灑脫俊秀的書法繪畫,成熟圓淳的雕塑建築,魏晉南北朝的藝術
大家好,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繪畫和建築藝術。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繪畫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發展出嶄新的氣象,在內容形式、審美觀念上都有突破性的發展。魏晉以前的繪畫有著較強的教化功能和政治意味,秦漢宮殿和墓室中的繪畫作品主要體現世俗的功業和死後的願望,有著較強的功利性。魏晉時期迎來了思想領域的大解放,打破了經學的束縛,藝術也在多種佛、道等思潮的帶領之下展現出全新的面貌。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洞窟壁畫,是在佛教傳入之後產生的重要藝術形式。我國洞窟壁畫以中原北方地區最具代表性,例如敦煌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中的壁畫。
敦煌莫高窟匯集了各個朝代規模龐大的佛教壁畫和雕塑,在700多個洞窟中有39個屬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其中的壁畫主要有五種題材:佛像畫、經變故事畫、民族傳統神話、供養人畫像和裝飾圖案。雖然這些壁畫的作者並沒有留下姓名,但體現出我國古代高超的繪畫藝術成就。魏晉時期文人畫成為主流,繪畫走出宮廷畫中描繪帝王將相、歷史典故的窠臼,出現了山水畫、花鳥畫、現實人物畫等豐富的題材,受到文人雅士的喜愛。這一時期最著名的畫家是東晉的顧愷之,他長於詩賦、書法,尤其精通繪畫。他最擅長人物畫,尤其精於描繪人物的眼睛,從而使人物的神態十分逼真。
他曾在瓦官寺繪製維摩詰像,作品光彩奪目,轟動一時。顧愷之的畫重在傳神,點睛之筆十分重要,他還提出了「以形寫神」的繪畫理論,對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除了顧愷之之外,著名的畫家還有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四人合稱「六朝四大家」。魏晉以前,我國的建築和雕塑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之下,體現出一種內斂、虛靜的品格,體現在宮殿和陵墓建築上就是莊嚴肅穆的氣氛和等級森嚴的規格。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家的禮制逐漸衰落而崇尚自然的玄學興起,再加上佛教文化的傳播,使這一時期的建築和雕塑風格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不但宮殿和陵墓的建築在繼承秦漢遺制的基礎上有所革新,更出現了輝煌燦爛的佛教建築和雕塑,突出體現了時代的風貌,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中國的宮殿建築自古以來就被視為封建集權的象徵,為了體現宗法社會的結構秩序,城區的規劃和殿堂的布局上都有著明確的規定。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城市基本繼承了秦漢以來的傳統,帝王宮殿位於城北,而百姓生活的區域則在城南,兩個區域由一條大道截然分開。至於居住建築,形成了房屋圍繞而成的院落,眾多院落又組成區域,一條條街道將這些區域劃分和連通,構成了整齊劃一的城市布局。
北方的鄴城便是其中的代表,全城以一條東西大道分成南北二區,城北為宮殿區,其中心為進行朝會的文昌殿,東部為官署,西部為銅雀園;城南則為居民區。在布局上,鄴城採取了中軸線對稱結構。陵墓建築與殿堂建築一樣有著較強的功利性和政治性。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陵墓建築繼承了秦漢舊制並有所發展。由於西域文化的傳入,西晉陵墓前的石雕已經體現出明顯的文化融合特徵,例如陝西博物館藏的「大夏石馬」身材高大、粗獷健碩,體現出匈奴文化、西域文化和漢文化相融合的特徵。
東晉南朝陵墓石刻也體現出獨特的藝術特徵,例如宋武帝、梁武帝陵前的石麒麟在造型藝術上都體現出波斯藝術的影響,而波浪和浮雲裝飾則表現出中原特色。帝王陵墓中這些匯聚了各地風格的石雕,體現出當時兼容並蓄的文化風格。魏晉南北朝時期最具特點的建築雕塑非佛教窟寺莫屬。佛教在沿著絲綢之路傳往我國中原地區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燦爛的洞窟藝術精品。早期佛教窟寺藝術的主要內容為造像,例如新疆古龜茲區的眾多佛窟中多為泥塑佛像,有較強的印度犍陀羅藝術特徵。十六國時期的佛像體態豐滿勻稱、衣著輕薄、形態健美。
北魏以後的石窟藝術有了重大發展,莫高窟、麥積山石窟中的佛像多為彩敷泥塑,而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天龍山石窟等皆以石雕像為主。麥積山石窟有7000多尊雕塑,可謂集魏晉南北朝彩塑藝術之大成。北魏前期的佛像造型分為兩類,一類形體健美、渾厚;另一類則體態較為修長,可能分別受到了犍陀羅藝術和秣菟羅(現名馬圖拉)藝術的影響。北魏後期由於皇帝推行了漢化政策,中原地區的藝術風格逐漸加入到石窟造像中來,這一時期的麥積山石窟也出現了體態清瘦的雕塑。例如127窟和133的菩薩雕塑,身材纖細,長面細頸,體態優美。北魏時期的造像有健美渾厚轉向清瘦修長,體現出當時幽靜、秀美的審美趨向。
西魏時期造像之風愈加興盛,藝術水平有所提高,藝術風格更加偏向世俗情趣。例如4的佛像,長面鳳眼,嘴角含笑,很像一個善良慈祥的貴婦。123窟的童男童女也有鮮明的世俗特點。北周時期的造像向敦厚、簡練轉變,人物臉型逐漸圓潤,體形豐滿,表情自然生動,衣著線條更為簡潔,是一個承前啟後的時期。北周七佛窟是麥積山最大的洞窟,內壁有七龕,共有塑像70多座。其中的造像採用了繪畫和泥塑相結合的方法,先用泥塑構造出人物立體的形象、姿態,再在其上繪製飄帶、花朵等裝飾。繪畫與雕塑的結合即塑造出了立體效果,又有平面裝飾美感,高超的技藝使七佛窟成為佛窟藝術中的珍寶。
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有40多個主要洞窟,五萬多尊造像,是北魏時期開鑿的大型石窟。曇曜五窟是雲岡石窟中最早開鑿的,其中的雕像臉形圓潤,鼻梁高挺,深目薄唇,有外域人物的特徵。與麥積山石窟相似,雲岡石窟中的佛像也體現出犍陀羅和秣蒐羅藝術的影響。20窟的佛像為雲岡石窟中最大的造像,高14米,臉型方圓、肩膀渾厚、神情肅穆,有著北方鮮卑人的體貌特點。北魏孝文帝時期,雕塑體型變得清瘦,衣著繁複,中小龕的數量增多,失去了之前那種恢弘的氣魄。看完文章後,大家有什麼看法可以積極留言評論,與其他人一起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