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如何理解?

2021-01-09 文化養生談

《黃帝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如何理解?

在中醫養生理論裡,有幾句話幾乎是所有人都聽說過的,那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這兩句話,對後世中醫養生產生了非常重大的深遠影響。裡面的精髓其實就集中在一個地方:對於正氣的養護。

其中,「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意思是說只要體內正氣充沛,外界致病的邪氣就不能侵襲機體;

而「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意思是說,只要是生病了,就必然是正氣的不足引起的。

這兩句話,看上去似乎能互相成為印證,但真要認真推究起來,卻又有很多使初學者感到迷惑的地方。

首先,這兩句話都出自《黃帝內經》,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出自 《素問·刺法論》。完整的原文是這樣的:

黃帝曰:「餘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復得其往,氣出於腦,即不邪幹……」

首先,這段原文針對的,更多是指我們現代人口裡的「傳染病」。它的特點是不論大人小孩,症狀極其相似,能夠互相傳染。怎樣才能避免傳染呢?

岐伯的回答是:正氣存在於體內,病邪就不容易感染侵犯人體,人體也就能避免疫癘毒氣的攻擊。

「天牝」是指人體的真元之氣,人體的真元之氣就能夠來往,來往就是升降出入,氣機的正常運行,也就是下入丹田,上出頭腦,這樣就不會感染邪氣了。

這裡說到的「正氣」,更多是指人體正常運行的氣機,也就是氣機的升降出入都處於正常狀態。

而「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則出於《素問·評熱病論》,原文如下:

黃帝問岐伯:腎風病表現如何?岐伯答曰:至必少氣,時熱,汗出手熱,口乾苦渴,小便黃……黃帝又問岐伯,發病機理如何?岐伯答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

也就是說,這段原文是針對「腎風病」來進行闡述的。所謂的「腎風病」,它的病機主要是因為陰虛內熱,體內產生了五邪之一的火邪。陽熱之邪才會侵襲人體,因此出現時時發熱、氣短乏力、汗出。

因為是針對熱病的闡述,所以,岐伯應該是省略了「陽虛者,陰必湊之」這樣的補充說明。陽虛則內生寒邪,外在的寒邪容易趁寒而內侵,出現寒中病,會畏寒腹痛等。

所以說,這一句話的重點是解釋了病邪的易感性:熱邪內生的人,容易感受外界的熱邪而發生熱病;寒邪內生的人,容易感受外界的寒邪發生寒中之病;而體內熱邪旺盛的陽熱體質,則容易出現熱病。

如果結合上下文來理解,我們就可以很清楚地區分,所謂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和「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裡的「正氣」,並不是指的同一個概念,而是因時因地變化的一種生理機能。

後世中醫喜歡把這兩句話湊在一起學習。這樣的後果就是,讓初學者一不小心就產生了歧義,更容易抹殺兩句話的本來含義。

比如現代人所說的流行性感冒,基本屬於流行性熱病的範疇,於是便有很多人這樣理解:之所以患流行性感冒,是因為人體正氣虧虛。所以為了避免感冒,提高免疫力,就要補益人體的正氣,就要用補法,如人參黃芪等。

這樣的理解,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不正確的。

要知道,這樣的「補」純屬亂補。不僅於病邪的防治無益,反而有害身體正常機能。那些易患熱病的內熱體質之人,因為亂補,體內火熱之邪更重,反而更易患熱病了。

與時俱進來說,如下6個方面,有助於提高抵抗力,也就更符合「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詮釋:

1、多喝水:喝水多,小便多,體內的熱邪隨之外出。一般不會出現泌尿系感染。

2、定時大便,每日一行:要想長生,腸中常清,要想不死,腸中無屎。定時大便,可以排洩毒物,可以定期清除體內的熱邪,使熱邪不得蓄積。

3、偏素食,少吃肉:素食多為清熱之品(各種蔬菜,水果),肉食多為補益之品,容易助火生熱。有些人能吃能喝,喝酒吃肉,以酒為漿以妄為常,生活不規律,內熱蓄積為火,火熱內盛,所以而發生熱病。

4、忌熬夜,生活要規律。

5、適當進行體育鍛鍊,以散發體內蓄積的熱量。

6、可以服用一些表裡雙解的中成藥;

