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幹與十二地支 - 孫福來易經教學

2021-01-10 孫福來易經教學

大家好!十天幹和十二地支,簡稱幹支,是易學入門的基礎,不論是想學習預測還是風水,或者是命理都必須要熟悉掌握。

幹支的陰陽五行方位等,初學者常常感到不容易記憶,其實只是剛剛接觸的原因,有興趣在易學上學習慢慢都會達到熟練。

十天幹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幹的陰陽區分,甲丙戊庚壬是陽幹,乙丁己辛癸是陰乾。天幹的五行甲乙屬木,丙丁屬火,戊己屬土,庚辛屬金,壬癸屬水,天幹的方位,甲乙在東方,丙丁在南方,戊己在中央,庚辛在西方,壬癸在北方。

天幹的五合甲己合,乙庚合,丙辛合,丁壬合,戊癸合。合化五行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天幹五合在年找月,日找時要用。

天幹可以放在手上記憶,左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手指。甲在食指的根部,乙在食指的最下關節,丙在食指的中間關節,丁在食指的最上關節,戊在中指最上關節,己在無名指最上關節,庚在小手指最上關節,辛在無名指中間關節,壬在無名指最下關節,癸在無名指根部。

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寅辰午申戌是陽支,醜卯巳未酉亥是陰支。亥子屬水,寅卯屬木,巳午屬火,申酉屬金,辰戌醜未屬土。亥子醜在北方,寅卯辰在東方,巳午未在南方,申酉戌在西方。

地支的六衝,子午衝,醜未衝,寅申衝,卯酉衝,辰戌衝,巳亥衝。地支的六合,子醜合,寅亥合,卯戌合,辰酉合,巳申合,午未合。地支三合局,申子辰三合水局,亥卯未三合木局,巳酉丑三合金局,寅午戌三合火局。

地支也可以放在手上記憶,左手無名指根部起子,中指根部是醜,食指根部是寅,食指最下關節是卯,食指中間關節是辰,食指最上關節是巳,中指最上關節是午,無名指最上關節是未,小手指最上關節是申,小手指中間關節是酉,小手指最下關節是戌,小手指根部是亥。

