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風雲︱羅馬主教是如何成為天主教世界的「教皇」的

2020-11-24 澎湃新聞

中世紀中期的歐洲,有另一項發展對後世影響深遠:羅馬主教獲得教皇的權威。封建帶來的是諸侯割據,教皇卻帶來宗教的一統。政治上的分與宗教上的合發生在同一時期,是歐洲歷史上一樁令人費解也是相當有趣的現象。

帝國崩塌,十字架高聳

按照通常的理解,基督教是西方的文化傳統。但是在根源上說,基督教不是來自西方,而是來自東方(中東),開初只是猶太教之中一個被認定為異端的小教派。它創立於公元一世紀中期,其後傳向羅馬帝國各地,信眾基本上是城市貧民。從猶太教那裡,它繼承了一神論:聖經舊約之中記述的上帝是唯一的真神,其它的神靈全是假的。教會雖然人不多錢也不多,卻相當孤傲,連帝國官方信奉的羅馬、希臘諸神,在他們眼裡也是不值得崇拜的假神。因此,基督教會時常與羅馬當局和民眾發生衝突。

波蘭畫家Siemiradzki描繪在鬥獸場上被迫害致死的女基督徒(1897年作品)。站立一旁觀看,頭上戴著花環的男子是路過的羅馬官員。教會時常宣揚羅馬帝國時期有許多基督徒殉教,後來的歷史研究卻顯示教會誇大了迫害的程度。

要到公元310年,羅馬皇帝才意識到一神教的優點:皇帝若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只忠於一神」就可以轉換為對皇帝的忠心不二。教會從此得到官方的認可與支持,漸漸壯大,到公元380年正式成為帝國的官方宗教。只是其後不到二十年光景,北方的日耳曼蠻族大舉入侵,西羅馬(包括義大利在內的中、西歐部分)被蠻族衝垮。對上帝的崇拜最終還是無法挽救帝國,以至在當時與後來都有不少人責備基督教帶來羅馬帝國的衰亡。

有趣的是,西羅馬坍塌之後,教會並沒有衰亡,帝國與教會的命運很不一樣。羅馬帝國是一個上層結構,中央政府在各地收稅,統一調配資源支持前線的邊防軍。羅馬軍團被蠻族衝垮之後,帝國分崩離析,相應的政治制度失去存在的基礎。教會卻是基於地方的基層組織,教堂是各地信徒定期禮拜的場所,主持教務的主教也是地方推舉出來的長老。大一統的帝國存在與否,對各地教會的運作並沒有直接影響。羅馬官員失去蹤影之後,反倒是各地的主教將維持社會秩序的重任擔當起來:救濟難民,協調防務。一波又一波的蠻族入侵者兵臨城下,燒殺搶掠,也是由主教出面與蠻族首領斡旋,求他們刀下留情。

在那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時代,教會更為重要的價值在於「精神力量」:普通百姓需要基督教為他們提供死後的希望,蠻族武士需要教堂之中的聖物保佑他們在戰場上獲勝,而平日裡大家都願意得到修士修女們的祈禱來求得上帝的照顧。侵入帝國的蠻族武士,在宗教上反倒被羅馬同化,皈依天主教。其後他們又調轉頭來,衝向他們自己的發源地,徵服北歐大森林,強迫留在當地的原始部落信基督,以刀劍傳播福音。到公元十一世紀,天主教在歐陸的影響範圍其實已經超出原本羅馬帝國統治的區域。羅馬的城牆倒下成為廢墟之後,教會的十字架卻屹立不倒,甚至舉得更高。

十一世紀的歐洲大勢

此時四分五裂的歐洲,大致分成三大塊。在西歐,南邊的西班牙大部分處於穆斯林統治之下,要到十五世紀才完全由基督教勢力收復。北邊的英倫三島之中,原本只有英格蘭被納入了羅馬的統治範圍。到蠻族入侵之時,那裡也是羅馬最先丟失的地區。其後的幾百年間,天主教卻逆勢而上,先後傳入愛爾蘭、蘇格蘭與英格蘭。中間的法蘭西原本是羅馬的行省,後來成為蠻族建立的法蘭克王國的腹地。到公元1000年,其內部有貴族之間的爭鬥,外部遭受北歐海盜的搶掠,二者的衝擊造成各地城堡的大量湧現,導致封建政治形態的形成。

