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淨空:每個人、每一樁事情,都有宿世的因緣

2021-01-08 紅塵禪緣

每個人、每一樁事情,都有宿世的因緣,世間沒有偶然的事情,決定有宿世的因緣,真正是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佛家講果報有三種,第一種「現報」,凡是果報都有因、都有緣,因緣果報。因是過去生中所造的,緣是現前的,現在所遇到的機緣,把你阿賴耶識裡面這些業因又牽引出來,於是變成現前的果報。

第二種叫「生報」,生報是這一生沒有見到果報,來生,果報在來生。我們在這個世間也看到許多這一類的事情,有善報、有惡報,似乎不是這一生的因。這個人是善人、好人,但是他的果報不好,生活貧困;這個人是個惡人,發大財,大富大貴。這個我們知道,他富貴的因是前生種的,在這一生它成熟;這一生所造的罪業,來生再受果報,果報通三世。

還有一種叫「後報」,第三世以後,不定什麼時候,有的時候是隔很多世,因緣遇會的時候,果報還是會現前。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起心動念要純,心地要厚,心地厚這個人決定有後福,心地薄的人決定有兇災,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我們都要懂得。

所以發菩提心很重要。深信因果,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報,業因果報絲毫不爽。

一個人一生的際遇,古人說得好,「可遇不可求」,那是宿世的因緣。自己總算在過去生中,跟這一些善知識大德們結了善緣,這一生遇到了,得到他們的幫助,從這些地方我們就要覺悟到:能夠包容、能夠尊重、能夠謙虛、能夠信賴、能夠敬愛,自己決定得好處;這個好處,不止這一生,而是生生世。

