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並非一開始就不支持戊戌變法?

2021-01-15 中國網文化

慈禧

百年辛亥紀念在即,市場上研究清末新政的圖書逐漸多了起來。在眾多的圖書當中,我發現兩岸三地共同出版的李剛先生的《辛亥前夜:大清帝國最後十年》一書頗為特別,它以晚清帝國最後的十年(1901-1911)為觀察時限,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了晚清風雲和諸多人物的活動場景。這些人,從地方督撫到中央大員,從落魄的公車舉子到涉足外洋的海外學人,從視死如歸的革命者到割據一方的地方實力派,從慈禧、光緒、載灃以至宣統時代的王室成員到李鴻章、袁世凱、張之洞等一個個活躍的漢人閣僚等,不一而足。更有意思的是,這些活躍在帝國舞臺上的各色人等,在作者靈動的文字和抽絲剝繭的筆鋒下,一個個均神韻勃發並彰顯了一些不為人知的另一個側面。

「老佛爺」慈禧,在後人看來莫過於帝國最為陰毒可怕、最為愚昧顢頇的女人了!「女人禍國」,多是人們對她與女皇武則天的評價。即便在她離世後,人們也多不改對她的負面評價,反而日益加深了對慈禧的厭惡,加重了對光緒的同情。但在作者筆下,慈禧並非一個老態龍鐘的帝國執政者,而是頭腦清醒,執事剛毅,頗有挽大廈將傾的氣勢和魄力。

「複雜」的慈禧

慈禧離世的1908年,乃清光緒三十四年。如果將此年份安放在整個動蕩不安的晚清歷史「大變局」之中,這並非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因為,往前八年,是整個華北地區侵擾不安的反洋教鬥爭與義和團運動,以及緊隨其後的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再往後的三年,是起於武昌並致滿清大廈傾覆的辛亥革命。但是,就是這看似並不起眼的年份,卻註定在中國法制史上要寫下一筆。該年的8月27日,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憲法性質的綱領性文件——《欽定憲法大綱》——誕生了!

《欽定憲法大綱》與其說出自垂死的滿清朝廷,毋寧說來自於當朝實際的最高統治者慈禧之手。儘管它強調了「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的旨意,但是它也附著了一個中國版的《權利法案》,規定:「臣民於法律範圍以內,所有言論、著作、出版及集會、結社等事,均準其自由。」問題來了——這個「老妖婆」為什麼在臨死之前還要做出這樣驚天動地的舉動?是良心發現,還是「人之將死,其『舉』也善」,甚或是為了挽救自己日益敗壞的名聲和奄奄一息的晚清朝廷呢?

理性和憤青,是人們對待歷史的兩種態度。我知道,在當前的語境中,如何客觀地評價慈禧,這是需要勇氣的,否則就要被冠以「翻案」的嫌疑。研究具象的歷史人物,要想剝去被後人強加上去的或神聖或卑鄙的外衣,只有將他們還原到具體的歷史環境中,才有討論的前提和考察的意義。擺脫情感和道德的因素,這是評價包括慈禧在內的諸多歷史人物亟待解決的問題。

慈禧是個複雜的人。恰如李剛所言,慈禧「首先是一個嗜權如命的統治者」和「善於玩弄權術的宮廷貴婦」。試想,在男人佔主導地位的宮廷鬥爭中,一個皇族女人不懂政治、不甚精明意味著什麼,結果可想而知。慈禧是靠「辛酉政變」、扳倒了顧命八大臣起家的。當政期間(1860-1908),雖然後期還政光緒,但是大多數時間裡她還是晚清決策的核心人物。在其執政時期,面臨內憂外患,她實現了君臣和衷共濟,滿漢一家。19世紀60年代興起的洋務運動,歷史學者很少提到慈禧,但這項近代化運動無疑得到了慈禧的首肯,因為在集權體制下,沒有最高掌權者的實際支持和理解,革新措施無從談起。可以說,沒有慈禧,就沒有洋務運動,當成定論。戊戌維新呢,說她是殺害「戊戌六君子」的「劊子手」,確是事實,但說慈禧從一開始就不支持變革,完全是帶著「有色眼鏡」說話。光緒下詔廢八股時,就遭到了守舊派大臣剛毅的阻撓。他隨即去頤和園請慈禧支持。光緒五月初二去頤和園,初五就得到批准。這是慈禧支持新政的一個典型體現。維新導致百日夭折的結果在於維新黨人的急躁冒進,逼迫慈禧走向了對立面而已。

