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年街頭政治:宗教儀式成為革命工具

2021-01-10 騰訊網

1911年11月27日大漢四川軍政府成立之日成都皇城裡的群眾,無名的人物和人群成為了政治空間的製造者。美國人那愛德(Luther Knight,當時於四川高等學堂任教)攝。

法國年鑑學派大師布羅代爾(FernandBraudel)認為,像革命這樣的政治運動猶如海面波浪翻滾,實際上是下面看不到的潛流所決定的,這個潛流就是長期的社會變化。他啟發我們在歷史研究中注重文化和日常生活,但他卻視政治為「海面的泡沫」,雖然轟轟烈烈,卻缺乏持久的影響力。

在社會史和文化史大行其道的今天,辛亥革命的研究在西方受到冷落,便是情有可原的了。然而,如果我們從大眾文化、從下往上角度來觀察辛亥革命,可以發現許多我們過去所沒有看到的東西。辛亥革命前十年經濟、政治、教育制度、社會組織以及思想意識的變化,使得革命成為可能。不過,我們可以嘗試從大眾文化的角度切入,來重新認識這次運動,革命中的成都給我們提供了大眾文化如何成為政治工具的極好例子。街頭是城市中最重要和最經常為各階層人所使用的公共空間,任何事件發生在街頭都會造成比其他地方更為轟動的效應,當政治運動爆發時,街頭便成為一個政治舞臺,各種人物都在那裡表演。辛亥革命的導火線是保路運動,讓我們考察一下民眾是怎樣捲入這場運動的、以及他們在這個運動中的得失和感受。

誰在引導民眾?

在傳統中國社會,城市中的許多活動都是由精英為主導的各種自發團體來組織的,因此,這些精英便建立起對一般民眾的領導權,各種社會團體在地方政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世紀初,全國性的改良浪潮也衝擊到了成都,除了傳統的像慈善會、會館和行會那樣的團體之外,很多新的團體也出現了,包括商會、商事裁判所、教育會等等。隨著自治的發展,城市議事會建立,它由市民選出的議員組成。通過參與改良運動,這些精英組織在影響地方政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城市改良精英通過借閱圖書、公開演講、改良戲劇等所謂「開民智」的措施,來對民眾施加更大的政治影響。雖然他們藐視下層民眾,視「紳、商、學界」為主要依靠對象,但仍力圖通過教育和啟蒙來達到其引導下層民眾的目的。這些都為隨後到來的革命和政治動亂中,下層民眾與改良精英間所呈現的相互依賴關係埋下了伏筆。精英們在新政時期的啟蒙活動也為民眾的政治參與奠定了基礎。

過去市民對地方政治並不感興趣,或者有意識地遠離政治,但是社會的全面轉變,迫使他們不得不參與地方政治。一方面,精英試圖利用民眾力量來促進他們的政治議程,動員他們為地方權力而鬥爭,以抗衡中央政府;但另一方面,當民眾的利益受到國家權力威脅時,民眾也為爭取他們自己的政治經濟利益而鬥爭。辛亥革命以及民初的政治秩序變幻莫測,民眾不可避免地更深地捲入國家和地方政治之中。在革命和社會動蕩之中,街頭不僅為各種軍事和政治力量所佔據,並且演變成血腥的戰場。同時,街頭也被用作政治對抗的舞臺,演出了無數饒有興味、活生生的政治和社會的「戲劇」。

民眾如何成為革命的參加者?

1911年夏,當清政府宣布鐵路國有化政策後,一個聲勢浩大的保路運動在湖南、湖北、廣東以及四川爆發。任何社會的變化都會直接或間接地表現在公共空間裡,連茶館裡的顧客都不可避免地捲入到地方政治之中。韓素音在其自傳中寫道:茶館不再是一個閒聊的場所,而充滿著政治辯論和政治活動,「你知道我們成都是一個古老的城市……但在1911年5月底以後,它變為十分不安,公園和街頭的茶館充滿躁動,這個城市正醞釀著騷亂」。這個時候,茶館中「來碗茶」的吆喝不再像過去僅僅是社交或生意洽談的開端,而是「有些人甚至站著聆聽人們關於鐵路國有和借外款的辯論。然後人們悄然散去,又到另一茶館聽另一場辯論」。