公元1000年的歐洲

在東歐,公元5世紀開始的蠻族入侵,將北方的斯拉夫部落引入巴爾幹半島。東羅馬(拜佔庭)在半島上只能控制地中海與黑海的沿岸地區,其餘部分則是由斯拉夫人佔領。到公元1000年,沿黑海北岸又殺來新一輪來自中亞的入侵者,馬扎爾部落,在多瑙河北邊定居下來之後成為匈牙利,其南邊的斯拉夫人區域後來被稱為「南斯拉夫」(包括塞爾維亞,克羅蒂亞,保加利亞等等)。匈牙利以北還是斯拉夫人的地盤,分成西邊的波希米亞(捷克)與波蘭,以及東邊以基輔為中心的羅斯,將來要演變成俄羅斯與烏克蘭。在宗教上,這一區域也已經皈依基督教,卻留有一條影響後世的裂痕:南邊的塞爾維亞、保加利亞與東邊的基輔羅斯接受的是拜佔庭的影響,成為東正教地區;克羅蒂亞、匈牙利及它們北邊的捷克、波蘭,與德意志一樣,接受的是羅馬的影響,成為天主教地區。

夾在東歐與西歐之間的中歐地區是德意志,在羅馬帝國時期還是化外之地,到查理曼時期才被徵服,皈依天主教。

德意志的南邊還有一個伸入地中海的義大利半島,只是二者之間隔著高聳的阿爾卑斯山。德意志國王延續查理曼大帝的傳統,南下義大利接受羅馬主教的加冕與塗膏,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自居。因此,國王在登基之後有一樁去羅馬走一趟的任務,也多出一份對義大利時局的關注。神聖羅馬帝國的國號之中有「神聖」也有「羅馬」,前者顯示帝國捍衛教會的決心,後者將自己當作羅馬帝國的延續。因此,帝國之中不但有德意志,也有義大利,雖說歷史上德意志並沒有進入羅馬帝國的版圖。

四分五裂的義大利

與此時歐洲的其它地方相比,義大利很有幾分特別。首先是它與歐陸之間有阿爾卑斯山的阻隔,往來不大便利。其次它是伸入地中海的一條半島,緯度靠南,氣候不同於歐陸大部分地區。再則是作為半島,義大利與地中海周邊的交往更多。即使在蠻族入侵之後,羅馬教會的使節也是時常前往希臘,尋求東羅馬的保護。只是在公元七世紀穆斯林興起之後,東羅馬自顧不暇,羅馬主教這才轉而尋求歐陸蠻族國王的保護。

更為重要一點的在於義大利是羅馬帝國的發源地,羅馬的文化傳統在這裡留存的較多,而歐陸其它地區要麼是帝國的邊遠省份,要麼是化外之地。論經濟與文化發展程度,義大利比不過東羅馬,但是卻領先於歐陸其它地區,那不勒斯、佛羅倫斯、威尼斯、米蘭、熱那亞等等城鎮的人口與商業水準要遠高於歐陸的城鎮(比如當時的巴黎,倫敦等等)。在其後幾百年中,也正是義大利的城市,醞釀了文藝復興。

義大利半島不算大,但是從最北走到最南約有一千公裡,存在不小的差異。北部名義上屬於神聖羅馬帝國,但是由於山高皇帝遠,北部的城鎮多半享有獨立的政治權利。南部的情形更為混亂,東頭與希臘的交通較為便利,時常受東羅馬帝國的控制。西頭的西西里島卻是與北非隔海相望,時常處在穆斯林控制之下。到十一世紀,北歐海盜的一支(諾爾曼人)侵入地中海,捲入穆斯林與東羅馬之間的爭鬥,成為南部的另一大勢力。總體來說義大利半島處在多方勢力拉鋸之下,政治四分五裂。

