灑脫俊秀的書法繪畫,成熟圓淳的雕塑建築,魏晉南北朝的藝術

2021-01-09 四葉草愛娛樂

灑脫俊秀的書法繪畫,成熟圓淳的雕塑建築,魏晉南北朝的藝術

大家好,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繪畫和建築藝術。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繪畫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發展出嶄新的氣象,在內容形式、審美觀念上都有突破性的發展。魏晉以前的繪畫有著較強的教化功能和政治意味,秦漢宮殿和墓室中的繪畫作品主要體現世俗的功業和死後的願望,有著較強的功利性。魏晉時期迎來了思想領域的大解放,打破了經學的束縛,藝術也在多種佛、道等思潮的帶領之下展現出全新的面貌。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洞窟壁畫,是在佛教傳入之後產生的重要藝術形式。我國洞窟壁畫以中原北方地區最具代表性,例如敦煌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中的壁畫。

敦煌莫高窟匯集了各個朝代規模龐大的佛教壁畫和雕塑,在700多個洞窟中有39個屬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其中的壁畫主要有五種題材:佛像畫、經變故事畫、民族傳統神話、供養人畫像和裝飾圖案。雖然這些壁畫的作者並沒有留下姓名,但體現出我國古代高超的繪畫藝術成就。魏晉時期文人畫成為主流,繪畫走出宮廷畫中描繪帝王將相、歷史典故的窠臼,出現了山水畫、花鳥畫、現實人物畫等豐富的題材,受到文人雅士的喜愛。這一時期最著名的畫家是東晉的顧愷之,他長於詩賦、書法,尤其精通繪畫。他最擅長人物畫,尤其精於描繪人物的眼睛,從而使人物的神態十分逼真。

他曾在瓦官寺繪製維摩詰像,作品光彩奪目,轟動一時。顧愷之的畫重在傳神,點睛之筆十分重要,他還提出了「以形寫神」的繪畫理論,對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除了顧愷之之外,著名的畫家還有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四人合稱「六朝四大家」。魏晉以前,我國的建築和雕塑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之下,體現出一種內斂、虛靜的品格,體現在宮殿和陵墓建築上就是莊嚴肅穆的氣氛和等級森嚴的規格。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家的禮制逐漸衰落而崇尚自然的玄學興起,再加上佛教文化的傳播,使這一時期的建築和雕塑風格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不但宮殿和陵墓的建築在繼承秦漢遺制的基礎上有所革新,更出現了輝煌燦爛的佛教建築和雕塑,突出體現了時代的風貌,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中國的宮殿建築自古以來就被視為封建集權的象徵,為了體現宗法社會的結構秩序,城區的規劃和殿堂的布局上都有著明確的規定。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城市基本繼承了秦漢以來的傳統,帝王宮殿位於城北,而百姓生活的區域則在城南,兩個區域由一條大道截然分開。至於居住建築,形成了房屋圍繞而成的院落,眾多院落又組成區域,一條條街道將這些區域劃分和連通,構成了整齊劃一的城市布局。

北方的鄴城便是其中的代表,全城以一條東西大道分成南北二區,城北為宮殿區,其中心為進行朝會的文昌殿,東部為官署,西部為銅雀園;城南則為居民區。在布局上,鄴城採取了中軸線對稱結構。陵墓建築與殿堂建築一樣有著較強的功利性和政治性。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陵墓建築繼承了秦漢舊制並有所發展。由於西域文化的傳入,西晉陵墓前的石雕已經體現出明顯的文化融合特徵,例如陝西博物館藏的「大夏石馬」身材高大、粗獷健碩,體現出匈奴文化、西域文化和漢文化相融合的特徵。

東晉南朝陵墓石刻也體現出獨特的藝術特徵,例如宋武帝、梁武帝陵前的石麒麟在造型藝術上都體現出波斯藝術的影響,而波浪和浮雲裝飾則表現出中原特色。帝王陵墓中這些匯聚了各地風格的石雕,體現出當時兼容並蓄的文化風格。魏晉南北朝時期最具特點的建築雕塑非佛教窟寺莫屬。佛教在沿著絲綢之路傳往我國中原地區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燦爛的洞窟藝術精品。早期佛教窟寺藝術的主要內容為造像,例如新疆古龜茲區的眾多佛窟中多為泥塑佛像,有較強的印度犍陀羅藝術特徵。十六國時期的佛像體態豐滿勻稱、衣著輕薄、形態健美。

北魏以後的石窟藝術有了重大發展,莫高窟、麥積山石窟中的佛像多為彩敷泥塑,而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天龍山石窟等皆以石雕像為主。麥積山石窟有7000多尊雕塑,可謂集魏晉南北朝彩塑藝術之大成。北魏前期的佛像造型分為兩類,一類形體健美、渾厚;另一類則體態較為修長,可能分別受到了犍陀羅藝術和秣菟羅(現名馬圖拉)藝術的影響。北魏後期由於皇帝推行了漢化政策,中原地區的藝術風格逐漸加入到石窟造像中來,這一時期的麥積山石窟也出現了體態清瘦的雕塑。例如127窟和133的菩薩雕塑,身材纖細,長面細頸,體態優美。北魏時期的造像有健美渾厚轉向清瘦修長,體現出當時幽靜、秀美的審美趨向。

