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壽險服務如何變革?中國人壽副總裁楊紅詳述客戶驅動力和服務行動力
今日,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裁楊紅在第十五屆21世紀亞洲保險論壇中表示,運營服務是保險公司的生命線。 同時,她從壽險服務變革的客戶驅動力和服務行動力進行詳細闡述。
以下為部分演講實錄:
在保險公司我從事這個職業有13年的IT工作經歷,有18年運營服務工作的經歷,我深切的感受到一個點,運營服務是保險公司的生命線,它在為一線銷售人員不斷的賦能,我們可以去試想沒有後面的這種支持,我們的保單如何去實現,我們的服務如何去實現?我們的客戶如何去感受到他自己,或者他家人所獲得保險最後的價值,其實他是感受不到的。所以運營服務是保險公司的生命線。
運營服務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一項工作,需要工匠精神,久久為功,潤物細無聲的工作中為客戶,為企業,為股東創造價值。
服務和銷售的融合也正在成為險企轉型的方向,我們公司也提出來重振國壽的戰略,叫「343」,三個轉型裡第一個轉型就是從銷售向服務於銷售融合的轉型。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戰略。
一、壽險服務變革的客戶驅動力。
不斷社會怎麼變,疫情的影響也好,還是說社會的這種變化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也好,一個保險企業要經營下去,其實你經營的是誰?經營的是客戶,你的客戶就是客戶,那麼客戶的需求變化會驅動我們企業的變化,我記得我剛到保險公司的時候,我們並沒有什麼系統,沒有什麼電腦,我們是在用手工,所以我們公司在1982年恢復壽險業務以後,我們積存大量卡片,那裡記載了客戶的養老金和他的健身險,目前我們公司還有大量這樣的所謂業務存在,雖然我們放到系統裡了,那個時候的客戶需求是什麼?大家會去想,那個時候客戶沒有說我要足不出戶,是做不到的。我們去看現在客戶的主要需求,總結成三個易、意、義,要求的是極簡,第二是快捷,第三是即時,第二是無縫的銜接。第二個意需要被理解,需要精確,比如像物流,我需要投遞員在哪裡,現在對保險業也一樣需要知道業務員在哪裡,需要知道業務辦到什麼程度了,到底什麼時候給我理賠,什麼時候給我單子,再就是要準確,還要有一定的前瞻。最後一個很重要,你是不是說話算數,很簡單,我的權益能不能被保障。我們去翻開這三個易的背後是什麼驅動客戶需求的變化?這是人類共同的基因,就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剛才王總講的美好企業,十九大也提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是因為我們不斷的人類共同價值觀是什麼,我要不斷的舒適,獲得自由,趨利避害。第二技術的進步大大促進需求的顯化,特別感謝網際網路的創始人,也特別感謝網際網路企業,把客戶潛在追求舒適,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一個一個被顯化出來,並沒有什麼神仙創造客戶的需求,是因為你做的這件事情激發了客戶的潛在需求,誰能夠更多地激發客戶的潛在需求,誰就會去成為經營客戶中國贏家。
二、壽險服務變革的服務行動力。
總結起來,一個中心,三個重點。一個中心就是以客戶為中心,這是整個服務行業,甚至說一些製造業它的共同訴求,但是以客戶為中心,又在不斷的被演化,因為它隨著客戶需求的變化,在不斷的被做的更加的精緻,更加的貼近客戶的需求,不斷的在變化。以前我們說像我們公司,以前說以客戶為中心,能把他的保單查出來,這就很好了。那是多少年前的事情,我們認為那就是以客戶為中心了。到現在你再說能把保單查出來,那個就不叫以客戶為中心了,那個只是再普通不過最基礎的服務了。所以它會隨著時代的變化。
為了能夠把以客戶為中心做好,我認為在未來我們的保險業在服務方面可能應該做三個方面的事情。
一是核心服務一定要做精。
保險公司最核心的服務是什麼?理賠,一個理賠不好的公司,我相信它一定是一個不太好的保險公司。客戶最關注你賠不賠我,現在客戶可能更關注說你賠我的同時你快不快賠我?你能不能告訴我賠款的進度,所以理賠服務是客戶選擇保險公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理由。我們也是希望能夠把我們中國人壽的理賠打造成自己的品牌,能夠讓客戶在聯想起理賠的時候,他能想起中國人壽的理賠好,也希望這種的好能夠帶給他的家人。
