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雲南省騰衝市滇灘鎮東北部姊妹山下的棋盤石傈僳族自然村,一度被譽為「山間碧玉」。它位於滇灘鎮聯族社區最東北邊陲,距滇灘集鎮15千米,距中緬國境線僅5千米,海拔2130米,國土面積13.8平方千米,屬純傈僳族村寨。
2013年棋盤石被列入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棋盤石古村落北依險峻聳峙,聞名遐邇的姊妹山;東面林波浩淼,蒼青翠碧,風光旖旎的觀音山;南面是峰形奇偉,青林垂碧,百草豐茂的螺螄山;西面是挺拔高聳,直衝霄漢的白雲大山。
清澈剔透,甘甜清洌的淡酒溝水自北向南穿過寨子潺潺流淌。淡酒溝畔屹立著一座被評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明代銀礦煉爐。棋盤石古村落境內的古集貿市場洋人街,是研考古商貿文化的重要基地和秀麗景點之一,曾書寫了騰北滇灘在古代最為輝煌的貿易歷史。
棋盤石山寬林茂,水草肥美,氣候溫潤,是發展生態養殖的理想境地。勤勞勇敢的傈僳族人充分利用優越的地利條件,發展牛羊馬豬等多種養殖,其中老品種姊妹山羊是他們傳統的養殖特色。
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不斷加大扶持力度,棋盤石村民廣泛養殖姊妹山羊,規模和數量日漸增大,經濟效益極其可觀,成了當地脫貧攻堅、發家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
棋盤石老品種姊妹山羊的養殖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相傳當地土人在棋盤石北部的姊妹山羊圈崖子集體狩獵時,發現了一群在懸崖上生息的野羊,體型較小,毛色不一,有紅色、褐色、棕色、黑色、雜花等,尤其動作特別靈活矯健,在懸崖絕壁上來去自如,如履平地。充滿智慧的獵手們便技巧設伏,把野羊盡數擒獲,牽回寨子飼養,野羊逐漸被馴化,紮根下來繁衍生息。
後來,棋盤石傈僳族的先人從怒江地區瀘水帕底河一帶遷居,經片馬、古浪、崗房等地,最後輾轉到達棋盤石,他們帶來怒江之畔圈養的山羊和本土的野羊交配,產生了一種混合型品種。
他們發現,本土自由放養的羊肉質筋道卻羶味偏濃,外來全圈養的羊,精肉少,肥肉多,肉質滑膩,肉絲粗糙。而混合血統山羊,肉質肥瘦搭配協調,肉味鮮甜細嫩而不失筋道,無羶味。這就是遠近馳名的棋盤石第一代老品種山羊,也叫姊妹山羊。
上好的水草環境育殖上好的牛羊,上好的食材成就上好的美味。自古有「山間碧玉」之稱的棋盤石,山青水秀太陽高,天然優厚的自然條件造就了林間美味——棋盤石老品種姊妹山羊的出彩流長。
棋盤石姊妹山羊的吃法有黃燜、紅燒、清燉、清蒸、回鍋、清湯、鹽焗、鹽滷、燒烤、油炸、黃煎爆炒、羊肉香腸、風味辣排、羊肉乾巴、煙燻臘羊、血焐羊肉、蘸水羊生、羊肉火鍋等幾十種,花樣繁多,精彩紛呈,層出不窮。
土包羊
土包羊,最初是傈僳族走山人研創的簡易吃法,做法工序和配方有繁有簡,視情況和條件而定,不一而同。
可採用剁碎的羊肉小塊、羊腿或全羊製作。把新鮮羊肉混合鹽巴、辣子、蒜泥、薑末、花椒、香草、香葉、辣棒香、胡椒等,用力使勁搓揉,再醃漬,醃漬的時間越長,調料越能入味。
