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搬螃蟹
閱讀導覽:
一、蕭董兩家的平局
二、躲出來的陳家「大夫弟」
三、有錢也當不了大哥
四、羅家祖墓猛虎跳牆
五、定根壯風水
六、命運迥異今塔碑
「風水」之說,耐人尋味。信與不信,看客評述。綦走路上,既有風景,更有故事,綦江人說綦江自己的故事。
蕭董兩家的平局
晚清時期,青年鎮一帶有蕭、董兩大家族。蕭家建塔,曰 「飛龍塔」;董家立碑,民間俗稱「擋箭碑」。
2018年4月15日第73次綦走,我們從石角起徒,鹽茶古道、鄉村公路交替行走兩個多小時,實地揣摩,領略白鷺埡口「飛龍塔」的直插雲宵之志在滿得的豪氣,再尋青年場北側約1公裡破落董家大院的殘垣斷壁。
有人認為,每當夕陽西下,塔影似一把利箭直插董家院子。
在那個風水玄學很是盛行的年代,這還了得?
董家也不示弱,在院子西側豎起一塊大石碑,取諧音「背」之意,意在把蕭家的惡意「背還」對方。
看到這座高達25米、底周18.3米、牆厚1米的宏偉壯觀白塔,六稜七級,飛簷翹角,龍首昂立,一0.5m*1.27m規格的條石門額橫刻「奎文煥彩」,二層一0.4m*0.8m的石匾上豎刻「飛龍塔」,我們可以想像當時蕭家的強勁實力。
再看這塊碑,高僅一人半,寬不超兩手平舉,僅由兩邊柱、帽頂嵌石碑組成,唯有二龍戲珠的飛簷裝扮稍顯出彩。與塔相比,真的是小家子氣,可見董家比蕭家的相對弱勢。
綦走仔細研讀了這塊「擋箭碑」,董家倒也良心用苦。請看碑文正中:
皇清誥授奉政大夫董公基藻OO
兩側有聯:清白芳馨嘉茲錫誥,弓裘令OOOOO。
據了解,五品及以上才稱誥授(官員本人)、誥封(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疫者稱誥贈),五品以下稱敕授(封)。也就是說,立碑人或碑主人至少是大清五品官員。俗話說「打狗也要看主人」,立碑抬出天子「誥授」,透出十足底氣,完全能夠把「惡意」反射回去,大有奉陪到底的意思。直到民國時期,仍有董姓擔任了青年鄉的鄉長。
這一局,蕭、董兩家,算不算打了個平手?
躲出來的陳家「大夫弟」
2019年6月9日,綦走團第136次活動從另一個方向的南桐煤礦起徒,經保營寨、財井莊「大夫弟」、更古苗灣,再次打卡擋箭碑、飛龍塔。
財井莊距飛龍塔約5公裡。也是晚清建築,雖已破敗不堪,但宅院規模、華美雕飾、局部壁畫尚清晰可見。特別是門聯頂端的蝙蝠誇張造型美雕,「福壽喜」鏤雕精字各站東南西北屋脊,東南和西南角雄踞碉樓看家護院,桂花香滿院,羅漢果長春等庭院景致,可見主人家族當年的輝煌。
正門石刻「瑞藹門闌」門聯「全從詩禮紹家聲,信有簪纓綿世澤」,更能看出主人的家族追求。「詩、禮」即指《詩經》《禮記》,「紹」是「繼承」,說明了該家族「讀書明理」的教育準則;簪纓,古時達官貴人的冠飾,意指希望家族世代為官。全聯就是「學而優則仕」的中國古代成才觀。
正門橫額上端豎立的立體浮雕,「火焰」飾邊,內中遒勁「大夫第」3字,證明這裡不是平民百姓的草廬,如同「進士第」、「翰林第」一樣,都是個人身份、家族地位的顯赫標榜——至少是五品以上的高級文官。五品以下,為郎或佐郎,比如第267次綦走造訪的牌坊主人,就是位八品的修職郎(詳見《發現:綦江有座全國唯一的壽官牌坊》)。
財井莊的主人姓陳。據後人陳永模提供的《舜裔陳氏宗譜》顯示,其祖上因避戰亂於1660年遷至青羊市(今青年鎮)後河壩落業,以耕讀為本,迅速興旺發達。但因與當地大戶蕭家結怨,只好遷走。
古有「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一分心平氣和」的勸世文。也許青年陳家,早已經修為到家。真金白銀在手頭,硬通貨走天下,何必與「惡狗」鬥氣傷肝?
正因為青年陳家先祖「惹不起躲得起」的英明決策,才有了佔地近2000m2,大小房屋約100間的盛世百年!
這一局,蕭、陳兩家,誰勝誰負?
有錢也當不了大哥
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國強民漸富,但「有錢就是大哥」,擾亂了國人的德行操守。
青年鎮董、陳兩家,至少是五品以上官員。經綦走查閱當地史志,並沒有找到董、陳二家取得功名的記錄。我們知道,晚清時期的五品,不一定就是實職,也許只是捐官。綦走認為,就算董家院、財井莊主人都是捐官,其實也很了不得。因為就算到了光緒廿六年(1900年),五品官也需要1474兩白銀,時間越往前,越貴哦!充分說明,董、陳兩家,都是當地富豪。
而青年鎮蕭家,當時是個什麼品階?目前,綦走還沒有了解到其有五品及以上的社會地位。除飛龍塔外,也沒見青年蕭家有比肩董、陳的大院豪宅。也就是說,相比董、陳,蕭家的財富,只能算第二階梯。
但是,一個第二階梯的家族,怎麼敢找第一階梯的麻煩?這當中又有什麼蹊蹺?
