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論語》:為何說孔子的「君子不器」是多餘的謬論?

2021-01-10 淺說國學啟蒙

導讀:君子是一種人格,一種高尚的人格,而非某類仕的專屬。教育也應該有教無類,目的是讓每個人都成為有用之人。「不器不君子」,先成為有用之人,成為某一領域的領頭人,然後才有資格謀道。

一、何為君子?

君子,其實只是一種人格,一種高尚的人格。顯然,它與一個人博學與否,是沒有關係的。你可以反過來這麼思考:難道一個具有高尚人格的工匠,只因為技術單一,就不配稱為君子嗎?顯然不合理。所以,用君子來闡述「器與不器」,首先便是不合適的。

二、這句話具有錯誤的教導意義

孔子以教育出名,那就按教育的話來說。真正的教育,是要面向各行各業的人來說的,而不應該僅僅面向「仕」。否則,便配不上其「有教無類」的大名。所以,話題應該返回教育的目的。

那麼,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教育,是讓學生成為一個有用之人。所以,如果非要用君子來闡述「器」,應該反過來說:「不器不君子」!這樣才有激勵作用。一個君子,首先要掌握生存的本領,成為有用之人,然後才有資格談博學。一個人,若還沒有掌握生存的本領,卻想著多學點東西,那就是好高騖遠的書呆子行為了。

三、形而上者之為道,形而下者之為器

形上還是形下?

解讀錯誤,誤導國人幾千年。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道無形,也有形,同出而異名。真正得道之人,並沒有形與無形之別,沒有形上與形下之別,更沒有器與不器之別。後之儒者,卻只看到了上為道,下為器,而看不起器。殊不知,真正得道之人,首先必是某一領域的領頭人。後世儒生,不肯踏踏實實的鑽研,卻好空頭大話。即便如《大學》也如此,格物致知,卻也不把「明德」格清楚,「一句先天良知」草草了事,而不真正闡述良知有哪些特徵,毫無普世教育意義。而且也沒見真正格了其它什麼。這都是看不起「器」,誤解了「道與器」的結果。故而本文強調「不器不君子」,唯有首先精通本職,至少是個對社會有用之人,然後才有資格繼續謀道,才有資格談不器。