「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

羅馬處於半島中部,城中的首領是羅馬主教,在教會之中有特別的地位。他有一個專門的稱呼,在拉丁語中拼為Papa,其實就是小孩口中的「爸爸」。教堂的主持通常都是男性長老,有一個父親的形象,常常被稱為「神父」,羅馬主教被人稱為「爸爸」並不奇怪。這個詞翻到英文裡變成Pope,發音變得有些奇怪,意思也變得有些模糊。翻到中文裡變成「教皇」或是「教宗」,意思是一教之主,跟原意差得更遠,因為羅馬主教原本沒有一教之主的地位。

基督教開初是巴勒斯坦貧苦猶太人的宗教,其後四處傳播。各地建立的教會雖然出自同門,卻是獨立運作,各地有各地的主教,相互之間原則上說沒有高低之分或隸屬關係,而且在羅馬當局的迫害之下也不可能有多少協調組織。到公元四世紀,教會得到羅馬皇帝的支持,不同主教之間卻為耶穌的人性與神性爭吵起來,最後還得由皇帝出面,強令主教們坐在一起開會商討,才找到折中的辦法。

不過,由於歷史原因及不同城市的特殊地位,有五位主教算是德高望重,依次為羅馬,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安提阿及耶路撒冷。排在後邊的耶路撒冷是基督教的發源地,地處地中海東岸的安提阿與地處埃及的亞歷山大則是教會最早的據點,也是當時的大城市。羅馬與君士坦丁堡可以排在最前卻是因為二者是都城。公元四世紀之前,羅馬是首都。其後,最先支持基督教的皇帝君士坦丁決定遷都,在希臘境內建起君士坦丁堡,當地的主教時常出入於皇宮之中,實際影響力最大。但是君士坦丁堡是新建的都城,論歷史的凝重比不過羅馬故都。

耶穌的大徒弟彼得曾經前往羅馬傳教,被後人追認為第一任羅馬主教,其後的羅馬主教都算是他的繼承人。強力推動基督教脫離猶太教,主張福音在非猶太人之中傳播,對教會的發展影響最大的使徒保羅,後來也去了羅馬。他倆最後的結局都是在羅馬壯烈殉教,其後還有更多教徒為信仰犧牲在羅馬,遺留下來的「聖物」(白骨,血跡,頭髮等等)多不勝數,君士坦丁堡難以相比。所以羅馬主教排在第一,也一直以老大自居。不過,在其他主教的眼中,他最多只是兄弟之中的大哥,並不是有資格發布命令,領導他人的「教皇」。

耶穌大徒弟彼得在羅馬殉教,據說是被倒釘在十字架上(卡拉瓦橋1600年的作品)。馬太福音(16.8)記載耶穌說: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正好「彼得」的意思就是石頭,天主教也以此為根據,聲稱作為彼得傳人的羅馬主教,理應為教會的首領。

教皇登場

蠻族入侵之後的義大利屬於淪陷區,羅馬主教的處境艱難。但是在蠻族首領眼中,羅馬主教還是有特別的法力,畢竟他是耶穌大徒弟彼得的傳人。公元八世紀法蘭克王國期間,宮相丕平篡奪王位,怕人不服,特意請求羅馬主教翻越阿爾卑斯山來到巴黎,為他加冕(公元754年)。正好此時的羅馬主教面對義大利的亂局,得不到東羅馬的幫助,願意傍上法蘭克國王這一座新靠山,並趁機推出一套羅馬主教是教會之首的理論。到丕平的兒子查理曼時期,羅馬主教又給訪問羅馬的查理曼戴上皇冠,使查理曼變成「羅馬人的皇帝」(公元800年)。與此同時,羅馬主教也獲得非同一般的位置,能給皇帝塗膏加冕,當然是教會之首,由此開啟王公保護教會與教會輔佐王公的中世紀政教合作的統治方式。

可惜查理曼的帝國只維持了他自己一任,到他死後王子王孫打成一團,北歐海盜與馬扎爾部落的入侵又進一步裂解歐洲。失去保護的羅馬主教,雖說號稱是教會之首,卻無人幫忙貫徹他的權威。在羅馬周邊紛亂的政局當中,他連自己的人身安全都受到威脅,充其量只是一位有名無實的教皇。

