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隔著10層樓,84歲奶奶每天給90歲老伴手寫情書

2021-01-15 騰訊網

親愛的老伴:明天是國慶節、中秋節,多年一遇的雙節日,每逢佳節倍思親,我們相隔咫尺,因疫情難相見,此時此刻,多少愛情美好的回憶湧上心頭,祝您中秋快樂,早日康復,來年月圓時全家團圓。

親愛的老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老伴,借古人名句表達我的思念之情,期望您要安心治病,別煩躁,保持體力是很好的增強免疫力(的方式)。親愛的老伴,加油!

這兩封信是84歲高齡的黃奶奶寫的,因為得了呼吸系統疾病,她目前住在杭州市中醫院9號樓13樓的老年病科。而在同一幢樓3樓病區裡,住著她的90歲老伴孫爺爺。

昨日,黃奶奶給老伴手寫的信

奶奶就是爺爺最靈光的藥!

今年年初,疫情當前,杭城大部分醫院都取消了探視。黃奶奶每天依舊準點出現在3樓病房門口,拿著老伴愛吃的獼猴桃,上面放著一封手寫的「情書」,通過醫護人員交給老伴。在這段特殊的日子裡,每天一封書信,一張紙條,成了兩位見不到面的老人傳遞彼此感情的方式。

孫爺爺正在讀老伴寫的信 李柳燕 攝

這兩天,記者去醫院再次看望了黃奶奶和孫爺爺。

「奶奶就是爺爺最靈光的藥!」護士們都說,奶奶來過以後,孫爺爺就會開心幾天,有時還會咧開嘴笑。

「你看這些是老頭子的畫,他以前就愛寫寫畫畫,也喜歡唱歌和拉琴,單位表演都少不了他……」黃奶奶手中拿著孫爺爺以前畫的畫,兒子們特地列印成照片,拿來給他們看看。

「你看,老頭子字寫得多好。」這幾幅畫是孫爺爺入院前所作,也是黃奶奶最喜歡的。

黃奶奶將照片和兩人互寫的信件都整理在一起。翻看這些,滿滿的都是愛與回憶。

我在外面等你,天天能給你送猴桃

老伴:外面的疫情好多了,離我們見面的日子不會太久了,希望你要保持好自己的心情,不要急躁,配合治療,我在外面等你,天天能給你送猴桃(獼猴桃),別掛念,老伴加油!

2017年,孫爺爺被確診為阿爾茲海默症後逐漸失語,後又因肺病插管無法發聲,只能用微妙的氣息和眼神變化予以回應。

若是往常,每天下午2:00-3:00是探視時間,黃奶奶會帶上老爺子最愛吃的獼猴桃準時地出現在他身邊,餵老爺子吃點水果,寫寫字互相交流交流。

疫情期間,取消家屬探視。孫爺爺突然見不到老伴,有時情緒會變得煩躁,鬧著要離開。他常常問護士們:「這是我的醫院嗎?」或是反覆寫:「我要跟老伴回去。」

為了安撫孫爺爺,黃奶奶每天會備上獼猴桃和一封信,請醫護人員代交給他。

「主要是安慰他,把家裡的情況跟他說說,新冠肺炎疫情的情況也跟他說說,後來時間久了,他也不鬧了。」黃奶奶說。

「老伴,你太累了,快回去休息吧,我也回去,明天我們再見。」孫爺爺每次看完信,也都會一筆一畫認真地給老伴兒回信,有時寫了錯別字,還會圈出來,認真嚴謹,每一句話結尾也不會忘記點上句號。

黃奶奶寫的信

要聽醫生的話,咱們共同努力,白頭到老

你血糖高,對腎、心臟不利,這不是小事。從今天開始減到一個猴桃(獼猴桃),等血糖正常了,再加點。醫生的話要聽的,咱們共同努力,白頭到老!加油!

