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先生的老父親臥床有些時日了,諮詢醫生後,決定做個小手術,以期可以起坐及減輕疼痛。
經過了初診及住院前的核酸檢測,今天終於入住,按現在的政策,住院不允許探視,陪護的要做陪護證,這陪護的任務落在徐先生母親的肩上。
之前記得各科室都有領核酸的採樣管的,就想著去護士站問一下,能取的話就先幫著取一個,我自己順帶地抽個血,然後我去辦所有的手續,這樣徐母就不用上上下下的跑了。
今天休息,自然是沒穿工作服的,而護士站裡都是陌生的面孔,我這樣去問,自然是沒人將你當同事的,也自然所有的一切都是按慣常的程序進行的,於是作罷,還是讓徐母跑一趟。然後悟出了一點:不能太想當然地去享受「自己單位」的優越性,換言之就是得放下所謂的優越感。其實關於這個「優越感」感悟,也不是這個點才有的,之前的有過很多次來自別人的類似的經歷後,就盟生了這個想法,還想著如果落在自己的頭上應該要咋滴咋地,但不經意間還是想利用一下「特權」。
在之前的文中有寫到,說乙同學來我科室,看到熟悉的我倍感開心,而之前、現在、今後還是會有一些退休的老同事看到熟悉的我而開心,為的是能早一點、快一點、方便一點,但是熟悉的面孔越來越少,那些退休十多年甚至於更久的同事,回到曾經戰鬥了一輩子的單位、科室,很無奈的只能是一個陌路人,設身處地,很能理解這種悲哀。
其實這是自然規律,每個單位都如此,只不過醫院是一個特殊的行業,差不多的人老了以後總免不得與它打交道,這其中作為從醫一輩子的人們,回到醫院總有一種親切感,回到醫院,特別是有疼痛纏身時回到醫院,總希望有一點點有別於非醫院退休人員的待遇,比如在床位緊張的時候可以不那麼一床難求,比如在人多的時候可以不要等候太久,比如各種檢查可以早一點拿到結果……總之,就是能顯出一點點的優越性來,哪怕只是一點點。
但是,他們熟悉醫院,而醫院已不熟悉他們,所以各種失落便油然而生:感嘆人走茶涼。理智地想,人走茶涼也是自然規律,無法改變的現實,只能改變自己。當然如果企業的文化做得夠好,能夠給本單位退休人員一定的特權,那是再好不過的,但這樣的事情一樣不是我們自己可以左右的,所以又只能改變自己。
如何改變?當然是拋棄一切的優越感,將自己當成一名普普通通的患者,該排隊排隊,該等待等待,該走的流程一樣都不要少。這樣固然要多費時費力,但不會有太多的悲哀,內心會平和很多。
我們的老主任,生前有事來化驗室的時候,一進門就將還在職的當年的同事都喊一遍,她說總有一個是不休息的。這樣的日子,其實每個人都會碰到,因而我的現在的做法是,有認識的前輩過來,能幫忙的儘量幫,等哪天我自己退休了,退休的初期,也可以效仿老主任,久了之後,就將自己融入到茫茫的就診大軍之中,隨波逐流。當然,最好能少上醫院,不上醫院,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