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四月十八天仙聖母碧霞元君聖誕,庇佑眾生,靈應九州,統攝嶽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求子都要拜天仙聖母碧霞元君。碧霞元君是以中國大陸華北地區為中心的山神信仰(道教),稱為「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中國道教和民間信仰中的女神。其道場是在中國五嶽之尊的東嶽泰山,位於山東省的泰安市。碧霞元君的影響力由山東省泰安市傳播開來,歷經上千年,特別是在明清時期以後,對於中國北方地區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碧霞元君全稱為「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居天妃宮,道經稱為「天仙玉女碧霞護世弘濟真人」「天仙玉女保生真人宏德碧霞元君」。「金光普照天尊」等。因坐鎮泰山,尊稱泰山聖母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萬山奶奶等。道教認為,碧霞元君「庇佑眾生,靈應九州」「統攝嶽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女神之一。
碧霞元君的形象多為「雲肩羽衣,錦繡霞裙,登雲珠履,百寶翠冠,手持如意。」碧霞元君寶誥稱祂:「庇佑眾生,靈應九州」,「統攝嶽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
中國民間的「北元君,南媽祖」的說法,指得是泰山奶奶和媽祖娘娘之間,雖然有地域之差和山神、海神之別,但同樣都普度眾生、捨己為人,成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聞名於世的保護女神,「碧霞」意指東方的日光之霞,「元君」則帶有濃重的道教色彩,是對道教女神的尊稱。
碧霞元君,全稱「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至於碧霞元君的來歷,一說為黃帝所遣之玉女。據《玉女考》和《瑤池記》記載:「黃帝建岱嶽觀時,曾經預先派遣七位女子,雲冠羽衣,前往泰山以迎西崑真人,玉女乃七女中的修道得仙者"。一說為華山玉女。但一般作為泰山女神,為泰山神之女。據明王之綱《玉女傳》稱:「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黃帝時始見,漢明帝時再見焉。」
碧霞元君
一說為漢代民女石玉葉,憑靈泰岱。據《玉女卷》稱:漢明帝時,西牛國孫寧府奉符縣善士石守道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四月十八日子時生女,名玉葉。貌端而生性聰穎,三歲解人倫,七歲輒聞法,嘗禮西王母。十四歲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長指,入天空山黃花洞修焉。天空蓋泰山,洞即石屋處也。山頂故有池,名玉女池;旁為玉女石像。可見漢晉時早有泰山神女的故事。漢代人還在泰山頂上雕刻神女石像,在泰山極頂修建玉女池以奉祀。五代時殿堂傾塌,石像僕地,金童之像漫渙剝蝕,玉女也淪落於泰山嶽頂玉女池內。
