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編號為163348小行星飛越地球,高570米,需密切注意!

2021-01-08 科學探一探

文/仗劍走天涯

NASA:編號為163348小行星飛越地球,高570米,需密切注意!

美國是非常強大的一個國家,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更是強大到,讓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非常的懼怕。並且美國國家航天局早在上個世紀的時候,就已經組織了阿波羅計劃,或者是天空實驗室等等,很有名的科技計劃。

如今雖然很多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航天航空領域的專門的科技機構,但是和美國國家航天航空局相比較起來是遠遠不如的,畢竟無論從上個世紀美國所發射的阿波羅號,或者是旅行者一號和旅行者二號來看,就已經超過了很多國家了,就算是如今的中國,和美國相比造起來也有一定的差距。

美國在近些年來頻頻的預測小行星撞擊的事件,雖然這些小行星撞擊地球的事件,並沒有發生,可是有美國所做出的言論,很顯然是讓很多的普通人感到懼怕的,就拿最近一段時間,美國預測的小行星事件來看,美國預測編號為163348的小行星飛越地球,甚至高570米,這絕對是人類需要密切的注意。

美國所預測的小行星飛越地球的現象,是發生在北京時間6月6號中午到6月7號凌晨,不過很顯然,今天已經是6月8號了,所以也並不存在會撞擊到地球。據了解,這顆小行星的編號為163348,早在2002年7月份就已經被發現了,高1870零尺,也就是約等於570米。

570米的高在地球上,可能並不算什麼,但是如果在外太空,並且再加上每小時1.1萬英尺的高速,撞擊到地球,絕對會給地球留下,難以磨滅的恐怖痕跡。雖然這顆小行星並沒有撞擊到地球,沒有對地球造成傷害,可是所給人類造成的心理上的壓力還是很強的。

其實美國所發布的這些小行星撞擊地球的事件,雖然看上去非常的恐怖,而且也並沒有撞擊到地球,讓很多人感到無語。不過這很顯然,這是美國國家航天航空局應該要盡的責任。美國國家航天航空局在進一個科研機構,所應該要盡的責任向世界展現出,它對宇宙外太空的研究,而這一切的科研成就,都不應該被人類所忽視,是需要重視的。

不平凡的那一天已經過去了,而大家也不必太過懼怕於小行星撞擊地球,畢竟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一切可能都自有定數!