相關焦點

  • 佛法中「因與緣」你曾了解有多少?
    佛法上對於「因」和「緣」,並不曾有過嚴格的定義。相對而言,「因」指內在的特性,「緣」指外在的「力用」。「因」指一件事物生滅的主要條件,「緣」則為輔助條件。就是說,宇宙間每一事物的生滅,必須具備某些條件。每一事物的存在,也必須與其他事物有著互相的關係和關聯。
  • 釋淨空:大地震為什麼寺廟也保不住呢?
    曾經有一些同修來問了淨空法師這樣一個問題:南投埔裡一帶,佛法鼎盛,廟宇林立,是臺灣佛教最殊勝的一個地區,為什麼那裡會發生大地震?出現這個問題大家對於佛法產生疑惑,佛法不靈。這個還是讀經太少,聞法不夠,你不了解其中的因緣果報。
  • 因果報應,絲毫不爽,生活中,每個人的出現都各有因緣
    凡事都不是無緣無故的,有欠就有還,很多人都想不開:「我為他付出了那麼多,做了那麼多事,怎麼沒有回報呢?」你這樣付出是還債。沒有得到回報,是因為你沒有真正地付出。你表面上為他付出,實際上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學佛修行,明白因果,是我們的最大財富,深信因果就會懂得付出就是還債。
  • 淨空法師答問:姻緣真的是前生註定的嗎?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姻緣,那麼姻緣真的是我們命中注定的嗎?是追求不到的?面對這個問題我想到了淨空法師是這樣回答的。淨空法師答:是!婚姻是前生註定的。觀世音菩薩有求必應,可以去祈求。但是有的時候求不應,為什麼?非禮,不如法,觀音菩薩不管你。
  • 釋淨空:為什麼要親近善知識?善知識是大因緣
    這是我們中國自古以來所說的師承,你是繼承哪一個老師的,沒有師承,閉門造車,很少有成就。又《法華經妙莊嚴王品》曰: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引用《法華經》上說的,為什麼要親近善知識?善知識是大因緣。親近善友,得到學習的機會。
  • 問起師父佛學的因緣,他孺慕情懷油然而現
    很幸運的是不只讀到師父的著作,還能有因緣親近他老人家」。即使後來師父離開精舍,師父每年都會率眾去拜年。雖然沒有皈依導師,但就是非常契機。先讀《妙雲集》才認識師父的,面對面接觸的時間也不很多!不過已經算很有機會了!因為還可以找到老人家,每年我都會帶信眾去華雨精舍嚮導師拜年!
  • 宿世因緣,母親懷他後,連葷腥都不吃了,胎裡素修行
    南嶽石頭希遷禪師,青原行思禪師之法嗣,端州高要(今廣東省肇慶市)人,俗姓陳。大概是宿世修行的緣故,母親自懷上他以後,即不喜歡葷腥;降生後,不哭不鬧,從不給保母添麻煩。希遷自幼聰慧,七八歲時就萌發了出家的念頭。他對鄉民迷信鬼神、殺生祭祀的風氣很不滿,經常「往毀叢祠,奪牛而歸。」出家後,希遷禪師即前往曹溪親近六祖,可惜的是,他還未來得及受具足戒,六祖就圓寂了。
  • 今生能入道修行,必有宿世姻緣的
    道觀裡有一位女老居士,70多歲人,身體還算硬朗,每日負責殿堂內外衛生和接待引導在殿堂的信眾問路,上香等事宜…每日早課五點半開始,女老居士從未缺過席,除非下很大雨時怕路滑,沒辦法過去大殿,給常住大眾很好的學習榜樣。有一次,我經過女老居士值守的殿堂,看見她在掃地,於是走過去看看,跟她閒聊了起來。
  • 淨空法師如此評價103歲高僧夢參老和尚:這個老法師很難得
    本煥長老、夢參老和尚、如瑞法師夢參老和尚的圓寂,再一次為眾生演說無常之法,因緣如幻,世事無常。由此因緣,精通顯密的夢參老和尚便不負弘一大師之囑託,一生弘揚地藏法門,把地藏法門廣為發揚。後來,夢參老和尚駐錫於文殊菩薩聖地五臺山,在此高樹法幢,宣講華嚴正法,發獅子吼聲,演無上妙法,德被四方,萬眾膜拜。願老和尚不舍有情,大慈大悲早返娑婆度化苦難眾生。
  • 釋淨空:這兩句就是順受,一般人做不到
    忍辱,是安忍、順受之意,就是安忍順受,如果不明道理,不了解事實真相,一般人講我們忍耐都是有限度的,這個話也沒說錯。為什麼有限度?他對於這個理論與事實都不了解,所以他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諸佛菩薩對事實真相完全通達明了,他遇到這個事情的時候完全化解掉,所以他心安,他能夠順受。
  • 淨空法師:阿彌陀佛慈悲,派一個人下來表法
    你看看,我們在《永思集》裡頭看到的,一生沒有輕視過一個人,沒有小看輕視人,一生溫和、溫柔,沒有說人的過失,沒有批評過人,一生沒有生過煩惱,沒有發過脾氣。誰能做到?性情溫柔,跟他在一起,沒有一個不生歡喜心。頭腦清楚,很靈活,反應很快,又非常勤奮,無論幹什麼事情都非常認真,盡心盡力把事情做得很圓滿,讓大家都滿意。他這個師父你說是什麼人?如果不是明心見性的人,不認識他。
