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陶瓷上的各式魚紋,靈動飄逸,別具一格

2021-01-08 收藏家雜誌

宋元經典的雙魚紋洗

圖1 元 龍泉窯青釉雙魚紋洗

宋元時期,龍泉窯和景德鎮窯都常見一種雙魚紋洗或雙魚紋盤。元代龍泉窯青釉雙魚紋洗(圖1),高3.7、口徑13.3、底徑6釐米,1950年代安徽皖南地區徵集,安徽博物院藏。折沿,弧腹,圈足。洗的外壁塑一周細密的菊瓣紋,內底模塑兩條相向環繞、暢遊的小魚。器身內外均施青釉,釉層較厚,釉面有開片,胎體較為厚重。龍泉窯雙魚紋圖案一般都採用模印技法,且圖案呈凸起狀,有較強的立體感。

圖2 南宋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雙魚紋盤

景德鎮窯雙魚紋也有採用印花裝飾技法的產品,如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雙魚紋盤(圖2),高2.5、口徑13.8、底徑9.5釐米,安徽博物院藏。敞口,淺腹,平底內凹,除口沿外通體施青白釉,口沿一圈不施釉,俗稱「芒口」,是宋代覆燒(器物倒置於窯具上裝燒)技法出現後,瓷器口沿部的特徵。盤內壁和內底滿飾模印紋飾,其中口沿下一周飾連續的回紋,其下飾一周荷葉、蓮花等紋樣,內底飾雙魚紋、水浪紋等,模印紋飾清晰。相比龍泉窯雙魚紋洗,景德鎮窯雙魚紋盤紋飾更加豐富,以水浪、荷葉、蓮花等紋飾表現出魚兒在荷塘中暢遊的情景。

圖3 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刻劃花雙魚紋碗

景德鎮窯也有採用刻劃花裝飾的雙魚紋,如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刻劃花雙魚紋碗(圖3),高6.5、口徑18.4、底徑5.2釐米,1999年安徽省宿松縣孚玉山出土,安徽博物院藏。敞口,弧腹,圈足,通體施青白釉,釉色瑩潤,玻璃質感強,碗內壁及內底刻划水波紋、雙魚紋。紋飾劃刻的技法靈動、飄逸,具有較高的藝術性。

漢晉時期的雙魚紋銅洗或瓷洗,器腹都很深,它們的功用應該是盥洗用具。北宋呂大臨編撰《考古圖》、宋徽宗敕撰《宣和博古圖》中都著重介紹過漢代的雙魚洗,兩宋文人好古之風盛行,亦注重文房雅玩,於是這類具有仿古特色的雙魚筆洗、雙魚紋盤便流行於宋元時期。另外,無論是盥洗用具的洗,或是文房用具的筆洗,都以盛水為主要用途,雙魚映襯在水中,更平添了幾分雅趣。

明清各式彩繪魚紋

圖4 清康熙 景德鎮窯青花五彩魚龍紋罐

明清時期陶瓷器上的魚紋裝飾更為豐富,隨著釉下彩、釉上彩瓷的出現,魚紋也變得更加「多彩」。清代康熙時期的景德鎮窯青花五彩魚龍紋罐(圖4),高27.3、口徑13.1、底徑14釐米,安徽博物院藏。此罐以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共同繪製了一組豐富多彩的紋飾圖案,其中一面設一圓形開窗,開窗內「井」字線條分隔,周邊填以各色彩紋樣,中間方形開窗內繪一條大鯉魚從水浪、山石中躍起。「鯉魚躍龍門」在中國古代民間廣為流傳,鯉魚善跳,從水中躍起高度可達1米以上,相傳黃河中的鯉魚逆流而上,到達龍門口峽谷時,「魚躍龍門,過而為龍」,民間也有「魚化龍」之說,後來常用來比喻中舉、升官等飛黃騰達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行,奮發向上。清代的紋飾圖案常是「有圖必在意,有意必吉祥」,這件青花五彩魚龍紋罐亦是如此。

