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大將魏延真有反叛?恐怕又是敗者為寇,被抹了一道白鼻梁吧

2021-01-09 劇透歷史

談起三國時期蜀漢大將魏延,在大眾心中的印象經歷了多次變化。一開始,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人們普遍認為魏延天生反骨,諸葛亮遺計誅魏延,大快人心。

而近年來隨著大家對歷史的了解加深,明白了魏延並無反心,其被殺更多是因為與楊儀爭權。甚至有人為魏延翻案,說什麼魏延不死蜀漢不亡。

對此,我個人的觀點是,魏延雖無反心,但他死的一點都不冤!魏延不會投降曹魏,但為了蜀漢的大局,殺他是絕對正確的!

魏延這個人,對蜀漢政權是有感情的。《三國演義》中為了表現魏延反覆無常,讓他在關羽打長沙時作為長沙太守韓玄的部將登場,殺了韓玄獻長沙城與劉備。其行為和黃忠忠義兩全形成鮮明對比,諸葛亮因此就想殺了這個小人。

而歷史上並沒有這樣的事。正史中魏延與關羽戰長沙沒什麼關係。他投奔劉備的具體時間不明,只知道入蜀奪益州時魏延有參與。更關鍵的是,當劉備成功擊退曹操大軍,自立為漢中王后,將漢中太守的重任交給了他。

要知道,當時蜀漢上下都認為此職位非戰功赫赫又與劉備親如兄弟的張飛不能勝任。這樣的破格提拔,說明魏延的軍事才能與忠誠程度都讓劉備對其非常認可。

劉備死後諸葛亮主政,也並沒有任何對魏延不滿的表現。準備北伐時,給魏延的第一個重要職務就是丞相司馬。這是直屬於諸葛亮的佐官,說明諸葛亮也將其視為親信。

而魏延也沒有辜負信任,在五次北伐和抵抗曹真伐蜀時屢建奇功,官拜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獲封南鄭侯。魏延和車騎將軍劉琰不和,諸葛亮還為魏延責備劉琰,劉因此向魏延寫信致歉。這樣的待遇,幾人可以獲得?

歷史記載諸葛亮與魏延的唯一一次分歧,就是子午谷奇謀。當時魏延建議自己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小路直取長安,諸葛亮認為此計太險,不予採納。這也是對事不對人,不說明二人有什麼矛盾。

自己官高爵顯,上司無比信任,這種情況下魏延又怎麼會想到反叛呢?所以,如果有人說魏延料到自己會被冤殺,那真的莫名其妙了。而即使是在諸葛亮死後,魏延也料不到自己會身首異處。

魏延的慘劇源於自己和楊儀的紛爭。

當時丞相參軍楊儀也是諸葛亮的親信,與魏延誰也不服誰,勢成水火。諸葛亮在時尚可調解,一旦諸葛丞相撒手人寰,矛盾一觸即發。

第五次北伐途中,諸葛亮病故。臨終之前交代楊儀、費禕、姜維等人退兵,並讓魏延斷後。或許知道魏延桀驁不馴,諸葛亮表示如果魏延不聽令,也不需要管他,自然撤軍就行。可見即使魏延不聽命,諸葛亮也沒準備殺他。

但是,等到諸葛亮真去世了,局面就不似他想像那樣了。

魏延覺得自己有能力打贏這場戰爭,不能因一人廢大業,於是堅決反對撤軍。他趕在楊儀大軍之前阻斷歸路,雙方還都向後主劉禪上書控訴對方反叛,最終發生了火併。

楊儀方因為有諸葛亮遺命在,所以魏延方的將士一鬨而散,魏延只能與兒子及少數親信逃往漢中。馬岱追上殘兵,將其斬殺。

根據《三國志》的描寫,魏延本意不是反叛投魏,僅僅是為了殺楊儀。而《魏略》則是另一套說法,認為是楊儀誣告魏延謀反,先攻擊魏延,魏延並未與之交戰,只是一味逃走,最後慘遭橫死。二者統一的觀點就是,魏延沒有反叛之心。

所以我們可以判斷,對蜀漢,魏延還是忠心的,從來沒想過反叛。他一直堅信自己是正確的,而楊儀才是卑鄙小人,壞國家大事。

從這個角度來說,無論最後魏延是戰還是逃,他都是本著為國除奸或者保存實力再取中原的「好心」,在做最後的努力。因此,魏延想不到自己會被冤殺這種事,當然不可能投降曹魏了!