相關焦點

  • 一輛汽車大小的小行星靠近地球飛行,這是有史以來最接我們的一次
    小行星2020 QG於8月16日飛越地球的圖表。黃色箭頭表示太陽的方向,藍色表示地球的方向,綠色陰影線表示每30分鐘一次的小行星的位置。 小行星中心/國際天文聯合會一個汽車大小的小行星周日在地球約2950公裡內飛行。那是非常接近的刮鬍子-事實上,根據小行星追蹤器和義大利Sormano天文臺彙編的目錄,這是有記錄以來最接近的一次。
  • 近地小行星:地球不得不防的「近鄰」---中國科學院
    「一顆直徑25米的小行星撞擊地表相當於100萬噸TNT炸藥爆炸的效果,而廣島原子彈只相當於幾萬噸TNT炸藥。」李明認為,小行星撞擊地球是小概率、高風險事件。  天文學上定義,軌道在距離太陽1.3天文單位(1天文單位為日地平均距離,約為1.5億千米)範圍內,且與地球軌道距離小於0.3天文單位的天體為近地天體,是近地小行星和近地彗星的集合。
  • 火流星的始作俑者近地小行星 地球不得不防的「近鄰」
    「一顆直徑25米的小行星撞擊地表相當於100萬噸TNT炸藥爆炸的效果,而廣島原子彈只相當於幾萬噸TNT炸藥。」李明認為,小行星撞擊地球是小概率、高風險事件。天文學上定義,軌道在距離太陽1.3天文單位(1天文單位為日地平均距離,約為1.5億千米)範圍內,且與地球軌道距離小於0.3天文單位的天體為近地天體,是近地小行星和近地彗星的集合。
  • 小行星27日晚與地球擦肩而過,最近距離0.014天文單位
    紫臺隨即將該目標信息上報到國際小行星中心,並發起亞洲-太平洋小行星監測網對其進行跟蹤觀測。通過對該目標的全球聯合跟蹤觀測,於2月25日被確定為一個新的近地小行星,並予以2018 DH1的國際臨時編號,該目標確定後已被美國金石雷達列為觀測對象。
  • 2022年小行星撞地球?NASA密切觀察中(雙語)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學家稱,一顆體型接近埃及吉薩大金字塔大小的小行星可能於2022年5月6日與地球相撞,其撞擊地球的能量相當於投放廣島原子彈的15倍。該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機率為3800分之一。
  • NASA:5顆小行星將同日接連衝向地球
    NASA:5顆小行星將同日接連衝向地球 原標題: 地球。  報導稱,這五顆太空巖石將陸續在世界標準時間(UTC)周日(29日)10點29分飛來,小行星2013US3(直徑在160至360米之間)將以每秒7.69公裡的速度經過地球。相比之下,艾菲爾鐵塔從地面到塔尖的距離為324米。  接下來是小行星2018 GO4和2018 GY1,它們分別在世界標準時間12點34分和18點20分經過我們。
  • 128米小行星正衝向地球,2022年5月6日或要碰撞
    該小行星的直徑在420英尺(約合128米)左右,而美國宇航局(NASA)也發布了具體可能撞擊地球的時間,可以說聽到這個消息,真的是能讓人「捏一把汗」。科學報告指出,該小行星可能在2022年5月6日與地球相撞(碰撞),並且其撞擊地球的威力相當於230噸TNT。而該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機率為3800分之一,所以地球可能不安全了,是否真的要來就得看後面了。
  • 珠穆朗瑪峰大小的小行星正高速飛來,NASA:對地球存在威脅
    有不少小行星在太陽系空間內飛行,有時會來到地球附近,尺寸的大小決定了小行星的危險性——一顆直徑僅為50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產生爆炸的能量就相當於1908年的通古斯大爆炸,那麼一顆直徑4.1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會發生什麼?小行星53768(1998 OR2)就是這樣一顆小行星,其直徑估測從2.15公裡到4.1公裡不等,大小大約相當於珠穆朗瑪峰,速度為每小時31000km。
  • 端午節早上一顆8層樓大小的小行星掠過地球
    然而,在早上10點多的時候,一顆8層樓大小的小行星掠過了地球,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也就只有438000公裡,大約為地月距離的1.14倍。許多人可能認為這個距離非常遙遠不必擔心,但是從天文學的角度來看,這個距離是非常短的,因此這顆小行星也被歸類為對地球有威脅的近地小行星。這裡我們要明確一點,對地球具有威脅並不一定代表它會撞上地球。
  • 就在昨天,一個樓房大小的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時速2.7萬公裡
    在我們的地球周圍的空間中,也有著很多的小行星存在,甚至有很多小行星的運行軌道和地球相似,如果不計大小的話,甚至可以說時刻都有小行星闖入地球的大氣層,只是這類的小行星質量非常小,直徑大都以釐米計,對人類和其他生命物種都不會有什麼危害,進入地球大氣層就會氣化掉,因此常被天文學家們忽略不計。
  • 編號為281880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偉仁星」
    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記者胡喆)記者近日從國家航天局獲悉,為褒揚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在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的突出貢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281880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偉仁星」。
  • 小行星撞地球真的發生了!
    彗星和小行星統稱為小行天體。彗星一般主要由水或冰構成,因此彗星的結構比較鬆散,在大氣燒蝕和高壓作用下,小尺寸的彗星往往在高空爆炸,一般不會抵達距離地球35.5公裡高度。此外,彗星的速度一般也不會太快。所以這回撞擊地球的小天休,排除了彗星的可能性。
  • 直徑140米小行星撞擊地球
    一顆直徑在140米左右的小行星有可能將在2040年與地球相撞。在本月初於維也納召開的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科學技術小組會議上,如何採取有效措施防止這顆小行星撞上地球成為了科學家們熱議的話題。
  • 小行星52768飛掠地球 關於潛在危險小行星你需要知道這些
    北京時間4月29日17時56分,一顆直徑約2.5公裡、 編號為52768的潛在危險小行星,和地球「擦肩」而過。     北京時間5月1日18時05分,一顆直徑約160米、編號為2020 DM4的潛在危險小行星,將在距離地球705萬公裡外,飛掠而去。     什麼叫潛在危險小行星?它們會帶來什麼影響?
  • 高樓般大小的小行星飛過,如果當時撞上地球會如何?
    這件事在被現代科學家研究並公開後,小行星就成為了人們熟知的,對於地球最具有威脅性的天體之一,不過,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小行星都對地球有威脅,拋開距離、質量大小等因素評價一顆小行星是否危險,這麼做並不科學。
  • 太空採礦時代已開啟,小行星帶是目標,小行星帶的相關事實
    小行星帶大致位於火星和木星這兩個行星的軌道之間,這個區域存在大多數小行星。一些小行星在近地空間中運行,有也會因為重力影響而偏離小行星帶進入外太陽系。整個小行星帶質量的大約一半由小行星穀神星,灶神星,智神星和健神星組成。灶神星,智神星和健神星的平均直徑超過400公裡,穀神星的平均直徑為950公裡。在這個地帶中的所有小行星中,穀神星是唯一被歸類為矮行星的小行星。
  • 今天一顆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 ,半個月前我們就發現了-虎嗅網
    近地小行星:指軌道與太陽最近距離小於1.3天文單位的小行星潛在威脅小行星:指與地球最小軌道交會距離小於0.05天文單位,且直徑大於140米的近地小行星。已經發現的近地小行星:超過2萬顆!具有強大巡天能力的光學望遠鏡是近地小行星發現與監測的關鍵。巡天速度和極限星等是近地小行星搜尋的關鍵指標,而視場和口徑便是分別與這兩個指標密切相關的望遠鏡參數。其中,大視場是大批量發現的決定性因素,歷數在近地小行星搜尋領域卓有建樹的望遠鏡,它們均見長於巡天速度。建造中的魯賓天文臺將成為最強有力的接力者。
  • 傾聽火星「心跳」、飛越最遠天體…太空探索好精彩
    2019年即將謝幕,美國《科學新聞》周刊網站為我們講述了科學家今年在太空書寫的傳奇故事。  飛越遙遠「天空」  今年1月1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新視野號」飛越了距地球約64億公裡的「天空」(Arrokoth),打破了其2015年飛越冥王星時創下的太陽系最遙遠天體探索記錄。
  • 如果小行星撞向地球,我們如何絕地求生?
    軌道計算表明,2020 VA1半長徑為1.87天文單位(約2.80億公裡),偏心率0.48,近日距為0.97天文單位(約1.45億公裡)。目前,這顆小行星正在接近地球,預計於北京時間11月20日8時8分與地球交會。「此次飛掠過程中,2020 VA1與地球的交會距離約為448萬公裡,相當於地月距離的11.7倍,不會對地球構成威脅。」
  • 4公裡寬的一顆小行星,正以每小時3萬多公裡的速度衝向地球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地球自古以來一直遭受著眾多地外小行星的威脅,在遙遠的6500年前,正是小行星撞擊導致了恐龍的滅絕,那次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了海平面上升,火山大爆發,徹底改變了地球的生態結構,對地球造成了毀滅性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