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禾
DCM中國聯合創始人、董事合伙人
投資年限:12年
投資項目:快手、唯品會、58同城、貨車幫、途牛、無憂英語51talk、藥師幫、好汽配、Udesk、上上籤等公司。
作為外資VC進入中國的最早一批代表,林欣禾和他領導的DCM中國在一線VC裡顯得過於低調,但這並不妨礙江湖上始終流傳著他的傳說。
2006年,林欣禾放下新浪聯合創始人及營運長的身份,創立DCM中國。
這是中國創投歷史上劃時代的一年:包括紅杉、KPCB在內的美國頂級VC組團入華;商務部等六部委以「2006年第10號令」聯合公布了《關於外國投資者併購境內企業的規定》,使得創投行業日趨規範;同洲電子掛牌上市,成為中國本土VC在國內首個IPO退出案例……
入行12年,林欣禾帶領DCM始終保持著穩健的投資步調,平均每年一個IPO。截至2018年底,這家掌管著35億美元的VC投資了74家公司,其中不乏一些改變了國人生活方式的公司:噹噹、唯品會、58同城、途牛旅遊網、前程無憂、快手等。
時至今日,當人海戰術已成為VC行業的普遍做法時,林欣禾依然堅持傳統風投的「狙擊手」式打法——少而精的投資團隊(始終不超過8人),少而精的項目量(平均每年投8-10個項目左右的節奏),依靠高命中率實現公司回報。
不鋪熱點,不擔心錯過賽道機會嗎?林欣禾的回答很佛系:「不是所有的錢都該我去賺。我只要做到當擅長的領域出現機會時,我能第一個看到。」
從創業者到投資人
林欣禾的少年時期,跟現在這個VC大佬似乎沒有任何聯繫。
在美國東海岸念完高中後,林欣禾進入達特茅斯學院攻讀電子工程學士。雖然也是常春藤院校,但還是讓望子成龍的林爸爸覺得沒有面子。「在我們那個年代的美國東海岸,所有中國人只想進三個學校: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實在不行去MIT也行。如果MIT都進不去,那就『廢了』。」
在從事電信技術諮詢和管理工作兩年後,林欣禾做出了改變一生的決定:來到位於西海岸矽谷、創業氛圍濃厚的斯坦福。
在這裡,林欣禾與兩位合作夥伴一起成立了華淵網,這一網站後來與門戶網站四通利方合併,成為今天的新浪。
轉行做投資的契機也缺少了些戲劇性。林欣禾最初做出離開新浪的決定是為了「找點刺激的」——新浪成立十年,創業最具挑戰性的階段已經過去了,林欣禾決定再度創業,但沒有想好具體方向。
DCM聯合創始人、林欣禾在斯坦福的同班同學趙克仁為他提供了一個不錯的選擇:創立DCM中國,做董事合伙人。趙克仁一度非常惋惜沒能投資新浪,一直關注著林欣禾的動向,得知林欣禾有再度創業想法後,決定先把人圈到自己的勢力範圍。
此時正值2008年金融風暴爆發前夕,中國經濟增速處於10%以上的高位,當時還不太懂投資的林欣禾跟風搞製造業、連鎖餐飲業等機會主義投資,一個包裝紙項目就能輕輕鬆鬆獲得四五倍回報。「我跟LP吹牛說:看我多厲害!結果被LP罵:『我投你難道是為了四倍的回報嗎?』」林欣禾蒙了:我幫你賺錢,你還罵我?
