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目期待的2018年珠海航展明天就開幕了,相信好多小夥伴們提前就去了現場。那麼全場體型最大的兩架飛機,當屬兩架嶄新姿態的運-20。還要進行飛行表演。運-20是我國大飛機研製歷史上的一個裡程碑,也是我們創建戰略空軍的法寶。
但是,在大家為運-20的各種「特技」高興叫好的時候,千裡之外的上海飛機製造廠,一架老態龍鐘的大飛機正躲一個角落裡靜靜地看著自己出生的地方。它就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款大飛機——運-10。
令人惋惜的是,運-10研發早在1970年就啟動了,就比空客公司成立晚了兩年。多年後,歐洲空客已經成為挑戰美國波音的巨人,但咱們的大飛機產業卻因運-10的下馬不得不重新開始。
在那個連殲-7和殲-8都搞不明白的年代,搞一架噴氣式客機的難度可想而知,更何況運-10的指標是劍指當時非常成功的大型客機——波音-707。雖說運-10在起飛重量,巡航速度,航程等指標上與波音-707相差甚遠。即便如此,它的性能還是超越了當時中國民航市場最先進的客機——英國三叉戟和伊爾-62客機。
波音707客機
在整個研發過程中,只造出兩架原型機,第一架用於靜力測試,第二架從1980年9月首飛後參加了各種試飛工作。不過在運-10翱翔藍天之際,時刻關注中國航空工業的美國媒體卻給運-10「抹黑造謠」,說運-10的氣動布局照抄波音-707。即便波音老總親口澄清,這些美國媒體仍各持己見,胡說八道。
資料來源:《航空發展史》
雖然運-10的下馬令我們十分惋惜,但在整個研發過程中,有一些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首先是運-10的疲勞測試尚待進行,雖說這個問題非常容易,給錢就完事了,但受限於國家經濟,錢真的沒有。其次,當時國產高密度鋁合金LC4韌性較低,無法滿足運-10的需求。最後,受限中國航空發動機,運-10的噪音和油耗簡直無法忍受。在民航機領域,經濟性始終是客機的第一指標,如果運-10始終是油老虎的話,肯定對外銷產生負面影響。
運-10和它的總設計師
當然,這些並不是運-10下馬的直接原因,真正的罪魁禍首是一架「洋人」大飛機——麥道DC-9。別看波音麥道平時鬥的歡,但其實後者已經日薄西山。可咱們還是要引進DC-9,放棄研發運-10。美國《財富》雜誌在報導相關新聞時強調:「因為上飛搞過運-10,麥道才會跟他們合作,否則不打倒運-10,美國飛機都不好進中國市場」。
運-10的結局可以說是中國立項的所有飛機裡最慘的。原本價值數千萬人民幣(80年代不是小數)用來製造第三架原型機的設備和材料,全都為了DC-9拿去練「技術」。
而DC-9也在組裝兩架之後,因麥道公司的破產而結束。不過運-10用它的慘痛經歷告誡我們,中國不能沒有屬於自己的大飛機,不能沒有屬於自己的大飛機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