如果說茶館是人們公開議政的講臺,那麼也是地方政府收集情報的場所。政府派密探到茶館偷聽人們談話,竭力發現所謂反政府的「煽動」者。如韓素音描述的:「擁擠的茶館召來了滿清的密探。在露天茶社,在爬滿藤蔓的涼亭下,在悅目的樹蔭和竹林中,都散布著邊品茶邊偷聽文人談話的密探。」在清政府倒臺以後,軍閥和地方政府仍用這一方法去尋找所謂「破壞分子」。在這一時期,公共場所的閒聊在很大的程度上被政府所幹擾。例如一項規定明令:如果發現操外省口音者在茶館談論軍務,看起來像一個「間諜」,店主應向警察密報;如果所報屬實並協助使「間諜」就擒,可得十元獎賞。

當成都市民意識到鐵路是「存亡關鍵」,而竭盡全力加入「破約保路」運動時,街頭立即成為政治鬥爭的巨大舞臺,公眾集會成為發動民眾最有效之工具。如一次四川鐵路總公司的集會,會場所在的嶽府街成為「人的河流」,估計有約五千人參加。幾位運動領袖演講路權與國家命運之關係,當會議達到高潮之時,「與會群眾多痛哭失聲,巡警道派去維持秩序的警察亦相視流淚」。保路同志會派代表向中央政府請願,在南較場舉行的大規模的送別儀式上,赴京代表發誓不達目的決不回川,此時「臺上臺下群情激憤」。在另一集會上,當一個小學生代表同學發言,建議每個學生每天向運動捐錢二文,與會者多被深深打動。一位老者上臺摟著這孩子,聲淚俱下地說:「我輩所以必爭路爭愛國者,皆為此輩小兄弟計也」,在場萬餘民眾亦失聲痛哭,甚至維持秩序的警察也表示道:「我亦四川人,我亦愛國者」。顯然,地方精英以公眾集會作為宣傳工具來喚起民眾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改良者與下層民眾首次加入同一個政治性組織———四川保路同志會,這一時期階級的鴻溝得到暫時的彌合。同志會以街道、職業、社會集團為基礎建立了許多分會,如各街分會、婦女分會、學生分會、絲幫分會、甚至乞丐分會。各店鋪則組織「一錢會」,即成員每人每天捐錢一文給保路同志會。各分會的成立如「雨後春筍」,短期內便出現在每個街道。一些行會諸如木材和絲業等也組織了行業「一錢會」,僅絲業在幾天之內便有二百餘人加入。根據地方報載,一天時間內僅回民即組織分會二十餘個。

四川保路同志會在全城發動了大規模的宣傳活動。據傳教士的觀察,當時公開演講成為「明顯的街頭一景」。《四川保路同志會報告》廣為發行,每期達一萬五千份左右。每天《報告》在公共場所一貼出,便人頭躦動,討論熱烈。此時改良精英也儘量利用街頭來發動民眾,其方法從張貼政治傳單到以大眾娛樂的方式作政治宣傳,諸如金錢板、大鼓書這樣的「下裡巴人」演唱都得以運用。這時廟宇也被用作政治目的,如同志會的演講會在三義廟、火神廟、延慶寺、文昌宮等廟宇舉行,傳統的宗教崇拜的場所轉變成了政治動員的舞臺。

下層民眾響應運動的號召進行罷市。據當事人的回憶,在罷市期間各街商店關閉,各業停工,整個城市像停了擺的鐘:「成都本是一個摩肩接踵、繁榮熱鬧的大都市,至此立刻變成靜悄悄冷清清的現象。百業停閉,交易全無。悅來戲園、可園的鑼鼓聲,各茶館的清唱聲,鼓樓街估衣鋪的叫賣聲,各飯店的喊堂聲,一概沒有了。連半邊街、走馬街織絲織綢的機聲,打金街首飾店的釘錘聲,向來是整天不停的,至是也聽不見了。還有些棚戶攤子,都把東西楝起來了。」

過去改良精英總是藐視民眾的道德和思想,然而在民眾積極參與保路運動之後,他們也被下層民眾積極投入運動、出席集會、捐錢出力的熱情所感動。一位轎夫在捐出他的血汗錢時說道:「苦力也是公民」,雖然我們可以說他們對「公民」的含義恐怕並不十分明白,但無疑這種表白說明了他們對地方政治的關注和參與。民間藝人團體也派代表到同志會表達對運動的支持。在保路分會的組織下,街民們舉著旗子在趙爾豐出行經過之處,跪在爛泥裡向其請願。這些活動都使運動領導者意識到民眾是一支可以用來達到其政治目的的強大力量。

