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自己的腦洞大開?孔子說「君子不器」,做到的人最接近智慧

2021-01-10 洪門三少

今天聊聊「君子不器」,我以前說過中國的漢字一字一境界,短短的四個字,道出了君子的處世哲學。

那什麼叫君子不器呢?器指的是什麼?

朱子注曰:「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

朱子的解釋,我還是很認同的。不難看出,這裡的器指的就是具體的器具。

我們日常所用的物件,都可以稱作器,或者具。

器具,都具有某一特定的功能。

比如陶瓷杯子,它就是用來裝茶水的。

任何器具都具有特定的用途,那不器就是指不具備特定用途。

君子不器也就是指君子不會被特定的用途所限制,所控制。

為什麼這麼說呢?

方便理解,我們還是拿陶瓷杯子來類比。

陶瓷杯子是由什麼製成的?

陶土。

陶土本來沒有定性,它可以製成杯子,可以製成盤子、碗、勺子、工藝品,等等。

陶土一旦被製成杯子,就只具有杯子的用途了,失去了成為其他器具的可能性。

君子就好比陶土,也是本無定性,但如果被某種具體的思想、行動所控制,也就喪失了人作為一個整體的靈性。

「君子不器」與老子所說的「無用之用」大體相似,陶土看似無用,但卻能被製成各種器具,實為有大用。

我們知道孔子的弟子中有72賢人,這72個人每個人都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精通的一面,但孔子卻能做到有教無類。

為什麼?

因為孔子君子不器,他沒有被某一項技能所束縛,假設他只懂《易經》,那他就只能教授易經了。

再比如蘇軾,他不僅是寫詩詞的能手,而且他還精通書畫,懂市政建設,知政治變革,等等。

但是如今卻不是這樣了,我們有了明確的學科劃分,比如學法律的就專攻法律,但是取得了法學博士,就一定能做一個好的法官嗎?

未必,一旦僅限於法律範疇,那就成了法律的工具。

好的法官,還必須懂歷史、懂心理、懂民風民俗,懂民心所向,甚至還要懂宗教,懂哲學,等等。

有人說,懂這麼多不是很難嗎?

可能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難,當自己不被某一項功用所控制所限制的時候,這樣的人才是全然的,才最具有靈性,這時才最接近智慧。

回到現實中來,我們很多人並不能成為君子,我們只不過是普通人,我們關心的只是自己的生存,所以某一項謀生的技能對於我們來說很重要,因此,我們提倡專一,提倡術業有專攻。

