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四、彖傳破解」)
五、爻辭破解
爻辭曰:
初九:已事遄往,無咎,酌損之。
象曰:已事遄往,尚合志也。
九二:利貞,徵兇,弗損益之。
象曰:九二利貞,中以為志也。
六三: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象曰:一人行,三則疑也。
六四:損其疾,使遄有喜,無咎。
象曰:損其疾,亦可喜也。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元吉。
象曰:六五元吉,自上佑也。
上九:弗損益之,無咎,貞吉,利有攸往,得臣無家。
象曰:弗損益之,大得志也。
(一)總體分析
《損》《益》之道,損多而益寡。盈則損,虛則益,時損則損,時益則益,損益不失其時,故《損卦·彖傳》曰:「損益盈虛,與時偕行。」《損卦》是由《否卦》變化而來。《否卦》上乾下坤。坤多柔而無剛,乾多剛而無柔,損益之,則損下之柔而益上,此為《損》也。《損卦》天時在仲秋之月,仲秋之月,天下豐收,下足而上虧,按照損益之道,《損卦》當以損下益上、損柔益剛為要。三者損其一則不足,三者損其二則過,如何在「不足」與「過」之間平衡斟酌,這就是《損卦》的智慧。《損卦》能從整體上達到「懲忿窒欲」的境界,做到窒上之欲而懲下之忿,這是很不容易的。《損卦》在損下益上的過程中是如何做到「懲忿窒欲」的呢?且聽以下各爻的分解。
(二)六爻詳解
初九:已事遄往,無咎。酌損之。
象曰:已事遄往,尚合志也。
①釋字:
已
《玉篇》:「已,止也,畢也,訖也。」《廣韻》:「已,成也。」「已」表示完成。結束:~經,~然。「已事」指事情已經完成。
遄
《說文》:「遄,往來數也。從辵耑聲。」《玉篇》:「遄,疾也,速也。」
《詩·邶風·泉水》:「遄臻於衛,不瑕有害。」《詩·鄘風·相鼠》:「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可知,遄的本義就是往來頻繁,也指往來迅速。
②釋象:
《損卦》是由《否卦》再變而來。《否卦》變為《未濟卦》,再變為《損卦》。《損卦》是「損下益上」之卦,損下之柔而益上。《損卦》初九原為《否卦》九四,是卦變的動爻之一,在初九往來變動之前,《否卦》已經損下一柔而益上,暫變為《未濟卦》。《否卦》下有三柔,變為《未濟卦》時,只損下一柔而益上,下有餘而上不足,上下柔剛不平衡,損益之事未完成,故卦名曰「未濟」也。《未濟卦》損益之事未完成,故需再損,再損之事就落在了《未濟卦》九四身上。
為了完成《未濟卦》再損的任務,《未濟》卦九四奉命下行,於是《未濟卦》變成了《損卦》,《未濟卦》九四變成了《損卦》初九。《未濟卦》九四為坎體主爻,「坎為弓輪」,以弓發矢,以輪為車,行之速也,故曰「遄往」。《未濟卦》變《損卦》時,《未濟卦》九四為了完成再損的任務,奉命下行,快如弓矢車輪,故曰「已事遄往」。為實現損益平衡,完成損益的任務,《損卦》初九由上而下,「已事遄往」,乃是奉命行事,是職責所在,故曰「無咎」。因是奉王命行事,秉承的是王的意志,故《象傳》釋曰:「已事遄往,尚合志也。」
《損卦》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損卦》是由《否卦》變化而來的,《否卦》先變為《未濟卦》,然後《未濟卦》再變為《損卦》。《否卦》先變為《未濟卦》時,損下一柔而益上,這一損為初損,三者而損其一,損而不足,故損得理所當然,毫無爭議。《未濟卦》變《損卦》時,這一損為再損,三者而損其二,損則過矣,故損的關鍵環節就在這裡,也正是考驗主損者智慧的時候,應根據具體情況斟酌而損之,故曰「酌損之」。
《損卦》初九原為《未濟卦》九四,《未濟卦》九四伴君如伴虎而居多懼之位,並且過於剛直而不當位,一不小心就會遭殃,故很危險。《未濟卦》九四爻辭曰:「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國。」這裡的「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國」指的是周族首領季歷作為商王朝的「牧師」,受商王之命徵伐鬼方。《竹書紀年》載:「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季歷是周族太王古公亶父的幼子,周文王的父親,繼位後周人稱為「王季」。王季展開對西北諸戎部落的進攻,取得了很大勝利。商王朝嘉其功,命季歷為「牧師」,替商王行徵伐事,成為西方強大的方伯之國。
「伐鬼方」實際也是一種「損下益上」的行為。這裡的「震」和「三年」中隱含著巨大的智慧,能領悟後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震」在這裡指以謹慎戒懼的態度來行動。「震為動」,但並非盲目行動。「震」本身就含有戒懼的意思。《震卦·象辭》:「震,君子以恐懼修省」。「三年」不是實指,而是指多年。奉王命而伐鬼方,既要伐鬼方也要防備功高蓋主,引起王的猜忌,所以最好能在裡面找到一種平衡,既能制約鬼方的侵擾,也能消除君王的猜忌,並且使君王不得不長期依靠自己,這就是「三年有賞於大國」的智慧。
可惜季歷沒有這樣的智慧,武乙死後,文丁繼位為新的商王,功高蓋主的季歷很快引起文丁的猜忌,並遭其毒手。《竹書紀年》載:「周公季歷伐翳徒之戎,獲其三大夫,來獻捷。王嘉季歷之功,錫之圭瓚、秬鬯、九命為伯,既而執諸塞庫,季歷困而死」,因謂「文丁殺季歷」。季歷的徵伐之功,引起了文丁的猜忌和警覺,使文丁感覺季歷的威脅已超過諸戎,故先嘉其功而後囚殺之。這件事從《損卦》的角度講,就是損下益上而過度了,而不是「酌損之」。過度就會失去平衡,失去平衡就會危及自身。
③義理
損益之道在於平衡,然三者損其一則不足,三者損其二則過之。事情雖沒有絕對的平衡,但需「酌損之」。「震用伐鬼方」的意思,就是要謹慎對待「伐鬼方」的問題。就商王朝而言,「鬼戎」一日不除,則有一日之患;而就周人而言,「鬼戎」一日不除,則有一日徵伐之權,而亦有一日之賞。所以既要「伐鬼方」,還不能徹底消除「鬼方」的威脅。不伐鬼方,則無為而終,伐滅鬼方,又會「兔死狗烹」。最聰明的做法,就是在「伐鬼方」的同時,與「鬼方」形成一種平衡關係,使鬼方成為一種既不能威脅又經常威脅商王朝的力量,而在其中起決定作用的,就是周人。這樣,周人的地位和安全不但可以確保,而且會「三年有賞於大國」。這雖然為詭計,卻是一種十分有用的自保策略。季歷實際上並不諳其道,一味以勇力「伐鬼方」,並真心誠意地不斷向「大國」商王朝獻捷,結果未免功高蓋主,在功成之時落了個「兔死狗烹」的下場,被商王文丁囚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