大家可以對照一下,做好上述6點,是不是更有利於「正氣存內」?從而達到「邪不可幹」的養生境界?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治病必求於本,怎麼理解「本」?
    那麼,內經所說的「本」,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首先,所謂「本」,是和「標」對應的一個術語。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相信大家就能很好地理解:一棵樹,樹木的根須就是「本」,它一般大多隱藏得比較深;而地表的樹幹枝葉,都可以算作「表」,一般都比較淺,常能輕易被觀察到。當然,這麼來解釋,只是便於理解「標本」這倆個術語而已。內經所說的「治病必求於本」的本,還有複雜得多。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45:此上帝之所貴,以合於神明也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45:此上帝之所貴,以合於神明也仰望蒼穹觀天象,星河明滅逝流光。上下四方六合間,能量守恆大磁場。神機莫測有太極,正極負極分陰陽。黑洞白洞引力波,時空交錯生萬象。時間空間交相變,動態平衡天度量。一世一界一塵粒,世間風雲霧茫茫。心有宇宙見天道,象形會意識萬象。日月運轉伴五星,天音五調應五臟。
  • 《黃帝內經》:天人合一,理解了才是「真人」,更有健康
    我們人作為生活在天地之中的微小生物個體,在無邊無際的自然面前,如何做才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呢?這個問題,《黃帝內經》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觀念。內經認為,人和自然是有機地、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想要更健康,只能「順應天時」,不可「逆天行事」。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49:揆度者,度病之淺深也
    重讀《內經》聞天籟,神形相合自歸一。所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宇宙自然生態系統有無相生循環往復,原本就是能量守恆的動態平衡過程。四季循環陰陽平衡,就會有四時八節的常道正氣。否則,就會產生非常道的虛邪賊風邪氣。天道自然法則「損有餘而補不足」,就是宇宙生態系統自均自衡的自行調節。氣候正常的常道與氣候異常的非常道陰陽易變規律,可以用「陰陽五行說」方法論進行準確預測。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7:五氣更立,各有所勝
    陰晴無常有異象,虛邪賊風生災變。五行生剋應五臟,內外表裡雙循環。木運過盛傷脾臟,火運太過肺生變。土運過盛傷腎臟,金運過盛病在肝。水運過盛傷心臟,過猶不及禍相連。木運過盛違時令,木邪克土脾生變。適逢肺臟正氣旺,金克木邪可避險。身外宇宙合人體,天覆地載自周全。動態平衡調陰陽,五行生剋風水轉。陰氣凝濁顯物形,陽氣升發通九天。陰陽交合生萬物,清濁升降氣聚散。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55: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繼續研讀《黃帝內經·素問·玉機真藏論》原文片段:黃帝問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對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 《黃帝內經》:「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百病的起因,無非一個
    #黃帝內經裡的養生名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醫養生也逐漸被大家所喜愛。其實,不管人類如何進化,對健康長壽的追求,是永遠不會變的即使在遙遠的古代,人類文明還不是那麼發達的時候,古人就開始總結健康長壽相關的知識,試圖找到疾病發生的原因,以更好地為人類的健康服務。中醫典籍《黃帝內經》裡,就有很多關於疾病形成、健康養生的論述。
  • 《黃帝內經》:「邪氣反勝」,如何根據五運六氣理論來「制邪氣」
    《黃帝內經》:「邪氣反勝」,如何根據五運六氣理論來「制邪氣」。我們都知道,中醫的最高境界就是「治未病」。不管這個目標是否能達到,但確實戳到了每個人的痛點。生活中不再有病榻纏綿之苦,更不會再有生離死別之痛。每個人都能健康快樂地生活,然後「盡其天年」乃去。可願景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我們的身邊,每天都還是存在著各種疾病的演變。更令人遺憾的是,這個趨勢,並沒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放緩,反倒有愈演愈烈之勢。
  • 《黃帝內經》:陰陽者,萬物之綱紀,理解陰陽才能養生
    《黃帝內經》:陰陽者,萬物之綱紀,理解陰陽才能養生。《素問.陰陽應像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於是,在傳統養生方式裡,對於「陰陽」的提及幾乎是無所不在的。每個想要健康長壽的人,必然需要調理體內的陰陽,使之達到一種陰陽平衡、陰平陽秘的境界。但是,什麼是陰陽呢?
  • 陸文榮: 以《黃帝內經》挖掘中華傳統醫學智慧