相關焦點

  • 謁陵儀式與民國政治文化
    {3}這次謁靈儀式與會議首開了國民黨內各派利用謁靈儀式作為政爭工具、發動權力鬥爭的惡例。由於到碧雲寺謁靈成為最具象徵力量的儀式,國民黨各派都想利用它,而軍閥則嫉恨它,於是想毀滅孫中山的靈柩。1927年9月初,張宗昌到北京張作霖大帥府開會,會上大放厥詞,指稱碧雲寺是風水寶地,北伐軍屢打勝仗都是因為沾了孫中山靈柩之光,因此,應該焚燒孫中山遺體,以絕後患。張作霖表示同意。
  • 人民日報今發5學者文章 評顏色革命災難性後果
    西方國家常把「顏色革命」與「第三波民主化浪潮」聯繫在一起,看作是全球民主化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根據這個標準,只有發生以西方政治制度為理想目標的街頭抗爭運動才被稱為「顏色革命」。而發生在西方國家的街頭抗爭運動,無論有多激烈,如美國2011年發生的「佔領華爾街」運動、法國2012年發生的街頭動亂、英國2014年的「佔領民主」運動,都不會被西方國家認定為「顏色革命」。 以非暴力為主要形式。
  • 徘徊於政治與宗教之間——基督教江西黎川實驗區研究
    在政府方面,邀請教會參與鄉村建設,旨在淡化這項工作的政治韻味,讓教會不自覺地充當了國民政府的政治工具;在教會方面,雖然充分意識到政府密切合作有對政教分離原則的潛在危害,但實際運作中又過分看重教會與政府合作的重要性,因此,在政教關係的處理上不能嚴格持守政教分離的原則,偏離宗教立場,宣教工作乏善可陳,最終使黎川實驗區在政治和宗教兩方面處於尷尬的困境。
  • 鄭永年:21世紀的政治秩序危機
    在烏克蘭,因為政府暫停與歐盟籤署聯繫國協定,引發了政治危機,反對派要求現政府下臺,執政黨當然不肯。為了「妥協」,政府提出讓反對黨「權力分享」的計劃,但反對黨不接受。暴力還在進行,人們仍然不知道如何終止這場危機。不僅新興民主社會如此,西方發達民主社會也經常如此。街頭政治成為這些民主政治的共通點。
  • 地方文史|張侃:在「田野」理解地方宗教文獻的幾點體會
    遊神儀式背後體現出是屯軍群體對明代衛所制度的維護和延續。明初衛所軍人主要分為操軍和屯軍,明代軍隊的軍餉開支只要來自屯軍的糧食種植,閩南衛所在附近山區的安溪、德化、永春等地設立屯所。永樂登臨皇位之後,大力推動玄天上帝崇拜,衛所軍人以此為他們的信仰主神,這成為侯山廟的起源,同時也吸納了當地原有的土著神明信仰。出巡活動至今由侯山廟附近的村民來負責,組織形態十分嚴密。
  • 全國性宗教團體倡議:宗教活動場所升掛國旗
    據新華社7月31日報導,全國性宗教團體聯席會議第六次會議7月31日在京舉行。各全國性宗教團體和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全國協會在會上就在宗教活動場所升掛國旗發出共同倡議。 會議指出,在宗教活動場所升掛國旗,有利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強化國家意識和公民意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加自覺地把黨的命運、國家命運、自身命運緊緊連結在一起。
  • 天主教巴洛克文化,主要表現在教堂建築和宗教儀式兩個方面
    這主要表現在教堂建築和宗教儀式兩個方面。1568年,在特蘭託大公會議(1545—1563)精神的指導下,由著名的文藝復興建築師米開朗基羅(1475—1564)參與設計的耶穌會教堂在羅馬開工,1580年,這座成為全世界耶穌會教堂楷模的教堂基本竣工。巴洛克建築風格由此開端。
  • 徐以驊:美國政治和外交向何處去?一個宗教視角的觀察
    因此,拜登作為天主教徒在天主教選民中的天然優勢,在一定程度上被其在宗教保守派的關鍵議題上的自由派立場所抵消。天主教作為移民宗教,長期以來一直處在美國政治和社會生活的邊緣.雖然該教在19世紀下半葉逐步成為美國最大的教會。以約翰·甘迺迪當選美國總統作為標誌,天主教會開始登上美國政治的中心舞臺。
  • 辛亥年的八卦|《辛亥:搖晃的中國》
    1911辛亥年,武昌起義終於徹底撬動了搖晃中的清王朝,1912年的1月1日成了民國元年,清帝王朝結束了,中國2132年的帝制歷史也宣告終結,它們在辛亥這年走進了歷史。辛亥年發生的一切,更像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戲。由於這段大戲既不屬於清政府、也不屬於國民黨,更不屬於新中國,所以各方都沒有粉飾的需求,世人才得以了解更多的細節和八卦。
  • 紳士靠邊站——辛亥年湖南紳權的衰落
    不過單就辛亥年說,湖南的紳權大有衰落之勢。地方上還算好,如沈從文的父親沈宗嗣,當過軍官,在鳳凰素有名望,湘西光復,他是主事者之一,聯合鎮臺周瑞龍,發動苗漢民眾起事,自己在鳳凰城裡做內應。湘西光復後,「地方一切皆由紳士出面來維持,我爸爸便即刻成為當地要人了」。沈宗嗣省城的景況卻不大妙。
  • 信仰天主教的國家,試圖顛覆法國的統治者,為何引發了一場革命?
