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裡的鄉土味(多味齋)

2021-01-20 人民網

婆婆的電話準時得像節氣。每當她打來電話說,開始做燻肉啦,冬至的腳步聲便貼著耳根子來了。而九龍山鄉的年味也在一陣陣煙燻味中,開始活色生香。

說起新餘的九龍山鄉,可真是個依山傍水的好地方,可劈柴餵牛、採茶摘橘、泛舟垂釣、煮酒弄竹。仙女湖使這塊土地沾得不少靈氣。水的淺碧,山的深綠,更把山村打磨得像一塊溫潤的玉。同樣溫潤的時光,便在這青山綠水間流轉,年復一年。

煙燻臘肉,是九龍山人必備的年菜之一。肉,切成寸餘厚、三四斤重的長條,蹄子整隻備用。鹽,雪花一般撒下,一雙粗糙厚實的手掌開始擦抹。醃肉人將晶瑩的鹽粒,連同手掌的溫度,均勻地裹滿肉的表面,再一條一條碼放於釀酒用的大木盆。

鮮軟的肉,躺在一片皚皚的鹽白世界裡,靜靜蛻變。日曆紙在窗花的凝結與融化間飄落,十天半月後,結束第一輪的醃製,肉被移放到大竹匾上,瀝乾後靜待穿繩。瘦肉的紅由鮮轉暗,肥肉的白微微泛黃。

九龍山鬱郁蓊蓊的山林裡,毛竹有的是。砍一棵來,破竹,剖條,截短,將一頭削尖,穿過醃肉的一端,纏繞成環。有了這翠綠的竹環,肉就可以掛架燻烤了。

若是以前的老屋,屋內地面常有一個方坑,柴火堆燒其中,九龍山人把醃肉吊於坑上方的房梁,眾人圍坑而坐,如此一來,既能取暖話茶,又能燻烤臘肉,鄉人智慧的火光把風雪下的瓦屋照得堂堂亮。而如今的九龍山鄉,家家早已在新農村建設中樓新屋亮、牆白瓦藍,自是不會在屋中挖坑了,燻肉地點多在灶房或閣樓上。將醃肉逐一掛上架,下置一口大鐵鍋,鍋內燃起柴火。

燻制的鐵鍋內,若能多加茶果殼則極好,如此燻出的肉會帶有幽幽的茶香。茶果渾身都是寶。寒露前後,圓滾滾的青果,把滿山的茶枝拽彎了腰,也拽彎了採茶人的笑眼。果皮油亮,茸毛褪盡,微微開裂,正是採摘的好時令。採得茶果,一簍簍倒於平頂,晾曬,曬得果皮自然綻開,茶籽就蹦出來了,蹦進作坊,榨出金黃的茶油。茶麩餅可做有機肥,而這剝下的茶殼子,便是燻肉的上好燃料了。物盡其用,向來是莊稼人勤儉持家的天性。

茶殼撒下,粗柴架起,火勢無需過旺,這肉還得文火慢燻,好比農家人過日子,適宜細水長流。坐在閣樓的小竹椅上,看青煙嫋嫋,把肉團團籠住,柔得像村邊的綠水把青山繞,濃得像忙碌的喜悅把整個村莊罩。人間煙火,煙火人間,大概就是這樣一番景象吧。

晨起生火,晌午添柴,傍晚柴盡火枯,日子在柴火的亮與滅之間流過,在雞鳴犬吠的鬧騰裡流過。經過一個月煙燻的臘肉,雖然外表看起來黑漆漆、硬邦邦,似塊燒焦的柴,吃起來卻如經霜的歲月一般,有嚼勁,耐回味。

待到除夕日,幾瓢井水入鍋,柴灶燒起,把燻肉丟進沸水裡,煮他個薰香滿屋,直到水枯肉爛。什麼作料都不用放,撈起,切片,裝盤,一碗大道至簡的九龍山年菜便上桌了。胭紅裡夾著透明,咬一口,瘦的柔韌筋道,肥的入口即化,直吃得齒頰生香,再就上自釀的水酒,豐年的滋味便在農家人的口中咀嚼,在喉間滌蕩。剩在鍋裡的煮肉湯也不浪費,丟幾塊滾刀切的白蘿蔔進去,撒幾朵翠翠的蔥花,又是一大碗鮮美的蘿蔔湯。

若是年節裡待客,燻肉的做法就多了,最經典的自然是冬筍炒燻肉。冬筍切片,焯過,燻肉切片,蒸過,再與紅椒、蒜瓣下鍋爆炒。冬筍與燻肉,一個吸收了大地精華,一個收納了人間煙火,兩者在鍋內喜相逢,頓時鮮香四起、脆柔共舞,猶如這親朋好友相逢一堂,頓時話題四起、笑聲共舞。又仿佛一整個冬季的美好,都在時光的鍋內翻炒出流年的香。冬筍炒臘肉,吃的就是這山裡的鮮,山裡的鄉土味,還有山裡人的淳樸與好客。