獼猴桃是孫爺爺最喜歡的水果,每次問他要吃什麼,總是除了獼猴桃什麼都不要。但獼猴桃糖分高,吃多了對身體不好,黃奶奶就想法子先給他減量,再換換口味。自然,也通過書信提前給他打「預防針」。

「現在幾點了,水果還沒來?」採訪的這一天早上9點不到,孫爺爺拽過筆,在紙上寫道。直到護士給他回復「現在是早上9:00,到中午你老伴送來」,他才平靜下來,但一直緊緊拽著筆。

見到黃奶奶時,她正忙著張羅老伴的午飯。中午11點左右,病友夫婦的女兒丁女士來給他們送飯,還幫黃奶奶帶來了魚圓和餛飩。

黃奶奶小心翼翼地把魚圓裝進小碗

單純魚圓的味道比較淡,混著面或餛飩的湯就鮮很多了。「魚圓他還是喜歡吃的,每次給他打包五個,都能吃完。」黃奶奶小心翼翼地掀開碗蓋,一勺一個把魚圓裝進小碗裡,這次丁女士帶來的魚圓確實很大,放了五個就擠滿了整個小碗,黃奶奶再添了幾大勺餛飩湯,蓋上蓋子,大功告成。

打包好魚圓,黃奶奶戴好口罩,拎著裝有護理墊的袋子,準備出發。丁女士拿起保溫盒,幫黃奶奶將剩下的食物裝好,因為這剩下的餛飩和魚圓就是黃奶奶當日的中飯。

在病房裡,黃奶奶先是用手輕輕摸了摸孫爺爺的額頭和臉頰,擦擦臉擦擦手。而孫爺爺目不轉睛地盯著自己的老伴兒,不吵也不鬧。

這天的魚圓很嫩很滑,黃奶奶用勺子先切成幾個小塊,一勺一勺地喂。爺爺張著嘴,十分配合,眼神從未在老伴兒身上移開。

談戀愛時通了五年信,聊的都是家長裡短的事

自孫爺爺的記憶日漸衰退以來,黃奶奶時常在他身旁「拉呱兒」,講過去的故事,也講戀愛時的悄悄話,就為了儘可能地喚醒他的記憶。

黃奶奶和孫爺爺都是山東威海人,在同一個村子長大。但村子很大,黃奶奶家在東邊,孫爺爺家在西邊。黃奶奶說,若沒有學堂,他們可能永遠也接觸不到彼此。

黃奶奶年輕時

「我們的村子比較開明,很早就有學堂了,都是自己村子裡比較熟悉的老師,所以我們年紀小的也常跟去學堂玩。我差不多五六歲吧,跟著堂姐姐去學堂,他與我堂姐姐的年齡差不多,在學堂讀書。」

孫爺爺年輕時

兩人也因此相識。孫爺爺比黃奶奶大六歲,個子不高,斯斯文文的,寫了一手好字。

1947年,孫爺爺參軍。後加入抗美援朝志願軍上了朝鮮戰場。

1954年,兩人由熟人牽線,走到了一起。那時,黃奶奶在威海當小學教師,身處異地的兩人只能通信聯繫。

「我們那個時候,談戀愛不會像現在這般大膽、直接,想法也很單純,就覺得這人不錯,而且是認識的,知根知底的,就在一起了。」黃奶奶說。兩人長達五年的通信,聊的都是一些家長裡短的事,「我會給他講講家裡的情況,說說村子裡的趣事,他與我打聽一起長大的兄弟近況……」

同樣是書信交流,內容依舊是家長裡短,60多年後的今天,黃奶奶與孫爺爺繼續用書信的方式表達著彼此的愛。

我們真的很幸運 兌現了兒時承諾,白頭偕老

「最值得慶幸的是,實現了咱們長達五年書信往來表達的誓言:白頭到老!往後的日子我一定很好地陪伴於你。加油,老伴!」情人節時,黃奶奶在信中寫了這樣一段話。

「我們真的很幸運了,兌現了兒時承諾,白頭偕老。」黃奶奶對我說。

1959年,孫爺爺和黃奶奶結婚了。第二年,孫爺爺隨部隊駐軍在無錫,黃奶奶也隨他來到了無錫。1965年,孫爺爺所在的部隊北上,他身體不大好,夫妻倆來到浙江。

1978年,夫妻倆轉業在杭州,也在杭州安了家。雖然此時結婚已近20年,但因為工作,彼此朝夕相處的日子並不是很長。到杭州後,黃奶奶和孩子們租住在臨平,孫爺爺住在單位臨時分配的小房間裡,後隨單位調整,從閒林埠又搬到了杭州市區。

