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沉】我所經歷的「運十」客機的研製和「下馬」

2020-11-25 上海觀察

1978年,在鄧小平同志的倡導下,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徵程。今年,改革開放走到了40年,中國已經從過去那個現代化的「遲到國」變為現代化的「實踐中心」,從當年經濟面臨崩潰的「欠發展國家」,成長為「最有活力的新興經濟體」,民族復興迎來了光明前景。

 

40年物換星移,歲月如歌。回顧改革開放初期那段崢嶸歲月,至今令人心潮澎湃。我於1961年進入哈軍工航空工程系,今年已經76歲。作為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的一名退休工程師,在這漫長的歲月裡,我一直沒有離開航空工業。可以說,我親眼見證了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

 

我經歷了中國多個飛機的研製工作,印象最深刻的還屬「運十」客機的研製。「運十」客機是中國首次自行研製的大型噴氣式客機。

 

大家懷著極大的熱情,不分晝夜工作

 

1970年7月中旬,毛澤東主席視察上海時說:「上海的工業基礎這麼好,可以搞飛機嘛。」8月21日,國家計委、中央軍委國防工業領導小組原則上批准了航空工業領導小組提出的《關於上海試製生產運輸機的報告》,任務定名為「708工程」,飛機代號「運十」(Y-10)。

 

「運十」飛機的工程目標是為國家領導人研製出國訪問的專機,為在國際外交場所樹立中國的大國形象。最初確定以轟—6轟炸機作為基礎改型設計的研發思路。在上海方面要搞「大飛機」的指示傳達到西飛以後,後來的「運十」總師馬鳳山提議大型運輸機雖然以轟—6為基礎,但不一定完全仿照,「運十」也由此成為了中國第一架按英美適航條例設計的國產飛機。

 

在毛主席要研製大飛機的號令下,我們於1972年初從三線來到上海,當時的設計基地就是龍華機場的候機樓。上千人的設計隊伍來自全國各地,大家都懷著極大的熱情不分晝夜地工作,硬是將一個110噸級的民用飛機——「運十」研製成功,並送上了祖國的藍天。從設計第一張圖紙到試飛上天,僅用了八年時間。更值得驕傲的是,整架飛機幾乎百分之百的國產化。我想這是創造了歷史的!

 

今天我們回憶這段歷史時,不能忘記那些當年為一線戰鬥、如今已經去世的戰友,他們嘔心瀝血、無私奉獻,矢志不渝地獻身中國航空事業。我們的總師馬鳳山長期從事技術領導工作,將畢生精力獻給了祖國的航空事業,他在「運十」試飛成功後不久就去世了。

 

在「運十」飛機研製的過程中,絕大部分同志都是在長期加班加點中度過的。食堂師傅給我們晚上加班的同志每人準備一碗麵條,吃完了接著再幹。很多人通宵達旦。

 

當時的設計條件十分艱苦,連辦公用地都不夠,很多同志就鑽到大的貨櫃裡畫設計圖。單身的設計人員在十幾人、幾十人住的大房間裡睡覺,蚊子到處飛,回到宿舍就只能鑽到蚊帳裡休息。

 

當時我和我的愛人一起到上海參加研製工作,那時她已經懷有身孕,組織上照顧我們,給我們分配了一個廢棄的配電間住,這在當時已經是最好的了。

 

「運十」是為中國贏得榮譽和國際地位的偉大創舉

 

1980年9月26日,「運十」飛機終於在上海首次試飛成功。

 

試飛當天上午,當「運十」飛機在跑道上安全著陸的那一剎那,人人都熱淚盈眶。那一時刻,沒有人感到自己吃了多少苦,所有人心裡都充滿了甜……

 

「運十」飛機首次試飛成功後,又進行了研製試飛和轉場試飛,先後飛抵北京、哈爾濱、烏魯木齊、鄭州、合肥、廣州、昆明、成都等國內主要城市,並多次飛往西藏執行救災任務。

 