圖5 明 磁州窯白地黑褐彩雙魚紋碗

磁州窯是宋金元明時期北方著名的民間窯場,以白地黑彩瓷器聞名,其產品具有濃鬱的民間生活氣息,深受普通老百姓的喜愛。這件明代磁州窯白地黑褐彩雙魚紋碗(圖5),高11.2、口徑20.8、底徑7.5釐米,安徽博物院藏,20世紀50年代自安徽省歙縣徵集。碗作敞口,弧腹,高圈足,通體施白釉,釉色呈奶白色,釉層較均勻,器內底澀圈露胎,圈足及底部亦露胎,胎質較粗松,胎色呈紅褐色。碗的口沿內、外壁均刻劃兩道弦紋,腹部兩面分別以黑彩和紅褐彩繪兩條遊魚圖案,輔之以水草等紋飾,畫風清新活潑。磁州窯匠師們以純熟而簡練的筆法、黑(褐)白對比鮮明的形式,使白地黑彩瓷器具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別具一格。

圖6 清 界首窯彩陶魚紋小口罐

界首窯位於安徽省西北部的界首市,主要生產彩釉陶器,清代民國時期的界首窯彩陶在安徽及周邊省份很有影響力,魚紋也是其常見的紋樣之一。這件清代界首窯彩陶魚紋小口罐(圖6),高30.2、口徑9.5、底徑17.2釐米,安徽博物院藏。撇口,平唇,短直頸,溜肩,弧腹,平底,底部露胎,顯磚紅色陶胎。罐身一面剔刻一條大鯉魚穿梭於蓮花、荷葉之中,另一面剔刻大、小六條鯉魚嬉戲在蓮池中,蓮和魚的組合是傳統吉祥紋樣,諧音為「年年有餘」。界首彩陶的基本工藝一般是在胎體上施一層醬紅色化妝土和一層白色化妝土,之後進行剔花工藝創作,剔除上層白色化妝土的部位就露出醬紅色化妝土的地子,從而形成「醬地白花」的剔花紋樣,再入窯素燒,取出後再施綠彩,再罩上一層透明釉,之後第二次入窯燒造,最終形成醬紅、白、綠三色彩,這種色彩豐富的裝飾效果符合民間百姓的通俗審美。

相比於唐宋以前的單色刻劃、模印魚紋,明清陶瓷器上的彩繪魚紋更加醒目,具有更強的視覺感染力,魚紋的選擇常以肥大的鯉魚、鰱魚為題材,含有「鯉魚躍龍門」「年年有餘」等美好寓意,更符合民間審美,更貼近於民俗。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909期《古陶瓷上的魚紋》作者:劉東