但是,為什麼說魏延死得不冤呢?因為他毫無大局觀!

北伐的主帥是諸葛亮,現在主帥病故,退兵難道不是唯一選擇嗎?諸葛亮在時尚且不能成功,何況現在主帥已故,軍心渙散。這個時候還想著去打仗,說什麼不能為一人廢大業,豈不是異想天開?

且不說已經有諸葛亮的遺命在,就算沒有或者魏延不認可那是諸葛亮的真實意思,楊儀、費禕、姜維、王平、馬岱等一眾高級將領全都決定退兵,這就說明是大家的主流意見。在這時候,就算你魏延有不同意見,從大局出發也應該擱置爭議,回朝再說。

甚至在魏延楊儀互告謀反時,朝中重臣蔣琬、董允也站在楊儀這邊,這就很說明問題了。直接帶兵攻打自己的同僚,這種行為就算沒有反叛之心,實際也與反叛無異!

就算事實是《魏略》說的那樣,魏延沒有攻擊楊儀,而是楊儀惡人先告狀,那也是魏延沒有及時歸隊導致的,同樣可以視為反叛。

並且,楊儀要誣告魏延容易,獲得其他一眾文武官員的支持卻難。能讓大家一起「誣告」你,說明你在軍隊內部是個多麼不安定的因素。

故而說魏延死得一點都不冤。在諸葛亮病逝,軍中群龍無首的關鍵時刻,有人禍亂軍心,那唯一的做法就是除掉。魏延怨不得別人!