「運十」的成功引起了世界輿論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讚譽。當時的外電評論說:「在得到這種高度複雜技術後,再不能視中國為一個落後國家了!」當時的波音公司總裁稱讚:「你們畢業了,我們也畢業了,我們只不過比你們早畢業幾年。」可以說, 「運十」是為中國贏得榮譽和國際地位的偉大創舉。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在當時極難取得的成果——「運十」卻被宣布下馬,「運十」飛機研製計劃終止。此後,我們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磨難。「運十」下馬,研製工作被迫中斷,科研經費也隨之中斷,廣大的科研人員甚至拿不全自己的工資,被迫無奈大家只能到處打工。在這段時間內,我們為社會各行業設計了各種設備數百項。有的同志甚至還設計過交通圖,從事過賣西瓜的行當。

 

在這最艱難的時刻,我們沒有忘記要研製國產大飛機的歷史使命。我們在堅持民品生產的同時,還組織了相當的力量堅持飛機研製的方向,沒有科研經費就用民機生產的費用來補貼。我們始終堅信,總有一天會重新開始為中國的民機研製貢獻力量。

 

民機產業的新時代終於到來

 

這樣的一天終於到來了。

 

2002年,ARJ21項目經國務院批准立項。隨著ARJ21新支線客機研製工作的啟動,那批在「運十」飛機研製中保留下來的骨幹力量,又在新的戰壕上繼續奮鬥了。

 

與此同時,大量的新生力量也加入了研製隊伍。這種新老結合的隊伍,打開了民機研製的新局面。

 

然而,ARJ21支線客機的研製進展並不順利,過程周折頗多,以至於ARJ21數次被宣布推遲交付。之所以研製過程波折,既有技術上經驗缺乏的原因,也有對國際標準適應性的問題。

 

ARJ21是我國按照國際標準研製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飛機,國際民航規章對研製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設計標準和更高的產品質量要求。研發人員長期攻堅克難、砥礪前行,終於在2008年11月28日迎來了ARJ21-700飛機成功首飛。

 

首飛當天,天氣晴好,萬裡無雲,上千名中外嘉賓出席了在上海飛機製造有限公司試飛場舉行的ARJ21-700飛機首飛儀式。ARJ-700飛機101架機轟鳴著滑行、加速,輕盈地騰空而起,全場所有人屏住呼吸,既激動又期盼……隨著飛機平穩降落在跑道上,全場一片沸騰,大家振臂高呼,許多人臉上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AJR21-700飛機的成功首飛,標誌著我國飛機研製取得重大突破,是我國航空發展史上重要的裡程碑。通過ARJ21飛機研製,我國走完了噴氣支線客機設計、製造、試驗、試飛的全過程,攻克了一大批重大試驗課題,掌握了一大批關鍵技術,並鍛鍊培養出了一大批信念堅定、甘於奉獻、勇於攻關,敢打硬仗的民機人才隊伍,也為C919大型客機項目的順利推進開闢了道路。民機產業的新時代終於到來!

 

黨中央英明決定,將大飛機的研製和發展作為我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並確定了上海作為民機基地的歷史性地位。繼ARJ21支線飛機之後,C919幹線客機已經在去年5月首飛成功。首飛成功後,C919轉入適航取證階段,這意味著其距離面向市場更進一步。

 

去年9月,中俄聯合遠程寬體客機正式命名為CR929,CR929的研製工作也已經全面展開。根據研製經驗,從項目啟動到實現首飛,預計需要7年左右時間。到實現產品交付預計需要10年左右時間。這三個型號研製成功將令我國成躋身世界民機製造強國。

 

回顧過去的幾十年,我國民機研製經歷了艱難而曲折的過程。如今在幾代航空人的奮力拼搏下,民機產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未來發展依然任重而道遠。我們國家已經意識到中國航空工業(尤其是民機產業)需要連續穩定的發展,並給予了民機研製政策上大力的支持,中國航空事業的振興指日可待。

 

 

(本文來自上海市委老幹部局組織開展的「老同志講述申城改革開放故事」活動,作者系中國商飛公司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退休幹部,原六四〇所所長、黨委書記,文章標題及小標題為編輯所加)

