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滬東新村街道是上海市最早的工人新村之一,轄區面積5.51平方公裡,33個居民區,常住人口約10.2萬,流動人口2.3萬,在冊黨員5100餘名,在職黨員4700餘名。作為地處城郊結合部的老街道,區域形態呈現出「四多、四少」的特點。「四多」即老年人多、弱勢群體多、特殊對象多,社會矛盾多;「四少」即高檔商業樓宇少、文化休閒場所少、優質教育資源少、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少。在這種背景下,急需街道黨工委創新思維,運用新方法、搭建新平臺及時便捷解決區域內存在的各種各樣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街道黨工委根據市委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要求,認真落實「1+6」文件精神,迎難而上,開拓創新,率先運用「網際網路+」思維,依託滬東樓組黨建9年打下的堅實基礎和功能優勢,解放思想,積極挖潛創設有形有效的載體,通過推出一個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微心願」,搭建互幫互助的公益平臺,以「微心願」為載體,努力踐行「兩個自下而上」的機制,創新社區黨建工作,整合社區資源,積極探索社區自治和共治。
街道黨工委相繼榮獲2016年度「浦東新區先進基層黨組織標兵」和「上海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滬東「微心願」榮獲2015年浦東新區社會建設「十大創新項目」、「浦東新區『十佳』志願服務項目」稱號,入選「2015上海十大微信公眾號評選」網友票選榜微信服務功能十強和2016年上海市社區治理優秀十佳案例。新華社以《基層黨組織從「唱戲」轉向「搭臺」——上海基層運用「網際網路+」思維創新黨建》、《人民日報》以「『微心願』接入網際網路,黨員爭當圓夢人」、《上海支部生活》以「網際網路+為黨員公益插上翅膀——滬東『微心願』引發的蝴蝶效應」為題報導滬東社區黨建,轉載量達100餘萬次。
二、做法
(一)明確界定
滬東微心願活動發端「黨員做公益」的理念。隨著活動的深入開展,生動體現出黨員帶頭、黨建引領的作用。為了更好開展此活動,對微心願進行了明晰界定。微心願是指許願人渴望的,單憑個人一時又難以達成的願望。它不是傳統的訪貧問苦式的節日幫困慰問,而是運用「網際網路+」思維,利用微信等新媒體手段搭建的社區自治共治平臺,具有「五個特性」:
1、具有「微小性」。提出的心願若涉及到財、物等物質需求的,一般價值不超過1000元,使心願的提出者和認領者都不會有太大負擔。如常年臥病在床老人需要的迷你收音機,家境貧困的孩子需要的文具,群眾文藝團隊需要的腰鼓,編織組需要的絨線等。
2、具有「即時性」。心願達成速度快,每一季活動開展時從許下心願到發布心願,再到認領心願和實現心願、傳播心願一般不會超過三個月,有的心願從發布到實現甚至可以在兩天內完成。
3、具有「互動性」。凡生活、居住、工作或喜歡滬東的個人、單位或組織,均可通過聯繫居委、社區黨建服務中心或微信等方式參與「微心願」活動,每個人既可以是心願的許願者,也是心願的實現者。如:一名幫別人完成微心願的工作人員陪同領導到上海新聞綜合頻道《夜線約見》欄目接受採訪,也實現了自己和著名主持人合影留念的心願。
4、具有「多樣性」。心願既可以是個人的,也可以是社區團隊、公眾的;既可以是物質層面,也可以是精神層面,如:既有困難家庭需要的風扇,也有「右轉彎慢行、禮讓行人」的公眾心願;既有書畫社需要的筆墨顏料,也有小區旗袍隊希望提供舞臺演出機會的團隊心願;既有老齡獨居老人需要的空調被,也有小朋友想邀請外國的小朋友來上海看看自己家門口的造船廠的個人心願。
5、具有「網絡性」。目前,在保持線下傳統手段操作的基礎上,已經完全實現了「微心願」線上、線下同步許願、認領和實現的OTO運作模式,通過微信公眾號「滬東微心願」可以進行許願、審核、發布、認領,甚至可以通過微支付的形式實現心願,擴大了「微心願」參與面,增強了活動影響力。
(二)規範操作(五環工作法)
滬東「微心願」公益活動,每年定期開展兩次:傳統佳節——春節來臨之際的冬季溫暖季,黨組織、黨員為百姓送去溫暖;「七一」前夕的夏季黨員嘉年華,黨員們用實際行動紀念黨的生日。
街道黨工委委託社區黨建服務中心和陽光驛站實務操作,規範程序,形成微心願公眾平臺操作五環工作法。
1、宣傳發動。運用傳統手段和新媒體同步,針對不同群體提供了解微心願的便捷途徑,不斷營造活動的良好氛圍。通過電子海報、紙質海報向社區張貼、居委張貼,通過《人文滬東》報、鑰匙圈、環保袋發放,郵件通知、微信公眾號新聞、微信公益廣告片,黨員大會告知等廣而告之,不斷提高微心願活動啟動的知曉率。搭建人人都是許願人、人人都是心願實現者的平臺。