中世紀書籍上羅馬主教給查理曼帶上皇冠的插圖

在歐洲之外,羅馬主教的權威從來就沒有得到東羅馬官方或教會的認可。義大利的城鎮或許在歐洲算得上發達,但是跟東羅馬的城市相比根本就是窮鄉僻壤。這種地方的主教也就是跟蠻族混在一起,憑什麼號稱自己是教會之首?又憑什麼不把東羅馬皇帝放在眼裡,給查理曼加冕塗膏?由此引起的種種爭執,以後還要導致羅馬天主教與希臘東正教之間的分裂。

不過,歷史與地理已經給羅馬主教留下兩點特別的優勢,使他能夠在中世紀中期漸漸確立歐洲教會之首的地位。歷史方面來說,羅馬曾是帝國的首都與發源地,產生發展於羅馬帝國的教會,對羅馬主教自然有一分敬意。到查理曼時期,通過與法蘭克王國的合作,羅馬主教至少在理論上算是「教皇」。地理方面來說,義大利處在歐洲的邊緣,羅馬主教不完全受歐陸王公的控制,有他自己獨立的空間。公元1100年前後,多位羅馬主教不斷與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皇帝)頂牛,經過上百年的抗爭,終於贏得教會之首的實際權力,使地處邊緣的羅馬變成歐洲的宗教中心,羅馬主教也逐漸成為整個天主教世界的最高權威——教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天主教教皇本篤十六世正視歐洲虐童案
    佛教在線海外訊 據BBC2010年3月12日報導,在多年掩飾迴避之後,教皇終於正視歐洲虐童案。美國各天主教區虐童案均已進入賠償程序,也給羅馬教庭以巨大的壓力。天主教教皇本篤十六世近日與德國天主教主教團領袖會晤,討論德國及歐洲天主教會大範圍性虐待兒童事件。德國天主教主教團主席佐利齊將向本篤十六世報告大約200個德國天主教神職人員性虐待兒童案件的細節。
  • 教皇方濟各首次任命非裔擔任樞機主教,黑人天主教徒開始走向世界
    梵蒂岡周日宣布,曾抨擊美國總統唐納·川普訪問華盛頓天主教聖地和聖約翰主教教堂的那位華盛頓大主教,即將成為首位非裔美國樞機主教。樞機是天主教教皇治理普世教會的職務上最得力的助手和顧問。72歲的天主教華盛頓總教區大主教威爾頓·丹尼爾·格雷戈裡是將在11月28日的儀式上就任樞機主教的13人之一。樞機主教是天主教會高級神職人員,地位僅次於教皇,他們有權一起投票選舉教皇。樞機主教一般身著紅色,表示他們願意為教會服務而流血。格雷戈裡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我懷著一顆非常感激和謙卑的心,感謝教皇方濟各的這一任命,這將使我能夠更密切地與他合作,共同致力於基督教堂的發展。」
  • 天主教的主教跪下為喬治·弗洛伊德祈禱。兩天後,教皇打來了電話
    埃爾帕索的一名主教跪下為喬治·弗洛伊德祈禱。兩天後,教皇打來了電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天主教主教馬克·塞茨不知道他在德克薩斯州埃爾帕索的聲援行動會遭到他的上司教皇弗朗西斯打來的感謝電話。神職人員祈禱兩天後,塞茲剛剛慶祝完彌撒,就接到教皇本人打來的電話。弗朗西斯用西班牙語告訴塞茨,他非常感激塞茨對弗洛伊德之死的回應。塞茨說。「這種事不應該再發生了。缺乏對人類的尊重,對於膚色的判斷,這一點必須根除。「無論是執法、商業、政府,還是我們社會的任何方面,這都必須改變。現在我們非常清楚地知道,聖父正在祈禱。」
  • 被解僱的樞機主教狀告一義大利媒體誹謗?使其失去成為教皇的機會
    在一項腐敗調查中被教皇方濟各解僱的梵蒂岡樞機主教,正在起訴一家義大利媒體,起訴其「誹謗的報導」致使聲譽受損,從而使他失去成為教皇的機會,同時,還將有可能影響推選未來任何教皇的「合法性」。
  • 西方關注「中國主教邀教皇訪華」臺擔憂:梵臺「斷交」前奏?
