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月幾望,馬匹亡,無咎。
象曰:馬匹亡,絕類上也。
(一)釋字(詞)
月幾望
農曆初一月暗謂之「朔」,十五月圓謂之「望」。「月幾望」指月亮接近圓滿而尚未圓滿。《易經》以坎為月,以離為日,皆是泛指。筆者認為,離坎泛指日月,乾特指正午的太陽,坤特指滿月(太陰)。《易·繫辭傳》曰:「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乾純陽,是謂太陽,特指正午之日;同理,坤純陰,是謂太陰,特指滿月。「月幾望」喻指時機接近成熟,正好開始行動。
亡
「亡」是丟失或逃跑的意思。這裡指出走。
絕
《說文》:「絕,斷絲也。從系從刀從卩。」《說文段注》:「斷之則為二,是曰絕。」這裡引申為離開,分開。「絕類」指離開同類。
(二)釋象
《中孚卦》是由《遯卦》變化而來的,《遯卦》先變成了《巽卦》,然後《巽卦》再變成《中孚卦》。《遯卦》是消息卦,陽消陰息,故《遯卦》及其所變之卦的下面有若干待息的陰爻。《中孚》六四原為《遯卦》六二,《遯卦》六二與初六以及下面待息的若干陰爻為同類,共同組成一個坤體,「坤為牛」,但坤為純陰,象徵母幼,故也可取象為牝馬。
實際上,坤於馬也,為牝或小馬。《坤卦·彖傳》有證曰:「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牝馬」與「小馬」準是跟從牡馬(公馬)而行,柔順有坤德,故坤為牝馬或小馬(馬駒),這裡《遯卦》六二取象為小馬(馬駒)。《遯卦》變《中孚卦》時,《遯卦》六二首先離開內卦坤體上行,之於外卦四位,先變成了《巽卦》六四,既而為《中孚》六四。《中孚卦》六四離開坤體中的同類,獨自外出,為走失之象,故曰「馬匹亡」。《象傳》亦因此釋曰「馬匹亡,絕類上也」。「絕類」就是離開同類,指小馬駒離開了馬群。
《中孚卦》是由《遯卦》變化而來的。《遯卦》是消息卦,按照消息卦演變特點,《遯卦》下面待息的陰爻生息出來,就會演變為《否卦》。《否卦》下卦為坤體,坤為純陰,是謂「太陰」,特指滿月。《遯卦》下面的坤體還沒有完全息長成形,說明月亮還未圓滿,但已接近圓滿,故曰「月幾望」。
「月幾望」象徵時機接近成熟,這裡暗喻小馬已接近成大成熟,基本可以獨立生存了。在這種情況下,小馬駒離開群類獨自外出,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孩子長大了,都會離開父母、離開家,最終獨立生存,這是自然規律,馬如此,人亦如此,萬物皆如此,故曰「無咎」。
(三)義理
孩子幼小時,做父母的會義不容辭地照顧,餵養和保護他們,是為「有孚」,這是天下通理,人,動物、植物莫不如此。當孩子長大,能夠獨立生存時,孩子最終會脫離父母,尋找屬於自己的天地。我們看到,自然狀況下的植物,當籽實成熟後,會通過各種方式使其籽實離開而遠遊,最有代表性的如蒲公英,父母為每粒種子都備了一把傘,只要有風,種子就會脫離母體,乘傘而去。再如豆類植物,只要種子成熟,豆角就會自動炸開,把種子彈出去。還有蒺藜,當種子接近成熟時,身上的刺會變硬,只要有動物經過,蒺藜就會附著在動物身上,隨動物遠遊。再看動物,當動物的幼崽足以獨立生存時,父母都會毫不留情地把他們趕走,拒絕繼續餵養他們,讓他們靠自己的能力生存。
人類在這方面更溫情一些,無可厚非,但如果對子女過於溺愛,就會使子女過分依賴,結果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啃老族」、「坑爹族」。人類過於溺愛自己的孩子,違背了自然規律,當然會有不良後果。母父終會老去,孩子不可以永遠依靠父母,都會最終獨立。不要讓孩子永遠躺在安樂窩裡,趕他們出來,讓他們自立,這就是「中孚」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