2、審核把關。對通過微信公眾號、電子郵箱、熱線電話、上門登記、居委登記等方式收集而來的微心願,根據微心願的界定標準進行審核,在充分保護許願人個人隱私的前提下,對許願對象的身份、家庭經濟人均收入情況通過居住所在地居委進行核查,審核結果以手機簡訊的方式告知對方。
3、發布認領。通過微信、社區報等多種渠道發布心願、組織各類具有吸引力的活動。街道層面組織大型綜藝活動啟動發布認領,包括:手機搖一搖認領、微信公眾號認領、電話認領、上門認領等方式。
4、完成心願。心願被認領後,微心願工作團隊會及時與認領人和許願人溝通並牽線搭橋,協助雙方及時完成心願或代認領人實現心願。大多數的認領者親力親為,通過親自採購「心願」並送至許願人家中,完成微心願活動。個別認領者委託實現心願,通過他人或居委會委託辦理,居委會籤字確認,通過各居民區「黨徽閃耀在樓組」微博平臺展現,同時連結微信等方式確認心願的實現。
5、總結再傳播。每一次心願實現,組織方都儘可能陪同或委託居委陪同並留下資料。收集微心願開展過程中好人好事、先進事跡,發布至微信公眾平臺、微博、新聞媒體等,不斷傳播正能量,增強微心願的輻射效應,表達對認領人的感謝與尊重;同時增加微心願活動的知曉率和參與率,為下一季微心願活動做好宣傳總動員。
三、成效
自2014年7月以來,滬東「微心願」活動已成功舉辦五季,共計心願572個。在社區各級各類黨組織、群團組織以及黨員、群眾等愛心人士的認領下,已全部為許願人圓夢,成為滬東社區居民交口稱讚的暖心工程。
滬東微心願運用網際網路的思維、綜藝活動的手段、市場營銷的方法,整合資源,充分發揮轄區內各級黨組織的作用,打造滬東微心願公益平臺,使其成為有形、有趣、有效的創新型黨建載體,在提升黨在社會建設中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等方面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得到了群眾及媒體的廣泛認可,先後被《人民日報》、《新華每日電訊》、《解放日報》、《半月談》、上海電視臺、浦東電視臺、《浦東時報》、人民網、上海基層黨建網、浦東黨建網等媒體報導。人民網評價「微心願點亮社區愛心,讓『冷漠』鄰裡變都市樂土」,是「公益項目的樣本」。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顧麗梅教授評價道:「滬東微心願體現了社區文化建設,滬東微心願平臺對打造社區互幫互助的文化、對社區價值觀的引領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中國浦東幹部學院科研部主任劉靖北教授評價道:「把網際網路+思維運用於基層黨建當中,社會基層治理當中本身就是一個創新。」
滬東微心願公益平臺給社區治理帶來了「四種改變」:改變了參與主體;改變了百姓對黨員和幹部的認識;改變了街道治理社區的思維和理念;改變了社區參與氛圍。
(一)困難群眾得實惠
「一位特困家庭的小朋友,希望過年有一件暖和的羽絨服、一雙嶄新的運動鞋;一位年邁的獨居老人,希望有一臺可攜式的電子血壓計,這樣不用麻煩居委幹部每天跑上跑下為其量血壓……」在很多人看來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對於社區特困群體來說,恰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大心願。
一位擅長木工的熱心居民,為一對困難老夫妻更換了家裡廚房壞掉的木板臺面;一位外企白領黨員主動聯繫居委會,捐來1000元幫助困難家庭;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80多歲老伯,通過電話方式一下子認領9個心願,同時,表示自己歲數太大,無法親自上門幫助有需要的人,所以,委託工作人員購買了血壓計、球拍、運動鞋等物品,代其送到需要幫助的家庭。一個外來職工家庭的女孩喜歡拉丁舞,希望有一場自己的舞臺秀,街道「達人秀」活動籌備組第一時間和孩子取得聯繫,幫助她在「達人秀」的大舞臺上圓一個舞蹈夢。
(二)社區黨員受教育
「微心願」活動開展後,一位長期靠輪椅代步的「漸凍人」,想要一條護膝毯,坐輪椅上曬太陽時能擋風寒;一位家境貧困、與年邁爺爺相依為伴的孩子,希望有一盞護眼檯燈,既能保護視力,又能在晚上複習功課時,不影響爺爺休息……
當這些「微心願」一經發布,迅速得到了轄區在職黨員、小區黨員志願者等關注和認領。轄區單位一黨員幹部為給許願人挑選收音機,和工作人員一次次溝通老人喜歡的顏色、功能,利用中飯時間購買了一個收音機,精心包裝,上門送到許願人手中;長島苑小區一黨員志願者一下子認領了4個心願,購買了電風扇等物品,及時送到需要幫助的人手中;無法遠行的重殘孤老,希望到浦西新開的自然博物館參觀體驗,黨小組裡的年輕黨員和老黨員一起用輪椅車推著老人實現了心願……還有更多不願留下聯繫方式的黨員和群眾,將愛心包裹寄來,希望街道相關部門幫助他們為許願人圓夢。