西魏時期造像之風愈加興盛,藝術水平有所提高,藝術風格更加偏向世俗情趣。例如4的佛像,長面鳳眼,嘴角含笑,很像一個善良慈祥的貴婦。123窟的童男童女也有鮮明的世俗特點。北周時期的造像向敦厚、簡練轉變,人物臉型逐漸圓潤,體形豐滿,表情自然生動,衣著線條更為簡潔,是一個承前啟後的時期。北周七佛窟是麥積山最大的洞窟,內壁有七龕,共有塑像70多座。其中的造像採用了繪畫和泥塑相結合的方法,先用泥塑構造出人物立體的形象、姿態,再在其上繪製飄帶、花朵等裝飾。繪畫與雕塑的結合即塑造出了立體效果,又有平面裝飾美感,高超的技藝使七佛窟成為佛窟藝術中的珍寶。

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有40多個主要洞窟,五萬多尊造像,是北魏時期開鑿的大型石窟。曇曜五窟是雲岡石窟中最早開鑿的,其中的雕像臉形圓潤,鼻梁高挺,深目薄唇,有外域人物的特徵。與麥積山石窟相似,雲岡石窟中的佛像也體現出犍陀羅和秣蒐羅藝術的影響。20窟的佛像為雲岡石窟中最大的造像,高14米,臉型方圓、肩膀渾厚、神情肅穆,有著北方鮮卑人的體貌特點。北魏孝文帝時期,雕塑體型變得清瘦,衣著繁複,中小龕的數量增多,失去了之前那種恢弘的氣魄。看完文章後,大家有什麼看法可以積極留言評論,與其他人一起分享你的看法。

