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者」vs「消費者」,哪個更好?
「消費者」,定義非常廣泛,購買一件物品、進行一次消費的人都是消費者;更深一層的含義就是「消費」了你的金錢、時間、精力,比如刷抖音,花費了你的時間和精力,單方面地接受信息、向內汲取、向外消耗時間或金錢,那你就是「消費者」。
「生產者」,生產、製造、創作了某個物品/作品,別人消費你的東西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不限於金錢,時間也算。「生產者」與「消費者」對比,生產過程中需要付出汗水和智慧,但也可以獲得回報,創造的價值也算不可預估的。
「生產者」與「消費者」的最大區別,在於生產者主動輸出有回報,而消費者單向接收需消耗。我們往往會去成為一個「消費者」而不是「生產者」,一個人要從消費者向生產者轉變,才會有更大進步和發展空間。
就像我們平常刷抖音,只是單方面的純看嗎?有沒有試著去創作,即便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小視頻,那也是你作為「生產者」創造的價值,需要你的拍攝能力、思考能力和創作能力,當你看到一個令人自己滿意的作品時,那種自我滿足感蹭蹭飆升,萬一火了呢?
巴菲特有一個著名的「雪球效應」理論,一個雪球從山上往下滾,由小雪球越滾越大,最終形成大爆發。我們要做的也一樣,先成為「生產者」,持續地「生產」,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終指數式爆發,獲得巨大成功和巨額財富。
無論從多麼渺小的事兒開始,只要你開始。
每天看會書、每天寫寫文字、每天拍一個小視頻、每天堅持運動健身,做那些具有長期紅利的事情,讓大腦動起來,長期保持一種積極、活躍的狀態,對身心、工作、生活都大有好處。
每個人很容易就可以成為「消費者」,但也可以選擇做一個「生產者」,因為往往是「生產者」才有更大的話語權,有內容、有態度,自有人追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