想來這燻肉製作的工序,倒也並不複雜,無非是一醃二燻,但最要耗費的,是時間與火。對九龍山人來說,他們是用人間煙火燻出舌尖的美味和年景的豐裕。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05日 08 版)

相關焦點

  • 汪曾祺先生身上的「鄉土味」,讓人羨慕!
    汪曾祺先生身上有這樣的魔力,他的一部《人間有至味》,從有樂、有味到有思,從一花一木一茶一曲、一蔬一果一飯一肉到寫家鄉、父親、母親和孩子,從對世間萬物到對細水長流的生活,如話家常。作品中無不洋溢著一種質樸的「鄉土味」,每每讀來如沐春風,悠然愜意,心生羨慕。
  • 2016猴年全國村晚錄製「春味」與「村味」生香
    日前,由農業部中國合作經濟學會農村社區小康建設專業委員會、農林衛視、中國大眾音樂協會、全國鄉風文明網等單位聯合主辦的「2016猴年全國鄉村春節晚會」在京錄製完成,來自全國18個省份的基層鄉村演出隊、演員參加演出,參演的24個節目「春味」與「村味」並重。
  • 井研農民畫:畫山畫水畫鄉土,有鹽有味有風情
    「畫天、畫地、畫自己,畫山、畫水、畫鄉土」,井研農民畫在生動表現農時、農事、農俗、農風、農景、農情的同時,也真實反映當代農民的生活形態和樸素感情。2007年,井研農民畫被列入樂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作為井研農民畫創始人之一、井研農民畫代表性傳承人的饒紹清越畫越有勁,他說,希望有更多的後起之秀參加農民畫創作,把井研農民畫發揚光大。
  • 留連,曾經山裡的那些年
    院裡的雞食犬睡,襯出山裡人家的恬靜。房前屋後的菜園,是山鄉田園般的悠然。清晨飄蕩在山腰間的嫋嫋炊煙,更是一幅遠離城市喧囂的鄉村畫卷。這,就是我最早柴崮峪的家園。冒出新芽的柳枝,折斷可做成樹哨,這是山裡孩子們渴望玩具的手工製造。葉子再大一點,柳枝盤捲成圈兒,帶在頭上,很有野戰行軍的味道。腰帶束在衣外,模仿著電影裡志願軍的行態,那是對英雄的崇拜。路邊還有一種草藤,折斷後會流出血一樣的汁液,抹在臉上、手上、胳臂上,更是不怕拷打和犧牲的英雄面妝!
  • 卡思數據:@遊三2個月增粉400W,抖音用戶為何越來越痴迷「鄉土風」?
    儘管沒有精緻濾鏡、靚麗演員、百轉千回的劇情,但@遊三依然憑藉著這種鄉土味十足的風格迅速在抖音上聚攏了一批「擁護者」,甚至有些人在評論中戲稱「故事比《甄嬛傳》都精彩」。  而除了這種匯聚了生活多個層面的日常記錄式內容外,「鄉土風」陸續滲透到了其他垂類中,其中與「鄉土」有著天然親近優勢的美食垂類表現得尤為明顯。
  • 山裡常見的植物,農村用來煮水洗澡,市場能賣30元一捆
    山裡常見的植物,農村用來煮水洗澡,市場能賣30元一捆農村有山,山裡有各種各樣的植物,靠山吃山的農村人總是最懂得利用山林的人,春天萬物復甦,人們進山挖野菜,這是春天裡最不能缺少的味道。秋天山裡有野果,以前生活條件不好的時候,秋天的野果是小孩子們的最愛,到了冬天,也就是萬物凋零的時節,這個侍候就可以開始採藥了。農村人雖然世代與土地為伴,但是他們在勞動中總結出的生活經驗是非常值得學習的,很多專業的人實際上還比不上農民。
  • 重慶秀山縣清溪鎮一位送書員,30年用背簍給山裡孩子送去精神糧食
    在秀山縣清溪鎮,一位叫徐白惠的新華書店員工,一次又一次給山裡孩子送來精神糧食,讓18萬名學生通過書籍了解了外面的世界。近日,徐白惠所在的重慶新華書店集團公司,榮獲第五屆全國文明單位稱號。「徐白惠是我們集團員工的縮影。在整個新華書店集團,有成千上萬這樣的員工,把知識送到最遠的鄉村和地方。」新華書店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肖陵感慨地說,感謝這些給孩子們帶來希望的人。
  • 聚散皆是年 味在親情中
    新華社銀川2月4日新媒體專電(記者楊穩璽)「年過得如何」是上班首日同事之間的熱議話題,而年味變「淡」,亦成了此時此刻的感嘆。  年味真的變淡了嗎?當豐盛美食在日常處處呈現,當手機、網際網路打破千山萬水阻隔,當奇幻大片於賀歲檔接連上映……在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傳統的年味在很多人看來是有些「淡」了。
  • 餐飲業掀起鄉土風,新晉網紅餐廳火了,提前一周預約!