在中國的北方地區,民眾對碧霞元君的信仰極盛,信徒以之為奉神,禱之即應。在中國民間廣為流行宣揚敘述泰山娘娘靈跡的《泰山娘娘寶卷》,道教也奉為教門經籍,納入道書之列。碧霞元君的稱號,也並非泰山娘娘的獨有,南方的天妃順懿夫人也有此號,直到近代,碧霞元君之名才為泰山娘娘所專有。
信仰體系
碧霞元君信仰體系的核心是主生思想。碧霞元君的道場是在北方地區的泰安市的泰山,泰山是五嶽之尊的「東嶽」,是著名的道教名山。泰山之「泰」,《周易·泰卦》云:「天地交而萬物通也」。《風俗通義》言:「泰山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長也。萬物之始,陰陽交代,故為五嶽長。」五嶽之中泰山為「東嶽」,東方是太陽初升的地方,按五行屬木,一四時為春,五常為仁,八卦屬震,二十八宿為蒼龍。「東」字從「木」,「日」在其中,甲骨文中「木」與「桑」通,故有日出扶桑之說;「春之為言蠢也,產萬物者也」
《禮記·鄉飲酒》;「仁」乃天地大德;「震」與「蒼龍」則是帝王出生騰飛之地。於是東方主生的思想就具體到泰山,泰山還成了「天地大德」、「帝王騰飛之地」。碧霞元者出於泰山信仰,很自然地繼承了東方主生的思想,故《岱史》有云:「泰山位東土,察木德,而玉女坤質為水,助生成之功。」元君主生思想與婦女問題聯繫在一起,人們便認為元君主宰生兒育女。
史料記載
宋真宗東封泰山,還次御帳,在玉女池中洗手,一石人浮出水面,此乃玉女。宋真宗於是下令疏浚該池,用白玉重雕玉女神像,命有司建祠並更名為「昭真祠」,遣使致祭,號為「聖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明朝時,將昭真祠又更名為「靈應宮」,後又擴建,增大規模,為碧霞宮。賜號「碧霞元君」。道教吸收了上述信仰,認為碧霞元君乃應九炁而生,受玉帝之命,證位天仙,統攝嶽府之神兵天將,並照察人間一切善惡之事。
傳統說法以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五為代表:泰山頂碧霞元君,宋真宗所封,世人多以為泰山之女,後之文人知其說之不經,而撰為黃帝遣玉女之事以附會之;不知當日所以褒封,固真以為泰山之女也。今考封號雖自宋時,而泰山女之說則晉時已有之。張華《博物志》稱:「文王以大公為灌壇令,期年,風不鳴條。文王夢見有一婦人當道而哭,問其故,曰:『我東海泰山神女,嫁為西海婦。欲東歸,灌壇令當吾道。太公有德,吾不敢以暴風疾雨過也。』文王夢覺,明曰,召太公。三日三夕,果有疾風驟雨自西來也,文王乃拜太公為大司馬。」此一事也。
幹主《搜神記》記載:「後漢胡母班嘗至泰山側,為泰山府君所召,令致書於女婿河伯。云:『至河中流,扣舟呼青衣,當自有取書者。』果得達,復為河伯致書府君。」此二事也。《列異傳》記蔡支事,又以天帝為泰山神之外孫。自漢以來,不明乎天神地只人鬼之別,一以人道事之。於是封嶽神為王,則立寢殿,為王夫人,有夫人則有女,而女有婿,又有外孫矣,唐宋之時,但言靈應,即加封號,不如今之君子必求其人以實之也。
宋真宗封禪,據此 「新玉女之像」,立龕以祀,並御製《玉女像記》,推動了這一信仰的傳播。至元佑之時,岱頂已有玉女之祠,並有官員進謁祈雪的記錄(岱頂劉袞題刻)。但宋代之泰山玉女,仍不脫遊仙詩中之浪漫女仙色彩,如嘉佑時人王山所撰《盈盈傳》(收入《雲齋廣錄》卷九)中,述東山妓吳盈盈「夢玉女命掌奏牘」而卒,後其情人王山吊之於玉女池畔,玉女與王山宴飲賦詩後,又召盈盈與山同寢。其情致宛若高唐之神女,而與後世之元君大異其趣。