    雖然其中所記載的醫著絕大部分佚失於歷史的風浪當中,但碩果僅存的《黃帝內經》竟然成為後世醫學的核心經典,由此也足以窺見中華傳統醫學在西漢以前已經達到的高度。古代的醫家與今天在座的各位一樣都是文化人,是一批「津津樂道」的人士,他們言醫又言道,主張醫能通道,以道統醫,將醫提高成為一門文化藝能,使其具有濃厚的文化色彩。《黃帝內經》就是立足於「道生觀」,廣泛使用了「道」的觀念。
  • 天地有正氣!讀熟這四句詩讓自己不怕奸邪,充滿浩然正氣!
    」孔老夫子說「敬鬼神而遠之」。《皇帝內經·素問》中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世界上有沒有鬼神,我們不知道,但不正之氣卻真實存在,而浩然正氣也是真實存在的。 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陰房闐鬼火,春院閉天黑。 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癘自闢易。
  • 風邪上受,首先犯肺,風邪為何喜歡「犯肺」?四方面減少風邪侵襲
    中醫認為,「風」本來是一種正常的自然之氣,如果它依時而來、準時而去,也就很少給人帶來危害。如果應來未來、應去不去,也就成了「風邪」,自然會影響到身體的健康。當然,如果根據內經「五運六氣」之說,更有所謂的「八風」之分。但近現代中醫口裡的「風」,一般並不與此對應,本文也不做闡述,僅以常說的六淫之邪裡的「風」為藍本。「風」有什麼特點?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7: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7: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冰火相激閃雷電,彗星隕石化塵煙。銀河明滅逝流光,清濁升降氣聚散。十二地支十二曲,五調合拍十天幹。雲舞霓裳四季歌,日月周轉道不變。大象無形有玄機,盲人摸象似曾諳。天地過客留不住,鷸蚌相爭重開戰。旁觀者清當局迷,心門頓開一念間。萬物生滅有綱紀,陰陽平衡歸本原。
  • 《黃帝內經》:五畜為益,就是要多吃肉嗎?如何做好飲食平衡
    《黃帝內經》:五畜為益,就是要多吃肉嗎?如何做好飲食平衡。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我國是一個美食的國度,幾千年來,總結出了數不勝數的美食做法。但從根本上來看,無論哪一種美食,其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使身體獲得更多「精微物質」,也就是我們現在說到的「補充營養」。現代科學幾乎將每一種食物的成分都弄得清清楚楚。
  • 《黃帝內經》之靈樞·五色,什麼樣的面相氣色,壽命長
    如果不讀詩書,你永遠不知道古人的智慧有多麼的博大高深,就像本章黃帝內經所說,通過一個人的面相,可知天命。人體的面部怎麼區分?內經有文曰:雷公問於黃帝,五色獨決於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謂也雷公問黃帝,人體面部的氣色,只有明堂能夠判定嗎?我不知其所以然。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56: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
    於是,就有了「黃帝戰蚩尤」的「修德振兵治五氣」,也就給後世子孫留下了護身法寶《黃帝內經》。自從「堯舜禹之變」的「夏禹傳子家天下」開始,奴隸制小康社會「天子分封建藩」的等級禮法教化,則是人們內心私慾泛濫陰風重起的精神映像。特別是從「百家爭鳴」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科舉科考知識精英牛鬼蛇神的「勞心者治人」,便是「天人分離分科治學」偏執症精神病毒瘟疫的不斷擴散。
  • 2020年「運氣」如何?《黃帝內經》的「五運六氣」告訴你!
    【摘要】《黃帝內經》指出「冬不藏精,春必病瘟」。根據《黃帝內經》五運六氣,大致能夠看到2020年的氣候概況,經過了2019年的暖冬,庚子年將在一個極寒的春天之後,進入到相對乾旱的夏季。可以說是春寒短暫,而夏熱漫長。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58:人有三部,部有三候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繼續研讀《黃帝內經·素問·三部九候論》原文:黃帝問曰:餘聞九針於夫子,眾多博大,不可勝數。餘願聞要道,以屬子孫,傳之後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洩。令合天道,必有終始。上應天光星辰曆紀,下副四時五行,貴賤更互,冬陽夏陰,以人應之奈何,願聞其方?岐伯對曰:妙乎哉問也!此天地之至數。
  •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昔在黃帝,生而神靈」
    那麼「無上」所要表達的,與「上古」的「上」的境界是一致的。「古」:是指時間久遠。有多久、多遠呢?久到無法形容,遠到無法計算的程度。「上」、「古」合起來,就是廣大、遼闊,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樹)的宇宙觀。「天」:這個「天」字,原指人頭頂上那無邊無際蒼穹。引申一下,就是非人力可以掌控的,未知的大自然規律或者叫法則。非人力的,就是大大大自然之道的本源,不增不減,本自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