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
紅曾
樓記
上
一篇文章我寫了初讀不懂《好了歌》,讀懂已是甄士隱。今天,我想寫一寫與他同時出場的賈雨村。他的人生之路又是另外一番風景。
甄士隱半生潦倒,頓悟人生如夢;賈雨村苦心鑽營,幾經宦海沉浮。兩人可謂代表了出世和入世兩種價值取向。人生亦真亦假,如痴如醉,不妨真事隱去,假語存焉。
賈雨村是個於連式的人物 ,從當年每日賣字為生,寄居在寺廟裡,連趕考路費都沒有的一介窮生,到考中進士,升為知府 ,栽了跟頭後,又重新崛起,最後做到朝遷大官。可以說,他通過自己的各種努力,完成了艱難的階層跨越。
賈雨村的個人奮鬥史,不可謂不勵志。以現代眼光來看,他堪稱成功學裡的人物楷模。如果他寫一本《我的成功可以複製》之類的勵志類自傳,傳授一些官場生存本領,職場兵法謀略,肯定會榮登各大機場書店的暢銷書排行榜,相信不少人也會將其作為案頭上的必備參考書籍。
從賈雨村的身上,我們可以了解到哪些素質有助於一個人在官場上取得成功?我不揣淺陋,總結如下:
01
要有野心,抱負、自戀
成功的人向來都有雄心抱負,而且一般都是無條件自信。
賈雨村從來就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平生抱負,懷才不遇,苦未逢時,所謂」玉在匱中求善價,釵於奩內待時飛「。
甚至一個陌生丫頭不小心多看他一看,他都能覺得人家是慧眼識英雄,心中有意於他。
02
要懂得看菜下飯,見風使舵,
賈雨村會琢磨他面對的是什麼樣的人,然後採用不同模式與之交往。
比如甄士隱替他籌措路費,他不過略謝一語,並不介意,因為在他看來,甄士隱不過是個鄉紳,並無多大利用價值,沒必要太拘禮節;但是當他找巡鹽御史林如海幫他引見賈政謀個官職時,態度則是打恭,謝不釋口,唯唯聽命。兩相對比,可見一斑。
03
利益當前,不可有婦人之仁
凡成大事者,不可有婦人之仁 。
雖然賈雨村曾受過甄士隱的恩惠,可是在面對甄士隱之女的拐賣案時,他不想得罪金陵四大家族的薛家,影響仕途,他忘恩負義「葫蘆僧亂判葫蘆案」,造成了甄英蓮(香菱)一生的悲劇。
賈政曾替他引薦官職,但後來賈府被抄,賈雨村第一個落井下石,改換另一棵大樹依靠。當利益和良心衝突時,必須利益先行,良心靠邊,才可能成功 。
04
投機鑽營,結交人脈
賈雨村深諳官場文化中貴人扶持幫助的重要性。他利用達官貴人官復舊職後,更加懂得要在官場中生存,必須藉助於有權有勢的靠山才能向上攀爬。
賈雨村頻繁來往於賈家意圖保持良好關係。他不惜設計陷害石呆子將其抄家下獄,生死不明,只是為了幫賈赦拿到一把古扇討其歡心。
他更是借拍賈寶玉的馬屁來討好賈政,後來賈政動用了大舅哥王子騰的勢力幫助他,賈雨村因此飛黃騰達。
然而,這樣的成功人士,在《紅樓夢》裡的口碑卻不夠好。林黛玉從來沒提到自己這個家庭老師,賈寶玉也不願和他接近,連平兒這樣心平氣和的人都會氣得咬牙罵道:「都是那賈雨村什麼風村,半路途中那裡來的餓不死的野雜種!認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來!……」
其實一出場的時候,賈雨村和甄士隱見面之時的形象還是非常正面的,「雖是貧窘,然生得腰圓背厚,面闊口方,更兼劍眉星眼,直鼻權腮」,加上他又抱負不淺,氣度不凡,引得甄士隱和林如海都相繼助他一臂之力。連脂硯齋一開始對他的評價也是「寫雨村豁達氣象不俗,真是個英雄」。可是到了後期,脂硯齋對他的評論則「全是奸險小人態度,活現活跳。」「全是假態。」「假極!」「這一句已見奸雄,全是假。」「奸雄欺人!」
從中可見,賈雨村的成功看似高升,實則墮落。
然而,曹雪芹本人並未在書中給賈雨村貼過什麼標籤,或對他有什麼價值判斷。他只是講述了賈雨村如何通過個人的努力從一個窮書生到朝遷大官的一個小故事。至於人們從中領悟到什麼,那就是"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了。
我猜想曹雪芹在寫《紅樓夢》的時候,就沒有打算把一個人描寫得至善或至惡,他只不過是在書寫普遍的人性。其實誰又能保證如果自己處在賈雨村的環境下,就一定會比他做得更好呢?在現實生活中,在勢利世界裡,像賈雨村這樣的人難道還會少嗎?
賈雨村的人生起起落落,最後仍然淪為階下囚,應了甄士隱的那一句讖言:因嫌紗帽下,致使枷鎖槓。這也不由得讓人思索,人們這一生苦心鑽營,各種奔忙,有沒有可能到最後,被證明其實只不過是一場追虛逐妄的旅程?
《紅樓夢》有意思的地方在於,作者始終在探討人生的本質,但中並不會直接給出標準答案,而是在字裡行間充滿了對比和隱喻,虛實相間,真幻交錯,就像鏡子的兩面,映照出人生的真相和假象,讓讀者自己去感悟。而我們則永遠能從這鏡子裡照到我們內心那些隱秘的角落,讓我們在合下這本書後更加瞭然那些複雜的人性之於我們自身。
而這,正是閱讀《紅樓夢》的一大樂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