相關焦點

  • 從神化到世俗化,3種獨特文化內涵,魚紋圖案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圖|唐代摩羯紋金花銀盤裡的魚龍化圖像3、宋元明清的寓意吉祥:從上層社會走向平民化,成為大眾美好寓意的精神寄託從宋至明清時期,人類文明社會得到了高度發展,極大地促進了魚紋圖案的傳播發展。魚紋圖案自先秦以來所賦予的神性逐漸弱化,開始轉向人性,吉祥的寓意被不斷地強化。在唐以前,魚紋圖案大多出現在墓葬、祭祀等比較隆重的場合活動中,有一定的階級性。
  • 江西發現一處「道教重地」,歷經宋元明清四朝,專家:道教第一宮
    江西發現一處「道教重地」,歷經宋元明清四朝,專家:道教第一宮說起宗教,如今許多人想到的都是佛教,或者是西方的基督教,而提及道教,卻好像擁護者並不如前兩者那樣多。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道教實際上才是我國的本土宗教,是土生土長的,完全屬於華夏子孫的智慧的結晶?
  • 景德鎮青白瓷窯包窯址有哪些,對宋元明清瓷器有什麼影響
    景德鎮是中國宋代之後最主要瓷器的燒造地,從宋代之後,元明清大量官窯瓷器都是景德鎮燒造的,包括元青花,明代官窯,清代官窯瓷器都是產自於景德鎮工匠,今天樣子收藏介紹一下景德鎮青白瓷瓷器窯口遺址,分享精美的青白瓷瓷器。
  • 蓮花紋在陶瓷運用上的演變過程探析
    蓮花在陶瓷作品中的運用從東晉的初露端倪到南北朝的鼎盛時期,蓮化紋帶有濃重的宗教色彩,此時期的蓮花紋飾主要用於罐、尊、盞、缽、碗等器物上,這一時期罐類上的蓮花紋尤具特色,典型的藝術蓮花尊也就應時而生了。在技法上,除了延用重線淺刻外,還採用浮雕、堆塑、模印貼花等多種技法。蓮花是佛和淨土的象徵,此時期蓮花的象徵意義和佛教有很大關係,蓮花的風行也與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盛行有著密切的關係。
  • 劉萬鳴談明清肖像畫
    當然,明清肖像畫在技法上同樣也給我們帶來更多思考,這個思考不是以「法」思考「法」,而是通過其中的「法」進一步觀照那個時期文人畫家的繪畫心態和創作狀態。明清肖像畫家怎樣思考傳統?對宋元繪畫有哪些方面的繼承和變革?又對外來文化進行了怎樣的借鑑?這兩種文化融合又產生了什麼樣的結果?其實,明清人物肖像畫在對待傳統方面主要是把宋元繪畫的精緻和精髓的東西傳承和延續。
  • 流動飄逸,吉祥高遠——雲紋
    雲紋在時代發展中不斷的被繼承、發展、創新,出現了各式雲紋樣.雲紋古代吉祥圖案,象徵高升和如意,應用較廣。雲紋,流動飄逸的曲線,和迴轉交錯結構,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感覺或審美心理的普遍傾向-熱衷流動形式之美。雲氣紋寓意高升和如意的一種裝飾紋樣。多呈圓渦捲曲形狀。漢魏時較流行。多用於漆器、銅器、織物、陶瓷等器物。
  • 6000年前古人畫的魚紋,是原始圖騰崇拜嗎?
    而在中國彩陶文化中,甘肅彩陶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她獨樹一幟,別具一格,其因有三:一、她有我國最早的彩陶,距今約8000年左右;如大地灣一期文化的彩陶,與兩河流域的耶莫有陶文化和哈孫納文化的彩陶同屬於世界上最早的彩陶文化,她否定了西方學者中國彩陶源於西方的荒謬的論調。根本不存在誰影響誰的問題。二、藝術成就最高。
  • 瓷器上的女性魅力,明清官窯最美麗的30件仕女紋瓷器(附高清圖)
    唐代 仕女紋瓷陶瓷上的仕女紋發展黃金期間是在明清兩代。明代,仕女圖已經成為瓷器上較為流行的裝飾圖案,其描繪的仕女以貴族美女為多,雖畫工不甚精細,但著重體現女子恬淡閒適的姿態,頗有古意。清代仕女畫非常盛行,不僅有中國美女,而且還有西方美女,不少官窯瓷器,還運用了透視技法。
