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49個簡化漢字,讓人越看越心痛!減掉的不僅僅是筆畫

2021-01-09 南宗老伍

漢字的繁簡之爭,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然而,對於漢字的繁簡對比之後,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漢字文化要素的部分丟失。

下面這49個字就是例子——

我們先來看一個小段子

窮被拆解為,在一個固定的單位,每天8小時,賣力的工作。段子當然不能當真。從文字學的角度講,它無疑是不靠譜的。但是它體現了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妙不可言。先人的天才智慧令人嘆為觀止。

漢字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文化瑰寶。它具有字形美,字音美,寓意美的特點。現在我們經常使用的是簡化以後的漢字。俗稱簡體字。但不能不說的是,很多漢字簡化以後喪失了原有的意蘊。甚至變成另一個角度的具有諷刺意義的社會折射。這不能不說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

1.愛--愛——無心怎能愛。

2.親--親——不見面哪有親。

3.雲--雲——缺了雨水的滋潤。

4.昇--升——太陽都沒有了還如何升起

5.鄉--鄉——不見了郎君何處是家鄉

6.聽--聽——去耳無心還能聽見什麼。

7.飛--飛——剪掉升高的羽翅再也飛不起了。

8.協--協——不再合力了,只能靠單打獨鬥。

9.車--車——車無輪路難行。

10.區--區——沒有品位了。

11.倫--倫——人倫變成了匕首相見。

12.夥--夥——搞單幹了還怎麼成夥。

13.質--質——短斤缺兩何來質量。

14.塚--冢——墳墓沒有土怎能得安寧。

15.隊--隊——一人就能代表集體。

16.隱--隱——急不可耐,顧不上遮羞。

17.郵--郵——送信都要走捷徑。

18.辦--辦——不願再辛苦,辦事圖省力。

19.動--動——避重就輕了。

20.參--參——願意一起的越來越少了。

21.聲--聲——耳朵都沒了,有聲也聽不見。

22.報--報——動動手指就行,再也不用那麼辛苦工作了。

23.藝--藝——才疏學淺,藝術水平自然下降。

24.藥--藥——偷工減料就不會有快樂。

25.舊--舊——只有一天好用。

26.奮--奮——精神不佳何來奮鬥。

27.壽--壽——只有一寸能叫長壽?

28.號--號——獸中之王不見了。

29.吃--吃——以前靠契約吃飯現在靠乞討。

30.嚴--嚴——不敢開口了。

31.團--團——求才不專了。

32.幤--幣——不敢露富了。

33.術--術——技術不行了。

34.廟--廟——只收錢不朝拜了。

35.應--應——沒好心了。

36.寧--寧——心不靜了。

37.屍--屍——不死也成屍了。

38.馬--馬——無鬃無蹄了。

39.聖--聖——不聽不說聖者話了。

40.瓌--瑰——美好珍貴的東西鬼佔了。

41.責--責——打折扣了。

42.電--電——不下雨也降霹靂。

43.曬--曬——日落西山,還曬啥?

44.賢--賢——德行,才能倒退了。

45.禮--禮——禮儀一筆勾銷了。

46.勝--勝——勝券無望。

47.勞--勞——勞動不那麼紅火了。

48.戀--戀——假心假意不言纏綿了。

49.義--義——我不在其中了。

漢字究竟是否應該簡化呢?答案是肯定的,畢竟簡體漢字在文化學習和傳承上起到了關鍵作用。但其中出現的一些不當之處也不容忽視。有些時候,減掉的不僅僅是筆畫,也是文化的內涵。這就有點可惜了。

