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君子不器」的境界太高,還是聖人錯了?孔子:我跟不上時代了

2021-01-10 蜂蜜唐三藏

今天要講的故事來自孔子的一句話,「君子不器」,器是什麼意思呢?網上有很多解釋,大概的就是說:君子應該心懷天下,不像器具那樣,作用僅僅限於某一方面。但是這個觀點可能在現代社會並不適用,或者君子的高度讓人難以企及。

孔子

今天我聽一位老師講述了一個關於「君子不器」的例子,讓人印象深刻,簡單易懂。

他說陶土可以燒成茶杯、飯碗、瓷盤、花瓶等器物,但陶土在未燒制前,其未來的價值不可估量,這裡的價值可高可低,勝在各種可能性。可一旦它被製成器物,那麼它的價值和作用就基本被固化,而且一旦成為某一種「器」,它也就容易被人控制和掌握。那麼這個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說陶土被「器」給困住了。

具體的器,作用固定

錢鍾書先生在《靈感》裡有一段寫道:「『親愛的大師,學問貴在專門。先父畢生專攻漢文的圈點,我四十年來研究漢文的音韻,你問的是漢文的意思,那不屬於我的研究範圍……」

錢先生的文字總是這樣詼諧,但入木三分,「學問貴在專門」雖然是種誇張,但是很淺顯的說明了「專才」的弊病。刻意地強調「專門」,追求「專才」必定會導致知識的缺失。

那麼怎樣去培養「不器」的人才呢?有人開始有意識地嘗試,最有代表性可能是的北京大學,他們開設了「元培計劃班」,同學進校後,不放在中文系,歷史系或哲學系,而是單獨建制,然後請文、史、哲各系的老師給他們上課。但是這種計劃班的效果如何呢?似乎不是太好,會造成學生每一樣都懂,但每一樣都沒學好的尷尬境地。看來太專不行,太泛了也不行。

北京大學

那麼「君子不器」這個觀點,在現在到底是對,還是不對呢?按照「君子不器」的觀點,研發出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的科學家們,算是被量子物理「器住了」嗎;現在研發出抗病疫苗的醫藥專家,算是被醫藥學給「器住了」嗎;另外搞了一輩自的雜交水稻研究的袁隆平老先生,算是被農業科學給「器住了」嗎?

在目前這個社會,似乎成了「器」的人,反而比那些「不器」的人,對社會貢獻更大。

農業科學

專精一門,是「專才」;專精好多門,是「通才」。「專才」就是某一方面的專家,就是「器」,而「通才」則不能叫某一方面的專家,我們可以稱之為「不器」。

但是在當今社會要達到孔聖人說的「不器」,是何其困難,現在這個時代的有效信息量和知識量,不知是春秋時期的多少倍,要成為一個行業的專家,足以讓人皓首窮經。

我的看法是:人生在世,先要力爭成為一個「器」,在一個行業裡有所建樹。行有餘力再努力成為一名「不器」之人#孔子語錄#。

讀者,你對「君子不器」有什麼看法呢?

另外都看到這裡了,給個讚唄!謝謝!

