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在鄧小平同志的倡導下,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徵程。今年,改革開放走到了40年,中國已經從過去那個現代化的「遲到國」變為現代化的「實踐中心」,從當年經濟面臨崩潰的「欠發展國家」,成長為「最有活力的新興經濟體」,民族復興迎來了光明前景。
40年物換星移,歲月如歌。回顧改革開放初期那段崢嶸歲月,至今令人心潮澎湃。我於1961年進入哈軍工航空工程系,今年已經76歲。作為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的一名退休工程師,在這漫長的歲月裡,我一直沒有離開航空工業。可以說,我親眼見證了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
我經歷了中國多個飛機的研製工作,印象最深刻的還屬「運十」客機的研製。「運十」客機是中國首次自行研製的大型噴氣式客機。
大家懷著極大的熱情,不分晝夜工作
1970年7月中旬,毛澤東主席視察上海時說:「上海的工業基礎這麼好,可以搞飛機嘛。」8月21日,國家計委、中央軍委國防工業領導小組原則上批准了航空工業領導小組提出的《關於上海試製生產運輸機的報告》,任務定名為「708工程」,飛機代號「運十」(Y-10)。
「運十」飛機的工程目標是為國家領導人研製出國訪問的專機,為在國際外交場所樹立中國的大國形象。最初確定以轟—6轟炸機作為基礎改型設計的研發思路。在上海方面要搞「大飛機」的指示傳達到西飛以後,後來的「運十」總師馬鳳山提議大型運輸機雖然以轟—6為基礎,但不一定完全仿照,「運十」也由此成為了中國第一架按英美適航條例設計的國產飛機。
在毛主席要研製大飛機的號令下,我們於1972年初從三線來到上海,當時的設計基地就是龍華機場的候機樓。上千人的設計隊伍來自全國各地,大家都懷著極大的熱情不分晝夜地工作,硬是將一個110噸級的民用飛機——「運十」研製成功,並送上了祖國的藍天。從設計第一張圖紙到試飛上天,僅用了八年時間。更值得驕傲的是,整架飛機幾乎百分之百的國產化。我想這是創造了歷史的!
今天我們回憶這段歷史時,不能忘記那些當年為一線戰鬥、如今已經去世的戰友,他們嘔心瀝血、無私奉獻,矢志不渝地獻身中國航空事業。我們的總師馬鳳山長期從事技術領導工作,將畢生精力獻給了祖國的航空事業,他在「運十」試飛成功後不久就去世了。
在「運十」飛機研製的過程中,絕大部分同志都是在長期加班加點中度過的。食堂師傅給我們晚上加班的同志每人準備一碗麵條,吃完了接著再幹。很多人通宵達旦。
當時的設計條件十分艱苦,連辦公用地都不夠,很多同志就鑽到大的貨櫃裡畫設計圖。單身的設計人員在十幾人、幾十人住的大房間裡睡覺,蚊子到處飛,回到宿舍就只能鑽到蚊帳裡休息。
當時我和我的愛人一起到上海參加研製工作,那時她已經懷有身孕,組織上照顧我們,給我們分配了一個廢棄的配電間住,這在當時已經是最好的了。
「運十」是為中國贏得榮譽和國際地位的偉大創舉
1980年9月26日,「運十」飛機終於在上海首次試飛成功。
試飛當天上午,當「運十」飛機在跑道上安全著陸的那一剎那,人人都熱淚盈眶。那一時刻,沒有人感到自己吃了多少苦,所有人心裡都充滿了甜……
「運十」飛機首次試飛成功後,又進行了研製試飛和轉場試飛,先後飛抵北京、哈爾濱、烏魯木齊、鄭州、合肥、廣州、昆明、成都等國內主要城市,並多次飛往西藏執行救災任務。
「運十」的成功引起了世界輿論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讚譽。當時的外電評論說:「在得到這種高度複雜技術後,再不能視中國為一個落後國家了!」當時的波音公司總裁稱讚:「你們畢業了,我們也畢業了,我們只不過比你們早畢業幾年。」可以說, 「運十」是為中國贏得榮譽和國際地位的偉大創舉。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在當時極難取得的成果——「運十」卻被宣布下馬,「運十」飛機研製計劃終止。此後,我們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磨難。「運十」下馬,研製工作被迫中斷,科研經費也隨之中斷,廣大的科研人員甚至拿不全自己的工資,被迫無奈大家只能到處打工。在這段時間內,我們為社會各行業設計了各種設備數百項。有的同志甚至還設計過交通圖,從事過賣西瓜的行當。