相關焦點

  • 《論語》「君子不器」,這句話什麼意思,其中的「器」是指什麼?
    「子曰:君子不器」,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為政「為政」是什麼呢,就是去做官孔子說學而優則仕嘛,你的學識足夠豐富,就應該走向仕途,因此古代讀書人也把學而優則仕當作人生的終極目標。《論語·為政》篇講的什麼呢,簡單明了地說就是求官、為官的基本原則,一言以蔽之——「以德為政」。那好,我們知道為政的意思,就好理解君子不器了。君子君子一詞,最先的意思是君王的兒子,但後來在詞彙的發展過程中,君子一詞被賦予了道德層面的含義。
  • 「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君子不器
    《論語·為政》中孔子說「君子不器」,是說君子不能像一個器皿似的,只有一個用處。這就是孔子主張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孔子教弟子,分「四科」。依據弟子不同的情況,教給他們不同的學問,掌握不同的本領。其中「德行」科學習仁政德治、治國的大學問。
  • 論語探本2.12:君子不器,言本末終始之道也
    2.12 子曰:「君子不器。」無論名實還是文質以及故新,其實都是講的本和用的問題,內和外的問題,或者說道和器的問題。本章則是從器上明道而已。易傳雲,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之為器。道和器,氣也物也,本也末也,內也外也。
  • 君子不器,左右逢源
    君子和小人是《論語》中經常提到的兩種對立的人。孔子說:「文勝質則史,質勝文則野。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天生所有就是質,後天所修就是文,只有每天不斷反省自己,才能使自己的行為合乎仁道,也才能符合中庸之道;否則稍有偏差就會違反仁道的要求。
  • 孔子說「君子不器」,做到的人最接近智慧
    今天聊聊「君子不器」,我以前說過中國的漢字一字一境界,短短的四個字,道出了君子的處世哲學。那什麼叫君子不器呢?器指的是什麼?朱子注曰:「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朱子的解釋,我還是很認同的。
  • 是「君子不器」的境界太高,還是聖人錯了?孔子:我跟不上時代了
    今天要講的故事來自孔子的一句話,「君子不器」,器是什麼意思呢?網上有很多解釋,大概的就是說:君子應該心懷天下,不像器具那樣,作用僅僅限於某一方面。但是這個觀點可能在現代社會並不適用,或者君子的高度讓人難以企及。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作為當代日本最重要的一位思想史家,子安宣邦先生歷時六年,與市民一道重讀《論語》,從而完成《思想史家が読む論語——「學び」の復権》(巖波書店2010年),其中譯本《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於2017年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印行。切問近思:以古學之法重讀《論語》大概可以說,《論語》是先秦諸子中最容易讀進去的一部典籍。
  • 讀懂《論語》,就讀懂了人生,只讀一遍,獲益終生!|孔子|論語·陽貨|...
    孔子要求弟子冉求奮發上進,然而冉求卻說,不是不喜歡老師所說的道,實在是我力量不足的緣故。  孔子一看看穿冉求的藉口,他說:真正力量不足的人,是走到半路,走不動再放棄。而如今你卻是固步自封,畫地為牢,到某一界限就停止不再向前,直接放棄了前進的機會。  半途而廢在今天已經是個貶義詞了,指代那些沒有毅力沒有恆心完成任務的人。
  • 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名士,有誰能符合《論語》中的「君子」定義?
    《論語》中提到「君子」二字有一百零七次,雖然很少直接指明誰是君子,但卻為君子下了至少幾十個套,做到這些,你就是君子。「務本」、「忠信」、「不器」、「不爭」、「不比」、「慎言」、「三戒」、「三畏」、「九思」、「懷德」、「懷刑」、「喻於義」、「坦蕩蕩」、「無所爭」、「求諸己」、「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自強不息」、「憂道不憂貧」、「謀道不謀食」、「人不知而不慍」、「訥於言敏於行」......有朋友自遠方來,還得不亦樂乎,緊趕著上前招待。
  • 「君子不器」需要具備什麼?
    《論語》第三篇是《八佾》。 八佾——「佾」與「儀」同音,用現代的名稱,可說它是「文化舞」,所以,這一篇重點強調和講解的都是圍繞著文化來的。 西周的時候,周天子之舞才能有八佾。八佾就是八個人一排,共有八排的團體舞蹈;諸侯之邦,六人一排,共六排,叫六佾。
  • 重讀《菜根譚》三六、對小人不惡,待君子有禮
    重讀《菜根譚》三六、對小人不惡,待君子有禮待小人不難於嚴,而難於不惡;待君子不難於恭,而難於有禮。注釋小人:一般泛指無知的人,這裡含有品行不端的壞人的意味。不惡(wù):惡,當厭惡、憎恨解,不惡就是不憎恨的意思。
  • 論語:「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君子德風,小人德草」,是何意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的開篇第一句。宋代的朱熹對此評價很高,認為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南懷瑾解讀論語時,提出了獨到的見解,認為這裡的「學」,不僅僅指書籍上的知識,還包括為人處世的道理。
  • 論語:孔子為什麼講戒色?
    眾所周知,中國歷代以來的聖賢,大都講戒色,或倡導戒色,儒家聖人孔子也不例外,也就是說,孔子本人也倡導戒色。那麼,孔子為什麼講戒色呢?孔子雕像我們看《論語·季氏》中孔子的原話,即:「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是「君子不器」
    《論語-為政篇》中說:君子不器!字面意思是: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一種用途。其實,「器」不僅有器皿的意思,還有其他更為深刻的意思。《易經·繫辭》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是無形的道體,形而下是萬物各自的相。人若是被萬物各自的形象與用途束縛,就不能領悟、回歸到無形的道體之中。
  • 《論語》:「君子德風,小人德草」,是什麼意思,你讀懂了嗎?
    「君子德風,小人德草」,這句話原文出自《論語·顏淵》,在這一篇裡,季康子同學向孔子老師請教了三個問題,都是問政方面的道理,原文如下: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 孔子說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論語·為政第二》有孔子說的這麼一句話: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那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君子與小人的分別是什麼呢?周是包羅萬象,就是一個圓滿的圓圈,各處都到的。他說一個君子的做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
  • 孔子論語名句:10個眉清目秀的女孩名字,你想擁有嗎?
    《論語》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現存《論語》共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一、《論語》中的經典名言,每句都發人深省,讓我們體會古人的智慧吧!1.
  • 【國學】孔子語錄精華100句(附釋文)
    ——摘孔子《論語》  (如果經常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便能不斷產生新的體會和收穫,這種方法可以說就是我們的老師了。)  2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孔子《論語》  (君子普遍地團結眾人,而不只是親近少數幾個人,小人則只勾結少數幾個人,而不和大家親近。)  2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孔子論語大全:30個眉清目秀的女寶名字,個個都是逃不掉的心動
    《論語》是中國人的智慧源泉,其中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許多樸素的人生觀點都是在前人的成敗得失中淬鍊出來的經久不衰的智慧。一、《論語》智慧古語,字字珠璣,讀懂受益一生!更可以作為起名參考1.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出自《論語·子路》。
  • 語文特級教師:「君子不器」,才能贏得未來
    2500年前孔子「君子不器」的智慧,將開啟青少年的未來之門。譚軼斌說,關注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基於大數據的科學分析與評價、學習者個性化的知識建構、全球教育資源的整合共享、智慧學習環境的創造,碎片式學習、情境感知學習、基於電子書包的課堂互動式學習,上海的學校已經開始探索。課堂教學也在發生變化,教師想方設法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世界與生活世界的關聯,還原知識的實際價值。 孔子說,「君子不器」,意味著君子不局限於一才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