相關焦點

  • 孔子人格修煉的三重境界
    君子「修己以敬」,其關注的重點是修煉自己的身心,從而達到對外在人事的敬畏,這或許就是孔子所謂的「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這是修煉的入門功夫。第二步登堂之功是「修己以安人」,「安人」則強調君子能以自己的修為安撫身邊更多的人群,亦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已經不是君子獨善其身的境界了,孔子就曾說過「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憲問》)。仁者超越君子,具備兼濟大眾的仁愛胸懷。
  • 《論語》「君子不器」,這句話什麼意思,其中的「器」是指什麼?
    「子曰:君子不器」,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為政「為政」是什麼呢,就是去做官孔子說學而優則仕嘛,你的學識足夠豐富,就應該走向仕途,因此古代讀書人也把學而優則仕當作人生的終極目標。那好,我們知道為政的意思,就好理解君子不器了。君子君子一詞,最先的意思是君王的兒子,但後來在詞彙的發展過程中,君子一詞被賦予了道德層面的含義。春秋時代,禮崩樂壞,社會混亂,諸子百家都覺得這樣不好,各自尋找為這個社會治病的良方,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以仁復禮。他認為,禮的根本在於仁,那麼仁要怎樣體現呢?就出現了君子論。
  • 孔子說「君子不器」,做到的人最接近智慧
    今天聊聊「君子不器」,我以前說過中國的漢字一字一境界,短短的四個字,道出了君子的處世哲學。那什麼叫君子不器呢?器指的是什麼?朱子注曰:「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朱子的解釋,我還是很認同的。
  • 聖人不拘,君子不器
    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賢,有的學生一輩子跟著孔子,有的祖孫三代都是孔子的學生,比較幸運的是,和孔子聊天的很多學生千古留名,我寫的東西也是聊天,能聊出什麼,我也不知道,反正開心就好。子夏問孔子說:「顏回學習好,他的為人修養如何?」我們不知道原因,可能是孔子經常誇顏回的緣故,子夏有些吃醋,孔子說:回之仁賢於丘也,顏回為人仁愛,比我都好。曰:「子貢之為人奚若?」
  • 論語探本2.12:君子不器,言本末終始之道也
    2.12 子曰:「君子不器。」無論名實還是文質以及故新,其實都是講的本和用的問題,內和外的問題,或者說道和器的問題。本章則是從器上明道而已。易傳雲,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之為器。道和器,氣也物也,本也末也,內也外也。
  • 君子不器,左右逢源
    平常人是很難做到文質彬彬的,孔子自己也是到了七十歲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如何達到呢?最關鍵的是:君子不器。宋代大儒朱熹對「器」的解釋是:」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因此器就是有固定用途不能通用的東西。器代表著僵化,與仁相對立,儒家認為,仁是具有真正生命的一種活氣,始終充滿朝氣,生機物物。器卻是暮氣沉沉,僵化陳舊的。
  • 重讀《論語》:為何說孔子的「君子不器」是多餘的謬論?
    導讀:君子是一種人格,一種高尚的人格,而非某類仕的專屬。教育也應該有教無類,目的是讓每個人都成為有用之人。「不器不君子」,先成為有用之人,成為某一領域的領頭人,然後才有資格謀道。一、何為君子?君子,其實只是一種人格,一種高尚的人格。
  • 「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君子不器
    《論語·為政》中孔子說「君子不器」,是說君子不能像一個器皿似的,只有一個用處。這就是孔子主張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孔子教弟子,分「四科」。依據弟子不同的情況,教給他們不同的學問,掌握不同的本領。其中「德行」科學習仁政德治、治國的大學問。
  • 哪個時代是我國牛人最多的?「君子不器」需要具備什麼?
    周平王東遷後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天下進入五百多年的東周列國時代,也就是我國歷史上出的牛人最多的時代:春秋戰國,先是春秋後是戰國。進入這個時代,周天子的命令就沒幾個諸侯願意聽從了,甚至周天子的命運都掌握在幾個強大的諸侯國手上,也就是所謂的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 周天子的命令都沒人聽,那只有周天子才能有的「八佾」之舞諸侯們更是當成虛文了。
  •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是「君子不器」
    《禮記-學記》也說:「大道不器」,(大道)普遍的規律,不僅僅適用於那一件事物。由此可見,器是和道相對的,君子不器就是說君子思想通化,能夠遵循無形的大道,變化起來可以如龍如虎,也可以像莊子夢蝴蝶一樣。這就好比是一個很好的演員,演什麼角色,就是什麼角色;一個好的工人,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
  • 語文特級教師:「君子不器」,才能贏得未來