    【環球時報記者李若涵王逸】「中國主教邀請羅馬教皇訪問中國」成為西方媒體17日關注的熱點。據法新社等多家媒體報導,中國主教郭金才和楊曉亭近日首次赴梵蒂岡參加世界主教會議,象徵中梵關係繼續改善,而郭金才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表示,已經邀請教皇方濟各訪問中國。
  • 天主教本周將召開一次前所未有的全球主教峰會 討論如何面對性侵問題
    2月21日本周四,梵蒂岡將召集來自世界各地的高級主教們召開一次有關性侵問題的會議,為期四天,商討如何以最好的結果來面對解決性侵這個已經數年來嚴重損害天主教信譽的問題,尤其在去年#Me Too運動轟轟烈烈發展以來,天主教面對著更為浩大的輿論壓力。
  • 社評:教皇的善意增加了中梵關係的緩和
    教皇說,2014年他從羅馬到韓國的飛行途中,當得知自己將要飛越中國領空並將發電向中國表達問候時,他感到「非常激動」,而這樣的感覺他並不常有。2月2日《亞洲時報》的網站發表了上述採訪內容。教皇方濟各在中國農曆新年前夕發表對華善意的談話和祝福,這不僅是中國天主教徒高興的事,大概也為其他中國人所樂見。
  • 科普:天主教的「教皇」都有哪些權利?他平時都做些什麼?
    除宗教職務外,教皇也是擁有獨立主權的梵蒂岡國家元首。該國又被稱為「聖座」(Sancta Sedes)。梵蒂岡整個被羅馬城包圍,在1870年之前,教皇統治的區域一度拓展到整個義大利中部,其領土,即教皇國,被稱為「聖伯多祿的遺產」。
  • 德國樞機主教當選第265任天主教羅馬教皇
    據新華社電 梵蒂岡城消息:來自德國的樞機主教約瑟夫·拉青格19日在羅馬教皇選舉中當選第265任天主教羅馬教皇,稱為本篤十六世。拉青格1927年4月16日出生,1977年任樞機主教,1981年任羅馬教廷的信理部部長。樞機主教團115名樞機主教18日下午開始進行選舉新教皇的秘密投票。上任教皇約翰·保羅二世本月2日因病在梵蒂岡去世,終年84歲。
  • 天主教內罕見起內訌 教皇方濟各竟被指控散播「異端」
    【環球時報駐義大利特約記者 羅文龍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鹿文】教皇方濟各竟然被指「散播異端」?近日,天主教神學領域傳出驚天內訌:全球20多個國家逾60名教職人員和宗教學者聯名上書,控訴教皇方濟各「支持異端立場」,這引發國際輿論高度關注。在西方媒體看來,該事件是宗教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間的一次「碰撞」。截至目前,梵蒂岡教廷及方濟各本人均未對此事發表任何評論,聯名信的實際效力也受到輿論質疑。
  • 寶劍騎士團:鐵血硬剛戰鬥民族,奠定天主教的北方邊界的生力軍
    說起中世紀歐洲的騎士團,大家首先會想到的肯定是在教皇支持下於聖地所創建,並在十字軍東徵中揚名天下的聖殿、醫院、條頓,這三大騎士團。實際上參與到十字軍東徵中的騎士團還有很多,而且教皇所主導的宗教戰爭的目標也絕非只圍繞耶路撒冷而展開。
  • 艾星維:西方的天主教為什麼會有教皇?
    在中世紀,歐洲人普遍信奉天主教,天主教是當時的歐洲的主流宗教。在當今社會,天主教依然擁有12億多信徒,信徒的數量僅次於伊斯蘭教的遜尼派。天主教作為歐洲的主流宗教,其不同於其他宗教,擁有教會這個常設機構,教會之中又有教皇。雖說教皇是精神領袖,不會過多幹預地方的內政。可在古代歐洲,教皇的權威比歐洲各國的國王還要高。
  • 原罪困擾天主教
    4月16日,羅馬教廷發出緊急通諭,召集美國所有紅衣主教和大主教,前往梵蒂岡與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共同商討美國教會令人絕望的現狀。直到目前為止,布賴特依然在從事他的神父生涯,愛德華·艾根則被教皇任命為紐約教區紅衣主教,並很有可能成為下任教皇。對於弗蘭克和其他受害者而言,失去的重心仍未得到平衡,「賠償金的問題並不重要,我只是想要一個公開的道歉。」弗蘭克說。
