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如何理解?
在中醫養生理論裡,有幾句話幾乎是所有人都聽說過的,那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這兩句話,對後世中醫養生產生了非常重大的深遠影響。裡面的精髓其實就集中在一個地方:對於正氣的養護。
其中,「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意思是說只要體內正氣充沛,外界致病的邪氣就不能侵襲機體;
而「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意思是說,只要是生病了,就必然是正氣的不足引起的。
這兩句話,看上去似乎能互相成為印證,但真要認真推究起來,卻又有很多使初學者感到迷惑的地方。
首先,這兩句話都出自《黃帝內經》,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出自 《素問·刺法論》。完整的原文是這樣的:
黃帝曰:「餘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復得其往,氣出於腦,即不邪幹……」
首先,這段原文針對的,更多是指我們現代人口裡的「傳染病」。它的特點是不論大人小孩,症狀極其相似,能夠互相傳染。怎樣才能避免傳染呢?
岐伯的回答是:正氣存在於體內,病邪就不容易感染侵犯人體,人體也就能避免疫癘毒氣的攻擊。
「天牝」是指人體的真元之氣,人體的真元之氣就能夠來往,來往就是升降出入,氣機的正常運行,也就是下入丹田,上出頭腦,這樣就不會感染邪氣了。
這裡說到的「正氣」,更多是指人體正常運行的氣機,也就是氣機的升降出入都處於正常狀態。
而「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則出於《素問·評熱病論》,原文如下:
黃帝問岐伯:腎風病表現如何?岐伯答曰:至必少氣,時熱,汗出手熱,口乾苦渴,小便黃……黃帝又問岐伯,發病機理如何?岐伯答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
也就是說,這段原文是針對「腎風病」來進行闡述的。所謂的「腎風病」,它的病機主要是因為陰虛內熱,體內產生了五邪之一的火邪。陽熱之邪才會侵襲人體,因此出現時時發熱、氣短乏力、汗出。
因為是針對熱病的闡述,所以,岐伯應該是省略了「陽虛者,陰必湊之」這樣的補充說明。陽虛則內生寒邪,外在的寒邪容易趁寒而內侵,出現寒中病,會畏寒腹痛等。
所以說,這一句話的重點是解釋了病邪的易感性:熱邪內生的人,容易感受外界的熱邪而發生熱病;寒邪內生的人,容易感受外界的寒邪發生寒中之病;而體內熱邪旺盛的陽熱體質,則容易出現熱病。
如果結合上下文來理解,我們就可以很清楚地區分,所謂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和「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裡的「正氣」,並不是指的同一個概念,而是因時因地變化的一種生理機能。
後世中醫喜歡把這兩句話湊在一起學習。這樣的後果就是,讓初學者一不小心就產生了歧義,更容易抹殺兩句話的本來含義。
比如現代人所說的流行性感冒,基本屬於流行性熱病的範疇,於是便有很多人這樣理解:之所以患流行性感冒,是因為人體正氣虧虛。所以為了避免感冒,提高免疫力,就要補益人體的正氣,就要用補法,如人參黃芪等。
這樣的理解,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不正確的。
要知道,這樣的「補」純屬亂補。不僅於病邪的防治無益,反而有害身體正常機能。那些易患熱病的內熱體質之人,因為亂補,體內火熱之邪更重,反而更易患熱病了。
與時俱進來說,如下6個方面,有助於提高抵抗力,也就更符合「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詮釋:
1、多喝水:喝水多,小便多,體內的熱邪隨之外出。一般不會出現泌尿系感染。
2、定時大便,每日一行:要想長生,腸中常清,要想不死,腸中無屎。定時大便,可以排洩毒物,可以定期清除體內的熱邪,使熱邪不得蓄積。
3、偏素食,少吃肉:素食多為清熱之品(各種蔬菜,水果),肉食多為補益之品,容易助火生熱。有些人能吃能喝,喝酒吃肉,以酒為漿以妄為常,生活不規律,內熱蓄積為火,火熱內盛,所以而發生熱病。
4、忌熬夜,生活要規律。
5、適當進行體育鍛鍊,以散發體內蓄積的熱量。
6、可以服用一些表裡雙解的中成藥;
大家可以對照一下,做好上述6點,是不是更有利於「正氣存內」?從而達到「邪不可幹」的養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