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三國時期蜀漢大將魏延,在大眾心中的印象經歷了多次變化。一開始,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人們普遍認為魏延天生反骨,諸葛亮遺計誅魏延,大快人心。
而近年來隨著大家對歷史的了解加深,明白了魏延並無反心,其被殺更多是因為與楊儀爭權。甚至有人為魏延翻案,說什麼魏延不死蜀漢不亡。
對此,我個人的觀點是,魏延雖無反心,但他死的一點都不冤!魏延不會投降曹魏,但為了蜀漢的大局,殺他是絕對正確的!
魏延這個人,對蜀漢政權是有感情的。《三國演義》中為了表現魏延反覆無常,讓他在關羽打長沙時作為長沙太守韓玄的部將登場,殺了韓玄獻長沙城與劉備。其行為和黃忠忠義兩全形成鮮明對比,諸葛亮因此就想殺了這個小人。
而歷史上並沒有這樣的事。正史中魏延與關羽戰長沙沒什麼關係。他投奔劉備的具體時間不明,只知道入蜀奪益州時魏延有參與。更關鍵的是,當劉備成功擊退曹操大軍,自立為漢中王后,將漢中太守的重任交給了他。
要知道,當時蜀漢上下都認為此職位非戰功赫赫又與劉備親如兄弟的張飛不能勝任。這樣的破格提拔,說明魏延的軍事才能與忠誠程度都讓劉備對其非常認可。
劉備死後諸葛亮主政,也並沒有任何對魏延不滿的表現。準備北伐時,給魏延的第一個重要職務就是丞相司馬。這是直屬於諸葛亮的佐官,說明諸葛亮也將其視為親信。
而魏延也沒有辜負信任,在五次北伐和抵抗曹真伐蜀時屢建奇功,官拜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獲封南鄭侯。魏延和車騎將軍劉琰不和,諸葛亮還為魏延責備劉琰,劉因此向魏延寫信致歉。這樣的待遇,幾人可以獲得?
歷史記載諸葛亮與魏延的唯一一次分歧,就是子午谷奇謀。當時魏延建議自己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小路直取長安,諸葛亮認為此計太險,不予採納。這也是對事不對人,不說明二人有什麼矛盾。
自己官高爵顯,上司無比信任,這種情況下魏延又怎麼會想到反叛呢?所以,如果有人說魏延料到自己會被冤殺,那真的莫名其妙了。而即使是在諸葛亮死後,魏延也料不到自己會身首異處。
魏延的慘劇源於自己和楊儀的紛爭。
當時丞相參軍楊儀也是諸葛亮的親信,與魏延誰也不服誰,勢成水火。諸葛亮在時尚可調解,一旦諸葛丞相撒手人寰,矛盾一觸即發。
第五次北伐途中,諸葛亮病故。臨終之前交代楊儀、費禕、姜維等人退兵,並讓魏延斷後。或許知道魏延桀驁不馴,諸葛亮表示如果魏延不聽令,也不需要管他,自然撤軍就行。可見即使魏延不聽命,諸葛亮也沒準備殺他。
但是,等到諸葛亮真去世了,局面就不似他想像那樣了。
魏延覺得自己有能力打贏這場戰爭,不能因一人廢大業,於是堅決反對撤軍。他趕在楊儀大軍之前阻斷歸路,雙方還都向後主劉禪上書控訴對方反叛,最終發生了火併。
楊儀方因為有諸葛亮遺命在,所以魏延方的將士一鬨而散,魏延只能與兒子及少數親信逃往漢中。馬岱追上殘兵,將其斬殺。
根據《三國志》的描寫,魏延本意不是反叛投魏,僅僅是為了殺楊儀。而《魏略》則是另一套說法,認為是楊儀誣告魏延謀反,先攻擊魏延,魏延並未與之交戰,只是一味逃走,最後慘遭橫死。二者統一的觀點就是,魏延沒有反叛之心。
所以我們可以判斷,對蜀漢,魏延還是忠心的,從來沒想過反叛。他一直堅信自己是正確的,而楊儀才是卑鄙小人,壞國家大事。
從這個角度來說,無論最後魏延是戰還是逃,他都是本著為國除奸或者保存實力再取中原的「好心」,在做最後的努力。因此,魏延想不到自己會被冤殺這種事,當然不可能投降曹魏了!
但是,為什麼說魏延死得不冤呢?因為他毫無大局觀!
北伐的主帥是諸葛亮,現在主帥病故,退兵難道不是唯一選擇嗎?諸葛亮在時尚且不能成功,何況現在主帥已故,軍心渙散。這個時候還想著去打仗,說什麼不能為一人廢大業,豈不是異想天開?
且不說已經有諸葛亮的遺命在,就算沒有或者魏延不認可那是諸葛亮的真實意思,楊儀、費禕、姜維、王平、馬岱等一眾高級將領全都決定退兵,這就說明是大家的主流意見。在這時候,就算你魏延有不同意見,從大局出發也應該擱置爭議,回朝再說。
甚至在魏延楊儀互告謀反時,朝中重臣蔣琬、董允也站在楊儀這邊,這就很說明問題了。直接帶兵攻打自己的同僚,這種行為就算沒有反叛之心,實際也與反叛無異!
就算事實是《魏略》說的那樣,魏延沒有攻擊楊儀,而是楊儀惡人先告狀,那也是魏延沒有及時歸隊導致的,同樣可以視為反叛。
並且,楊儀要誣告魏延容易,獲得其他一眾文武官員的支持卻難。能讓大家一起「誣告」你,說明你在軍隊內部是個多麼不安定的因素。
故而說魏延死得一點都不冤。在諸葛亮病逝,軍中群龍無首的關鍵時刻,有人禍亂軍心,那唯一的做法就是除掉。魏延怨不得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