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九: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後說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
象曰:遇雨則吉,群疑亡也。
釋字(詞):
負
《說文》:「負,恃也。從人守貝,有所恃也」。《釋名》:「負,背也。置項背也」。《玉篇》:「擔也」。
「負」在本卦的意思就是背在身上。有「周公負成王朝諸侯圖」。
鬼
《說文》:「鬼,人所歸為鬼,從人,象鬼頭,鬼陰氣賊害,從厶」。
《禮記·祭法》:「庶人庶士無廟者,死曰鬼」。意思就是人死後不能入宗廟者為鬼。
「鬼」又指疑心所產生的幼覺和錯誤判斷。「鬼」為無稽之談,乃為心生。成語曰:疑心生暗鬼。有一則寓言故事,叫《失斧疑鄰》,出自戰國鄭·列禦寇《列子·說符》。其原文曰:人有亡鈇者,疑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顏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
婚媾:1、婚姻,嫁娶;2、有婚姻關係的親戚。
釋象:
上九在離體,「離為目」故曰「見」。上九並非離體主爻,故上九為旁觀者。
九四爻辭曰「睽孤」,上九爻辭亦曰「睽孤」。這兩個「睽孤」均指六五爻,六五為喪父的孤子,上九、九四均為其父輩。六五雖幼、為孤,卻為君;上九、九四雖為父輩,為長,卻為臣。九四、六五既有君臣之義,又有長幼之別,關係很微妙。九四、六五均不當位,於是在上九的眼中生出許多疑象。
《睽卦》是由《無妄卦》變化而來。《無妄》六二「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遂成《睽卦》六五。是為「孤」。「孤」在《無妄卦》中居震體,「震為大塗」,故曰「塗」。「塗」通「途」,道路的意思。卦變時,「孤」於途中,乘於九四之上,得到尊位。九四本為與六五「交孚」的「元夫」,六五為「孤」,「孤」在「元夫」之上,象「元夫」把「孤」背在身上,故曰「負」。 「元夫」負「孤」於「塗」,這是真實的象,但在上九眼中,卻不是這樣:九四為坎體主爻,「坎為豕」,故曰「見豕負塗」。這是一句省略句,完整地說就是「見豕負孤於塗」,意思就是看見一頭大豬把「孤」從路上背了過來。九四本是攝政的託孤重臣,但在上九的眼中,卻是一頭髒兮兮的大豬,充滿了厭惡之情,這是由於上九懷疑九四心底骯髒,心懷不軌,意欲篡位。
九四在坎體,「坎於輿也,為多眚」。故九四為多眚之輿。「輿」象徵權位,「多眚之輿」象徵權位存在一些問題。君幼不能主政,這就最大的問題。主幼臣賢,相互配合,這是必須的,故九四與六五相「交孚」。九四為輔,以成幼主之輿。這是客觀事實,但在上九的眼中,卻不是這樣:「坎為隱伏,為溝瀆」,好象其中充滿了陰謀,充滿了不可告人的秘密。「坎於人也,為加憂,為心病」,心疑則鬼生,所以在心疑者的眼中,九四之輿,不再是君王的座乘,而是塞滿了陰謀詭計的一輛破車,故曰「載鬼一車」。這裡的「鬼」,就是指不可告人的陰謀詭計。「坎為萬物之所歸也」,人之所歸為「鬼」,故「鬼」取象於坎。
「坎為弓輪」,故曰「弧」。《無妄卦》變為《睽卦》,坎體才出現,故曰「先張之弧」。「先張之弧」,表示關係緊張。九四、六五同在坎體,互不當位,故關係緊張。六五不當位,是由於六五年幼不能主政,而不是其它原因。六五長大主政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六五長大主政後當位,六五就會成為九五。六五化剛,則《睽卦》就成了《履卦》。履者,禮也,尊卑上下有序也。《履卦·彖傳》云:「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就是說九五為帝,剛中正故不疚,所以光明也。尊卑上下有序,故關係不會緊張,表現在卦上,就是《履卦》沒有坎體,不會劍拔弩張。故曰「後說之弧」。「說」通「脫」,鬆脫之義。「先張之弧,後說之孤」,是說九四、六五開始關係緊張、難處,隨著時間的推移,等到六五逐漸長大,真正能夠「履帝位而不疚」之時,君臣之間的緊張關係就會鬆脫。