相關焦點

  • 回顧運十下馬:銷毀資料和生產線太令人痛心
    原標題:太令人痛心,回顧運十下馬—— 運十本應維持小批量生產試飛,銷毀資料和生產線犯了大錯作者:候知健運10這個充滿了爭議的項目,它在當年確實不應該量產、並交付民航使用;但也絕不應該下馬,而因該作為鍛鍊大飛機研製隊伍、探索大飛機各方面技術需求的項目,以驗證機平臺的身份,維持最低程度的生產數量和持續飛行、試驗。一:運10材料工藝水平和波音707差距很大,設計、實驗極不完善首先要強調的一點是,運10雖然意義重大,但它突破不了我國的工業能力基礎限制和基本的科學工程發展規律。
  • 運10入選國家工業遺產的背後:項目突然下馬,和世界開始拉開差距
    據媒體報導,12月2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第四批國家工業遺產的名單,這次的榜單展現了中國製造業發展的艱辛歷程,其中運十飛機也被入選。運十飛機的上馬,使中國成為了第五個能生產先進大型客機的國家,而運十飛機的下馬,也導致中國在航天事業上的停滯,一度與世界一流拉開差距。
  • 運-10下馬竟有這種秘聞,為何重點投入的項目被下馬
    那麼全場體型最大的兩架飛機,當屬兩架嶄新姿態的運-20。還要進行飛行表演。運-20是我國大飛機研製歷史上的一個裡程碑,也是我們創建戰略空軍的法寶。多年後,歐洲空客已經成為挑戰美國波音的巨人,但咱們的大飛機產業卻因運-10的下馬不得不重新開始。
  • C919試飛 此前的運10為何最終難逃下馬命運?著實令人惋惜
    三生三世 2017年5月5日,我國自行研製的大型噴氣式客機C919正式試飛,當其一飛沖天令國人振奮的時刻。很多人不禁想起了當年的運10大型飛機,對比現今的C919,除了興奮之外,更多的人是一聲嘆息。如果時間能夠倒流,我國當時能夠把握住運10,很可能現今的大型客機市場就有我國的重要份額。
  • 從運10到C919 中國大飛機經歷了多少磨難?
    1969年3月,中蘇珍寶島戰鬥之後,為應 對將來可能發生的中蘇衝突,林彪提出「大搞轟炸機,大搞運輸機」的指示,國防科委第六研究院在此前的承擔的研製遠程運輸機的10號任務的基礎上,又新增了 研製遠程轟炸機的12號任務,研製和生產工作由603所和西安飛機製造廠承接。
  • 渦扇8發動機接近成功 但因運10飛機下馬而夭折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在研製運10型大客機時,就著手研製為其配套的渦扇8型渦輪風扇發動機,並且空中試驗取得成功,但後因運10型飛機下馬而夭折。大家都知道,我國航空發動機製造業是從上世紀50年代起步的,至中蘇關係破裂,已能仿製多種型號的蘇式發動機,包括渦噴發動機、活塞式發動機,唯獨沒有渦輪風扇發動機,這是因為當時蘇聯發展此類發動機也是剛剛起步。
  • 中國飛機專家:「運十」項目下馬源於管理不當
    李小萌:剛才胡先生說到,要掌握大飛機的整體的整體設計,剛才胡先生講到,我們自主創新的大飛機就是要掌握總體設計,這時候人們可能會想,我們是不是能夠具備這樣的能力,有沒有這樣的信心,其實早在二十多年以前,我們國家就已經造出了屬於自己的飛機,那就是運十,而運十飛機的命運卻是幾經沉浮。
  • 基礎工業薄弱,研發步履維艱—運十下馬的是是非非
    談到國產大飛機,運10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這個項目承載著太多的期待,但最終命運卻令人扼腕。關於運10的爭論持續了很久,即使幾十年後,國產大飛機項目已經步入正軌,ARJ21投入商業運營,C919穩步推進,但網上的爭論仍然沒有停止,不少網友還在糾結當年的運10是否應該下馬。
  • 40年前的春雨秋風和「運十」工程
    5703廠從前又叫空軍第十三修理廠,此時承擔著國家「七〇八工程」,研製我國第一代噴氣式民航客機「運十」,後來改換了一個更為讓人明了的名字:上海飛機製造廠。三機部從全國調集大批設計技術人員來支援並建立飛機設計所,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其實一直是存在的。這種矛盾,後來稱作「受『四人幫』幹擾破壞,方向不對」,是造成「運十」最終下馬的原因之一。微妙複雜的關係和上層的路線鬥爭,連我等學生輩都能隱約感覺,卻非這篇短文所能講得清楚的,打住不贅。
  • 兩部門:從事大型客機研製項目納稅人等免徵房產稅
    中新網10月22日消息,據財政部網站消息,財政部、稅務總局聯合印發《關於民用航空發動機、新支線飛機和大型客機稅收政策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