十二地支可以代表時辰,十二月份,十二生肖等等,點擊關注下一章繼續講解。

相關焦點

  • 十天幹與十二地支
    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幹五行屬性:甲乙為木,丙丁為火,戊己為土,庚辛為金,壬癸為水。前文已經講了古人認為世間萬物都是存在陰與陽的,因此,十天幹也是存在陰與陽:甲為陽木,乙為陰木,丙為陽火,丁為陰火,戊為陽土,己為陰土,庚為陽金,辛為陰金,壬為陽水,癸為陰水。
  • 十天幹與十二地支
    天幹、地支是古代用來記錄年、月、日、時的符號。幹指天幹,意思是為天的骨幹,主動,幹為「幹」的簡化;支是指地支,意思是為支撐,主靜,支為「枝」的簡化。天幹地支的名稱,歷代以來人們都很重視,不論是國家,還是民間,不論是研究天文的,還是研究地理的。各行各業都依天幹地支紀年紀月。特別研究八字的,時時刻刻都離不開天幹地支。
  • 十天幹與十二地支詳解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用以記載年月日時四季,自古在甲骨文就有幹支的記載。幹支的最初之意義,係指萬物的發生,生長,壯大,衰弱,消亡,周而復始。十天幹:甲、丙、戊、庚、壬。(陽幹)乙、丁、己、辛、癸。(陰乾)甲:為陽木,為森林之木。
  • 十天幹與掌盤十二地支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在中國古代的曆法中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1、天幹為十個計有: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是個天幹與十二個地支有分為陰陽對於天幹而言,:分為陽幹,陰乾。對於地支而言:分為陽支和陰支。
  • 六爻基礎之——十天幹與十二地支
    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幹陰陽:甲、丙、戊、庚、壬為陽;乙、丁、己、辛、癸為陰。十個天幹和十二個地支相配是陽配陽,陰配陰,如甲為陽,子為陽,可配成甲子,乙為陰,醜為陰,可以配成乙丑,甲為陽,醜為陰,不能相配,以此類推,天幹用六輪,地支用五輪,正好配一周為60年,這叫一個甲子,也叫六十花甲。
  • 關於奇門遁甲中地支別名的來歷
    關於十二地支,傳說是黃帝命令大臣大撓按照五行之情發明的。大撓發明了十二地支和十天幹。有事於地用地支,有事於天用天幹。十二地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今天我來談談地支別名的來歷。1、亥別名天門,巳別名地戶。亥為天門,巳為地戶來源與易經八卦。
  • 十二地支的五行屬性分類
    鑑於前兩天我分享的話題都是關於天幹,今天分享的話題是地支。中國人講到十天幹,就不得不提到十二地支。因為中國人在古代紀年就是幹支紀年,天幹地支相合。但是幹支的應用,不止光光紀年、紀月、紀日、紀石時方面。在中醫、風水玄學等方面,也有應用,可以說跟古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 十二地支的生克制化關係
    十二地支是一個太極,有著自己的時間、空間、要素和聯繫這四大支柱,其中的聯繫就是因地支的五行屬性而產生的十二地支之間的五行生剋制化關係。但考慮到十二地支比五行多了七個要素,且每一行都各有陰陽,因此地支之間的五行關係變得更加複雜,在五行的相生、相剋、相比這三種基礎作用關係之外,以及在十天幹的相生、相剋、相比、相衝、合化的這五種作用關係之外,又增加了相刑和相害的關係。其中最核心的還是相生、相剋、相衝和化合這四種關係。
  • 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的原始意義
    偶然發現了天幹、地支的較原始的解釋,與大家分享!望能對閱者起到一點幫助十天幹【甲】象草木破土而萌,陽在內而被陰包裹。【乙】草木出生,枝葉柔軟委屈。【丙】炳也,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然著見而明。十二地址【子】孳也,草木種子,吸土中水分而出,為一陽萌生的開始。【醜】草木在土中發芽,屈曲著將要冒出地面。【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著春陽從地面伸展。【卯】茂也,日照東方,萬物滋茂。【辰】震也,萬物震起而長,陽氣生發已經過半。【巳】起也,萬物盛長而起,陰氣消盡,純陽無陰。
  • 十二地支之三:相合
    十二地支不僅是記時符號,也是全息符號。十二地支被賦予了陰陽五行不同屬性。子陽水,醜陰土,寅陽木,卯陰木,辰陽土,巳陰火、午陽火,未陰土,申陽金,酉陰金,戌陽土,亥陰水。十二地支具有陰陽五行屬性,自然相互之間,也就有了生、克、合、衝、刑等制化關係。
  • 天幹地支五行快速記憶法
    十二地支分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說完十天幹,再來說一說十二地支。按照天幹陰陽學說:單數為陽,雙數為陰。陽為子、寅、辰、午、申、戍。陰為醜、卯、巳、未、酉、亥。
  • 天幹地支快速掌握法
    十二地支分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說完十天幹,再來說一說十二地支。按照天幹陰陽學說:單數為陽,雙數為陰。陽為子、寅、辰、午、申、戍。陰為醜、卯、巳、未、酉、亥。
  • 十二地支之四:相衝
    十二地支不僅是記時符號,也是全息符號。十二地支被賦予了陰陽五行不同屬性。子陽水,醜陰土,寅陽木,卯陰木,辰陽土,巳陰火、午陽火,未陰土,申陽金,酉陰金,戌陽土,亥陰水。十二地支具有陰陽五行屬性,自然相互之間,也就有了生、克、合、衝、刑等制化關係。
  • 最新整理「地支」在《易經預測學》中的重要關係,地支知識匯總
    在《易經預測學》中十二地支是非常重要的知識,它與所有《易經預測學》緊密聯繫。只有把十二地支的相關情況全部弄清楚,分析整理得當才能有所開悟。十二地支與二十四節氣下面詳細介紹十二地支的重點知識一、什麼是地支?十二地支對應數字表地支的「支」猶如樹之枝,居下,與「地」有關,所以稱為地支。地支共十二個,地支簡稱為「支」。
  • 十二地支之七:地支五行的十二種狀態
    易經 國學 奇門遁甲預測地支落在奇門九宮中,也有十二種狀態,叫正五行的十二種狀態。因為地支屬陰,與天幹十二種狀態不同!一是水、土同宮,因為在地球上總是水與土在一起,又代表下、代表地、代表北方的坎宮(先天卦為坤)中子水與醜土相合,所以在地支中,土與水的十二種狀態相同;二是地支五行不分陽順、陰逆均按順時針方向論生旺死絕,即不分寅木(陽木)、卯木(陰木),均按木長生在亥,帝旺在卯,墓在未順序論十二種狀態,與甲木狀態同。
  • 天幹地支五行快速掌握法
    十二地支分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說完十天幹,再來說一說十二地支。按照天幹陰陽學說:單數為陽,雙數為陰。陽為子、寅、辰、午、申、戍。陰為醜、卯、巳、未、酉、亥。
  • 十二地支之五:地支三合
    十二地支之五:地支三合十二地支具有陰陽五行屬性,自然相互之間就有了生、克、合、衝、刑等制化關係。5地支三合:兩個陽性、兩個陰性相互排斥,不能相合;但三個陽性、三個陰性性卻可以相合,所謂「三生萬物」。國學 易經
  • 婁錦晶數字易經,八字知識:十二地支的表現形式有哪些?
    十二地支五行的陰陽,同天幹一樣,按照十二地支的排列次序,單數為陽 十二地支的作用很多很多,也很複雜,比十天幹要複雜多了,地支的第一個作用是用這十二地支來代表十二個月份。
  • 十二地支之二:相生與相剋
    十二地支不僅是記時符號,同時也是全息符號。十二地支賦予了陰陽五行不同屬性。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寅、辰、午、申、戌即奇數一、三、五、七、九、十一屬陽,醜、卯、巳、未、酉、亥即偶數二、四、六、八、十、十二屬陰。
  • 獨一無二的易經理論革新思路,天幹地支的數理簡化
    易經學習,是沒有辦法剝離象數理佔任何一門的,可以不必特別精通,但必須都有所涉獵。而最為普遍的基礎,天幹地支應該說是其中不可迴避的,也沒什麼複雜,不過應用起來並不是很方便。因為都是獨立的漢字,除非記得滾瓜爛熟,否則應用的時候還是要費力搬運推演一番,這是制約其發展的很大原因。我個人是很不喜歡麻煩的,所以另闢蹊徑,用數理簡化之,分享在此供大家參考,不當之處,盡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