相關焦點

  • 周有光:漢字簡化是大勢所趨,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早在2009年周有光教授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漢字應該順應潮流刪繁就簡,漢字簡化是大勢所趨。在給教育部寫的意見稿中寫道:漢字是個無底洞,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 二簡字 是漢字簡化過程中的一段彎路 差點使漢字變得「六親不認」
    簡化字因筆畫少,書寫時方便快捷,在推廣伊始就得到人們的普遍接受,現在更是成為我們學習與工作中的應用文字。可那些每天都寫很多字的人,比如在校的學生和一些習慣了手寫的文字工作者,有時還是會嫌簡化字的筆畫有點多,感覺寫字很辛苦,覺得漢字的筆畫要是能再簡化一些就好了。
  • 系統簡化漢字,改革漢字偏旁部首
    很多人以為「偏旁」和「部首」是一回事,這是一種誤解。偏旁是合體字的構字部件,部首是構字部件中表義的部件---形旁,部首是偏旁一部分。比如「貓」,「犭」和「苗」都是偏旁,「犭」旁是部首,「苗」是偏旁不是部首。
  • 將漢字筆畫減少到十畫以內的目標是否切合實際?
    漢字改革,是關係到每一個中國人的大問題,有人覺得現在的漢字很好啊,用著還不錯啊,覺得不用改了,維持現狀就挺好。還有人覺得要是漢字能再簡單一些,筆畫再少一些,就更好了,寫起來就更省勁了。可有人卻不這麼想,有人覺得簡化字不好,應該廢除,應該恢復使用繁體字。您聽到恢復繁體字這種想法,可能立馬就會皺起眉頭,會說:啥人這麼想啊?這不有病嗎?
  • 漢字的二次簡化為何會失敗?為何又說很多人的姓氏卻因此而來?
    目前,我們所使用的漢字都是經過簡化後的,只有港澳臺以及其他國家的華人區仍然使用繁體字。其實,漢字簡化一直是歷史上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哪怕是當今社會,還有一部分人對漢字簡化持反對意見,這是為什麼呢?據說,經過七十年代的漢字二次簡化後,很多人的姓氏因此而改變,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巧用Excel筆畫排序,實現計算漢字筆畫數
    想必大家小時候學習漢字的時候都有學習過筆畫筆順吧,今天小編想和大家分享如何巧妙的利用筆畫排序來實現計算漢字筆畫數。小編也在網上看了一些別人的實現,發現要不就是不夠準確,要不就是公式太複雜,因此小編想分享一個簡單的實現方式。本篇文章更多的是為了學習:筆畫排序;宏的錄製;邏輯思維鍛鍊。1、筆畫排序首先我們要了解一個基本功能:筆畫排序。
  • 帶你認識漢字文化:漢字的筆畫、筆順、偏旁、部首和間架結構
    從漢字近四千年的形體演變歷史來看,總的趨勢是簡化。簡化的過程反映了人們運用 文字的 基本要求。由甲骨文、金文發展到小篆,是一個簡化的過程,小篆又簡化成隸書,隸書又簡 化成草書和楷書,楷書又簡化成行書。廣義的草書,則是各種字體的簡化。
  • 中國漢字二字簡化雖然失敗,但很多人的姓氏由此改變
    從刻在龜甲上的,到竹簡上的,到紙上的,再到如今被人們敲到電腦裡的,中國漢字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對於現代很多人而言,往往會看不懂古時候人們所學的文字,對於歷史文物上的古文字,也存在著看不懂的現象。對比如今的字體和以前的字體,人們就會發現在中華文明中字體的發展是一個由繁到簡,由難到易的發展過程。臺灣地區還保留著繁體字的書寫,在大陸地區,漢字已經被我們進行了簡化。
  • 漢字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是漢字的進步還是倒退?你怎麼看?
    過於藝術的字體並不方便在緊急情況下傳輸信息,漢字的誕生本就是服務於人們生活的,如此看來,字體的簡化本就是歷史選擇的趨勢了。02時至1935年,第一批簡體字終於問世,這是國民政府教育部收錄了民間使用最多的324個字所整理的。不過,這批字在當時社會極具爭議,與大眾的習慣不符,在次年2月便被收回,取消使用。新中國成立之後,繁體字在短時間內依舊是我國的官方字體。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漢字簡化是大勢,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1954年的時候,早年就對白話文十分有研究的周有光被邀請進入了文字改革委員會中,他開始專心研究起漢語拼音以及漢字簡化的工作。並且揚言:漢字簡化是大勢所趨,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而當時漢字的簡化工作事實上在當時就引起了很大的爭議,直到現在還有人常常計較,什麼「親不見,愛無心,産不生,導失道」還常常出現在一部分人的口中。