相關焦點

  • 魏晉南北朝服飾:寄顏雲霄閒,揮袖凌虛翔
    魏晉南北朝時期服飾在繼承漢代遺俗的同時也具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即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體現了魏晉南北朝獨有的優雅與飄逸出塵。或許因為北方遊牧民族的影響,中原男子在這一時代也開始流行上衣和褲裝。絝、褲互稱。由於南方的溼熱氣候,高齒木屐開始流行。袿衣(雜裾)是魏晉女服中的禮服。
  • 書法,中國人最美的信仰
    比方說,中國的建築,不管是牌樓、亭子還是廟宇,沒有任何一種建築的和諧感與形式美,不是導源於某種中國書法的風格。書法,中國人藝術心靈的極致中國書法在世界藝術史上的地位實在是十分獨特的。毛筆使用起來比鋼筆更為精妙,更為敏感。由於毛筆的使用,書法便獲得了與繪畫平起平坐的真正的藝術地位。
  • 翰墨飄香書寫神奇,記中國當代藝術名家——張愛蓮
    明人金聖歎說,"不會用筆者,一筆只作一筆用,會用筆者,一筆作百十來筆用", 張愛蓮的繪畫用筆勾勒富於節奏、韻律,在烘暈與渲染中,工致而又見靈動,嚴謹而不乏灑脫,足見出其技法精湛與惜墨如金的成熟,作品無論大小,畫面無論簡繁
  • 中國書法是漢字書寫藝術
    從廣義上說,中國書法是指書寫的方法是語言符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含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除了漢字,廣義上的書法也涵蓋了許多非漢字為文字書寫藝術,如阿拉伯書法梵文字母書法、越南書法等。
  • 白巖松反駁魏晉南北朝女粉:別逃避現實幻想古代,要活在當下
    「女孩顯然早已預設過答案,直接說,自己覺得兩晉南北朝時期最好。白巖松顯然有些無語,耐心跟女孩解釋:」你可能還不夠了解,等你多了解一下就會覺得還是現下最好!「如今,隨著《陳情令》等以」魏晉風骨「為藍本的小說、影視題材的爆紅,也讓不少女生對那個看似詩意、浪漫的時代產生了不少遐想。
  • 唐卡藝術的起源及內蒙古五當召唐卡繪畫——嘉木揚·凱朝
    唐卡繪畫藝術的發展,與佛教的傳播和發展有著緊密的關係。據有關史料典籍記載,佛畫藝術最早可追隨溯到古印度釋尊在世時,釋尊誕生後,父親淨飯王主持修建了集蓮塔,依照塔形,各繪製和雕塑了一座金塔,產生了最初的繪畫工藝。
  • 城市雕塑:緣何成為公共藝術重災區
    而作為「眼睛」的城市建築,則是透視城市文化的重要一翼,它帶著城市的歷史積澱,承載著城市的人文傳統。同時,作為一種公共藝術形式,城市雕塑兼具「美化」和「美育」的功能。它不僅可以裝點城市環境,展現城市特色、地域文化、民族風格,還能彰顯時代精神,記錄城市歷史,還能起到「怡養性情」的審美作用,為勞碌疲憊的都市靈魂提供詩意棲息的精神港灣。
  • 齒木和椀水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牙刷牙膏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用手指代替牙刷來刷牙的方法。伴隨著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湧入與發展,齒木開始流傳到了魏晉南北朝的社會之中。在最早時期,齒木是印度僧團的日常用品,是用磨齒刮舌以除去口中汙物的木片。由此可以看出,佛教還是比較注重個人衛生的。
  • 關於遼博書法館 我們從11米的《草書千字文》說起
    但是,同樣值得期待的《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張旭草書古詩四帖》《歐陽詢書仲尼夢奠帖》等名作將聯袂登場,藏品以時代為序列來呈現,包括「商周至魏晉書法」「隋唐書法」「宋元書法」「明代書法」「清代書法」,集中反映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基本變遷軌跡。▲宋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展覽現場「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 華夏建築的歷史延續:觀「太歲殿中國古代建築展 」
    《中國古代建築展》展覽陳列在太歲殿院落內。觀眾可以在這裡領略古代住宅、宮殿、園林、壇廟、陵墓等的功能、形態,技藝。展覽回顧了自原始社會、夏商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7個時期的古代建築風貌。展覽簡要介紹了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脈絡,列舉了主要特點和藝術風格。
  • 「津門網」先學書法後進入繪畫,作品比沒有學過書法的畫家畫得好
    畫家書法過關以後,在繪畫上面往往不用下太多的功夫,所畫出的東西都與沒有練習書法直接進行繪畫的畫家要強一些,這多半是因為他對筆墨的掌握要高於,沒有進行過書法訓練的畫家要強,所以筆墨而論,書法與繪畫是相通的。
  • 中國繪畫與戲曲相映相通 寫意傳神意境是共同藝術追求
    戲曲與繪畫有著密不可分的血緣關係在中華民族文明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繪畫早於中國戲曲而成為一種獨特的傳統藝術形式。公元前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時代,先人已經在陶器上刻、印,魚、蛙、鳥、鹿、人的紋樣都先後出現。而戲曲則肇始於上古時期的「百獸率舞」。到了南北朝時期,民間出現了歌舞與表演相結合的「歌舞戲」,具有了更為濃鬱的表演成份。
  • 2020年廣西藝術學院本專科招生專業、學費標準、考試科目及錄取...
    (中英校際交流項目)   60 35000   (另見說明) 繪畫 實行1+3培養模式,含油畫、版畫、水彩、裝幀插圖、實驗藝術。
  • 魏晉南北朝時代還沒出現凳子,坐具是矮床和榻,或者直接席地而坐
    魏晉南北朝時期正是由秦漢文明向隋唐文明的過渡期,這一時期禮俗變化很大。其中家具變化主要表現在由席地家具向垂足高坐家具的轉變。此時床是床足極為低矮的樣式,因為與席地起居習俗相適應。大床為室中正式坐具,此外同樣普遍使用供一人獨坐的榻。榻形似床但尺寸遠較床為小。
  • 藏傳佛教藝術東漸與漢藏藝術風格的形成
    此種風格隨著時代的演進,其中的漢藏成份或有變化,但兩者之間的界限在逐漸消弭,形成一種具有兩者審美趣味並可形諸實踐的繪畫與雕塑手法,並將對這種樣式的喜尚固化為漢藏民族的審美標準而駐留於信仰者或受眾無意識的自覺之中。這種成熟的風格促進了漢藏藝術雙向的發展,是我國多民族共同創造中華文明史的集中映現。
  • 女子十七不嫁,國家就「分配」丈夫,為何魏晉南北朝會盛行早婚?
    魏晉時期誇張的早婚現象:十七不嫁,長吏配之  魏晉南北朝作為中國史上政權更迭最為頻繁的時期,其婚姻制度也有著獨特的表現。在此期間,朝廷規定的成婚年齡較之前相比明顯地提前。《宋書•周郎傳》寫道:「設早嫁之令,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
  • 藝術/創意/設計-線條美
    建築是一種影響人們最慢,但最堅定的藝術線條是世界上最簡單也是最複雜的藝術從繪畫、服裝、建築、設計到任何物體的點線面沒有什麼是可以離開線性藝術的表現義大利藝術家Andrea Minini出生於1979年,他為客戶
  • 先生們與《敦煌藝術大辭典》
    從漢代經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宋元,多個民族在此生活,多種文化在此匯聚。今天,越來越多的人目光投向了敦煌。敦煌飛天、敦煌壁畫、敦煌彩塑、敦煌樂舞……凡是與敦煌相關的名詞,漸漸地成為大眾所熟知的內容。然而,敦煌藝術走出西北一隅,其實經歷了相當漫長的時光。時間回到百廿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