入金元後,泰山玉女崇信進一步擴大,且影響至女真皇室。岱頂大觀峰有明昌間濮國公主題名云:「敬詣岱嶽,焚香致禮畢,明日遂登頂,拜於玉仙祠下。」公主仍稱女神為「玉仙」(元秦子晉《新編連相搜神廣記》也稱玉女為「岱嶽太平頂玉仙娘娘」)
至元代,玉女信仰出現一重要變革,即開始明確將玉女崇祀納入道教範疇。元杜仁傑《泰安阜上張氏先塋碑》中記泰山道士張志純於金貞佑之亂後重葺泰山祠宇,「自絕頂大新玉女祠,倍於故殿三之二;取東海白玉石,為像如人然,一稱殿之廣裒」(收入《重輯杜善夫集》)。這是玉女祠自創建以來首次大規模拓建,其工由道士主持,其祠宇也自然歸屬道門管理。重修後玉女祠改額為昭真觀,中統五年(1264)《天門銘》摩崖後有「昭真觀主翟慶真同立」一行可證。昭意為昭示、彰明,真則為道徒對仙人的稱呼,道籍稱老子為真老,化生真妙玉女,觀名取意於此。改額「昭真」,意在強化玉女的道神色彩。
至明,泰山玉女才開始被稱為「碧霞元君」。較早的文獻見於明許彬天順五年(1461)所撰《重修玉女祠記》:「予自永樂九年(1411)發解山東,還登此山,距今五十有一年。為天順辛巳(1461),又得陪巡按山東監察御史康驥德良、按察使王鉞世昌同一登覽,瞻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之神……。」是碧霞神名明代前期業已出現。另明初宋濂《登岱》詩中也有「靈光長繞碧霞宮」之句(見《岱史》卷十六),堪作旁證(另《水滸傳》第七十四回亦有「萬民朝拜碧霞元君」。
又《元始天尊說東嶽化身濟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玄範浩咒妙經》。經文中歷數嶽帝駕下神祇,有一段寶誥專述碧霞元君,寶誥云:「至心皈命禮,泰山頂上,東嶽內宮,曩時現玉女之身,根本即帝真之相。應九炁而垂慈示相,冠百靈而智慧圓融。行滿十方,恩周億劫。位正天仙之號,冊顯碧霞之封。掌嶽府之神兵,管人間之善惡。尋聲赴感,擁國安民。大聖大慈,願至仁至孝天仙玉女廣靈慈惠恭順普濟保生真人護國庇民宏德碧霞元君。」
此下又云:「是時天尊說是偈,已各各稽首皈依頂禮……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藏分類題解》據本經中泰山神號用元代所封「東嶽大生天齊仁聖帝」,認為經書「當出於元」,任繼愈《道藏提要》則認為系明代所作。筆者傾向於後一種意見。泰山玉女於明代易名為碧霞元君,我以為實有以下社會變化的深層原因
誕辰
碧霞元君的聖誕為農曆的四月十八日,是時泰山碧霞祠和供奉碧霞元君的廟觀均要舉行隆重的慶典。碧霞元君其誕生年代和身世自古說法不一,有凡女得道說、黃帝玉女說、華山玉女說等等。泰山學者周郢多次考證。
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生於「四月十八日」,此說由來已久,源頭甚長。最早的載錄見於明代中期出現的寶卷《玉女卷》。其記云:明帝時,西牛國孫寧府奉符縣善士石守道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四月十八子時生女名玉葉,貌端而性穎,三歲解人倫,七歲輒聞法,嘗禮西王母。十四歲,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長指,入天空山黃花洞修焉……。
