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師父的因緣算很深,看師父的著作,非常地歡喜,歡喜到覺得不講忍受不了。那時候,在忙佛學院建築工程時,記得有一天早上,才剛讀了師父的書,忽然又被召喚到佛學院。來到佛學院,就一直找師父,好像師父剛剛才親口為我說法。
所以到佛學院,會覺得師父應該在啊!師父好像才剛見過面!很幸運的是不只讀到師父的著作,還能有因緣親近他老人家」。即使後來師父離開精舍,師父每年都會率眾去拜年。雖然沒有皈依導師,但就是非常契機。先讀《妙雲集》才認識師父的,面對面接觸的時間也不很多!不過已經算很有機會了!因為還可以找到老人家,每年我都會帶信眾去華雨精舍嚮導師拜年!
大家跟師父說沒幾句話,卻都滿心歡喜,常說看到師父不跟師父頂禮,不是對不起他,而是對不起自己,導師的攝受力真的很強,不需要講什麼話,我們就如沐春風,這就是他的德行所感!能遇到師父,除了文字法緣,建築因緣也是其一。出家道場正好在法源寺,離佛學院又很近,
當時是結了「地瓜園」,師父率佛學院同學行腳到法源寺烤地瓜,正好聽說長老發心重建寺廟,一念發心,發願承擔力所能及的事務,因緣真是不可思議!跟師父結了好幾個建築緣。當時精舍的屋頂不知如何收尾,導師的弟子來找我處理」。「我們生在師父之後真的很幸福,因為在師父之前,太多佛法真是不容易搞清楚,
而且各說各的。現在根據導師的著作,爬梳出佛教發展的整個來龍去脈,不僅佛教界尊稱他為導師,可以接受導師突破傳統的思想,反而更能與學術界的研究範疇接軌呢。可惜仍然有許多傳統的佛教界,跳不出原有的窠臼,不理解導師的著作,而排斥寺院,也不在少數。在師父時代之前,甚至各說各話,誰服誰啊?而且搞不清楚佛教思想史的脈絡,對於佛教琳瑯滿目的各個宗派,南傳、北傳與藏傳等,真不知該如何抉擇。
佛法的內部歧義、複雜往往讓人卻步,或是只持個人見解、宗派見解的亦為多數。導師讀的是古典日文研究論文,北傳大藏經外,還有南傳大藏經,師父的視野是非常寬廣的,所以有能力跳脫傳統中國佛教翻譯過程的複雜,在此時代,以治學於原始佛教思想史的方法,還原到原始佛教文化,直溯佛陀的本懷,提倡大小兼暢的初期大乘佛教,菩薩道的精神。
師父這輩子讀的第一本就是初期大乘佛教,龍樹菩薩的著作《中論》,雖然當時也有不懂,可是有莫名的好感,所以說每個人起點不同啦!每個人宿世累積過來的不一樣,師父的起跑點是《中論》,很快地就將宿世的善根因緣與智慧資糧連接起來了,才能有擲地鏗鏘有聲七百多萬字的等身著作傳世。」真的是每人這輩子的起點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