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人們總是憧憬著過上小康生活,那時候人們對小康生活的理解就是有自行車,手錶,以及縫紉機,這也是人們常說的老三樣,如果誰家結婚的時候,能有這三樣東西,那就是人們嚮往的小康生活。後來到了80年代,人們對老三樣又有了新的定義,那就是冰箱,彩電和洗衣機,如今人們對小康生活的理解可就不同了,雖然還是三樣,但已經變成了房子,車子和票子了。
到底什麼才是小康生活呢?其實每個年代的人對小康生活的理解都不同,或許這就是人們對生活的一種嚮往吧。記得趙本山和宋丹丹有一個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在小品中還描述了兩人當年結婚時的場景,沒有禮物也沒有彩禮,唯一的家用電器只有一把手電筒,但兩人也風風雨雨過了那麼多年。然而如今最艱難的家庭,也不會只有一個手電筒,不過能白頭偕老卻不多了。
如果對於一個經歷過60年代自然災害的老人來說,或許小康生活就是每天能吃上白面饅頭吧?曾經在村裡有一位老人,大家都喜歡叫他老李頭,他是一個非常健談的老人,經常和一幫老人坐在太陽下談天說地,村裡很多小孩也喜歡圍著他,聽他講從前的故事。記得有一次老李頭就說起了當年自然災害的情景,至今讓人心有餘悸。
只見老李頭慢慢的點了一鍋旱菸,略有所思的說:我出生在1947年,那時候四處都在打仗,我的老家在河南澠池一個小山村裡面,那時候家裡還有兩個哥哥,記得在我十來歲的時候,家裡已經生活不下去了,不僅沒有糧食,連一點金屬東西都沒有,因為所有的鐵製品都早已上交公社,煉成了鐵塊,就連切面刀全村也只有三把,還是每家輪著用。
那時候村民都很餓,於是就跑到山上扒一些樹皮吃,樹葉子早已被吃光了,即便是這樣,也不是每天都能吃到樹皮,有時候為了爭奪一段樹皮,村民們幾乎以命相搏,後來連樹皮都沒有了,因為不是什麼樹都能吃的。無奈之下,人們就發現一種叫「觀音土」的東西也可以吃,就是一種土,但是不能多吃,因為這種土吃下去之後根本不會消化,堵在肚子裡出不來,有不少人還因此被撐死了,我的父親和大哥就是因此才去世的,後來這個村裡的人大部分都餓死了。
老李頭說:別看只有五顆豆子,也救了我們兄弟的命,如果只喝水肯定會餓死,但水裡面只要有一點糧食,就不會餓死,煮過多次之後,那幾顆豆子實在穿不住了,然後母親就讓我和哥哥一人吃了兩顆,她自己吃了一顆,之後就帶著我們往深山裡走,畢竟山裡面還能找到點吃的,很多天以後,母子三人就來到這個村,那時候這個村還是比較富裕的,畢竟有一個小河,有些好的家庭甚至還有一點地瓜什麼的。
於是母親就決定在這個村落腳,一家三口就在河邊搭起了一個小棚子開始生活,不久後母親就嫁給了村裡一個光棍,雖然他家也很窮,但這裡的大山上也能找到些吃的,不至於挨餓,從此我就成了這個村的人,後來還娶了鄰村一個姑娘,結婚的時候還是生產隊,大家都是一樣的窮,因此也沒有什麼材料,不過人家姑娘還送了我一雙鞋墊,這也讓村裡人羨慕壞了,可惜自己的鞋子破舊,一直都沒捨得用,至今都在箱子底壓著呢。
老李頭說:雖然如今人們生活好了,但他每年都會在家存放一些糧食以防萬一,說你們年輕人不懂,在要緊的時候,只要糧食才能救命,其它一切都沒用。當然老人這種做法也能理解,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懂得珍惜。據說從1959年之後的那三年,就有三千萬人被活活餓死。不過老李頭說,這就是天意,過了那三年之後,地裡突然就自己長出了小麥,很多人欣喜若狂,直接用麥粒煮著吃,結果又有不少人撐死了。
結語:
如果說那時候人們最大的願望是什麼?那就是能吃上飯不被餓死,或許對於現在人來說,這只是個故事,但確實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相信很多老人都還記憶猶新,這也是很多老人都喜歡憶苦思甜,如果從來沒有嘗過苦,又怎麼會知道甜是什麼滋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