直到1987年,夫妻倆才擁有了自己的房子,一家人真正地住在了一起。

「他比較內斂,嘴上從不對我表達感情,但在外人面前,都說我好。」黃奶奶說,平時她也不關注這些,一次夫妻倆吵架,老頭子急了,這才全說出來了。「當時我真是又驚又喜。」

「他對我的工作也是很支持的。」在杭州轉業後,黃奶奶到浙江省第四監獄工作,每天早出晚歸,一般她到家都是5點半以後了,而先到家的孫爺爺每天都會把晚飯燒好,等她回來。「這方面做得很不錯,菜做得也不錯。」黃奶奶靦腆地笑著。

你來了我太激動了

「你來了我太激動了。」前幾天,黃奶奶去看孫爺爺,意外收到了這樣一張紙條。她專程把它帶了回來,並與其他的書信放在一起,珍藏起來。

前幾日,孫爺爺給老伴留的字條

「年輕時還好一點,年紀越大,他越來越黏我了。」 黃奶奶笑著說。

如今,在病房裡,由於孫爺爺有個雙手貼近腰帶的習慣,雖然躺在病床上,他也讓醫護人員們幫他系上腰帶。每次讀完妻子的信,孫爺爺都會把信插進腰帶裡,這樣手碰到腰帶,他就會把信再拿出來看看,久而久之,把紙都攥熟了,揉皺了。

孫爺爺腰帶上插著的書信 李柳燕 攝

很幸運碰到好醫生、好護士

親愛的老伴:這兩天還好嗎?咱們很幸運碰到好醫生、好護士,精心治療和護理。現在主要是肺咳、痰多,這是多年的病了,很好地配合治療會好的。

「老伴加油!」這是黃奶奶在信中寫得最多的幾句話。在她看來,孫爺爺的病情特別奇怪,市中醫院的醫護人員也真的有辦法。

「他身子比較弱,被診斷為膿毒性休克,下了好幾次病危通知書。那時,他身上起了一個個大水泡,全身像被開水燙過一樣。一次晚上睡覺,他把兩條腿搭在一起,第二天醒來,搭著的那塊皮膚竟然沒了。」黃奶奶回憶。

如今,經過市中醫院醫護人員的貼心照顧和治療,孫爺爺的情況逐漸好轉,「現在除了肺上的老毛病,其他基本都好了,他沒有心臟病、高血壓這類基礎疾病,90歲了,還不錯的。」黃奶奶說。

前不久,黃奶奶在報紙上看到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消息,在探視時問老伴:「你們抗美援朝10月份有什麼重大事情嗎?」孫爺爺回答沒有,黃奶奶仔細翻閱了報紙,第二次探視時再問:「你們是不是10月份赴朝的?」孫爺爺這才說,是的。「他現在腦子還是清楚的,對以前的事記得很清楚。」

夫妻之間,就是你讓讓我

我讓讓你

「咱們要珍惜晚年的幸福,兒孫都好,也很孝順,不給咱們找麻煩。你身體不好,我很心疼,在過往的生活中,有時惹你生氣,在此向你深深地鞠躬,表達歉意。」在一封信中,黃奶奶寫了這樣一段話。

「夫妻之間,就是你讓讓我,我讓讓你。要有來有往的,遇事情不針鋒相對,才是一家人。」黃奶奶說,現在年輕人總拿性格不合當作分手理由,可哪有這麼多性格不合,她與老頭子就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性格,黃奶奶外向,孫爺爺很內向、依賴性比較強。

