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
象曰:告公從,以益志也。
(一)釋字(詞)
遷國
指遷移國都。遷都的原因有自然災害、外族侵擾的因素,也有加強統治的目的,還有政治方面的因素。盤庚遷殷是先秦時代最有名的遷都事件。盤庚遷殷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也有政治因素,自然因素就是黃河經常鬧水災,威脅國都的安全,有一次發大水,把都城全淹了。政治因素就是王位的爭奪。商初,父死子承、兄終弟及的王位繼承制並存,所以王位的爭奪很激烈。王族在一個地方待久了,往往形成錯綜複雜的各種關係和勢力,這種關係和勢力根深蒂固,對政治有很大影響,所以遷都客觀上可打擊這種關係和勢力。
另一次重要的遷都事件就是成王時把國都從西面的鎬京遷到有「中國」之稱的「洛邑」。1963年在陝西雞賈村出土的一口「何尊」上,有銘文寫道:「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則遷告於上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之闢民』」銘文的前面還提到:「惟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武王禮。」周人代商而王天下之後,為了加強對天下的控制,周王認為只有把國都遷到天下的中心位置,才能有效地統治天下。於是周公旦奉命視察天下,認為天下的中心就在河洛之地,即所謂「中國」。幾年後,洛邑建成,周人把都城從鎬京遷到洛邑,鎬京被稱為「宗周」,洛邑被稱為「成周」。
《益卦》爻辭所謂「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蓋指周人遷都洛邑(中國)的歷史。
(二)釋象
《益卦》是由《泰卦》再變而來。《泰卦》先變為《既濟卦》,然後《既濟卦》再變為《益卦》。《泰卦》上坤下乾,「坤為地」,《易》中常引申為「城邑」。《泰卦》五位是坤體的中心位置,也是國都和君王所應在的位置,故這裡的「城邑」當指「國都"。《泰卦》先變為《既濟卦》時,《泰卦》九二上行而之於五位,成為《既濟卦》九五。《既濟卦》九五為君王,上行而遷於該中心位置,象徵君王取得天下並遷都於天下的中心位置,故曰「中行」、「遷國」。這裡的「中行」指取得天下,行而成為天下之主。「遷國」指遷定都城。
《泰卦》最終變為《益卦》後 ,《泰卦》上坤體最終變成了巽體,而六四就是這個巽體主爻。「巽為進退」,換言曰「權衡」,說明《益卦》六四是「遷國」的總設計師,這個工程的預、決算均由其「權衡」處之。四位為近君之位,《益卦》六四為近君之臣,是輔佐君王的公卿,故曰「公」。臣道有順德,《益卦》六四柔居當位,順從於君王而輔佐之,故日「從」。六四為巽體主爻,「巽為風」,「風」是大自然的信使,其中包含著大自然諸如溫度、溼度等太多的信息,故風象徵「天命」。天命由風來傳播,遍告天下,故曰「告」。天子是天之子,故在某種程度上講,天子之命就是天命。「告公從」的意思就是六四秉承天子之命,具體實施「遷國」事宜,成為天子「遷國」的依託,故曰「利用為依遷國」。
六四之「從」,從於九五之君;九五「遷國",六四順服。遷國之事,天命所定。六四順從於君王遷國,乃是秉承天命,這就更堅定了六四的心志,故《象傳》釋曰:「告公從,以益志也。」「益志」就是指更加堅定信念的意思。
(三)義理
「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踐行了《益卦》「見善則遷,有過則改」的益道。「遷國」是一項浩大的工程,要損減上面大量的資財,是「損上益下」的表現,不過,從長遠看,卻有益於天下的長治久安。《益卦》六四為巽體主爻,「巽為近利市三倍」,所以「遷國」的消耗和損失是暫時的,而「遷國」之後所產生的效益卻是長遠的和巨大的,為「近利市三倍」。
(四)舉例
盤庚遷殷(略)
周公興建洛邑(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