「坎為盜」,換言之,謂之「寇」。九四為坎體主爻,故九四在上九的眼中為「寇」。「寇」字從「宀」從「元」從「攴」。「 宀」表示家室;「元」指家室中的幼弱者;「攴」表示持械擊打。「寇」的本義就是指侵入家室內部,持械擊打、傷害家室內幼小者(的人)。前面我們已經知道,九四、六五「交孚」,九四為「元夫」,六五為「孤」。九四是保護、輔佐,六五的人,決不會傷害六五之「孤」,故曰「非寇」。由前面已經知道,九四是六五的父輩,九四、六五當為叔侄關係,故曰「婚媾」。這裡的「婚媾」是指有婚姻關係的親戚。
「坎為水」,雲、雨是水的不同形態,故「坎」亦可取象為雨。《說卦傳》云:「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可見,《易》以坎為雨。為雨則潤物。《說卦傳》亦云:「潤萬物者,莫潤乎水」。雨潤萬物,象徵萬物得到滋養。《睽卦》是由《無妄卦》變化而來,卦變時,《無妄》六二「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遂成《睽卦》六五。《睽卦》六五與九四、六三組成坎體,坎為雨,九四為坎體主爻,故九四為雨。六五「柔進而上行」,遇九四,故曰「往,遇雨」。六五遇九四,九四爻辭已經說明,曰「孤遇元夫」。喪父的孤兒遇到仁愛的叔父,就象久旱的幼苗得到了雨的滋潤,故曰「遇雨則吉」。既然認為九四是潤物的及時雨,那就是認可了九四與六五「孤遇元夫,交孚」的關係,也就是說,九四不再是豬,也不是鬼,更不是寇,九四與六五的關係也就不再緊張難處了。故其《象傳》釋曰:「遇雨則吉,群疑亡也」。
義理:
上九是位旁觀者,他就是要看九四、六五的關係到底怎樣。九四、六五共居坎體,「坎」的取象極為豐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象,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心疑的人把九四看成是骯髒的豬,心懷叵測的鬼,傷害孤子的寇。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九四不僅是六五的親屬,還是一位心底坦蕩的輔臣,還是一位充滿仁愛之心的「元夫」。在王朝的關鍵時刻,還是一場渴望之至的及時雨。
史實:
周公輔成王(略)
附1
以星象解《睽卦》
《睽卦》是由《無妄卦》變化而來。卦變時,《無妄卦》上乾體,變成了《睽卦》上離體;《無妄卦》下震體,變成 了《睽卦》下兌體。
乾體毀,象父亡,柔上行,如子承,故有「孤」。《睽》有離,離位南;南朱雀,見於天。離為目,為鬼宿;鬼宿名,曰「輿鬼」。故有「載鬼一車」之稱。《晉書·天文志》:「輿鬼五星,天目也」。《觀象玩佔》:「鬼四星曰輿鬼,為朱雀頭眼,鬼中央白色如粉絮者,謂之積屍,一曰天屍,如雲非雲,如星非星,見氣而已。」
《睽》有兌,兌西方;西白虎,見於天。兌為口,為奎宿;奎宿名,曰封豕。故有「見豕負塗」之稱。震為塗,見《說卦》;震體毀,為「負塗」。豕負塗,髒糊糊。
附2:
陶簋上的《睽卦》
2002年在洛陽唐城花園發掘一批西周墓葬,其中一座編號C3M434墓葬中出土的仿銅陶簋內壁腹部有圖畫、筮數和刻畫符號。《考古》2007年第2期以《河南洛陽市唐城花園西周墓葬的清理》為題作為簡要報導(以下簡稱《簡報》)。該刊同期還發表了蔡運章和安亞偉合寫的《西周陶簋所見圖畫、筮數和文字簡論》(以下簡稱《簡論》)一文,對其中的圖象、筮數和文字作了有益的探討。
陶簋內壁上刻劃的「田獵圖畫」、「筮數易卦」和「刻劃符號」等,在西周陶器中極為罕見。
根據《簡報》的描述,圖畫分別是:一車徒,豬首人身,左手持盾,右手持戈,雙腿彎曲,做向前走動狀;一射夫,鬼頭狀,橫眉圓目,左手執弓,右手持戈,左腿揚起,做張弓欲射狀;一田車,長方形輿,雙輪、單轅、橫衡,車輿與靷橫間有繫繩相連;車前側立一獸。
車前分別有五組筮數易卦和刻劃符號。
第一組筮數:一一八九一八,即《周易》的《巽》卦;
第二組筮數:八一八一八六,即《周易》的《《蹇》卦;
第三組筮數:六一八一八九,即《周易》的《既濟》卦;
第四組筮數:一八一八一一,即《周易》的《睽》卦;
第五組筮數:一一一八八一,即《周易》的《無妄》卦;
在《無妄》卦下還刻一「雨」字。
分析:
周王朝這輛多眚之車如何拉?