「看起來我很強,他很弱,像是我欺負他比較多,但實際上,在家裡我都是聽他的。」黃奶奶說,有時候,對彼此家庭的了解、對彼此成長環境的了解,也能加深彼此的互相包容。

黃奶奶生在一個大家庭,家中有很多孩子,性格上會更遷就人。孫爺爺家中只有姐弟兩個,姐姐比他大12歲,早已成家,父親去世得早,母親一人把他拉扯大,實屬不易。

「個人的成長環境,造就一個人的性格、脾氣,就像他依賴性比較強,與成長環境也有關係。你曉得他是這麼個性格,就能理解他遇到同樣的事不同的處理方式和態度,也會對他體諒。同樣,他也一樣理解我,對我體諒了。」 黃奶奶說,和一個人在一起,品行最重要,像家暴等惡劣的道德品質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願來年月圓時全家團圓

今天是國慶節,也是中秋節。往年這個日子,黃奶奶一家會聚一聚,吃頓飯,但今年情況特殊,就一切從簡。昨天是周三,2點到2點半是家屬探視時間,黃奶奶帶著一封「情書」,又去了一趟病房,和老伴提前過節,幫他洗洗臉、摸摸他。

醫生告訴記者,目前孫爺爺的病情尚穩定,但還離不開高流量吸氧支持。今後,通過康復鍛鍊,若他的心肺功能提高了,能耐受普通吸氧,會慢慢恢復起來。

「黃奶奶曾說,有老年痴呆的人最需要關心,她每天沒事,把想說的話寫下來給他,他也就安心了。孫爺爺總把信看得特別仔細,小心翼翼地折好,攥在手心裡,生怕找不見了。」護士李柳燕感慨,黃奶奶、孫爺爺的日常,似乎是忙碌病房裡的一股暖流,也溫暖了所有人。

