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世之寶,漢代玉雕刻玉璧鑑賞。

2021-01-12 家傳古玉說傳承

古代玉璧是中國玉器中出現最早並一直延續不斷的品種,是很重要的瑞玉,戰國至兩漢是玉璧的鼎盛時期,花紋形式多變,飾紋種類極為豐富使用範圍大增,屬歷代玉璧是一種中央有穿孔的玉器,為我國傳統的玉禮器之一也是六瑞之一。

體現歷史文化的玉璧古玉傳家

漢代玉璧的璧身尺寸較大,也較厚,邊緣也比戰國玉璧要略寬些,漢代玉璧上的谷紋、蒲紋要比戰國時期的要大,排列的比較稀疏谷紋、蒲紋等底子上仍保留有打格磨製工序的痕跡,漢代透雕玉璧和出廓玉璧此時更為流行漢代玉璧通常用玉質地較佳多用深綠灰綠色青玉以及白玉,多層紋飾玉璧的獸面紋、人物,車馬,鳳鳥紋和繩紋部分皆以遊絲毛雕技法雕琢。

古代多種文紋理玉璧

一塊古玉壁,首先要看它的整體形象,其次是看它的工藝技法,再次是看玉質沁色。漢代玉璧在造型風格上有了新的變化和發展,雕琢的工藝水平也明顯超過戰國時期,進入了中國玉璧發展史上的鼎盛時代。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又是蒼色青色故以蒼璧禮天。

古代玉璧

一件古代藝術品自它的誕生起,就開始歷經風霜有時把它當作財富,有時當作戰利品,更多的是皇帝的最愛,如今淪為任意賤賣的棄兒,幾百幾千擺在地攤上無人識貨無人保護,還好有了有識之士的民藏們沒有望了這些古董是傳家寶是祖先留給我們的魁寶,所以盡全力省吃儉用把它們收藏保護。

古代青州博物館收藏的玉璧

天下玉友本一家,我們需加強協作凝聚社會愛玉人方方面面的力量。讓我們中國古玉收藏鑑賞文化得到更好的發展。古玉傳家每天分享真知識傳遞正能量如果你真的喜歡古代文物喜歡收藏,喜歡中國傳統文化,那就關注古玉說傳承謝謝您的點讚收藏和轉發歡迎大家加入中華玉文化交流傳遞!