比康有為「走得更遠」

晚清新政十年,從籤訂《辛丑條約》的1901年算起。一年前的1900年,慈禧縱容義和團導致京城「人頭滾滾,屍積如丘」的慘狀,確實是其一生「罪不容誅」的證據之一。用義和團來排外,這是慈禧的利令智昏所在。她輕信了剛毅等人的胡言亂語,也有逞「滅殺洋人囂張之氣」的一時之勇,但就此說她僅有「婦人之見」恐非事實。但隨著「法術不破金身」等「謊言」的破滅,慈禧清醒了過來,義和團很快也從「執幹戈以衛社稷」的「義民」回歸為「妖言惑眾」的「拳匪」,成了八國聯軍與清軍的共同敵人,身份轉變之快,外界始料未及。第二年的1月7日,驚魂未定的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在新任直隸總督袁世凱的陪同下,從保定回到了一片瓦礫的北京城。

慈禧在「西狩」之中就已經反思自己的行為了。是被打怕了,還是幡然醒悟了,史家每個人有自己的解釋。總之,清朝隨後推進的每一項改革,都是在慈禧的關照和默許下逐漸推進的,其中的許多措施,不僅實現了百日維新的目標,而且完全超過了當時康梁的膽識。例如:

1900年12月,慈禧以光緒名義發布《變法詔書》:「世有萬古不易之常經,無一成不變之治法……總之,法令不更,錮習不破,欲求振作,當議更張。」其改革內容為「參酌中西要政,舉凡朝章國政,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政財政,當因當革,當省當並,或取諸人,或求諸己,如何而國勢始興,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備始修」。並說「誤國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這對官僚大帝國的批評可謂切中肯綮。慈禧晚年的這番振作革新,往往被教科書一筆帶過。

1901年7月,清廷明令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12月,破除滿漢不通婚禁令,禁止婦女纏足。

1905年9月,清朝廢止綿延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12月,下達「考察政治諭」,派載澤、端方等五大臣「分赴東西洋各國考求一切政治」。

1906年9月,慈禧發布立憲詔書,這是其一生可能最具重大意義的決定。慈禧同意仿照日本實行君主立憲,似乎有些出人意料,但此舉在慈禧看來,可使君權永固。

1907年8月,宣布籌備在中央設資政院,各省設諮議局。

1908年8月,《欽定憲法大綱》頒布。

可見,帝國最後十年的新政改革,內容包括教育、經濟、法制、軍事、政體等諸多領域,其廣度與深度都遠遠超過此前康梁的戊戌維新……只是,歷史給慈禧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在這個憲法大綱頒布的兩個月後,光緒和74歲的慈禧相繼死去。

「新政」未過「保路」關

美國的政治學者亨廷頓曾經說:「處於權威危機中的統治者將會迅速地變成真誠的改革者,他對改革的真誠來源於他對保住權威的真誠,保住權力的真誠。」經過歷次戰爭洗禮、列強的欺凌、沸騰的民怨、革命黨人的起義以及立憲派的改革驅動,我們似乎沒有理由懷疑由晚清上層推動的新政改革的真誠,但問題是,改革的最終結果為什麼反而換來清帝國大廈的瞬間傾塌?

原因有二。其一,在於中央無強力人物,政權出現真空化。慈禧突然死亡後,「王朝失去了一個最能幹的人物」,「失去了維繫這個解體的國家的強手。」攝政王載灃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有書有富貴,無事小神仙」,這是載灃寫過的一副對聯,也是他性格的寫照。其胞弟載濤這樣評價他:「遇爭優柔寡斷」,「做一個承平時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來主持國政,應付事變,則決難勝任」。就是這個載灃,唯恐大權旁落,極力防範袁世凱坐大,將他排斥出去,政治真空由大批從日本歸來的軍事留學人員填補。殊不知,這些年輕人更容易接受革命思潮的影響,並不能效忠帝國,甚至在成為軍方高級將領之前,他們中的很多人就已經接受了孫中山的革命排滿學說了。

其二,改革過於激進。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步伐「太猛」。因為受局勢的刺激,無論是民間的立憲人士還是朝中的官僚,他們的立憲主張變得陡然激進起來,開始向政治改革的主持者施加前所未有的壓力。在日俄戰爭後,清帝國先是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接著又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確定了9年的預備立憲期,日本一個小國都花了20年的時間醞釀才出臺了一部帝國憲法,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卻想用九年時間過渡到憲政國家,這無疑是一個激進的改革方案。然而,排滿主義的革命派已經連9年也等不及了。

總之,當權力出現真空之際,一個小小的「保路」竟然升級為政治衝突,最終釀成了民變並導致了武昌起義的爆發。激進與真空,使「保路」成了壓斷帝國命運的最後一根稻草。新政的失敗只是告訴人們一個「不改革則死,改革遲亦亡」的道理。摘自《中華讀書報》,來源:人民網