  • 暗夜裡的腐朽、蒙昧與晨星:宗教改革前的天主教世界
    看到「中世紀」這個詞,人們會聯想到一幅陰暗的、哥德式的畫面,其中充斥著避世誦經的修士和迷信反叛的農民。一切在現代人看來都是那麼怪異。我們是徹頭徹尾的民主平等主義者,中世紀的人卻看一切都是等級森嚴的;我們的生活圍繞著如何培養、餵養並縱容自我,中世紀的人卻盡其所能否定或貶低自我(或者,他們至少欽佩這樣做的人)。要對比下去,真是沒完沒了。
  • 「退休教皇」將開教廷改革大門?
    主動退位,開600年之先河    梵蒂岡教皇本篤十六世2月11日在主教會議上正式提出辭職,令自己成為1415年以來首位主動退位的教皇。    今年85歲的本篤十六世本名約瑟夫·拉辛格,出生在德國巴伐利亞。
  • 天主教在日耳曼的影響以及發展
    大體上,天主教在十五世紀的日耳曼發揚光大了,多數日耳曼人都是純粹的正統教徒,除了犯罪與喝酒之外,他們虔誠依舊。日耳曼家庭簡直像個教堂:母親講授教理,父親傳道,全家準時祈禱,各戶人家都有家庭奉獻的書。一些修道會重新奉行勒戒,並廣泛從事實際助人的工作。
  • 原來現在的梵蒂岡有兩個教皇,《教宗的承繼》看了讓人恍然大悟
    阿根廷人方濟各被梵蒂岡選為新一任教皇,並且成為歷史上第一位來自拉丁美洲的教皇。與此同時梵蒂岡也罕見地同時出現兩位教皇,在位的方濟各教皇和「榮譽教皇」本篤十六世。電影中扮演兩代教皇的分別是兩位英國著名演員安東尼·霍普金斯和喬納森·普雷斯,導演則是當年曾經以一部《上帝之城》而享譽世界的巴西人費爾南多·梅裡爾斯。由於在本片之中卓越的表現,兩位主要演員同時入選2020年奧斯卡獎提名名單。
  • 在天主教的七宗罪裡,為什麼把傲慢定義為最重的罪?
    網友豬心:七宗罪最早是7世紀初,由羅馬教皇格裡高利一世總結出來的。本質上是教會維護自身地位和規約民眾的工具。在中世紀,教會雖然擁有與世俗王權比肩甚至超越世俗王權的崇高地位,但它仍然面臨挑戰,其最嚴峻的挑戰不是來自外部,而是教會自身的分化。教會建立的基礎是《聖經》的記載和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神學理論。
  • 我們怎樣分別天主教與基督教(基督新教)?他們有何區別?
    羅馬教教皇濟各與俄羅斯東正教大牧首基教會形式不同。天主教至今仍保留統一的教會,自稱「至聖、至公、至一,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羅馬教廷為世界天主教中心。天主教、認為,人必須通過教會並由神職人員才可以與神溝通,故教會與神職具有神聖性。新教則認為,人可以憑藉信仰與神溝通,不必通過教會與神職人員,教會只是教徒的團體,神職只是承擔教會工作的教徒。對神職的要求不同。天主教的神職人員不可以結婚。東正教原也如此。新教的神職完全可以結婚。天主教、神職須為男性,女性只可為修女。新教女性也可以為神職。
  • 羅馬教皇六百年來首次主動退位
    梵蒂岡教廷11日發布消息稱,現任羅馬教皇本篤十六世已提出退位請求,並將於本月底正式離任。他將成為自1415年以來首位在有生之年主動退位的天主教教皇。這一消息令歐洲乃至全球社會備感震驚。教皇發言人說,本篤十六世退位之後,將居住在梵蒂岡Karmel修道院為其準備的公寓中,其頭銜為「退休教皇」。上一位教皇的辭職時間距今已有600餘年,因為還沒有過先例,目前還不明確本篤十六世的退休金如何。教皇發言人表示,新任教皇應在3月31日的復活節前產生。按天主教會以前的慣例,羅馬教皇的職務為終身制,新教皇通常須在前任教皇逝世後方可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