相關焦點

  • 蜀漢大將魏延真的「天生反骨」死於造反?魏延真正的死因令人遺憾
    關於蜀國大將魏延的死,熟讀《三國演義》的人應該都知道。諸葛亮臨死前告訴姜維:魏延天生反骨,我死後魏延必反。於是留下遺計,殺死了反叛的魏延。可歷史上,魏延真是死於造反麼?
  • 魏延並非諸葛亮所說的反骨之人,他是忠心於蜀漢劉備的武將
    很多人將其定義為一個反叛之人,筆者認為有一些片面的成分,接下來我們就對魏延展開一番討論。魏延一開始是在荊州劉表的身邊當一名小小的武將,但是劉表卻從來沒有重用過魏延。當時魏延覺得劉表對於天下沒有任何的嚮往,於是就果斷的選擇離開他了。還有就是當年漢獻帝被曹操給籠絡在自己的身邊。魏延就曾經勸過劉表要發兵去支援漢獻帝,但是劉表一直的為之不所動。
  • 魏延之死真是「腦有反骨」?諸葛亮為何一定要除掉他,有何私心?
    提起《三國演義》中最為熟知的人,莫過於被後世譽為「多智近於妖」的諸葛亮,然而,諸葛亮身上卻也有抹不去的汙點,比如劉備死後六出祁山寸功未建、識人不明導致街亭失守、設計殺魏延致使蜀中無大將……其中,最為人所爭議的莫過於諸葛亮判斷「魏延腦有反骨,必反」而留錦囊妙計殺之。那麼,魏延被殺時反了嗎?
  • 魏延死於被謀反,這一切從他加入蜀漢集團那天起就已註定
    魏延沒有死在槍林箭雨的戰場上,卻亡在了戰友背後揮起的刀下,可悲!可嘆!!魏延的悲慘命運,從他結識諸葛亮那刻起就拉開了帷幕,諸葛亮的用人邏輯決定了魏延的人生結局。魏延是謀反還是"被謀反"?真冤!……"朝中眾人在諸葛亮長期的影響之下,還沒有核實真實情況是怎麼回事,魏延就已經被扣上謀反的大帽子"被謀反"了。估計魏延即便能僥倖回到朝中面聖,也會因種種理而被絞殺,哪個朝廷能也容不下一個叛賊!可是真實情況又是如何呢?諸葛亮死前給楊儀這個不見其功的普通幕僚委以統軍重任,而視蜀國的徵西大將軍魏延為"潛在"反叛對象,並安排好圈套等著魏延往裡跳。
  • 小說中諸葛亮看出了魏延的反骨,反骨到底是什麼,魏延真有反骨嗎
    劉備不明就裡,而諸葛亮卻振振有詞地回答道: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故而斬之,以絕禍根。後來魏延雖然成為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絕對主力,但由於在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真反了,而馬岱則受諸葛亮遺命在陣前斬殺了魏延。所以,隨著《三國演義》的長盛不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料事如神與魏延可憐的反骨一起,成為人們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印象。
  • 諸葛亮殺魏延?並非魏延有反骨,這才是歷史真相!
    魏延是《三國演義》中一位十分悲情的人物,縱觀魏延的一生,屢立戰功,官至漢中太守,鎮北將軍。在當時張飛、馬超等當時名將尚在的情況下劉備卻最終選擇了魏延鎮守漢中門戶,可見軍事才能出類拔萃,其在任期間建立的漢中防線也成為蜀漢一道堅不可摧的堅實屏障。
  •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為何要殺魏延?與腦後有反骨無關
    原來諸葛亮早就在臨終前授予馬岱密計,就是為了斬殺魏延。要知道魏延在出場的時候,形象十分正面,當時劉備派關羽進攻長沙,當時長沙太守韓玄命黃忠迎戰,黃忠與關羽惺惺相惜,兩人交手時都手下留情,然而韓玄卻認為黃忠有通敵之嫌,於是決定處死黃忠,此時魏延正在長沙,他聽聞劉備的軍隊就在城外,於是他斬殺韓玄,救出黃忠,獻上長沙,投降了劉備。
  • 魏延為什麼會反?看看他身邊的同事就知道了,司馬昭:不反才怪!
    魏延真有實力鎮守漢中?這個是眾多蜀漢文武的共同問題,同時也是劉備的疑問,不過當時魏延就表明態度,稱道:「如果曹操帶10萬精兵來犯,我直接侵吞了他!」有了這樣的底氣,劉備絲毫沒有猶豫,立馬將漢中交給魏延來守。 那麼魏延在任期間是如何保證漢中的安全的呢?他採用了一個戰略,叫「錯守諸圍」,這個戰略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名將魏延為何被污衊腦後有反骨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本來就是蜀漢的官員,後來司馬昭滅蜀漢,又到了曹魏做官,司馬炎奪得天下之後就做了晉朝的官。對蜀漢真實的歷史更加了解。不過這段也僅僅證明魏延出現的時間,並不能代表魏延無反骨。又據《三國志》記載: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徵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
  • 為何諸葛亮給魏延穿小鞋?還說魏延天生反骨
    蜀國內部矛盾在諸葛亮死後魏延被馬岱斬殺也能看出一二,而在陝西石馬鄉魏延就長眠於此。當地老者每每向外人介紹魏延墓時,都會提及幾十年前墓前立著的兩個石馬和一個文生。墓碑上簡明扼要——漢將馬岱斬魏延於此」。很多人提及魏延都會嘲諷「天生反骨」,此乃無法證實的笑言。歷史不可追憶,是否「反叛」不可定論,但村中老者對石馬與書生的介紹卻頗有意味。