    近兩年來,在深圳、湖南、江西等地,餐飲業興起了一股「土味」潮流,一批主打「鄉土風」的餐廳成為新晉「網紅」,吸引了大批消費者前來體驗,這種餐廳究竟火到什麼程度?1餐飲業掀起鄉土風 新晉網紅餐廳受追捧在一家「土味」網紅餐廳的門口,記者發現,它們的「土」不僅體現在菜品和裝修風格上,同時它們還營造出一種舊時集市的熱鬧氛圍。
  • 倉廩實而知禮節 富起來的鄉村重拾鄉土傳統
    倉廩實而知禮節 富起來的鄉村重拾鄉土傳統 2018-02-27 09> 2018年02月27日 09:09 來源:中國青年報 參與互動    富起的鄉村重拾鄉土傳統
  • 新時期山東農村題材電視劇中的鄉土文化研究
    四、滿懷鄉土情感的禮俗情節 鄉土社會是「禮治」社會,「禮」是被鄉土社會公認的「行為規範」,而「傳統」則是在鄉土社會所積累的經驗。單從《老農民》這個名字的「老」字上,就可以感受得到。
  • 胎夢:夢到我一個人在山裡迷路了
    【胎夢】夢到我一個人在山裡迷路了,而且還遇到老虎可以說這是一個噩夢,夢裡老公帶我去玩,我和老公都玩得很開心。可是突然場景一轉換,一個人在山裡走來走去,怎麼也走不出去。我大喊:「老公,你在哪裡?」可是我沒有收到老公的回答。我在山裡一邊走一邊叫喊,可是依舊沒有得到老公的回答。
  • 石山裡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石山裡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2021-01-07 17: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看鄉土劇練閩南語
    翁虹在片中大秀國標舞技,還要講閩南話,靠著看鄉土劇練習,隔了15年再度赴臺拍片,殺青直呼:「捨不得!」她透露未來有再拍電影的可能,笑說:「闔家歡的電影,我來者不拒。」該片經過45天緊湊拍攝,順利殺青,翁虹感到不捨,還想繼續開工。
  • 秦嶺深處定情果,果像雞爪味很甜,農村夫妻相守多年種拐棗,美了
    原生態的拐棗拐棗每年十月左右就能成熟,吃到嘴裡有點發澀,經過霜凍過後,在冬季滿山奔跑著去採摘,大把大把地往嘴裡塞,味道特別甜,山裡的野果都保持著原生態,好處就是不用洗,現在想起來還是歷歷在目,靠山吃山,處於秦嶺深處的迎豐村
  • 那鄉土,那炊煙……
    記憶中的那些鄉土、炊煙與小溪,這所有的一切都在漸漸隨風飄去,留下的是一片鋼筋水泥的森林。
  • 福建獵人曾在深山打死老虎:山裡老虎其實很怕人
    在那年4月的一個清晨,六點時分,十幾名來自隔壁梧桐鎮的獵人,每人扛著一支獵槍,還帶著幾隻獵狗,威風凜凜地從村裡經過,往村外的山裡走去。  到了上午9點多,獵人們下山回來了。鮑先生注意到,他們比往常打獵回來要興奮得多,鮑先生還隱隱約約地聽到他們的談話,其中有提到老虎,仔細一看,有一個獵人的肩膀上,扛著一隻金黃色皮毛的獵物。
  • 鄉土散文:鄉村葬禮
    鄉土散文:鄉村葬禮文:金少荃鄉親們都到齊了,他們對周圍人的紅白喜事幫忙都很積極,很熱心,也很實誠。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609618366@qq.com,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鄉愁文學已開通,歡迎您搜索: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作者/來源:鄉愁難敘鄉土文學#社會百態#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
  • 總是感覺有根繩子勒著我,只要走進山裡就會輕鬆許多,原來是它!
    感覺有一隻手掐著我的脖子,想把我往大山深處拉,這種感覺隨著時間變得越來越強烈,直到有一天晚上,我再也受不了了,跳下床跑了出去,我也不知道我要去什麼地方,我只知道跟著我的感覺朝山裡跑,拼命的跑,跑著跑著,我發現身邊多了一個東西,竟然是之前被我救了一命的狐狸。
  • 沙裡途:冬天,山裡的那盆火
    吃的時候須蘸上酒、醬、椒、桂做成的沾料,其味鮮美無比。當戶外大雪紛飛,室內爐焰如霞,熱氣蒸騰,食者隨性取食,談笑風生,別有一番風情。等元、明、清朝,火鍋就越發普遍了。火鍋發展到今天,無論是各種肉類或蔬食,皆可涮食。火鍋器皿的變化不大,變化大的是火鍋所使用的燃料,從傳統木炭,到固態或液態酒精、液化氣、天然氣、電磁爐,等等。其中以使用木炭的歷史最悠久,也最有風味性,但也最汙染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