兩周後,林欣禾在洗澡時突然醒悟:自己跟風投資之所以能賺錢,說白了還是因為運氣好。「我怎麼可能知道投資包裝紙會賺錢?是因為人家帶我玩的!」那一刻,林欣禾看著鏡子裡的自己,覺得「像是矮子穿上了『矮子樂』,想要冒充高個兒」。
想明白了的他開始思考,自己能帶別人玩什麼?「就是我在新浪十年一直打交道的媒體、社交、電商、搜索、旅遊。」找準了自己的打法,DCM相繼投出唯品會、58同城、途牛、快手等。「靠別人帶,你永遠掌握不了人生的主動權。」
從需求出發解決痛點
DCM押注電商的決定發生在2009年。這一年,當當網在經濟形勢下滑的大背景下逆勢而起,林欣禾預見到,幾乎沒有渠道成本、具有多、省優點的電商,可能是經濟下行時的機會。「電商說白了就是在賣照片,賣照片有什麼成本呢?」
在那一波經濟危機後網際網路浪潮中,電商成為為數不多崛起的風口。而給DCM帶來上百倍回報的唯品會,是一個標杆式的存在。
DCM是一個基於中國、美國、日本三地的全球投資基金,不同國家發生的投資機會經常互為借鑑。
林欣禾集中看閃購項目,靈感來源於美國同事。在美國,聖誕節等一些節假日會有打折活動,永遠是百貨公司開門之前就排起了長隊,門一打開,人們瘋狂搶購。「限時限量就會失控,這種搶購的心理學,全世界女人都一樣。」
與唯品會創始人沈亞的第一次見面是在2009年元旦假期,沈亞在廣州的辦公室。兩個人一個在美國長大,中文還沒現在這麼流利,一個帶著濃重的江浙口音,交流並不順暢。一個下午,兩人彼此都只記住一件事。「沈亞只記得我是『電商教父』,一定要把我逮住,就算不投他們,也能拿出去忽悠。我只記得唯品會增長速度很快,但我那時候不知道他是不是騙我。」
或許是四年理工科教育留下的烙印,林欣禾做事習慣追根究底,沒想通之前,絕不輕易「開槍」。「熱點天天有,但你一定要克制自己,想通之後再去做。如果被熱點牽著走,長期來看你會失敗。」
第一次見面之後,林欣禾花了三個月,終於想明白唯品會高增速的原因——做國內品牌。
「唯品會的主要購買人群是二線主婦,這些人不懂國外大牌,又不敢買雜牌。一些國內品牌,她們可能在省會城市見過,對品牌有認可度,也知道大概價格。一旦這些品牌打三折而且又能無條件退貨的時候,她們會一哄而上,即便她們購買到的東西不那麼滿意,也不會有受騙感。」這一點,可能沈亞都沒有想明白。
「把國外的需求來對標國內,解決的是同樣的痛點,但解決方式未必是一樣的。」依靠這套從需求出發、結合本地化的打法,林欣禾又陸續投出58同城、貨車幫、途牛、無憂英語51talk、藥師幫、好汽配、Udesk、上上籤等公司。
狙擊手式投資風格
嚴謹、慎重、自我節制以及貴族式的精英教育,在林欣禾的性格中留下印記,並延續至他的投資風格。
2011年,風投和天使機構崛起;2014年,風投界也掀起創業大潮,老牌機構的合伙人紛紛出來單幹。市場上的錢和項目都呈指數級增長。
跟林欣禾踏入投資界的2006年相比,市場從藍海變成紅海,人海戰術成為VC行業的普遍做法。比如紅杉,從賽道到輪次布局得密不透風;比如經緯,有近40人的投資團隊和近70人的投後團隊。
而DCM依然堅持傳統風投狙擊手式的打法,投資團隊最多時不超過8人。
林欣禾篤信投資是智力密集型工作,堅持所投皆精品,以質量而非數量取勝。在林欣禾看來,團隊擴張必然帶來溝通和協作流程冗長,而這並不符合行業規律。在DCM的投資案例中,74個案子有12個赴美上市,還有數個被兼併收購。
「他真的很穩,平均每年都有IPO。」在熊貓資本合伙人李論眼中,林欣禾是好大哥、好投資人、好GP。
「投資不能想太窄,想太窄你就去做產品經理;投資也不能想太細,想太細你就自己去創業。」不裝作比創業者更懂業務,林欣禾認為方向盤應該把握在創業者手中,DCM要做的就是幫助創業者找人、找錢、找方向。
唯品會的CFO、COO、供應鏈和市場品牌的負責人都是DCM挖來的,DCM也曾為58同城引來日本更大的投資人為其背書。51talk上市時,創始人黃佳特意感謝DCM:「他們幫助創始人不遺餘力。」
