的德國制約英法兩國;而蘇聯允許德國統一的原因是出於無奈,因為在德國統一前夕,蘇聯國內的狀況已經千瘡百孔了,且自身的力量已經出現了衰退的跡象;同樣英法兩國允許德國統一的原因也是出於無奈,因為英法兩國想阻止德國統一,但由於自身力量不夠,只能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也可以說是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 1939年,蘇聯和日本戰爭是如何打起來的,有什麼重大影響?
    蘇日戰爭時,蘇聯的坦克部隊在戰鬥1939年8月20日至31日,蘇聯發動了決戰攻勢,日本被擊潰。1939年8月23日,蘇聯和德國籤訂了互不侵犯條約,這恰好與其在時間上相一致,該條約籤訂一周後,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些事件是相互關聯的。這場戰爭對日本有重大影響。1941年,在蘇德戰爭期間,日本作出南下的決策,對美國珍珠港發動軍事進攻。日本的這一決策,決定了二戰的進程,也決定了二戰的結果。
  • 中國的國運:絕境翻身,必展宏圖
    對於任何一個想要崛起的國家而言,更需要國運護體。這篇文章給大家總結一下中國那些年猶如神助的國運。(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始)抗美援朝的勝利1950年6月25日,南朝鮮(今日韓國)李承晚軍隊越界挑釁,北朝鮮(今日朝鮮)領導人金日成在徵得蘇聯領導人史達林的同意下,命令朝鮮人民軍向南朝鮮發起進攻。韓戰爆發。
  • 蘇聯1941年冬季閱兵堪稱奇蹟,背後的悲壯卻超乎人們所想
    列寧作為一位傑出的領導人,帶領布爾什維克們建立並捍衛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逝世後,他的遺體被安放在特質的棺槨中,這讓他見證了歷史,也能夠讓他看到蘇聯的政客與將軍們帶著國家一步步走向興盛。然而,同樣作為具有巨大影響力的蘇聯領袖史達林,待遇就差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