在這最艱難的時刻,我們沒有忘記要研製國產大飛機的歷史使命。我們在堅持民品生產的同時,還組織了相當的力量堅持飛機研製的方向,沒有科研經費就用民機生產的費用來補貼。我們始終堅信,總有一天會重新開始為中國的民機研製貢獻力量。
民機產業的新時代終於到來
這樣的一天終於到來了。
2002年,ARJ21項目經國務院批准立項。隨著ARJ21新支線客機研製工作的啟動,那批在「運十」飛機研製中保留下來的骨幹力量,又在新的戰壕上繼續奮鬥了。
與此同時,大量的新生力量也加入了研製隊伍。這種新老結合的隊伍,打開了民機研製的新局面。
然而,ARJ21支線客機的研製進展並不順利,過程周折頗多,以至於ARJ21數次被宣布推遲交付。之所以研製過程波折,既有技術上經驗缺乏的原因,也有對國際標準適應性的問題。
ARJ21是我國按照國際標準研製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飛機,國際民航規章對研製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設計標準和更高的產品質量要求。研發人員長期攻堅克難、砥礪前行,終於在2008年11月28日迎來了ARJ21-700飛機成功首飛。
首飛當天,天氣晴好,萬裡無雲,上千名中外嘉賓出席了在上海飛機製造有限公司試飛場舉行的ARJ21-700飛機首飛儀式。ARJ-700飛機101架機轟鳴著滑行、加速,輕盈地騰空而起,全場所有人屏住呼吸,既激動又期盼……隨著飛機平穩降落在跑道上,全場一片沸騰,大家振臂高呼,許多人臉上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AJR21-700飛機的成功首飛,標誌著我國飛機研製取得重大突破,是我國航空發展史上重要的裡程碑。通過ARJ21飛機研製,我國走完了噴氣支線客機設計、製造、試驗、試飛的全過程,攻克了一大批重大試驗課題,掌握了一大批關鍵技術,並鍛鍊培養出了一大批信念堅定、甘於奉獻、勇於攻關,敢打硬仗的民機人才隊伍,也為C919大型客機項目的順利推進開闢了道路。民機產業的新時代終於到來!
黨中央英明決定,將大飛機的研製和發展作為我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並確定了上海作為民機基地的歷史性地位。繼ARJ21支線飛機之後,C919幹線客機已經在去年5月首飛成功。首飛成功後,C919轉入適航取證階段,這意味著其距離面向市場更進一步。
去年9月,中俄聯合遠程寬體客機正式命名為CR929,CR929的研製工作也已經全面展開。根據研製經驗,從項目啟動到實現首飛,預計需要7年左右時間。到實現產品交付預計需要10年左右時間。這三個型號研製成功將令我國成躋身世界民機製造強國。
回顧過去的幾十年,我國民機研製經歷了艱難而曲折的過程。如今在幾代航空人的奮力拼搏下,民機產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未來發展依然任重而道遠。我們國家已經意識到中國航空工業(尤其是民機產業)需要連續穩定的發展,並給予了民機研製政策上大力的支持,中國航空事業的振興指日可待。
(本文來自上海市委老幹部局組織開展的「老同志講述申城改革開放故事」活動,作者系中國商飛公司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退休幹部,原六四〇所所長、黨委書記,文章標題及小標題為編輯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