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12月21日,德邦證券旗下資管子公司德邦資管領取了中國證監會頒發的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正式獲準開業。據悉,德邦資管成為了券業第19家獲準開業的券商資管子公司,也是年內繼安信證券、甬興證券和天風證券之後第四家獲得資管牌照的券商。
回望過去,券商資管業務規模從2012年的1.89萬億元,快速增長至2017年4月最高峰的18.58萬億元。在重回資產管理本源的思想指導下,截至2019年末,券商資管業務規模降至10.34萬億元。縮減的規模主要來自通道業務和資管新規下需整改的存量資產規模的「雙壓降」。
同時,伴隨著公募基金牌照放開、大集合產品公募化改造的持續推進,設立資產管理公司進而申請公募牌照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為券商資管的不二選擇。據了解,不少券商資管都在準備申請材料,有的還在等待「一參一控」相關政策的放開。而在公募化進程之中,券商資管很難有統一的路徑,畢竟各家的資源稟賦不同,公司甚至集團內部的戰略定位也並不相同。
公募化改造破局
在整個券商資管的發展中,東證資管選擇的路徑和其他同行截然不同,從一開始就選擇了擁抱主動管理、擁抱權益投資。Wind數據顯示,東證資管三季度末公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已在1600億元之上,而中銀國際資管和財通資管的公募基金資產規模也分別達到了1097.34億元和576.49億元,它們成為為券商資管公募基金領域資產管理規模前三強。
與此同時,券商資管的公募業務分化也格外明顯。規模最小的國都證券自2018年5月推出國都多策略基金後,再無公募基金產品露面。截止2020年9月30日,國都證券旗下僅有的3隻公募基金總資產規模只有1.0558億元,其中規模最大的國都創新驅動力份額只有0.57億份,最小的國都多策略只有0.03億份。
縱觀已擁有公募牌照的幾家券商資管,大部分都將產品線的重點放在了固定收益之上。而對於大多數券商資管而言,主動權益資產投研能力不足仍然是不得不面對的「短板」。
「不是每家都能走東方紅資管的模式,那是需要時間沉澱的。券商資管的公募之路沒有統一路徑可偱,各家背後的要素和稟賦也不盡相同」,某券商資管高層人士表示。
截至目前,2020年公募新基金髮行規模突破了3萬億元,創下行業新記錄。其中頭部基金公司佔據了更多的資源,行業「馬太效應」格外突出。
「在資管新規之下,公募基金未來的競爭格局會更加複雜,每一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差異化競爭。以後公募基金的格局中,有兩類公司會脫穎而出,一類綜合實力比較強,大平臺產品線豐富、規模大,可以提供全面的產品和服務;另外一種走『精品店』路線,在某方面有非常強的專業能力和競爭優勢」,滬上某券商高層人士層曾對外表示。
ETF投資和固收+
回望過去的二十多年,公募基金似乎就只幹了一件事情:聚焦二級市場投資,打造主動管理能力,尤其是權益類投資。
相比之下,券商資管的業務布局更加多樣化,產品也同樣是如此。在券商資管現有的產品庫裡,既有強調分散投資的量化增強型指數類產品,也有強調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的主動權益型產品;既有靈活配置資產、平衡收益與風險的「固收+」產品,也有股票質押項目性質的「紓困類」產品;既有標準化資產的權益投資業務,也有靈活運用場內外衍生品的結構化投資業務。
在整個資管行業之中,具備極強客戶黏性的銀行和信託,分別擅長現金理財和非標投資;保險資管擅長長久期資產的配置;公募基金擅長主動權益資產管理。投融一體化是券商資管現有業務結構的典型特徵,和公募基金上百人的研究團隊、統一投研大平臺的支持相比,券商資管整體在主動管理方面並不佔據優勢。
「券商系資產管理公司的優勢體現在各資管機構的投研判斷能力、資金獲取能力、對資本市場的深入理解能力以及對上市公司的價值挖掘能力上。券商資管則可依託券商的研究能力和投行的產業思維,通過固收、權益產品構建業務『護城河』,從投研輸出到策略輸出再到配置建議,與各類金融機構開展綜合服務合作」,海通資管總經理李井偉在接受某雜誌專訪時曾表示。
申萬宏源證券曾分析認為,券商資管擁有公募牌照後,可基於自身投研優勢開發更多標準化公募產品,如發行ETF產品。從海外歷史經驗看,券商資管有著明顯的渠道優勢,會對ETF市場的定價產生影響。
ETF也同樣是公募基金重點布局的賽道之一。隨著資產管理規模不斷擴張,明星基金經理團隊管理的資產規模也急速增加,在幾百億元甚至是上千億元規模的大背景下,捕捉超額收益的難度也隨之提高,戰勝指數的難度同樣大幅提升。同時,伴隨著明星基金經理轉身投奔私募行業,人才流失也十分嚴重。Wind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基金經理的離職數量僅次於2015年。
其實,除去ETF外,券商資管也一直深耕固收領域。幾千億的資產管理規模中,有一大半都屬於固定收益類業務,這是行業的普遍現象。同時,2020年以來,券商資管也在大力推出固收+產品。打破剛性兌付後,追求絕對收益理念的固收+產品也迅速站上各大資管機構產品線的風口。
「從產品線來看,ETF和固收+類產品,是比較契合券商資管客戶現有圈層,確實是需要重點布局的方向之一」,上述券商資管高層人士表示。
緊抓另類投資「賽道」
2020年以來,券商資管也推出了一些另類投資產品,用於支持民營企業紓困,服務實體經濟也已貫徹在券商資管日常的經營理念之中。
近年來,監管層積極推進公募REITs發展進程,而券商資管在這方面具備明顯的優勢。在中基協公布的機構企業ABS月均規模前二十強名單中,券商佔比都在半數以上。德邦證券總裁兼德邦資管董事長左暢曾坦言,資產證券化已成為德邦資管的業務亮點。另外,公募REITs的試點也為另類投資業務打開了一條通路,德邦證券作為20家參與試點的機構之一,已協同德邦基金組建聯合項目組,合力投入公募REITs業務的提前布局。
「在業務長期化開展方面,券商資管機構應積極布局,加固加深與其他各類型資產管理公司的合作;在渠道資源、投研能力上實現互補,著力在券商資管特色的ABS、股票質押、大類資產配置等細分領域尋求突破。由於券商資管在基礎資產挖掘、產品設計等方面已初步形成自身的業務特色,並在同業合作中持續發揮著優勢,所以還可以以投資顧問的形式,如FOF和MOM模式,參與投資管理和海內外資產配置等業務,從而建立更加長期化、多元化、國際化的投資體系」,李井偉進一步表示,
據了解,當前越來越多的券商資管規劃將公募REITs業務作為布局的重點。在這種另類投資的「賽道」上,券商資管的優勢比較突出。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