(《岱史》卷九《靈宇紀》錄隆慶時人王之綱《玉女傳》引。按清康熙朝泰安同知張奇逢所立《禁止捨身碑》所引與此略有不同,其碑云:「矧讀頂廟碑文內載《玉女卷》云:天仙聖母本石[氏],西牛國奉符縣人,生東漢明帝永平七年甲子四月十八日子時。」兩者出生之年號不同而日期一致。)這是最早出現的關於碧霞元君身世的文本,書中將女神誕生之日設定在「四月十八」。由於寶卷作為一種講唱文學樣式,宣於婦孺,傳布尤廣,此說遂不脛而走,流為丹青,載入經籍,成為世俗公認的「娘娘聖誕」。
延至清代中葉,「四月十八日」為元君聖誕說,被清政府正式認可,列為宮廷定製。清廷入主中原後,對碧霞元君信仰有一個逐漸接受的過程(參見拙作《天下東嶽廟》,載《東嶽信仰與大眾生活》,廣西師大出版社2009年版)。至康熙一朝,以康熙帝登岱致禮碧霞宮,賜匾「坤元葉應」為標誌,宣示了清廷對元君崇祀的認同。雍正帝繼承這一政策,曾詔修碧霞宮,賜額「福綏海宇」,並在《碧霞宮寶幡步虛詞》中以「子視群蒙敷惠澤,母臨庇土荷帡幪」,「常將天福人間錫,獎孝褒忠佑萬方」
(《世宗憲皇帝御製文集》卷二六《雍邸集·六》)之詞,表露了以元君佐治的政治思想。乾隆帝本人不僅在政治姿態上如此,在個人信仰上也更多接受了碧霞元君,《金川紀略》中記當時傳聞:乾隆皇后富察氏因子夭亡,悲悼成疾,夢碧霞元君召之,於是乾隆帝特為東巡登岱,祈福於岱頂碧霞祠。因此,在乾隆一朝,不僅屢次敕修岱頂之祠,還在離宮內苑——圓明園與避暑山莊分建廣育殿(建於夾鏡鳴琴橋東山坡)與廣元宮(建於敞晴齋附近),祀碧霞元君。清帝居圓明園時,每值初一、十五皆至廣育宮拈香。
作為碧霞元君信仰的一項內容——「四月十八」娘娘聖誕,也為清廷所接受,屆時在宮內都要舉行慶賀活動。近代王芷章《清昇平署志略》第四章《分制》載:「四月十八日為碧霞元君誕辰,京師頗重此節,例向南頂進香。宮中亦受影響,而有演戲之事,園內則在廣育宮(殿),宮內則在廣生樓。」四月十八日,除帝後前來瞻拜聽戲,有時宮人還在廣育殿附近的聚遠樓和福海北岸的松風閣「過皇會」以作慶賀。乾隆二十四年(1759),為碧霞元君祀史上之重要一年。
乾隆帝發布詔旨,正式開啟遣使泰山、致祭元君的制度。《岱覽》卷《分覽一·岱頂中》載:自乾隆二十四年以來,每遇四月十八日,遣內大臣香帛進謁為常。清《泰山志》卷三《盛典紀》載:四月十八日,為碧霞元君誕辰,皇帝遣內侍御大臣一員進香。於十七日齋宿岱頂。十八日黎明,詣碧霞祠行禮。歲以為常。
學者王克煜說,「三月十五」聖誕日期的最早記錄,是民國女作家凌叔華的《泰山曲阜遊記》。根據時人所記,每值官府「封山」而香客禁足。可見無形之中,「四月十八」這一天,已為皇帝所壟斷。普通進香庶眾無奈望祠興嘆,絕難一奠心香,群體祭祀活動只能另選時日。
「三月十五」系元君「換袍日」。即這一時段,春夏代序,天氣轉暖,神儀上之舊帔漸敝,例應換置新袍。信眾往往醵資制服,於此日群聚岱祠,行換袍之禮。此俗申來甚久,《明紀》卷二二載:弘治十二年,兩宮太后「使使詣泰山進神袍,……劉健等力諫,帝重違兩宮意,不聽。」紅門宮北小碑林民國二十四年(l935)立《濟南府西關同社人碑》寫換袍事便特筆標出「三月十五」:「民國二十一年,同赴岱頂敬獻大匾一塊,萬民傘一把,袍五身。……又擬於民國二十四年三月十五日,在紅門碧霞宮前建醮立石,以志不忘神庥雲。」
柳芳梧先生《泰安城和城郊社戲傳略》詳載民國時泰安風俗:「三月十五泰山頂,老奶奶換衣裳,碧霞祠唱社戲一天一晚上。三月十四日城鄉、新泰、萊蕪、淄博、德州、桑園等地,各路朝山進香的善男信女都到達泰山頂,晚上溫臺開戲,這時碧霞祠山門內外,鍾、鼓樓上,東、西神門外,人山人海,水洩不通。這晚上不單唱戲,中間還加上為善男信女死去老人過金橋等迷信活動,做的活靈活現。第二天即十五日,再唱一天戲,並舉行給老奶奶換衣裳。」