  • 諸葛亮說魏延有反骨,魏延卻堅決不投靠曹操,因為做人要有原則
    關於這一個問題,我覺得三國時期的魏延就想得很透徹。魏延原本是蜀漢大將,立下赫赫戰功,可是劉備死後,似乎魏延並不得志,因為諸葛亮並沒有那麼信任他,還說他有反骨。這話雖然難聽,可魏延一直堅持自己原則,從來沒有放棄過,始終不投靠曹操。有人會覺得好奇,為何魏延得不到諸葛亮信任,還不願意投靠曹操呢?
  • 魏延腦後有反骨?這一說法有無科學依據?
    在《三國志》中,魏延的傳不足千字,未記其生年和相貌,只知他帶部曲(私兵)隨劉備入蜀,屢立戰功。劉備自立為漢中王時,治所遷往成都,準備在漢川留一名大將鎮守,大家都認為肯定是張飛,張飛自己也這麼看。沒想到,劉備竟任魏延為漢中太守。
  • 諸葛亮「說」魏延有反骨,以貌取人真是古代用人的一條硬指標?
    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玄德曰:「若斬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軍師恕之。」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饒汝性命。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若生異心,我好歹取汝首級。」魏延諾諾連聲而退。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對這段描寫不會感到陌生。魏延後來果然造反,印證了諸葛亮的先見之明。可在蜀漢集團,論叛變,魏延排不上號。
  • 此人蜀漢佔夢高手,解析了魏延、蔣琬等三人的夢,一個比一個準
    三國時期出了很多的圖讖學家,在蜀漢便有周群,張裕等人,比較驚奇的是,蜀國還有一位專門解析夢的高手,可戲稱為蜀漢官方佔夢者,此人便是趙直。張裕在陳壽著的《三國志》中並沒有趙直的傳記,顯然他並不那麼重要吧,不過他佔夢的事跡均記載在別人的傳記中。
  • 諸葛亮天天說魏延有反骨,反骨到底是啥樣的?快看看你有沒有!
    在三國中期,劉備入川蜀之後,關羽、張飛、黃忠接連陣亡,馬超不久也病死,五虎大將只剩下趙雲一人。到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後,趙雲又在家中病死,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魏延一直是蜀漢獨當一面的大將,並成為諸葛亮的得力助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 諸葛亮要殺魏延真是因為他腦後生反骨嗎?原因沒有那麼簡單
    諸葛亮要殺魏延真是因為他腦後生反骨嗎?原因沒有那麼簡單大家都知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雖然呈現出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但國家與國家之間,始終存在著力量上的差距,而蜀漢,就其綜合實力而言,在三個國家當中,明顯不佔優勢,甚至可以毫不客氣地說, 蜀漢是三個國家當中力量最為薄弱的國家。
  • 魏延沒有逃脫被殺的命運,是因為他長有「反骨」嗎?
    魏延沒有逃脫被殺的命運,是因為他長有「反骨」嗎?是蜀漢時期的大將,立了很多戰功,後來當了蜀國的鎮遠將軍。這樣一個英雄為什麼到最後還是被殺了呢?是是因為他長有「反骨」嗎?魏延劇照古時候流行看面相來判斷一個人,很多帝王將相在還沒有發達的時候,常常都會被人說有富貴之相。而魏延卻不一樣他在荊州投靠劉備的時候,諸葛亮居然指著他的後腦勺說他長有反骨,還差點就殺了他。
  • 魏延:千古一冤「腦後有反骨」,三國軍事奇才的悲哀
    說句題外話,咱將心比心,一個心懷大志、有勇有謀的普通百姓想要高升,那麼他一定需要一個明主來提拔。蔡瑁、韓玄明顯都不是明主,自古就有「良臣擇主而事」,那麼魏延此舉算是「棄暗投明」吧?一個為了大志「跳槽」的人定比為了金錢利益「跳槽」的人強得多。
  • 諸葛亮為何一直瞧不上魏延?魏延真的有反骨?其實諸葛亮對他很好
    但是諸葛亮來到漢中,卻實實在在是奪走了魏延的軍權,意思很明確,給你一個涼州刺史的差事,反正涼州還沒打下來,你就賣力去打下你的地盤來。這麼來說,諸葛亮對魏延不是很好啊?其實不然,再看另外一個職務,那就是丞相司馬。這個職務就不一般了,當時蜀漢大權不在皇帝手裡,而在丞相諸葛亮手裡。跟著皇帝劉禪混,未必能混出個名堂來,可是跟著諸葛亮混,在蜀漢一定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 演義中說魏延腦後有反骨,那麼歷史上真實的魏延又是如何呢?
    演義是小說家言,真實的魏延一直忠於蜀漢,從無反意。 魏延此人,狂就一個字,從沒怕過誰。就算曹操的五子良將擋在身前,他也不會皺一下眉,只會提著兵器衝上去,幹不幹得過另說,反正沒個怕字。 劉備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善於識人,魏延就是被他發掘重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