下面給我們自己做了壽險理賠子品牌,叫有速度,有溫度的理賠品牌打一個小廣告。(播放視頻)我也知道很多同行理賠方面做的非常之好了。我們理賠的直付成為壽險行業的常態,我住院的時候出來就不再去再找你報案,再找你傳資料,沒有了,應該直接就賠付了。在國外先進的保險公司已經早就實現了。當然這裡有我們的一些壁壘,我們和醫院,和一些醫保機構的對接。
保單服務重在體驗。這裡體驗不是公司給他什麼,而是客戶感受到什麼。一個客戶的體驗是和社會的總體服務水平,與客戶個體差異相關的,並不是我認為好服務他就會體驗好。我們覺得應該在客戶體驗方面不是具體為客戶做到一些什麼,而是要建立一套機制。就是這樣的一個閉環客戶體驗管理機制,並且要設立一些專業的部門,比如說我們公司,我們就設立了流程與運營管理部,它來負責我們客戶的體驗。
二是場景化服務要做強。
場景其實是網際網路企業帶給我們壽險業的一個新的服務變化。大家都講場景服務,所謂場景是客戶在的地方,我們看客戶在哪裡,會在公司的客戶端,會在自己想在的任何一個網站,或者是任何一個線下的地點。我們也做了一個統計,2018年到2020年,我們看到公司2019年線上的觸點服務量佔比同比提升了37個百分點,2020年前三季度線上觸點的服務量佔比提升了18個百分點,表達客戶更喜歡在線上做服務。增加更多外部觸點,不是僅僅利用自己的APP和微信公眾號,而是把它擴展到客戶所在的地方。
特色的生態化服務應該助推保險公司從服務客戶向經營客戶的轉變。經營一個客戶我們認為應該有三個階段,一個叫連接客戶,一個叫黏住客戶,一個發展客戶。所謂連住客戶是用網際網路連著他。黏住客戶是用大量的生態場景裡服務它。像剛才徐總講的,要把康養這個作為一個很重要的點,把健康服務作為很重要的點,比如說現在疫情階段,我們把免疫力提升作為一個很重要的點,去和客戶的生活進行融合。
三是智能化服務要做深。
前端的智能化,大家說誰又智能化了,但是我們把智能化回歸到人性的角度去看,我認為智能化目前還是有挑戰的。體現在哪裡呢?人工服務它的服務人性化,還有客戶對人工智慧的適應性,以及技術的成熟度,是智能化服務的一個挑戰。所謂智能化服務我們覺得應該讓我們的機器更像人,而不是讓我們的人更去學習機器。所以在人性化裡面可能在現在還有一些技術上的壁壘,還是需要一段時間去走,所以我們覺得在前端,人工智慧在短時間內可能還不能完全去替代,人工服務。智能化服務的做深,中後臺智能化服務將會有更加深入的發力,在提高效率、風險控制、成本降低、準確性提高方面,應該將發揮越來越多的作用,像我們公司在實踐當中也做了很多風險識別模型,我們的調查模型,我們的保險保後去核查的一些模型,為公司去識別客戶的風險以及提高我們的服務效率,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這裡有下一步繼續探索和提高的地方。第一是數據和模型是兩大基礎,比如理賠智能模型裡,最重要的是基礎數據,比如說三大目錄,如果你沒有三大目錄,其實你沒有辦法做所謂的直賠,你沒有辦法做自動的計算,是沒有辦法全流程自動化的。比如說我們公司67%已經基本上全流程自動化,不需要人幹預的這種理賠,99%的保全基本上是利用我們系統去做審核的,這裡沒有基礎數據是不可能的。還有一個模型,到底怎麼樣去訓練你的模型,通過你現有的數據讓它越來越精確,越來越精準。還有一個點就是外部數據的合理應用,以及內部數據的結構化,其實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挑戰,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外部數據的合理應用我想在座保險業同仁們應該都有很深切的感受,當我們去想用到客戶外面醫療數據,比如說信用數據,比如等等這種數據的時候,我們會遇到很多壁壘,所以我們也希望保險業能夠真正的去聯合起來,突破這些壁壘,把這些壁壘突破以後,我們才能為我們的客戶提供更好、更精準的服務。
再就是內部數據的結構化,比如說咱們理賠的很多單證自動化的識別,這依賴於IT OCR識別技術的進步等等。
所有的歸納起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的服務要有一個核心的理念,我們要提供一個什麼樣的服務呈現給客戶,我的觀點就是在現在這個時代就是六個字,簡捷、品質、溫暖。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