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有不少媽媽反映,自己孩子都3、4歲,但是還是非常的黏人。只要自己一出去做點什麼,孩子就可能會哭鬧不止,非要跟在自己身邊。其實粘人的孩子不在少數,但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黏人,是孩子和自己親近的表現,當孩子長大後,慢慢就會好了。但是如果孩子到了3、4歲,還是非常粘人的話,媽媽就應該好好反思一下了,看看你是不是經常做下面這4件事,讓孩子缺少了安全感。
1、先天性的情感:寶寶是父母之間愛的結晶,共同孕育出來的生命,爸爸對寶寶也是十分重要,但是仍然無法取代媽媽在寶寶心目中的地位,這其中有先天性因素,從而出現寶寶與媽媽之間天然地更加親近。由於缺乏安全感,就會粘著媽媽,傾聽媽媽的心跳聲、聞媽媽身上的味道,這些熟悉的存在,會讓寶寶獲得安全感,覺得安心,因此寶寶喜歡一直粘著媽媽。
2、親子間的信任不夠:如果孩子過度的黏媽媽,並不僅僅是因為孩子更想和媽媽親近,也說明了孩子和媽媽之間的信任感不足。這樣的媽媽,一般很少和孩子進行心靈情感上的溝通,就會使孩子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其實這就像是一對缺乏信任和安全感的情侶,如果一方難以掌控另一方,很容易造成一方缺乏安全感,而變得焦躁不安,想讓另一方一直在自己的視野範圍內。
3、對孩子冷漠,習慣冷處理:有些媽媽心情好時,很有耐心地讓孩子粘著;心情不好了就一把將孩子推開,讓孩子以為自己做錯了什麼事,反而會增加孩子的「粘性」。更有的媽媽突然對孩子發脾氣,孩子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不管是吃飯還是說話都小心翼翼。當孩子處於這種「恐懼」下,失去了安全感,就會用更多的粘人行為來獲取媽媽的「愛」。
如果大多數父母,都願意去學習教育孩子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很多教育失敗的例子,就可以避免出現,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會變得更好一些。關鍵還是在於家長的正確引導,如何正面管教孩子,還需要從書中找尋答案,今天推薦的這本事就是關於正面引導子女的,家長不妨多去學習學習,以便樹立正確的三觀。
4、對寶寶過於寵愛,不夠信任寶寶:很多家長那個認為孩子還小,什麼事情都幫孩子親力親為地做好。這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加重了孩子認為媽媽和他是一體的想法。如果不想寶寶太粘人,媽媽應該給予寶寶足夠的信任和機會,多鼓勵寶寶自己動手,並在寶寶獨立完成一件事情後不吝嗇自己的讚美,這樣寶寶就會非常有成就感,變得自信, 慢慢喜歡自己去完成任務。
媽媽需要重視的就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管大小事孩子都不會做、做不好就會一直粘著媽媽。媽媽們要給孩子足夠的信任,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儘早對孩子進行一些生活獨立能力的訓練,孩子會慢慢享受自己的獨處空間。幼齡時,寶寶依賴父母而生活,父母是寶寶的全世界,寶寶需要獲得更多父母的愛與關注而生活,因此父母在陪伴寶寶的時候,一定要將注意力放在寶寶的身上,給予高質量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