林欣禾經常在會議上提醒年輕的投資人:多去跟被投公司打交道,不光要認識CEO,還要認識CEO底下的人,全方位了解公司。「因為成功的投資不是只靠運氣,要主動溝通,減少被投公司犯錯誤的機會。」
直率但有脾氣的「員外」
李論戲稱林欣禾為「林員外」。「你不覺得員外都是很善良、很可愛的有錢老爺嗎?」
創辦熊貓資本後,李論曾經特意向林欣禾請教合伙人之間如何表達信任。林欣禾給出的回覆是:「意見相左時,我會看著對方的眼睛問,你確定要投嗎?你確定的話,那就投吧。」
當記者再度提出如何建立信任感這個問題時,林欣禾的答案是坦誠地剖白自己:「要做一個領導,就要真正放開,全部透明,讓別人知道你是什麼樣的人,別人才會對你沒有疑心。」這也是林欣禾作為外來戶加入新浪時學到的一課。
現任DCM中國合伙人的趙磊2014年在某酒店大堂第一次見到林欣禾。「第一印象是沒架子,非常喜歡開玩笑,打比方非常生動,有話直說。」這種直接的溝通方式「熟悉之後會特別喜歡」。
這種「有話直說」也常常發生在項目討論會上。「Hurst(林欣禾)有時候問到創始人投資經歷、商業模式的致命弱點時,會特別直接,有些承受力不好的創始人會臉色特別難看。」但從某種角度說,這也是「對創始人的EQ測試」。
在採訪中,林欣禾也坦然復盤他犯過的錯,比如剛開始投資時不懂門道亂跟風、比如錯失拼多多。
「唯品會太成功了,導致他的一些偏見也影響到我們——賺窮人的錢太難。」唯品會在2012年左右,嘗試做深入到三四線人群的業務「唯品團」,「當時唯品團業務量已經佔到全公司20%左右,但我們不敢跟華爾街說——毛利潤太低。」因為窮人錢難賺的印象太過深刻,拼多多出現時並沒能吸引DCM太多注意,他忽略了在智慧型手機時代,微信生態將給流量獲取方式和成本帶來多大顛覆。
所以林欣禾常說,成功是你未來的絆腳石。「我最希望DCM的投資團隊不要太驕傲,隨時知道失敗可能就在前面。」
雖然性格直率,但林欣禾不是沒有脾氣的爛好人。
在一次被投公司的董事會上,創始人堅持要做一項跟主業不太相關的燒錢業務,「其他投資人也都不太滿意,但還是和和氣氣的,Hurst就拍桌子了。」趙磊回憶。在那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創始人和林欣禾互相不說話。直到一段時間後,這名創始人的嘗試失敗,回過頭來跟林欣禾道歉。
從業12年,投資環境跟林欣禾入行時已經發生很大變化。「當時做投資,給錢的人比較少,你有更多時間去想。但當時『開槍』的恐懼感更高——你不知道對方會不會捲起跑路。今天不擔心創始人捲起跑了,又擔心FA教創始人刷單。」
錢更多更熱,項目決策速度也更快,但林欣禾依然堅持看不清商業本質前不出手。「找到有新需求的人群,尋找跟這群人直接產生關聯的方式,這是我跟DCM最清楚的。」
同題問答
你做投資時的第一間辦公室在哪?哪些布置或細節讓你難忘?
林欣禾:我們的辦公室一直在這裡(東方廣場),今年1月重新做了裝修。
裝修的時候我有兩個要求:第一點是要有噱頭,讓所有來到我們辦公室的人回去有話可聊。一個噱頭是門口的高清大屏,這個靈感來自我跟我太太去倫敦時,看到街頭有塊大概三層樓高的大屏幕,路過的人都會抬頭看。另一個噱頭是會議室按一下就可以變不透明的玻璃。
第二點要求是所有人要溝通順暢。做VC,一起頭腦風暴是很重要的,我們會議室的屏幕可以直接用手機操作,溝通時不是一個站在講一個坐著聽,而是所有人都可以圍在一起討論。
在你投過的項目中,你最欣賞哪位創始人?
林欣禾:人各有長處。
沈亞對人最好,沒有架子。當時沈亞在廣州創業,但那個時候投資人一般不會選擇去廣州。沈亞知道這一點,親自安排每個人的住處、車、司機,讓人感覺到這個CEO真的照顧到我的日常生活。
老姚(姚勁波)是想法非常廣,他的想法不只停留在做好分類廣告,而是一直在想不同的但又接近的商業模式,58同城在不斷裂變。這是姚勁波最強的。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蔡浩爽
更多詳細新聞請瀏覽新京報網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