綦走分析認為,可能有以下因素:
一是董、陳二家,都是勤勞致富,因為很少參與當地事務,與官紳幾無交集,在當地沒有形成勢力。相反,因為族長以和為貴的傳統認知,可能在官府或強鄰面前,就是唯唯諾諾的「懦夫」形象。
二是蕭家,卻是「半壺響叮噹」,上奉衙門,下結九流,紅黑通吃。先擠走了陳家,後咀咒了董家,說明個什麼問題呢?除明火執仗的欺凌外,敢在、能在當地說一不二的霸道。
正所謂人善被人欺,董、陳二家,有錢也當不了大哥,就不難理解了。
羅家祖墓猛虎跳牆
龍真穴正氣勢宏,猛虎跳牆出英雄,乾山甲峰並及武,文武官員略相通。另據@華麗的落幕、@賈名 等網友轉述了民間的另一種說法,飛龍塔是當年在綦江留下眾多故事的知縣鄧小夥為了破壞石角新民羅家祖墳「猛虎跳牆」的風水而建:
鄧小夥在廟崗修了一個卡門,寓意是把老虎關起來,這座飛龍塔,看似一條鞭子抽打著老虎。猛虎遭卡、塔前後夾擊,風水旺族的功效因此失用。
據綦走了解,鄧小夥(鄧仕堃)是道光年間出任綦江知縣,任期5年,比飛龍塔建立時間光緒五年要早五六十年。再說,飛龍塔碑記,也隻字未提鄧小夥。基本可以排除飛龍塔與鄧知縣的關係。
由於綦走不知道羅家祖墳埋葬猛虎跳牆穴的時間,所以不敢確定飛龍塔建塔初衷是否與羅家祖墳有關。當然,不管誰先誰後,事實上也產生了影響:
如果羅氏祖墳在後,那就是羅家請的風水先生學藝不精。如果羅氏祖墳在前,不是誤傷就是蕭氏祖上「一箭雙鵰」。
綦走做不到天上一半,地上全知。特別期待新民、青年一帶的朋友查證羅家猛虎跳牆祖墳的埋葬時間,幫著解開綦走未解之迷。
定根壯風水
第二次綦走飛龍塔時,徒友@溪邊山人 眼尖:發現飛龍塔北面相對的山體成圓弧半凹,飛龍塔相配後正好形成「陰陽合」人造風水。
綦走人都知道:陰陽相合,後繼有人,男壯族旺——正是中國式家族永恆不變的傳統追求。
這也應證了塔內碑文介紹的蕭氏先祖建塔初衷:蕭氏祖上請風水先生按山脈走勢追尋「龍」蹤數千裡至此建塔定根壯風水。
不信,請看《飛龍塔碑記》:
風水之說,眾說紛如。然亦,宜信矣。如萬壽宮,來龍起自雲南兩水二郎灘,烏江河夾送黔西大定,遞金佛山,斡龍下方鬥山,支分南天門至青羊市萬壽宮蕭全松宅。立巽山乾向。松略知地理,白鷺埡為乾宮天門,建塔以配乾峰高聳。用六百金。倘或傾圯,祈後首事竭力培修,庶此方人文,永徵炳蔚雲。
江右首事:拔貢楊宜春,監生鍾賢發、李仕俊,貢生蕭全松、蕭全楷、蕭福洲、蕭全鍾、郭正高,主持僧蓮相。
大清光緒五年桂月浣
邑舉人蕭復相書
命運迥異今塔碑
如今的飛龍塔,經市文物局專款維修,畫壁白,雕簷紅,寬闊步道客舒爽,筆直雲天俯青年,還可遠眺綦江城,儼然一方「遊覽勝地」。
人站塔下,日月清風侍左右,有一望芳草碧連天,冥神靜思均有悟之感。相鄰的彌陀寺(見附一),重要節日還要來這寓意搬不上檯面的飛龍塔做法事,真不知僧人是引領信眾與鄰為惡呢還是告誡信眾立地成佛。
而與之相對應的碑,猶如私生子般被遺忘,不但凋零破敗,老態龍鍾,還風雨飄搖,說不定哪天就倒了、塌了,沒有了!只是,沒有了碑呼應的塔,頗有「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悵惘。
所幸,塔碑風水鬥,已進歷史雲煙。新社會,好日子,蕭、董、陳,抑或還有羅,「堡堂精神」永傳承,聯姻結親無鬥咒。
春夏秋冬,綦走處處皆美景。遊玩中獵奇,鍛鍊中讀書,學習青年義舉(見附二),掌握自己的命運,見聞、記錄更多的風土人情,以饗每周新旅程。
附一:彌陀寺。原為城隍廟,始建於唐貞觀16年,現重建為彌陀寺。是唐朝「榮懿縣」治所曾設在青年一帶的又一佐證。
備註:城—城池、隍—乾涸的護城河,都是保護城市的軍事設施,故「城隍神」引申為城市保護神。舊時縣及以上治所設「城隍廟」,縣以下只有「土地菩薩」。
附二:青年古鎮。據說,明朝時,有人從地裡挖出青石一塊,酷似山羊形狀,在用鏨子鑽打時,似有紅汁流出,仿佛羊子受傷一般。羊是吉祥之物,鄉人對此既驚奇又充滿敬畏,認為是天降祥瑞保佑一方,敬之若神,大家便把地名更名為「青羊石」,又稱「青羊市」(集市之意)。
青羊市地處川黔交通要道,是川鹽(鐵、布)由石角上岸入黔,貴州茶葉、藥材、桐油等山貨在此匯集交易的「旱碼頭」。
民國32年,時任鄉長強佔民婦,逼死人命,當地10個熱血青年團結起來,不畏強權,惡霸鄉長終於被綦江縣府撤職,鄉人感激不盡,聯合請求將「青羊」改名 「青年」,表彰義舉,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