相關焦點

  • 戊戌變法真相:慈禧支持變法,外國人害了皇上,康有為坑死六君子
    戊戌變法真相:慈禧支持變法,外國人害了皇上,康有為坑死六君子! 公元1895年4月,乙未科進士正在北京參加會試,在等待發榜的過程中,迎來了《馬關條約》即將籤訂的消息。
  • 戊戌變法——不是光緒高估了自己,而是他低估了慈禧!
    也正因如此,這場變法才顯得不那麼純粹,這也是「戊戌變法」僅僅持續了百日左右的根本原因  其他變法起碼能維護某一個階層的利益,或貴族、或平民,可戊戌變法卻截然不同,從頭到尾都沒有看出這是在維護哪個階層的利益(除了光緒),最後以失敗而告終,也是因為沒有得到任何階層的支持。
  • 哪怕慈禧不幹涉,戊戌變法也不可能成功,除非康有為退出
    在康有為的忽悠下,光緒皇帝開始戊戌變法。在慈禧的強勢幹預下,戊戌變法只持續了103天就宣告失敗,史稱百日維新。很多人把失敗的原因歸結於慈禧,其實只要你認真分析一下就能明白,讓康有為這種書生主持變法,失敗只是早晚的問題。康有為先不說康有為那些異想天開的政策激怒了多少人,只看看他在朝廷裡的所作所為,就知道此人難堪大任。
  • 沒有慈禧阻撓,戊戌變法能否成功?真相說出來讓人很扎心
    沒有了慈禧的變法,戊戌變法真的能成功嗎?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就算慈禧不幹預光緒,這戊戌變法也很難成功,相反最壞的結果可能是導致清朝提前滅亡,而民國的軍閥混戰之局面只會提早爆發。而法令朝令夕改,勢必會引起大變亂,所以無論慈禧有沒有幹預戊戌變法,最終的結果是都會失敗,只不過慈禧最終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讓這次變法提前報銷。
  • 戊戌變法——註定成功不了的鬧劇
    讀到近代史,我們永遠繞不過去的一個歷史事件戊戌變法,隨著甲午海戰失敗的消息傳變全國,所有人都是震驚的,誰也想不到,大清能敗給小小的日本。尤其是之前還發展了三十年的洋務運動。我們也有堅船利炮,也有洋槍洋炮,還是失敗了,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洋務運動不能救中國。
  • 戊戌變法——一場不自量力的鬧劇而已!
    也正因如此,這場變法才顯得不那麼純粹,這也是「戊戌變法」僅僅持續了百日左右的根本原因因為「戊戌變法」,很多人對光緒皇帝刮目相看,但實際上,光緒所主導的這次變革和歷史上任何一次變法都有太大的區別。其他變法起碼能維護某一個階層的利益,或貴族、或平民,可戊戌變法卻截然不同,從頭到尾都沒有看出這是在維護哪個階層的利益(除了光緒),最後以失敗而告終,也是因為沒有得到任何階層的支持。
  • 重讀戊戌變法你會明白,失敗的真正原因,來自最底層老百姓
    眾所周知,戊戌變法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制度,發展經濟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在腐敗不堪的晚清時期,戊戌變法的出現具有重大意義,它是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運動,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對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 戊戌年來說說120年前的戊戌變法為何會失敗?
    了解歷史的朋友相信第一反應都是戊戌變法。是的,120年前的戊戌年,戊戌變法正值盛起。後人分析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有種種,其中歷史教科書上一般歸結為頑固派保守,而隨著歷史研究的深入,失敗的原因越來越從維新派本身來找原因。「晚清的維新變法之所以沒有成功是因為光緒帝沒有實權還是因為維新變化不符合中國國情?」,今天就來簡單說一說戊戌變法為何會失敗。
  • 戊戌變法之後,慈禧本想讓他當皇帝,可惜他突然被摔壞了腦袋
    晚清時期的中國,被慈禧搞得天下大亂,於是有些仁人志士想變法改變國運,比如康有為、梁啓超等人,可惜康有為只是嘴巴能說,實際能力很差,戊戌變法很快就失敗了,前後才經歷了103天,康有為逃到海外,而最苦的還是光緒帝,他被慈禧太后給囚禁了。
  • 光緒帝希望通過戊戌變法開始掌權,誰知收效甚微還因此和慈禧反目
    翁同龢 網絡圖片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春,時年二十八歲的載湉忍無可忍,對慶親王奕劻說:「太后若仍不給我事權,我願退讓此位,不甘作亡國之君。」載湉深知,如果自身命運不改變,變法圖強的願望終難以實現。慈禧太后雖生氣,但還是鬆了口:「由他去辦,俟辦不出模樣再說。」四月二十三日,載湉下《明定國是詔》,決意要「發憤為雄」!此後,一道道維新上諭不斷發出。載湉甚至還要求各府州縣像當初宣講《聖諭廣訓》那樣宣講維新諭令。