  • 運十飛機成為國家工業遺產
    據中國商飛公司微信公眾號「大飛機」12月25日消息,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第四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運十飛機上榜!此次上榜項目通過多個角度鮮活展現了我國製造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凝聚了中國人艱苦奮鬥、產業報國的崇高追求和使命擔當,是行業文化遺產的傑出代表。
  • 運十飛機成為國家級工業遺產
    近日 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 第四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 運十飛機上榜!
  • 當初運-10為什麼被下馬?都是造不如買的風氣惹的禍
    中國大飛機項目在幾十年前就有計劃,也在研發,只是中間發生了一些意外,所以大飛機計劃被延遲和取消,這些意外裡面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還是自身技術的原因,自身技術水平不足以研發大型飛機,最後在其他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最終大飛機項目下馬,還有一些其他的科研項目其實也是一樣,原因有很多種,一些其實不便多說。
  • C919不等於運10,現在我們手裡有底牌
    我國C919配備的LEAP-1C大涵道比發動機就是來自於通用和斯奈瑪合資公司CFM。MC-21客機拋棄本國航發選用美國普惠公司的PW1400G發動機。 當年在買來得更好、買來的更便宜的觀念下我國開始大批量購買歐美客機,國產大客機運-10在競爭中無情下馬,那個時候我們還寄希望於」買買買「買來核心技術,但幾十年的實踐證明無論你花多少錢,歐美都不會將核心技術對你分享。
  • 三大航高調宣布國產客機服役,運10可以瞑目了
    據人民日報6月28日報導,中國航空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東方航空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南方航空有限公司同時在上海接受首架ARJ21支線客機。這也標誌著中國自主研發的ARJ21民航支線客機正式編入國際主流航空公司機隊,此次東航、國航、南航所選用的均為90座全經濟布局的ARJ21-700型。
  • 全球排名前十的大型客機
    為了拿到更多的訂單,各大飛機製造商可謂是鬥智鬥勇,殫精竭慮~~在飛機設計上苦下功夫~ 那今天我們來一起盤點一下客機圈裡排名前十的大型客機~~ NO.10 空客A330-300 空中巴士A330-300飛機於1992年11月試飛
  • 飛機專家:「運十」下馬源於當時中國管理不當
    第3頁:飛機最主要的在總體設計上第4頁:因為國家太需要大飛機了   新聞背景:國務院批准大飛機研製科技專項立項指的就是起飛重量在一百噸以上的貨運飛機,和一百五十座以上的客運的客運幹線飛機,現在擁有這項技術的只有美國、俄羅斯和歐盟,所以當3月18號,中國要建造大飛機的消息一出來,各方面的評論也接踵而至。來看一下。  李小萌:今天我們節目請到的就是原中國航空研究院的副院長胡溪濤先生,您好!  胡溪濤:非常高興,我又跟李小萌對話。
  • 國產C919幹線客機和CJ1000航發一定會成功
    實際上發達國家研製一款客機也都或多或少會出現進度延遲的情況,更何況是作為新手的商飛公司。  現在我國已經有6架安裝歐美先進零部件的C919客機可供研究,還怕研製不出同類裝備嗎?最多就是推遲幾年量產,但同時外國供應商也會損失慘重。一旦我們徹底完成國產替代,歐美客機在我國的市場份額將大降!  實際上我國的新舟60、ARJ21均已投產,運20也早已研製成功,並運送過大批部隊。從技術上來看,根本難不倒我們!無非就是針對民航規範做適應性改進。
  • 運10下馬的無奈選擇
    在戰爭中,取得制空權對作戰勝利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各國都十分重視對戰機的研製。在抗日戰爭期間,我國的經濟水平和工業水平落後,並且沒有掌握武器製造的先進技術,戰鬥機、槍枝彈藥的數量很少,使我軍把裝備精良的侵華日軍趕出國門之時,付出了極大的代價。而後,我國意識到了武器的重要性,便開始發展軍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