一、陶簋內壁所刻劃的圖畫,與《睽卦》爻辭所描述的卦象有很多相似之處。《睽卦》六三爻辭曰:「見輿曳,其牛掣,其人天且鼻。無初有終。」《睽卦》上九爻辭曰:「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孤,後說之孤;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陶簋所繪「一車徒,豬首人身,左手持盾,右手持戈,雙腿彎曲,做向前走動狀」,其中圖「一車徒,豬首人身」,是否就與《睽卦》所謂「見豕負塗」有關?另外,「左手持盾,右手持戈「,是否象徵事物的矛盾性?陶簋所繪」一射夫,鬼頭狀,橫眉圓目,左手執弓,右手持戈,左腿揚起,做張弓欲射狀」,是否就是《睽卦》所謂「載鬼一車」,「先張之孤,後說之孤」?陶簋所繪「一田車,長方形輿,雙輪、單轅、橫衡,車輿與靷橫間有繫繩相連;車前側立一獸,是否就是《睽卦》所謂「見輿曳,其牛掣」,說明是牛拉著車,艱難地行進。「車前側立一獸」,該獸當為「馬」。
《睽卦》中,六三卦變前在坤體,坤為牛;九四卦變前在乾體,「乾為馬」。所以《睽卦》六三為牛,九四為馬,有馬、牛合力拉車之象。牛與馬本不合套,但在特殊情況下,牛力不夠,輔之以馬力,則車行矣。這完全符合《睽卦》「以同而異」的主題。可見,「側立之獸」為馬也。
二、陶簋內壁有五組「筮數易卦」,分別為《巽卦》、《蹇卦》、《既濟卦》、《睽卦》和《無妄卦》。這五個卦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繫的。其中《睽卦》是陶簋所刻劃的主卦(本卦)。《既濟卦》是主卦的交互卦,反映《睽卦》的本質內涵;《蹇卦》是主卦的錯卦,反映主卦的否定意義;《無妄卦》是本卦的變卦,《睽卦》是由《無妄卦》變化而來,而《無妄卦》又是由《否卦》變化而來。變卦反映本卦的天時。同時,變化生象,卦中許多象都是由卦變產生的。不知卦變,無以識時,更無以識象。
要全面、準確地把握一個卦的意義,必須要同時研究一個卦的變卦、交互卦、綜卦、錯卦加上本卦等五個方面。所謂「錯綜複雜變」。「錯」即錯卦;「綜」即綜卦;「複雜」即複雜卦,也叫交互卦;「變」即變卦。加上本卦共五個卦。陶簋所列五卦,基本上符合這個思想,只是缺少《睽卦》的綜卦,即《家人卦》,而多了一個《巽卦》,不知是什麼原因?綜卦反映本卦的對比意義,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對比綜卦,是辨證法一分為二的研究方法。一分為二的觀點是《易經》貫穿始終的方法論。《易經》64卦,都是成對出現的,並且基本上是以綜卦的形式結成一對,只有當綜卦與本卦為同一卦時,才以錯卦結成一對。本卦與錯卦結成一對,表面上是一對,實質上是兩對。
這也正是《易經》之所以《上經》30卦、《下經》34卦的真正原因。實際上,《易經》應該共有36對72卦,每一對卦所凝結的智慧為一計,故有36計。只不過這72卦中有8卦為重複卦,也就是說有8個卦的綜卦就是其本卦自身。這八個卦分別為《乾》、《坤》、《頤》、《大過》、《坎》、《離》、《中孚》、《小過》。其中前6卦在《上經》,後2卦在《下經》。所以把重複的卦都算上,《易經》上、下經都是18對36個卦,合為36對72卦。贅言以上道理,無非是想說明,研究《睽卦》,絕少不了研究其綜卦《家人卦》。《家人卦》與《巽卦》都是四陽二陰,且兩卦的上卦體均為巽體,只是下卦體初、二爻相錯,是不是由於陶簋年代久遠,所刻劃的筮數模糊,考古者錯把《家人卦》的筮數誤為《巽卦》的筮數?或未可知。
三、陶簋在《無妄卦》下刻一「雨」字,這正好說明《睽卦》是由《無妄卦》變化而來。《無妄卦》變《睽卦》時,《無妄》六二爻「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遂成《睽卦》六五爻。卦變後,《睽卦》六五爻遇九四爻而形成坎體,「坎為雨」,故曰「往遇雨則吉」。在《睽卦》中,六五為「孤」,九四為「元夫」,六五遇九四,就是喪父的孤兒遇到了有仁愛之心的叔父,故九四爻辭曰「睽孤遇元夫,交孚」。「孤遇元夫」,恰好久旱的幼苗得到了時雨的滋潤,故曰「往遇雨則吉」。「孤」與「元夫」相「交孚」,之前的一切猜疑隨之煙消雲散,故爻象傳釋曰:「遇雨則吉,群疑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