相關焦點

  • 漢代雕刻龍虎形玉帶鉤是玉器歷史上獨有,代表漢代玉帶鉤藝術特色
    漢代是玉帶鉤製作、使用的鼎盛時期,尤其西漢時期社會用玉之風甚盛,玉帶鉤在承襲戰國同類器特徵的基礎上有了長足的發展與創新。這一階段玉帶鉤製作用料考究,刀法簡約大氣,琢磨拋光細膩,紋飾線條或粗獷挺勁、簡潔精整,或嫻熟自然、圓潤流暢,盡顯獨特藝術神韻。帶鉤出土的數量之豐,形制的多變及分布區域的廣泛也是前代所無法企及的。
  • 古代的玉璧、玉瑗、玉環、玉玦都是什麼,它們有何區別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玉有著特殊的地位和價值。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認為:「玉,石之美者。」他根據玉的特徵,提出玉有「仁、義、智、勇、潔」五德。在古代的玉器中,玉璧、玉瑗、玉環、玉玦屬於圓形玉的範疇,是傳統玉文化的重要載體。這四種形似四胞胎的玉器,擔負著怎樣的功能呢?
  • 新年新氣象佳品共鑑賞——農行河南省分行邀您收藏「傳世之寶」
    □洪力「福娃之父」韓美林大師手書「傳世之寶」字樣,由Au99.99高純度金、Ag99.9高純度銀做原料,由知名黃金企業採用油壓工藝,結合浮雕技術精製而成。100餘種農業銀行「傳世之寶」系列實物貴金屬產品是您家族傳承、投資收藏的佳選。
  • 與玉璧相關的成語及館藏春秋玉璧欣賞
    從這兩個典故可以看出:一是玉璧在春秋時期地位很高;二是春秋時期玉璧已經不單是禮器,也有許多玉佩飾。從館藏和考古發現的春秋時期古玉看,春秋玉璧數量較多、造型豐富、雕刻精美,有的春秋玉璧直徑比較大,應為玉禮器;有的春秋玉璧直徑相對較小,應為玉佩飾或者把玩件。從紋飾風格看,春秋玉璧的地域文化特徵十分明顯。以下是一組館藏春秋玉璧。一是春秋早期玉璧。
  • 紋飾,玉器上雕琢出各種花紋圖案,是鑑賞玉器的重要方面
    紋飾,玉器上雕琢出各種花紋圖案,是鑑賞玉器的重要方面玉器上往往雕琢出各種花紋圖案,即紋飾。紋飾的雕刻技法、構思、表現主題等方面是評價玉器及鑑賞玉器的一個重要方面。不同的歷史時期,紋飾的表現形式及雕琢技法,往往都有很大區別,所以紋飾成為玉器斷代及鑑賞的一個重要標準。
  • 中國農業銀行貴金屬——「傳世之寶」系列
    一、「傳世之寶」福鼠有餘金條:由中國農業銀行總行監造刊行。金條正面為韓美林手書「傳世之寶」字樣;金含量為「九九.九九%」、銀含量為「九九.九%」、規格、「編號:X000000」字樣,並粘貼防真標籤。
  • 玉入其國則為國之重器,玉入其家則為傳世之寶
    美玉傳家,福澤綿延,玉有真靈,傳承真意。中國人重視飲水思源,傳家之物,亦是先人對後世傳承的重視。玉入其國則為國之重器,玉入其家則為傳世之寶。一塊和田玉,一方傳家寶,傳遞給後代的,不僅是物質財富,更是精神食糧。在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便是「德」。
  • 古人相信玉石能使屍骨不朽 玉九竅塞的喪葬文化盛行
    死者或以玉琮、玉璧圍繞、覆蓋周身,或於雙眼蓋玉片、手中握玉、口中含玉,但當時口含、手握、眼蓋之玉,其形狀並不固定,具有很大的隨意性。西周中期,玉冥巾已初步成型。所謂玉冥巾或曰玉覆面,即於織物上縫綴玉片覆蓋於死者面部。冥巾上所綴玉片,或據五官之形裁製,或作隨意的幾何形。玉冥巾的使用一直延續到西漢時期。類似本品的眼蓋,在西周時期已經出現,縫綴於冥巾之上。殮玉制度到漢代臻於完備。
  • 徐文寧:漢代玉龍菱形網格紋溯源
    出版《北京光華路5號藝術館圖錄》《天物館藏瓷》《玉佩收藏的故事》《臺閣氣象—長樂閣明清狀元書畫集》等十餘本藝術類書籍,為國內20多家雜誌、拍賣公司撰寫百餘萬字鑑賞、拍賣信息類文章。2008年發表全國第一篇 「藝術品證券化新嘗試」論文,系統闡述理論和運做模式。網格紋是由兩條直線相互交叉,因線條粗細不均,格紋大小和疏密隨器型而變,形成的簡單正菱形或菱形格紋,紋樣自由、富有動感。
  • 王者之器!古玉可以佩戴嗎?
    古玉~王者之器!因為古玉都是出自墓葬,明清出土傳世至今的自不用說,那是市場爭搶的寵兒。但解放前後出土的,沒有經過前人盤玩,很多人對此很有顧忌,認為墓葬出土的器物,陰氣很重,會對佩戴著帶來不好的影響。到底出土古玉適不適合佩戴問題一直眾說紛紜,爭執不斷,那麼高古玉到底適不適合佩戴哪?
  • 點「睛」之作:漢代玉器中的「鬼斧神工」!