見字如面,紙短情長,希望大家珍惜眼前人,中秋、國慶雙節快樂。

來源:都市快報

相關焦點

  • 86歲老人做500次透析,84歲老伴口琴相伴
    吹口琴的奶奶叫童隆堡,今年84歲,躺在病床上的是她86歲的老伴楊德友。三年前,楊爺爺查出尿毒症,三年裡,童奶奶陪他做了近500次透析。每次,童奶奶都會吹起口琴,幫助老伴放鬆心情、緩解痛苦,兩位老人之間的愛情感動了很多人。
  • 90歲兩彈一星老人為老伴學網購,網友:相濡以沫
    老科學家葉鈞道曾是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插雷管的人,如今90歲高齡的他身體硬朗、心態年輕。為照顧老伴的起居,他在客服的幫助下學習用智慧型手機網購,為老伴花300多元買遙控燈,但給自己買100多元的羽絨服還要等打折。
  • 84歲的遊戲網紅,老奶奶靠直播吸粉90多萬,只要開始都不遲
    每天她會在俄亥俄州西南部的家中,打開電腦和攝像頭,在YouTube上直播自己玩這款遊戲的實況。 庫裡奶奶最開始接觸到遊戲,是她兒子教她玩1996年推出的策略遊戲《文明2》(CivilizationII),那年她60歲。 這樣的年齡開始玩遊戲,已經超過很多人的想像了。 但這只是開始,2011年,75歲的庫裡奶奶開始接觸YouTube。
  • 祖孫三代都屬豬 84歲奶奶迎來第7個本命年
    邵鳳英奶奶今年84歲,耳聰目明,身體康健。迎來本命年的她告訴記者,如今生活幸福、子女孝順,自己要好好保重身體,爭取過到96歲,朝著第8個本命年進發。  記者採訪時,邵奶奶正在家中幫女兒擇韭菜。邵奶奶說,她之前和小兒子住在某小區六樓,女兒怕她年齡大了爬樓太累,剛搬進新家就把她接過來住了。  邵奶奶告訴記者,「豬」是他們一大家裡人數最多的屬相,她和女兒以及外孫都屬豬。「豬比較憨厚有福氣,我們祖孫三代的日子過得都比較順利。雖然談不上什麼大富大貴,但平平淡淡才是最大的幸福。」因為對「豬」的偏愛,外孫備孕的時候,一家人都想延續「傳統」,再生個「金豬寶寶」,可惜未能如願。
  • 妻子住院十載丈夫絕情不管,臨終哭嘆:老伴,你為什麼不來?
    故事的主人公,是張阿姨的媽媽劉奶奶,大概十多年前,劉奶奶突發腦溢血,住進了醫院,那個時候劉奶奶還不到60歲,雖然後來搶救了過來,但下半身癱瘓,語言能力也受了影響,很難正常交流,需要人在醫院一直陪伴。劉奶奶和老伴張爺爺一直感情不錯,子女們想當然覺得老頭子該主要照顧,他們還要上班,老爸退休了照顧媽媽也是應該,但沒想到,張爺爺初時,來看護了幾個月,後來嫌棄老伴吃喝拉撒都要他管,說什麼再也不來。子女沒有辦法,只能幫劉奶奶請了護工,之後在休息時間,輪流照顧。
  • 江西餘江:錦江有個好兒媳,84歲老人有福氣
    央廣網餘江8月24日消息(記者鄧玉玲 通訊員汪有輝 鄒玉群)在餘江區錦江鎮民主村,每當人們坐在一起,提及56歲的林魚蘭都會情不自禁豎起大拇指:「老朱福氣好喲,多虧有個好兒媳。」家住餘江區錦江鎮民主村三組的朱新林是個農民,年輕時以種田為生,今年84歲,有一個兒子五個女兒。
  • 82歲老兵開博憶抗美援朝 曾手寫25萬字銘記歷史
    82歲老兵開博客憶抗美援朝  曾用10年手寫25萬字銘記那段歷史  2006年,一次在兒子家,劉萬鎂看到了電腦,他立即對這個新鮮事物產生了興趣。於是,他買了一個筆記本電腦,80歲開始學習打字。  84歲的劉萬鎂目光久久盯著檯曆上的10月25日,60年前的這一天,中國人民志願軍打響了抗美援朝的第一槍。他,就是其中的一員。如何去銘記那段刻骨銘心的經歷?14年前和老首長的一次邂逅,讓他得知許多老戰友都已經相繼離開,唏噓之餘,他萌生了用文字去書寫志願兵歷史的想法。10年,25萬字,劉萬鎂一字一字手寫下來。這是老兵的精神。
  • 90歲硬核奶奶拒嫁富豪逃婚70年,央視點讚,450萬人圍觀火爆B站
    奶奶做飯的畫面可愛又感動,有人隔著屏幕說:「慢慢來,別著急。」  也有人看得掉眼淚:「想回家看看爺爺奶奶了……」    在敏慈奶奶90歲的人生中,對戰爭的記憶是刻在骨子裡的。  30歲那年,奶奶遇到了她的真命天子,「只是他不講信用,70多歲就走了」。  03  從「up主」到「阿婆主」,90歲的奶奶怎麼就「闖入」了後浪社群?  敏慈奶奶說:「從年紀上看,我是老了,但從心態上來說,我覺得我不老,所以我給自己起名『敏慈不老』。」
  • 84歲老人展示壽字400餘種寫法