    曾經的天主教歷史與國家政治分不開,在歐洲的宗教都是與國家息息相關的國家,靠著宗教統治人們的思想,讓人們安心的為國家奮鬥。而宗教依附於國家,使他們生存發展的更壯大。這段歷史小編不說大家也知道吧,那麼大家知道一個宗教要顛覆國家的統治者這種事情嗎?,小編跟大家一起分享分享。新歐洲拿破崙戰爭令全歐洲陷入一片混亂。
  • 讀《宗教社會學》有感——宗教信仰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從最初崇拜信仰自然現象或圖騰的開始,人類從一種無知迷昧及依附自然神力轉向信仰人文宗教的一種遞進的現象。比如早期的洪水泛濫,令百姓流離失所,封建時代的中國人會認為這是海神憤怒對百姓的一種懲罰或報復,因此愚昧到要拿活人去獻祭以取得海神的寬恕。又如《宗教社會學》的第一章所云: 美洲印第安巫師在主持宗教舞蹈儀式時,唱錯曲子的人會被處死,以驅走惡靈或免神之憤怒。
  • 辛亥年,清王朝的劫數難逃之年
    1851年,農曆辛亥年,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9月太平軍攻佔永安。在那裡,洪秀全以「太平天囯」為國號,制定官制,分封諸王,楊秀清為東王,肖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西王以下各王都受東王節制。
  • 北大教授:顏色革命是罌粟花結出罪惡果實
    王教授看法的謬誤,不僅僅在於其輕佻的、頤指氣使的口吻和架勢,更在於對「顏色革命」的認識,同黨和人民的一貫立場和態度背道而馳。對此,有必要談談關於「顏色革命」問題的幾個基本認識。第一,「顏色革命」問題,是政治問題,不是學術問題。「顏色革命」是個引喻性詞語,不是學術上可以精準定義的概念。
  • 2018年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題庫試題(一)
    ()A.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的關係問題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係問題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係問題D.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關係問題6.事物的度是指事物的()A.量變和質變的統一B.運動和靜止的統一C.質和量的統一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統一7.實踐成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 聊聊神秘學:如何通過宗教儀式讓人更專注?
    讀佛經或者道藏,或者其他任何一個宗教典籍,都需要通過儀式感,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是凡人,只有通過一定的儀式感,我們通過外在的道具和一系列的程式動作,才能達到專注的目的。即借外物之手,達到讓自己專注的目的。比如你會看到敲木魚,焚香,禱告,抄經書等等。
  • 考研政治大綱解析配套習題同步練習1600題(7)
    B.邏輯學、哲學、道德C.法律思想、藝術、語言學D.政治思想、哲學、宗教10.勞動資料包括()A.生產資料的總和B.土地和人C.以生產工具為主的各種生產手段D.一切物質財富的總和11.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是()A.勞動者B.勞動對象C.科學技術D.管理方式12.生產關係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結成的
  • 革命後的埃及需要耐心
    在革命發生5個月之後,埃及解放廣場早已恢復了車流喧囂的樣貌。唯一不同的是,曾經樹立在城市街道旁的穆巴拉克大頭像,早已被拆毀了。想要尋找革命在這裡留下的痕跡並不難。這座城市如今每一道縫隙裡都塗上了國旗的顏色牆上到處是由國旗演繹出的各種塗鴉,路邊截斷的樹樁被塗上紅白黑的國旗色,商店的玻璃門上貼著國旗貼紙,年輕人胳膊上帶著國旗色的護腕。在過去,埃及人是沒有這麼喜歡國旗的。
  • 宗教與帝國改革並行,卻避免不了分裂——神聖羅馬帝國的夢與現實
    宗教改革從屬於神聖羅馬帝國政治改革,內在邏輯不應忽視如今在我們談及1555年的奧格斯堡宗教合約的時候,我們更多把它作為一種宗教改革的結果去看待的。但實際上這是帝國改革的一部分,只是宗教改革對後世的影響太大,所以人們普遍認為宗教改革與神聖羅馬帝國的政治改革沒有什麼關聯,甚至刻意忽視了他們之間的聯繫。但實際上兩者是緊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