(《文史資料選輯》第六輯、頁147,泰安郊區政協文史委1989年12月版)「四月十八」吉日既為官府所佔據,信眾聚會行香,便更多地選取在「三月十五」這一「換袍日」上。久而久之,便口耳相因,將這一「良辰」傳說成了元君聖誕。雖辛亥國變,清廷「四月十八」之禮廢止,但「三月十五」在泰山一帶卻已相沿成習,深入人心,再難更易。
因此元君聖誕從「四月十八」到「三月十五」的變化,反映的其實是朝廷與民間對碧霞元君主祀權的爭奪,其背後頗有深邃的文化內蘊可資解讀。
史考
有史可考的,宋真宗封泰山時,於岱頂玉女池旁得玉女石像,即造神龕供奉其中,封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並創建昭真祠。祠於金代改為昭真觀,明代稱「靈佑宮」,近代稱「碧霞祠」。元君廟在泰山上下有很多座,山頂的碧霞祠為主廟,山下的遙參亭、紅門宮和靈應宮都是元君行宮。此外,泰山周圍遍布很多小的元君廟。
影響
明清時,由於碧霞元君影響日益擴大,祀元君的廟宇也從泰山擴展到全國各地,每日裡香火旺盛,對其的信仰遍及大半個中國。人們對碧霞元君尊崇倍至的原因有兩條:首先,與元君的職司分不開。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王錫爵《東嶽碧霞宮碑》記載:「元君能為眾生造福如其願,貧者願富,疾者願安,耕者願歲,賈者願息,祈生者願年,未子者願嗣,子為親願,弟為兄願,親戚交厚,靡不相交願,而神亦靡誠弗應。」由此可知,碧霞元君在民眾的心理層面上簡直是有求必應,無所不能。
其次,碧霞元君作為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樂善好施的女神,更是讓勞苦大眾倍覺親切,從而愈加信賴她,一躍成為民眾心目中的慈母、聖母。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五日是碧霞元君的生日,香客多來此祭拜以示慶賀。
岱廟遙參亭內自明以來一直供奉碧霞元君,民間把遙參亭稱為泰山第一行宮。現遙參亭正殿內仍奉祀碧霞元君,東西配殿分祀眼光娘娘及送子娘娘。
元君廟在泰山有上、中、下三廟。宋代以後,元君廟遍及全國,每年農曆四月十八為祭祀日。《帝京景物略》:「後祠日加廣,香火自鄒魯齊秦以至晉冀,祠在北京者,稱泰山頂上天仙聖母。」泰山之外,留存至今的大型元君廟有山西太原、山西晉城、山西蒲縣、山西萬榮、河南鶴壁、陝西西安等7處。
歷史發展
碧霞元君在明清時期的中國民間信仰中佔有重要地位。"碧霞元君"一名蓋出現於唐代,此時也應該出現了其祠廟。宋代,碧霞元君廟在一些地區有零星分布,明成化以後祠廟數量急劇增多,行宮遍布大江南北。碧霞元君廟會規模較大,在華北的一些地區規模尤大。碧霞元君廟的規模不一,有一些相當大,超過了泰山的祖廟。皇帝、王公、太監、官員、僧道、士紳、百姓、軍人等階層都參與了碧霞元君廟的修建。碧霞元君廟大多有香火地。其祠廟由道士主持的較多,由僧人管理的也佔相當大的比例。一些地方有碧霞元君廟與東嶽廟、天妃宮混淆的情況。對於碧霞元君這種民間信仰,一些封建士大夫頗有微辭。
天仙聖母碧霞元君寶誥
志心皈命禮,泰山頂上,東嶽內宮。曩時現玉女之身,根本即帝真之質。膺九炁而垂慈示相,冠百靈而智慧圓融。行滿十方,功周億劫。位鎮天仙之號,策顯碧霞之封。統嶽府之神兵,掌人間之善惡。巡聲赴感,護國安民。大聖大慈,至孝至仁。天仙玉女,廣靈慈惠。恭順溥濟,保生真人。護國庇民,弘德碧霞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