這些心願的實現,溫暖了眾人,也為黨員和黨組織發揮作用提供了舞臺。滬東派出所建立起「愛心池」對接微心願,每個黨員多交一個月黨費,每個團員多交一個月團費,用籌集到愛心資金,認領了3個團隊微心願,幫助居民區的文體團隊進專業錄音棚過了把歌星癮。無論是一次性愛心資助,還是長期的上門提供便民服務,參與其中的黨員,在為社區弱勢群體提供貼心幫助的過程中,也深受教育、獲益匪淺。
(三)社區單位有活力
滬東微心願生動體現自下而上的自治議題和項目形成機制和自下而上的工作評價監督機制,居民區再添活力。滬東微心願搭建起人人能參與、人人樂參與、服務群眾和社區的平臺,推出精準式服務,心願有溫度,居民有感受,成為社區居民拍手叫好的活動。
滬東微心願不斷拓展社區自治共治新空間,社區單位綻放活力。社區雙管單位金橋城管署為身材嬌小的殘疾人量身定製特型輪椅車,交巡警四大隊警官陪同中風癱瘓在床的68歲老人圓夢世博園。滬東轄區外位於金楊街道的金橋國際廣場為癱瘓病人送去尿不溼,金高醫院認領了東方麗景居民區兒童服務站的心願,承擔起兒童日常保健諮詢責任。百通項目諮詢管理公司、文峰廣場等「兩新」類組織,也紛紛主動認領心願,為殘疾、癱瘓群眾送去迷你收音機,為獨居老人安裝報警器等。解放軍73807部隊第二季活動中曾經認領了10個心願,第三季次又「搶」到了6個微心願。社區單位在「微心願」公益活動中更接地氣的為百姓服務,轄區內的商家絮語咖啡館接連認領「光碟行動」、「零錢公益」,成為微心願活動眾多參與者中一道美麗風景線。
(四)人文滬東出形象
微心願活動群眾認領比例快速上升、認領速度迅速加快、參與群體明顯增多彰顯了黨員示範效應日益明顯。微心願第一季全部由黨員認領,到第二季的群眾參與率19.6%,再到第三季的群眾參與率達到41.6%,體現出黨員示範帶頭,群眾積極參與。而到第四季第五季,黨員比例又反超群眾分別為70%和95%,體現出黨員群眾互相趕超,創先爭優的良好氛圍。在572個心願實現中,第三季發布的139個微心願在短短一星期之內被認領一空,認領人涵蓋了駐區單位、外區單位、部隊、國家幹部、白領、普通社工、小區居民、在校學生等。轄區一家較大規模的私企老闆主動認領微心願,並找到街道黨組織交來了入黨申請書。一些認領者在購買「心願」的過程中,當蘇寧電器大賣場知道是去實現別人的心願,店商毫不猶豫給予了最優惠價格。
「街道婦聯聯手各小區婦代會,倡導滬東每個家庭成員,每天開卷1小時,養成愛讀書、常讀書、善讀書、讀好書的良好閱讀習慣,共建『書香滬東』;街道團工委希望滬東每個團員青年帶頭踐行光碟行動,並利用微博微信轉發自己每次用餐後的光碟圖片,接力傳遞『愛惜糧食、反對浪費』的優良傳統……」這是由團隊、公眾許下的「微心願」,即許願者由最初定位為困難人群,拓展到民間自發組織的、合理的、受居民群眾歡迎、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和諧小區建設發揮作用的團隊。心願內容也由當初的即時滿足、可操作、價值不超過1000元的實物需求,拓展到了精神層面的心願,使滬東「微心願」的內涵有了大大提升。
如今,這些又似號召一樣的公眾心願,已讓社區內不少家庭、不少青年積極響應、參與其中。各小區的讀書會人氣爆棚,「家庭讀好書」、「讀書達人」評選、萬戶家庭立治家格言等活動蓬勃開展,就連街道機關黨總支也搭建起以書怡情、以文會友的平臺,成立「向陽花讀書會」,掀起了新一輪家庭學習、全民閱讀的社區浪潮。轄區內文峰廣場、絮語咖啡館等商家,以及廣大團員青年積極參與公益,響應「零錢公益」,讓隨手公益成為滬東人的行為自覺。
四、啟示
滴水見陽光。透過一個個「微心願」,倡導人文關懷,以體驗、情感、交流等方式,開展社區治理,折射出 「人文滬東」的豐厚內涵。微心願補充完善黨委、政府常規救助幫扶工作,成為社區各級組織、各個團隊堅持黨建引領,聚合社區居民、社區單位甚至不同地域人們參與的大平臺,是帶領廣大群眾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益嘗試。
滬東微心願公益平臺獲得了市區組織部門的認可,認為其可操作可推廣。下一步,滬東街道將沿著「社會化、品牌化和常態化」三個方向發展,同時打造「微心願」升級版——「社區夢」:圍繞實現社區的共同願望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在職黨員APP管理系統,通過自我服務、社區建設、社區治理等模塊,以黨組織引領、黨員帶頭,踐行自下而上的自治議題和項目形成機制和自下而上居民監督評估機制,共同推動社區建設,實現和諧社區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