但是,如果你的人生想要更大的成就,就要記住這個四個字「君子不器」。

那我的問題來了:你被什麼器住了呢?歡迎評論裡說說看。

相關焦點

  • 君子不器,左右逢源
    平常人是很難做到文質彬彬的,孔子自己也是到了七十歲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如何達到呢?最關鍵的是:君子不器。宋代大儒朱熹對「器」的解釋是:」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因此器就是有固定用途不能通用的東西。器代表著僵化,與仁相對立,儒家認為,仁是具有真正生命的一種活氣,始終充滿朝氣,生機物物。器卻是暮氣沉沉,僵化陳舊的。
  • 重讀《論語》:為何說孔子的「君子不器」是多餘的謬論?
    導讀:君子是一種人格,一種高尚的人格,而非某類仕的專屬。教育也應該有教無類,目的是讓每個人都成為有用之人。「不器不君子」,先成為有用之人,成為某一領域的領頭人,然後才有資格謀道。一、何為君子?君子,其實只是一種人格,一種高尚的人格。
  • 是「君子不器」的境界太高,還是聖人錯了?孔子:我跟不上時代了
    今天要講的故事來自孔子的一句話,「君子不器」,器是什麼意思呢?網上有很多解釋,大概的就是說:君子應該心懷天下,不像器具那樣,作用僅僅限於某一方面。但是這個觀點可能在現代社會並不適用,或者君子的高度讓人難以企及。
  • 「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君子不器
    《論語·為政》中孔子說「君子不器」,是說君子不能像一個器皿似的,只有一個用處。這就是孔子主張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孔子教弟子,分「四科」。依據弟子不同的情況,教給他們不同的學問,掌握不同的本領。其中「德行」科學習仁政德治、治國的大學問。
  • 《論語》「君子不器」,這句話什麼意思,其中的「器」是指什麼?
    「子曰:君子不器」,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為政「為政」是什麼呢,就是去做官孔子說學而優則仕嘛,你的學識足夠豐富,就應該走向仕途,因此古代讀書人也把學而優則仕當作人生的終極目標。春秋時代,禮崩樂壞,社會混亂,諸子百家都覺得這樣不好,各自尋找為這個社會治病的良方,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以仁復禮。他認為,禮的根本在於仁,那麼仁要怎樣體現呢?就出現了君子論。什麼是君子呢?簡單來說,就是道德品格高尚,同時還要有充分的學識涵養的人。不器要知道什麼叫不器,首先要搞明白什麼叫器。
  •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是「君子不器」
    《論語-為政篇》中說:君子不器!字面意思是: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一種用途。其實,「器」不僅有器皿的意思,還有其他更為深刻的意思。《易經·繫辭》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是無形的道體,形而下是萬物各自的相。人若是被萬物各自的形象與用途束縛,就不能領悟、回歸到無形的道體之中。
  • 語文特級教師:「君子不器」,才能贏得未來
    2500年前孔子「君子不器」的智慧,將開啟青少年的未來之門。譚軼斌說,關注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基於大數據的科學分析與評價、學習者個性化的知識建構、全球教育資源的整合共享、智慧學習環境的創造,碎片式學習、情境感知學習、基於電子書包的課堂互動式學習,上海的學校已經開始探索。課堂教學也在發生變化,教師想方設法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世界與生活世界的關聯,還原知識的實際價值。 孔子說,「君子不器」,意味著君子不局限於一才一藝。
  • 論語探本2.12:君子不器,言本末終始之道也
    2.12 子曰:「君子不器。」無論名實還是文質以及故新,其實都是講的本和用的問題,內和外的問題,或者說道和器的問題。本章則是從器上明道而已。易傳雲,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之為器。道和器,氣也物也,本也末也,內也外也。
  • 孔子云 不知命 無以為君子也 如何正確理解 李雙林
    偶然在微博上看到9月26曰老師的文章《什麼是命運,如何正信命運?》感慨良多。何為命?何為運? 因果循環而已;何為因?何為果? 萬相皆虛,因果不虛。人活世間,似螻蟻萬千,我們能做的唯有業裡修身。 孔子云,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給您寫信,是為了了解命運,掌握命運,從而更好的改變自己,面對人生起伏時,不會妄自菲薄 亦不會驕傲自負。
  • 如何交君子,怎樣防小人,做好自己是關鍵
    經常聽到有人說,做人如何交君子,怎樣防小人。古代將人分為君子和小人;現代社會沒有將人有這種區分了,但在人們心中,有這種的區分意識:有德的人,沒有德的人;還有一種區分就是:老實人,聰明人。可見,老實人在大多人眼中成了無用的代名詞。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將交往看得很淡。