  • 中國漢字哪個筆畫最多?
    我說的不是這個,因為這個字是臆造漢字,也就是說這個字是憑主觀意想編造。有沒有發現這個字是用圖片方式呈現出來的嗎?這個字是你打不出來的,只能看到圖片。其字形是所有傳統字典不曾收錄的。但這個字是很多人認為最難的一個字,也能能搜出拼音來。所以我們看看它的來歷。
  • 越原始,越深刻 – 重新理解漢字本義 │ 山南水北為「陽」
    漢字具有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者於一體的特性。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獨一無二的,體現了漢族先民無與倫比的聰明智慧。漢字的造字法從「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在「認識」的角度上,它提供了一個對對象的「形象描述→形神兼顧→得意忘形→抽象概括」的系統認識方法的進化模式。
  • 漢字趣事:漢字字典的歷代收錄狀況和漢字筆畫之最
    漢字趣事|漢字字典的歷代收錄狀況和漢字筆畫之最作者:枯木漢字是非常有趣的文字,除了書法藝術上給人以美的享受,每個字的結構和含義都令人著迷。如果您有興趣對其進一步探究(稱不上研究),您就會發現,漢字有兩種形式,一種就是獨立的字體,一種就是由獨立字體組成的複合字。然而不管哪一種,都有著自己本身豐富的涵義。
  • 筆畫最多的漢字是什麼,有多少畫,相信一般人不知道
    在這幾千字之外,還有一些在某些場合必用的字,其中一些筆畫繁多,人人見而生畏,潛意識裡在說:這個字這麼難寫,我還是不要認識它好了。但是,有些字還是需要認識的,否則在某些場合,會出現很尷尬的情況。比如下面的字:
  • 古今漢字的演變
    漢字進入楷書階段之後,字體上雖然沒有大的變化,但字形上的簡化依然沒有停止,在不少場合,俗體、簡體大行其道。建國後的漢字簡化工作是遵照漢字簡化規律的因勢利導,所選用的簡化字不少都是歷代使用過的簡體字,所使用的簡化方法(如起用古體:從→從、禮→禮;局部代全體:飛→飛、聲→聲;改換簡易的聲旁形旁:態→態、鼈→鱉、驚→驚)也基本上都是歷代一直使用過的。
  • 漢字筆畫數隨談——筆畫最少和最多的漢字
    張公: 筆畫最少的漢字只有一個,這就是一二三的「一」字。陳公: 一畫的漢字共有兩個,除了張公所說的「一」字外,還有一個甲乙丙的「乙」字。萬公: 談漢字筆畫,慎用「只有」和「共有」,因為一畫的字,不是「只有一個」或「共有兩個」。那麼,該怎麼說呢?
  • 大連一農民被稱奇人 看一眼漢字便知筆畫數(圖)
    來源:大連日報   普蘭店猜字王只要看漢字一眼 便可說出筆畫多少  在李香山眼裡,複雜多變的漢字,不過就是由一個個不同的數字組成的「積木」,只要看上一眼,便可脫口說出漢字的筆畫是多少。日前,記者聞訊來到了普蘭店市同益鄉蒿房村關屯,見識了這位快速辨別漢字筆畫數的「奇人」。  說形解字  初見李香山,很難相信眼前這位中等個頭、面色黝黑的54歲農家老漢,竟是傳說中的「奇人」。李香山仿佛從記者的眼神中讀出了一絲懷疑,便淡淡地一笑:「請你寫個漢字吧。」記者提筆在紙上寫了個「登」字,老李脫口而出:「12畫!」
  • 不在乎筆畫筆順學不好漢字
    筆畫簡單 不可小瞧  溫佩素出生在馬來西亞的一個華人家庭,她的父母為了使女兒儘早地接觸、感受中華文化,從小便把她送到當地的華校學習。據溫佩素介紹,她進學校最開始接觸的教學內容就包含漢字的筆畫與筆順。這門課在華校的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中都是作為基礎課來教的。在課堂上,老師會先讓學生讀課文,然後選幾個生字,接著在黑板上一筆一畫地寫給學生看。課下也會布置作業用以練習。
  • 這些漢字被爹媽用了幾十年,其實並不存在?!
    這是因為在之後的漢字簡化方案中把「當」和「噹」都統一簡化為「當」 >拉開了這場行動的序幕1964年,文字改革委員會編印了《簡化字總表》裡面一共收錄了兩千多個簡化漢字全是由學者們謹慎梳理結合古代俗體簡體字形得來的我們如今熟悉的簡化字大部分也是出自這一版
  • 筆畫最多的漢字,到底是哪一個?
    確實是個筆畫眾多的漢字呢。那這是否意味著,biáng就是筆畫最多的漢字了呢?我們接著往下看。No.2這個漢字與biáng很相似,二者的中間部分一致。讀音為zéi,意為盜賊,是古時「賊」字的另一種寫法。為了便於記憶和書寫,他還有一個口訣:一點一橫長,二字口言旁,兩邊絲繞繞,中間夾個馬二郎;你一長,我一長,心字來打底,日 月字幫忙, 金溝溝,掛衣裳,撿個石頭甩翻牆。這個字一共有59畫。但它仍然不是筆畫最多的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