    2500年前孔子「君子不器」的智慧,將開啟青少年的未來之門。……人類社會從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再到蒸汽時代、電氣時代、資訊時代,今天已進入人工智慧時代。 孔子說,「君子不器」,意味著君子不局限於一才一藝。達文西、帕斯卡、祖衝之、孔子都是通才。愛因斯坦說:教育的價值,不在於記住許多事實,而是訓練大腦會思考。他沒有特殊的天賦,只是極度地好奇,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面對自然界的植物,人們不可能全部叫得出名字,但可以通過軟體來識別。「再偉大的教師,也沒有能力傾其所有,將普天下的知識教給學生,更何況老師本身也不可能是百科全書。」
  • 「仁」字的來源,聖人孔子的仁學又是什麼樣的?
    導語:「仁」字的來源,聖人孔子的仁學又是什麼樣的?有「仁」字而後有仁學。無「仁」字之來源,就無孔夫子對仁學的創始,更不會有後世儒家對仁學的定義與闡釋。在孔子創立仁學之前,有一個人不得不提,就那就老子,若無老子對於孔子「仁學」的影響,「仁」字也不會在孔子那裡得到升華。
  • 同時在世的三大聖人: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到底發生了什麼?
    老子,孔子可以稱之為聖人,但是,如果把他倆與釋迦牟尼佛都稱之為聖人,是大錯特錯的事情,釋迦牟尼佛是校長,老子和孔子是教師,在婆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是唯一的肉身佛,現在修行再高,也只是大師或法師,釋迦牟尼佛是唯一悟透宇宙萬物的存在,在彌勒佛末成佛之前,是娑婆世界的唯一教主。
  • 孔子周遊列國,為何被罵「喪家之犬」,還碰了一鼻子灰?
    大成聖至先師、萬世師表,這是後人讚揚孔子的話,在現在很多國人的眼裡,他也是神一般的存在。好像他老人家每說一句話都必成經典,必被頂禮膜拜,仿佛是名言名句製造機。而實際上,在孔子的時代,他的思想不但不被各國國君重視,就連一些鄉野村夫也看不起他,這從他周遊列國時期的遭遇就可以看得出來。
  •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精品推薦)
    「聖人」「君子」。劉氏正義:大戴禮五義篇「所謂聖人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能測萬物之情性者也。」是言聖人無所不通,能成己成物也。禮記哀公問篇:「子曰:君子者,人之成名也。」韓詩外傳:「言行多當,未安愉也。知慮多當,未周密也。是篤厚君子未及聖人也。」此聖人、君子之分也。「善人」「有恆」。困學紀聞:善人,周公所謂吉士也。有恆,周公所謂常人也。
  • 孔子的三個大願,聖人的胸懷和願望
    聖人王陽明也有一個大願「讀書成為聖賢」。那麼,儒家的聖人孔子有什麼大願呢?有一次,孔子跟子路、顏回聊天,三個人各談自己的志向,孔子說出了自己的三個大願: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孔子說:我願意使老人安樂,使朋友之間互相信任,使年少的人得到關懷。這就是孔子的三個大願,看似簡單的三句話,實則是三個比天高比地厚的大願。
  • 申賦漁講述春秋風度:霸主的時代 君子的時代
    齊桓公突然發現,這不對,停,按照周朝禮儀,只有送天子才能送出自己的國境,諸侯和諸侯之間是不允許的。那怎麼辦,齊桓公說自己不能擔當此禮,眉頭一皺計上心頭,就把這多出來的地割讓給了燕國……  這是申賦漁在《君子的春秋》裡講述的一個故事。春秋,歷代史家的眼中是諸侯爭霸、禮崩樂壞的春秋,但在申賦漁的眼中,卻是一個「君子的時代」,連「首霸」齊桓公都如此大仁大義。
  • 「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雍也》記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舉個例子:魯國有個名人叫子桑伯子。有一天,孔子穿戴整齊後去拜見他。而子桑伯子卻不穿上衣、不戴帽子,光著膀子、披散著頭髮與孔子會見。這在當時人看來,是一種很不禮貌的行為。
  • 原來在美色的誘惑面前,聖人孔子是這樣做的!
    孔子雖是人人稱頌的聖人,卻也是肉胎凡骨,生有七情六慾,並且晚年的孔子早已周遊列國,名聲在外,不乏傾慕欣賞之人,人紅是非多,50多歲的孔子來到了衛國,決定先暫居在衛國大夫蘧伯玉家中。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能和孔子傳緋聞的女子出現了,並且指明要孔子來見她。其實她是這樣說的:「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原(願)見。」
  • 莊子:按照道家思想,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可以參照這2句話
    文章作者: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論語》裡,「君子」共出現108次,「小人」共出現24次,其中19次「君子」和「小人」同時出現,而且大多是出自於孔子之口。由此可見,儒家思想是非常看重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的。但是,聖人孔子眼中的君子或者小人,都是以「仁義道德」為標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