  • 孔子說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論語·為政第二》有孔子說的這麼一句話: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那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君子與小人的分別是什麼呢?周是包羅萬象,就是一個圓滿的圓圈,各處都到的。他說一個君子的做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
  • 孔子身陷絕境 沒想到趕來救他的 竟然是一個他經常罵的人!
    為什么子貢會這樣被人稱頌呢?這得從他的人生說起了。子貢是國際貿易的大富商,生意做得很大,各國都有他的生意。他錢多到什麼程度呢?《史記》裡司馬遷就對其有過評價,子貢周遊列國的時候,諸侯們對他是「無不分庭與之抗禮」,意思是說皇帝見他都是平起平坐的,這點估計就是孔子也做不到。他曾當過魯國、衛國的大臣,是個傑出的外交家,是真正稱得上有錢有勢的人。
  • 【國學】孔子語錄精華100句(附釋文)
    ——摘孔子《大學》  (所謂意念誠實,就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象厭惡難聞氣味那樣厭惡邪惡,象喜愛美麗的女子一樣喜愛善良,這樣才能說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必定要謹慎。)  3、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摘孔子《大學》  (財富可以修飾房屋,道德可以修飾身心,心胸寬廣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誠實。)
  • 子貢說孔子不守諾言,孔子只說一句話,後人都稱讚孔子的大智慧!
    公良孺五乘從遊公良孺這個人脾氣大概也不太好,這次被蒲地的人圍困之後,公良孺就說,我跟著夫子出來周遊列國,先是在匡被圍困了,現在在蒲又被圍困了,我公良孺以後還怎麼混?這次我公良孺和這群蒲人拼了。公良孺這個人也是說到做到,上去就跟蒲地人拼命。正所謂軟的怕硬的,硬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這蒲地的人看到公良孺這幅不要命的幹法,也有點怕,就和孔子談判說,你只要不去衛國,那我們就放了你。孔子說可以,我不去衛國。蒲 地的人一聽也很開心,於是就放走了孔子。結果孔子剛一離開蒲地,就讓自己的車隊前往衛國。
  • 孔子認為,一個人如果做到這三方面,就值得交朋友
    孔子弟子與再傳弟子即便初衷是希望各篇有明晰的主題,章節之間儘量緊扣關聯,可語錄體的文體特徵和由於歷史遭遇導致散失重修的雙重原因註定這是一個無法完成的美好心願。可不管怎麼說弟子們終究是浸注了心血的,意願的力量實在太大,以至於後人讀起《論語》在多數章節間會產生兩者彼此「似曾相識」的假象,若再一推敲卻又心生「相去甚遠」的感覺,讓人摸不著頭腦。
  • 12星座中那些腦洞大開的火星人星座,據說愛腦洞的人智商高?
    如何給平淡的生活激起點水花?如果你的身邊有這些愛異想天開、腦洞新奇的朋友或者戀人,想必生活會變得多姿多彩吧。今天檸檬君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下12星座中那些腦洞大開的火星人星座。水瓶座水瓶是當之無愧的愛腦洞南波灣,這是基因自帶的,無從可辨。用一句座右銘可以概括:「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不要說第一次與水瓶接觸的人,就是和水瓶認識了很久的親朋好友,也常常被他們莫名其妙的想像給弄得不知所措。
  • 《易經》智慧:什麼人什麼命,努力成為這4種人,好運慢慢來!
    懂得厚德載物的人,懂得善良寬容的人,其實就拿到了人間最好的通行證,為自己乃至子孫後代種下了福田。二、自強不息的人《周易》上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人要效法大地的品德,用厚德承載萬物。要效法上天的品德,以剛健的精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在大地之上種下福田,而自強不息則是為自己爭取更廣闊的天空。
  • 真正有出息的人,懂得如何看待命運,就是孔子總結的4個字
    孔子所說的時與運是從什麼地方感悟到的?可以肯定的說是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晚年讀易經的結果。其實不光孔子,很多人都在遭遇一系列的人生無奈。正如這樣一段話:「天不得時,日月無光;地不得時,草木不生;水不得時,風浪不平;人不得時,利運不通。
  • 君子有三戒:少年要戒色,成年人做到後兩戒,人生會有所不同
    君子有三戒:少年要戒色,成年人做到後兩戒,人生會有所不同大家先看少年時。「色」這一個話題,大家喜聞樂見,孔子認為「食色性也」,因為這並不是什麼豺狼虎豹,一定要躲著走,「色」也一樣是人類繁殖和存續的基礎。但在少年時不同。梁啓超以前就對這一個話題有過一些討論,他覺得「少年男女,身體皆未成熟。」
  • 聖人不拘,君子不器
    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賢,有的學生一輩子跟著孔子,有的祖孫三代都是孔子的學生,比較幸運的是,和孔子聊天的很多學生千古留名,我寫的東西也是聊天,能聊出什麼,我也不知道,反正開心就好。子夏問孔子說:「顏回學習好,他的為人修養如何?」我們不知道原因,可能是孔子經常誇顏回的緣故,子夏有些吃醋,孔子說:回之仁賢於丘也,顏回為人仁愛,比我都好。曰:「子貢之為人奚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