  • 佛教故事:一句佛號種因緣的老人
    尊者發現,這個人於此生乃至過去百千世中,都沒有善根……尊者深深嘆了一口氣,說:「你的因緣還未具足,先回去修修福報吧!」 「其實每個人的因果業力都極為微細,只有無上正等正覺者才了解全貌。是誰說你沒有出家的因緣呢?」 這個人一聽,立刻說:「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
  • 能成為一家人,前世有5種因緣,看看你是那種
    言外之意就是說,能成為一家人,都是有宿世緣分的,不然不會聚在一起。佛教有句話講:「無緣不聚,無債不來。」《五苦章句經》云:互為父子、夫婦、兄弟、家室、知識、奴婢,前世有5種因緣,看看你是那種。第一種:怨家。何謂怨家,父子夫婦、兄弟宗親、知識奴婢、相遇爭鬥,是謂怨家。
  • 淨空法師:夢中見阿彌陀佛不一定你就往生!
    問:第二個問題,《無量壽經.三輩往生品》有「   答:我想夢中見阿彌陀佛、見觀音菩薩的人一定有,縱然不是很多,肯定是有。夢中見阿彌陀佛不一定你就往生,你夢到阿彌陀佛你就跟他走了嗎?所以夢境畢竟是個夢境。為什麼會有這種夢境?這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感應,大概是初學佛的時候,過去生中跟佛有緣,這一生剛剛接觸。
  • 淨空法師:緣生法,人需要哪四種緣?
    四緣生法是講有情眾生,植物是要兩種緣,一種就是因,因也算是緣,親因緣,那就是種子;第二個增上緣,那就是它所需要的條件。而像我們人、動物,就要四種緣,四種緣要不具足,就不可能發生。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這四種緣,這是佛法裡常講的。實在講,所緣、無間還都是屬於業力,各人業力都不一樣。所緣,阿賴耶識裡頭,這是我們現在一般人所講的意識。佛法講心理,它講阿賴耶、講末那、講意識。
  • 因果輪迴不虛,無處不是因緣!
    我們遇到的每個人,發生的每件事,皆是一種因緣。佛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具足時,我們可以順利達成諸多願望,因緣寂滅了,做很多事情都力不從心。很多人不信因果,如寫過《了凡四訓》的袁了凡先生,一位算命先生曾斷言,今生壽短無子。
  • 淨空老法師:如果能放下個人,那個人就可以墮地獄,變餓鬼、畜生,去做弘法利生的事業
    這個問題事在兩難,如果不惜犧牲個人,那就是個人可以墮地獄,可以變餓鬼、畜生,去做弘法利生的事業,禁不起外面的誘惑。這樣做的時候,眼前大眾得一點利益,你墮餓鬼也好,墮畜生也好,你有福報,為什麼?弘法利生是福。譬如畜生道裡面,現在富貴人家養的寵物,那就是這一類的人;餓鬼道裡面,你做山神、做城隍、做土地,這是福德鬼,做鬼王,有許多人供養你,落在這一道裡頭。
  • 解讀因緣了解緣分的真相
    在佛經裡面因緣分很多種,有一種說法是四緣生法,分別指: 親因緣,所緣緣,增上緣,等無間緣,世間萬物,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構成的。比如說植物界,一顆種子,這個種子本身他就蘊含著生命,能生長變化的一種能力,這叫親因緣。只是一顆種子它也不會發生變化, 如果有人把它種到土壤裡面,這個土壤就是所緣緣,種子依賴的,然後有陽光,有空氣,雨水,包括人的努力,這叫增上緣提供幫助成長的。
  • 細說佛家的「十二因緣法」,學佛人都應該牢記的內容,你做到了嗎
    昌樂法師講解《十二因緣》第一講佛陀的因緣觀,緣起的基本原理。包括我執、佛教的世界觀、人生觀、時間觀、空間觀,佛陀說法的基本原理和人間佛教的一些基本內容。所有這些都是為了講十二因緣,因緣法是釋迦摩尼佛在菩提樹下覺悟的最主要的緣由。佛陀一輩子說法的內容,不出因緣二字。
  • 20200527成德法師(蔡禮旭老師)新開示:每個人的罩門不一樣
    成德法師主講   2020/5/27  英國蘭彼得  每個人的罩門不一樣,而且修行有一個重點,從難克處克下去。像你那個一直都想著事,你面對境界就落在前面的事情印象,就像照相機一樣了,你就當下反應不了事了。所以用心要像鏡子,不能像照相機。所以你能從自己走路,前面有一塊木頭,那麼大,還是把它跨過去了,沒能夠「這木頭誰不小心踩了滑倒怎麼辦?假如又是老人呢?」你就很自然,因為你對這個境界一看,自自然然就像鏡子照了個東西,就清楚呈現。人的心假如比較清淨的時候,它也會自然起一些判斷、觀照,它就會有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