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演林覺民的妻子陳意映,是我此生遇到的最好的角色」,常州錫劇團團長孫薇說的「最好」,不僅包括「年齡跨度大,從18歲的少年演到孕婦」「唱段感人、情感豐富」,也包括「我還練了京劇裡幾近失傳的軟蹺……」昨天,從林覺民妻陳意映視角出發,展現他們的愛戀生死與國家命運關聯在一起的錫劇《卿卿如吾》在上戲劇場上演。演出前,孫薇接受本報專訪,談及如何讓青年觀眾也熱愛戲曲的訣竅,其中不乏個人的巨大奉獻。
圖說:《卿卿如吾》演出照 官方圖
軟蹺,簡言之就是男旦為顯得婀娜,裹著小腳演戲。在化妝間,孫薇拿出了那雙「三寸金蓮」小鞋——鞋底還沒有智慧型手機長,穿進去後,力度全都集中在腳尖。「這門絕技差點絕跡,是因為太難、太痛。人家跳芭蕾舞,還是一會兒踮腳尖,一會正常走路,可是我在演第一幕的時候,30分鐘裡腳尖一直踮著,還要跳躍、臥魚……」臥魚,是一連串戲曲的程式化動作,對腰腿和平衡能力要求很高——孫薇要始終踮腳尖完成整套動作。因為,第一幕「邂逅」,展現的是林覺民與陳意映後花園一見鍾情的情景。當時,陳意映不過十七八歲,還是一位蹦蹦跳跳的少女——當時還纏足。她是被思想解放的林覺民感染後,才放棄纏足的。所以,到了第二幕「盼歸」伊始,孫薇才可以「不穿小鞋」、「放足」演戲。但是這裡遇到了第一個百轉千回的唱段,展現她送別林覺民,盼望他早日回家的糾結心情。她覺得,既然愛上他,就應該支持他的理念和信仰,讓他實現其使命,哪怕她明知前途叵測。第三幕「取義」,展現的就是林覺民意欲捨身取義的過程。第四幕「訣別」展現的則是他回家與妻告別的情景。其實,陳意映已經從丈夫同學處得知「今天是林覺民在世的最後一天」,但她遇到丈夫的剎那,依然笑臉相迎。此時,她已懷孕,委婉提點丈夫也要為了孩子著想;林覺民回答:「我也正是為了千千萬萬個孩子……」該劇劇名「卿卿如吾」正出自《與妻書》開篇「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間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與妻書》是林覺民與陳意映的故事流傳至今的實證,也是展現當年的年輕人「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的革命信仰。其複雜而豐沛的情感層次,理性與感性交融的價值追求,時至今日,依然貫穿在「訣別」的唱段中。「哪怕是排練,我們也都是唱一次,哭一次。」
圖說:《卿卿如吾》定妝照 官方圖
這齣劇目起初是為了紀念「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而邀到青年編劇羅周創作。這個故事拍攝過影視劇,曾由林青霞、許晴分別在《碧血黃花》《與妻書》等影視劇中扮演過陳意映。但是,鮮有從女性視角來詮釋這一主題。女性視角的切入,不僅更適合由擅長表情達意的錫劇來展現,也更容易引領當下青年觀眾,從婚戀觀進入價值觀判斷。「雖然不少青年觀眾可能是因為林覺民的哥哥林長民,正是林徽因的父親,而加深了對林覺民的印象,所以對《卿卿如吾》有興趣,但是看完戲後,都深深被林覺民夫婦兩人深切、綿長,彼此為對方著想的情懷感動,進而了解到當時的人,如何做人。」孫薇帶著常州錫劇團,沿著歷史事件發生的路線,從南京演到廣州——黃花崗的「因」正是廣州起義。廣州的大學生第一次看錫劇,卻都感動到落淚,紛紛找到後臺要見一見孫薇……已經在各地巡演了50場,該劇在高校廣受歡迎,不僅是一堂生動的歷史課,更是以情動人的價值觀引領。(新民晚報記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