    上圖為巢湖北山頭一號墓出土的另一隻西漢玉卮,朱雀的眼睛與上一件漢代朱雀銜環踏虎玉卮杯上朱雀眼睛比較接近。
  • 這種「玉」真的不值錢,千萬不要再買了!
    玉文化  玉,石之美者,古往今來,我們的生活和玉有著解不開的情結。最早玉是作為裝飾物出現的,並被賦予了美麗、高貴、優雅等內涵,人們喜歡玉,也喜歡用玉來形容美好的事物,這也是玉文化形成的基礎。  上古時期,先人信奉萬物有靈,認為玉是通神、祭神的靈物,古代祭祀天地四方的禮器:玉璧、玉琮、玉圭、玉琥、玉璋、玉璜,都是玉製品,古人以玉祭天地,祈禱風調雨順,四方平安。
  • 古代人用玉雕刻各種各樣玉龜,蘊藏著龜文化豐富內涵
    玄龜的龜殼就像是天穹的穹頂,四隻爪子就像是四根天柱,有頂天立地之象。傳說天地混沌之初,女媧就是用四根玄龜的腿作為天柱來支撐天穹,才確保天不會塌下來。龜的壽命可比天齊,所以它承載的東西自然可以順利通過萬古歲月的考驗,賜予所託之物以永生。中國人一直相信,龜隱藏著天地的秘密,因此它也成為一種神秘而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的動物。
  • 己亥年說豬——漢代陶豬
    牲畜圈舍是模型器的一大類,豬圈是最為常見的一種隨葬明器,反映了漢代養豬業的興旺。漢代隨葬豬圈多為灰陶或低溫釉陶質地,家禽家畜圈舍是當時常見的一類隨葬明器。低溫釉陶最初是在漢武帝時期出現於關中,流行於東漢,造型種類很豐富。
  • 雕琢精湛,用料考究,線紋纖毫畢現,富有張力的漢代玉器
    在文化方面漢朝也是完全不同的,漢朝是一個兼收並蓄的時代,他們在學術還有文藝方面都是開時代之新風,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形勢還有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的影響。但是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並不是漢代的文化而是與文化息息相關的漢代古玉。每一個朝代的玉器都是有著不同的發展,可以說是繼承了前面的的特點又要走自身的創新。
  • 認識良渚文化,需要解讀「玉」
    至20世紀八九十年代,又相繼發掘了吳家埠、反山、瑤山、廟前、匯觀山、莫角山、塘山等遺址,有祭壇、大型禮儀址、防洪遺蹟、貴族大墓等,其等級之高、規模之宏大、遺蹟之豐富,為良渚文化之最。莫角山遺址發掘出良渚人工夯築的基址,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上面有成排柱洞。基址夯築之高達半米,柱洞直徑從半米到一米不等。
  • 禮儀之邦的雅圖騰——玉
    玉VS圖騰華夏文化之根從形到寓意的圖騰密語作為中華禮儀之邦文化的物質體現,玉在古代就已成為一種普遍存在的器物。玉石被人們發現和使用,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據實物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少量的玉石器出現,特別是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和龍山文化的玉器,代表了中國史前玉器製作的最高成就。
  • 官印解析鑑賞,雕刻極淺的浮雕
    圖中器物為清代薄意雕刻印章。 薄意是一種極薄的浮雕, 是雕刻者根據印石的大小形狀、石質、顏色等,於印面之外部分做立體雕或浮雕。由於薄意的使用對石料材質破壞極少,又飽含詩情畫意,所以在一些質地好、 材料相對較小而透明度高的珍貴凍石上,常採用薄意的雕刻形式。薄意的取材非常廣泛,具有吉祥寓意的題材更是經常採用。
  • 玉豬變形記——豬年幣說豬
    玉豬握:死後尊榮商周以後的玉豬,不再像紅山文化的玉豬龍那樣抽象,整體形制具有很強的寫實性。這說明人類因自己的強大,擁有了許多動物所沒有的特殊本領,使得一些動物,如牛豬、犬羊、雞鴨等,經過長期馴化,成為農業社會中家庭財富的一部分,從而與人形成相互依存的關係。通過馴養,豬逐漸從具有宗教意味的原始圖騰,演化成與古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動物,以漢代最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