  • 戊戌變法的失敗——人心齊泰山移,皇帝單幹也不行
    1898年,戊戌變法給垂垂老矣的大清王朝吹來了一絲清新氣象。然而常言道花無百日紅,如火如荼的維新運動也在百日之後,因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幹預戛然而止。在大眾的普遍認知中,清朝振興的最後一個機會自此斷送。
  • 用戊戌變法去理解OKR
    很多朋友在看到這個標題的時候,可能會有疑惑,「戊戌變法和OKR(僅供參考) 清代晚期的戊戌變法,是以康有為、梁bai啟超為主要領導人物的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政治改良運動,是一次思想文化、政治文化的改革,但它卻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最終失敗。這是一次偉大的改革嘗試,為何會失敗呢?
  • 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太大,可憐光緒
    1898年的秋天,當時還是清朝統治的時期,因為兩次鴉片戰爭的影響,清政府的軟弱無能徹底的擺在世人的面前,而沒有實際權力的光緒皇帝盡全力才勉強算是得到慈禧的「支持」從而實施了戊戌變法,變法最後是失敗的,康有為做了一件事情,不但導致戊戌變法不能繼續,甚至把光緒推向了深淵,朝中的勢力全都掌控在慈禧手中
  • 光緒皇帝一生被挾制,為何不殺掉慈禧?看看這3個後果他承擔不起
    清朝末期經歷「戊戌變法」後,很多人的思想開始有了新變化,本來大清根基雄厚,存在一些挽回機會,可惜權力掌控在慈禧太后手裡,出於女人天生的性格,使得處理政務上難免優柔寡斷。那麼坐在龍椅上的光緒自然看在眼裡苦在心上,他也想有接過權力的一天,無奈慈禧一日當權,光緒就沒有翻身的機會。所以有人猜測如果當時光緒派殺手除掉慈禧的話,大清的結局會不會改寫?
  • 戊戌政變中,為何光緒敢和慈禧一較高下?只因背後的人太強
    戊戌政變中,為何光緒敢和慈禧一較高下?只因背後的人太強清朝末年的時候,內外局勢堪憂。對外無法抵禦列強的侵略,故此籤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讓土地、白銀賠款等。對內,在不堪重負之中選擇了反抗,也就是太平天國運動。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農民起義。
  • 失敗的戊戌變法,最終造成了日本凌駕於中華之上長達50年之久
    之後的事情便是光緒和慈禧的痛定思痛之下,加上朝中許多大臣的勸諫,其中不少大臣更是直接支持資助維新人士,比如翁同龢和張之洞兩人對康有為和梁啓超二人成立的強學會青睞有加。1898年6月10日, 光緒頒布《明定國是詔》,表明變革決心,戊戌變法由此開始。而此次變法過程中,本來朝中支持反對者參半,而慈禧也對於光緒許多行為予以支持,對於光緒裁撤多個反對者而表示默認。
  • 戊戌變法其實註定失敗!
    大家都知道在清朝晚年從天朝上國淪落到被動挨打的地步,所以清政府內部也出現了變法,想學習日本明治維新變法圖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戊戌變法,由康有為梁啓超組織的!雖然出現了百日維新,但也只是曇花一現!我想失敗的原因有人肯定會說是因為袁世凱的背叛,導致維新派被抓,光緒帝也被軟禁!
  • 4月30日 戊戌變法與近代中國(下) 楊天石
    內容簡介  在戊戌變法時期,總的來說,有兩個陣營,一個就是守舊派,他們的頭頭就是慈禧太后。另外一個就是維新派。在變法過程裡邊,維新派差不多都要受到阻力。那麼慈禧太后對於變法是什麼態度呢?  慈禧太后對於變法的態度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容忍、控制、觀察、動手。
  • 袁世凱和「戊戌變法」:袁世凱出賣譚嗣同是賣友求榮嗎?
    中國產生新式軍隊,也是從袁世凱的小站練兵開始。像北洋軍閥段祺瑞、馮國璋都和袁世凱關係甚密。袁世凱人生的第一次命運轉折是1898年的戊戌變法。戊戌變法分為兩派,一是以光緒皇帝和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等新黨人物為一派,這一派又叫君主立憲派;另一派以慈禧太后為首腦,再加上許多思想守舊的清朝遺老。
  • 維新派要賣掉兩個省,還要請日本人當顧問,怪不得沒人支持變法
    在我們提及中國近代史的時候,光緒年間進行的戊戌變法一直是一個十分熱門的話題。在我們的印象中,戊戌變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類似,都是一次近代化改革的嘗試,不過由於慈禧等保守派的阻撓最終功虧一簣,光緒帝也被軟禁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