  • 簡約的設計風格卻一點兒也不失時尚感,給人一種靈動飄逸的美感
    穿上白色的連衣裙的再搭配一雙精美的高跟鞋,即使是一位再普通不過的姑娘,也會瞬間秒變優雅女神,純潔無瑕,就如童話裡的白雪公主,那清純可人的動人模樣,令人憐愛,讓人長久不忘。看圖中這位穿白色連衣裙的美麗的姑娘,一頭烏黑的秀髮蓬鬆有型,戴著一副時尚的墨鏡,純白色的連衣裙搭配一雙透明的水晶一字帶高跟涼鞋,尤其是這條潔白的裙子,純白的顏色與姑娘那亮白細膩的肌膚相得益彰,簡約的設計風格卻一點兒也不失時尚感,穿在姑娘身上,顯得亭亭玉立,給人一種靈動飄逸的美感,讓人忍不住多看幾眼。
  • 靈動飄逸,個人魅力很強的星座女,太優秀,眼光高,很難動心
    但天秤女在星座類象中,是靈動飄逸的清風,柔和卻很難抓住。這種若有若無的狀態和雙子座不一樣,天秤女再多變,也會紮根於地面,這陣風會在一定範圍內飄動。她們只是喜歡把精力釋放的均勻平衡而已。什麼意思呢?當一個天秤女在戀愛上投入了太多時,她們為了顧及到其他方面,就會自動進行調整,比如會抽出時間放到工作中等等。所以,天秤女的各方面情況都不會有太大差距。
  • 明嘉靖朝瓷器:魚紋有創新,鳥紋草率,五靈和三陽開泰出現
    傳統的魚紋嘉靖朝有創新之作。故宮博物院的嘉靖五彩魚藻大罐,濃墨重彩,聲勢誇張,魚之處理大小遠近層次分明,間或的水草也豐富飽滿,這樣的魚紋作品為明清兩朝僅見,也成為嘉靖官窯的經典。另類青花礬紅魚藻蓋罐魚之動態保留了弘治的神韻,應為嘉靖早期作品。
  • 身穿一襲紗裙靈動飄逸,宛如仙女下凡
    身穿一襲紗裙靈動飄逸,宛如仙女下凡,在連衣裙中利用帶有透視效果的薄紗設計打造出更加性感的氣息的設計方法深受女明星們的歡迎,張天愛的這條連衣裙也不例外,在肩部的位置融入了透明感十足的薄紗設計,為她塑造出了更加完美的手臂線條。而且也展露出了她的獨特韻味,非常的具有柔美的氣息。張天愛的「水滴眼淚妝」實在太美了!
  • 明清白話小說功能略談
    《閱微草堂筆記》代表著筆記小說這種體式最古的小說類型,《聊齋志異》可視為唐代產生的傳奇小說的流變,而《紅樓夢》則是宋元以降興起的白話小說的代表。清代讀者將三種不同類型的作品同置於書案,反映出中國傳統小說體系的獨特性。
  • 纖薄飄逸的面料,讓其充滿靈動美感,整個造型會變得非常有意思
    結合雅致獨特的時尚感,整個人看起來十分的精緻好看,營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清新風格的服飾搭配,反而是特別的精神和帥氣,將現代女性的幹練姿態輕巧溫柔地烘託出來,既不挑款式,讓她的身材曲線展示的淋漓盡致,穿上之後立刻氣場強大,帶來自信又強烈的視覺享受,人與自然和諧融合打造現今都市女性的剛柔並重
  • 地攤淘到的明代石灣陶瓷筆筒
    明清時期,是石灣陶器生產最為鼎盛的時期,除生產眾多的日用陶瓷外,還製作了墨缽、筆洗、筆筒、筆架等多種融實用與藝術一體的文房用品。我市收藏愛好者張伯近日就得到了明末時石灣生產的一個花鳥筆筒。明代石灣陶瓷筆筒    昨日,記者在張伯家中看到了這個筆筒,高16釐米,口徑10釐米,筆筒上雕塑了一株櫻桃,上棲一鸚鵡黃爪綠羽,藍色尾毛,形象生動,神態自然,極具動感;枝杆深褐色,葉為淡綠色,並有五枚鮮紅果實。底釉以紅綠彩釉襯託,釉色豐富,胎體厚重,造型精緻,端莊美觀。
  • 靈動飄逸不可限制,土火太陽星的上乘配置|月雙篇
    月雙子篇—靈動的意義月亮雙子是一個很有意思與意義的月亮星位置,雙子座本身的靈動與灑脫以及對各種信息的好奇探索等等特質,在月雙子這裡會深刻化以及具現化。說到對信息的好奇與探索,絕大多數的月雙子在小的時候就具有了這項靈動的技能。一直在關注我的朋友,應該都曾看過我之前寫過的一篇付費文章「在被動成長的道路上,沒有倖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