    昨日,住在長沙市第一社會福利院84歲老人周光亮開了一場感恩書畫展,並把展出近百幅書畫捐贈給第一福利院。昨日,是周光亮和84歲的老伴入住福利院一年的日子。周光亮說,他非常感謝福利院工作人員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社會各界的關心。他便想到用書畫展的方式來表達這種感激之情。老人把近10年的書畫作品都清理出來,選取其中最滿意的近百幅字畫,將第一福利的大廳裝點得書香四溢。
  • 老伴去世後87歲爺爺殉情:「我怎能讓你孤單的走」
    「我奶奶於八月二十二號去世,日子定於八月二十八號下葬,可爺爺今天走了,中午爺爺說太困想休息,下午吃飯的時候叫他,他已經走了,悄悄的服了大量安眠藥。留下了兩排字。」  昨天,你有沒有被兩位老人的故事感動?老爺爺寫的兩行情書,是不是戳中了你的淚點?  這段在微信上瘋傳的感人愛情,記者很想知道它幾十年來的點點滴滴。
  • 4000字情書珍藏48年愛情
    商場一家眼鏡店的驗光師黨穎,幾乎每天都能見到老倆口,「他們並不懂年輕人們如何談情說愛,但把最樸素最珍貴的東西,奉獻給了對方。」4000字情書 他們珍藏了48年騎自行車從蒲城到延長老倆口的家,就在朝陽門外。老太太姓衛,68歲,老頭兒姓李,71歲。
  • 99歲奶奶的葬禮
    下午3:00,接到蘭州堂姐的電話:「奶奶今天中午過世了……」,馬上給在老家的弟弟打電話,確認了噩耗。聽得出弟弟的難過和遺憾,他一直希望奶奶活到100歲的。電話裡隱約傳出葬禮的鼓樂聲。虛歲99歲的奶奶走了,我想大約是爺爺接走的吧。
  • 他70歲學電腦,84歲開微博,近90歲才玩微信,今94歲還站大學講臺
    70歲學電腦,80多歲開微博,年近90歲玩微信,他是同齡人中的「潮人」,他是中國新聞史學界的泰鬥——方漢奇先生。方漢奇,中共黨員,1926年12月出生,祖籍廣東普寧,北京出生。父親方少雲曾任立法委員,汕頭市長。方漢奇先生於1950年畢業於蘇州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新聞系,1951年起先後在聖約翰大學、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任教至今。
  • 虎毒不食子,但為何四川達州1歲幼童會被90後生父扔下6樓死亡?
    就在昨天,6月14日的晚上11點左右的四川達州,一名1歲幼童百自己的生父從六樓扔下死亡。無比的喪心病狂,什麼詞語都無法形容我在看到這個事件的時候的心痛和悲哀。這個世界,總是以我們那麼難以置信的方式,刷新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昨天剛剛寫了一篇日本31歲女公務員反覆摔地3個月大的女嬰致死的事件。這一點勉強可以說是產前產後抑鬱,帶孩子帶瀕臨崩潰。
  • 石家莊新增84例確診:年齡最大80歲,包括10名兒童
    河北省衛健委消息,2021年1月12日0—24時,河北省新增90例本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病例,其中石家莊市報告84例(27例為無症狀感染者轉為確診病例),邢臺市報告6例。無新增死亡病例,無新增疑似病例。1月12日0—24時,河北省新增15例本地無症狀感染者,其中石家莊市報告14例,邢臺市報告1例。
  • 27歲男孩自小得脆骨症 爺爺奶奶年齡大難庇護
    張宇明 攝1歲起年年骨折,14歲無法直立,只能退學坐輪椅呆在家裡一直到現在……因為患了成骨不全疾病(俗稱「脆骨症」),27歲的「脆骨男孩」齊澤籠過著正常人無法想像的生活。如今照顧他的爺爺奶奶都已年過8旬,爺爺近年來腦萎縮整日躺在床上。齊澤籠問自己:「我能幹什麼?我的未來在哪裡?」14歲時 下個樓身體4處骨折齊澤籠有一雙大大的眼睛,他面帶笑容坐在床上,很瘦弱。父親患有精神分裂,母親在他7歲時患肝癌去世,從小爺爺奶奶就是他的依靠。爺爺家在長樂中路一個家屬院裡。
  • 這裡的居民樓啟動加裝電梯,低樓層住戶這麼說……
    這裡的居民樓啟動加裝電梯,低樓層住戶這麼說…… 2020-11-09 11: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68歲韓國奶奶獨居生活太爽!自由美麗還有錢,網友酸哭
    「我25歲男子,沒有快進全部看完了,為此第一次給視頻留言」「這不是時尚穿搭視頻,這是人生課程啊!」一年前,韓國出現了這樣一位令網友驚嘆的博主。她不是網紅小姐姐,不是美妝大佬,也不是當紅愛豆,而是一位68歲的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