然後用野芭蕉葉、草果葉或大粽葉、大竹葉捆裹停當,用膠泥裹糊嚴實,不留罅隙,挖一土坑,先放入一堆柴火燒起,把土坑徹底燒熱,再把土包羊放到土坑裡,土包羊上下左右堆放滿柴火開始燒烤,約2小時後,木柴全部化為灰燼,然後刨土覆蓋嚴嚴實實,不能透氣絲毫。
讓美味在泥土裡繼續醞釀,一小時後,就是土包羊美麗出土的精彩瞬間,撕開烏黑泥巴的外殼,露出焦黃的蕉葉、竹葉等,肉色白嫩,噴香撲鼻,油珠流溢又瀰漫著清幽蕉香或粽葉香、還夾帶新鮮泥土氣息的美味土包羊即刻閃亮登場,大快朵頤品嘗著醇香綿厚,滿口噴香的羊肉,再配上一竹杯包穀老燒,那走山的幸福和樂趣簡直無以言表。
因土包羊歷史悠久,做工簡潔方便,又隨性隨意,所以當之無愧名列製作羊肉美味的榜首。
黃燜山羊肉
將新鮮羊肉砍剁成小塊下鍋,先圍清水,漫沒羊肉,撒上鹽巴,蓋上鍋蓋,大火啟燜。
待水汽漸幹,羊肉已熟至七成,加入本土辣椒、花椒、胡椒、大蒜、青姜、香櫞葉、芸香草、桔子皮(陳皮)、甘草、八果等佐料,再用煉製的植物油和新鮮羊油混合翻炒,進一步激發食材的活躍性,使之激情釋放原味,待肉色金黃即是絕妙出鍋時刻。
接著,點上幾滴老抽調味,一勺白酒増香,撒上蔥花、薄荷提色,用鍋鏟迅速左右翻騰,然後趁熱趁燙拈筷品嘗,肉塊飽蘸滷汁,油星欲墜,味道鮮甜潤口,熱辣濃香,沒有絲毫腥羶的原生態舌尖美味,將徹底刷新吃貨對羊肉的舊識。
土罐清湯羊肉
土罐清湯羊肉,把羊肉連皮帶骨砍剁成塊,放入土陶罐或砂鍋,加入甘甜清洌的山泉水,放上鹽巴、薑片、大棗、枸杞、草果等佐材,文火慢燉3個小時左右,肉骨徹底分離,骨髓骨質流溢,混合肉質,湯色白似煉乳,湯麵油光粼粼,清香瀰漫,沁人心脾;湯味甜潤爽口,甘醇回味,且具開胃養顏,溫補益氣,舒筋活血等功效。
還可在羊肉中放入來自淡酒溝清泉中小白魚、冷水花等魚中極品一同烀燉,魚和羊共同締造的是一個古老而動人的「鮮」字神話。
羊肉生
棋盤石姊妹山羊因長期翻山越嶺,吃青草樹葉,喝乾淨山泉,再加上傈僳人家有一套傳承古老的養羊秘笈,由此羊肉健康無汙,肥瘦相間,肥而不膩,鮮嫩而不失勁道。
肉色鮮紅而均勻,光澤奪目;肉絲柔細而緊密,富有彈性,外表略幹,不粘稠,氣味新鮮,無其他異味。由此可直接配蘸水生食,棋盤石羊肉生風格別具。
把鮮嫩的裡脊肉切成薄如蟬翼的粉紅色薄片,搭配由小米辣、鹽巴、味粉、味極鮮、蒜泥、蔥花、薑末、花椒泥、芫荽、辣棒香(一種植物香料)等調料配製的蘸水,味道可堪一絕。
肉味軟糯爽歪歪,五味俱全。有時也採用新鮮羊肉蘸醃菜膏或芥末等時尚吃法,味道各有千秋。
羊肉藥膳
俗語云:「羊吃百樣草」,棋盤石周邊的大山包括姊妹山、觀音山、螺絲山、白雲大山等,山山不乏奇花異草,珍稀藥材。
由此,棋盤石姊妹山羊不僅可製作五彩繽紛的舌尖美味,還兼具多種療病功效。例如羊腦包川芎清燉治偏頭痛;羊腦燉天麻清腦悅目;羊腦泡酒專治頭暈耳鳴;羊胃裡放砂仁、草果、柏子仁、白果等清蒸補脾健胃,治療胃潰瘍等多種胃疾;羊血增強造血功能,有助治療貧血、虛弱、畏寒畏冷等疾病;羊骨熬湯強筋壯骨等。
棋盤石的姊妹山羊無論調製哪道美味,都是吃前令人饞涎欲滴,食慾泛濫,吃時有滋有味,精彩浪漫,吃後回味無窮,幸福滿滿,韻味悠長。
來源:保山日報(柴嘉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