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年輕女子的節日人倫
聚合家庭情感,強化家庭血緣倫理意識是中國傳統節日的要素之一,端午節自不例外。因為節日屬性的差異,在體現家庭人倫的方式上,端午也有自己的特色。除了祭祀祖先等傳統節日習見內容外,端午節還特別重視未成年的女性。蕭放認為,對年輕女性的關懷是端午節日人倫的重要表現。
明代北京的端午期間,家家妍飾小閨女,簪以石榴花,稱為「女兒節」。明人沈榜《宛署雜記》記載:「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躲端午」的習俗也與年輕女子有關。「躲端午」是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此習俗似在宋代已形成。陸遊《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鼉鼓龍船共賽神。」《嘉靖隆慶志》亦記:「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有《灤州志》云:「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直到近代,在江蘇、湖北、陝西一些地方,新嫁女在端午節也要回娘家省親,她們帶著幼兒回娘家。
蕭放表示:東亞其他國家的端午也有類似習俗。日本鹿兒島在五月五日這天,母親背著不到一歲的小女孩在外面跳圓圈舞,稱為「幼女祭」。朝鮮稱五月五日為「女兒節」,出嫁的女兒都回娘家,男女兒童用菖蒲湯洗臉,臉上塗胭脂,削菖蒲根作簪,「遍插頭髻以避瘟」朝鮮小兒的這種打扮,稱作「端午粧」。由此可知,端午作為女性節日,特別是小兒的避忌日,是整個東亞地區的通俗。
喚醒更多的端午記憶
端午還在繼續。
從起源和習俗來看,端午有其獨特的文化空間和藝術形式,所包含的禮俗和視覺元素也非常豐富。這些正是端午千年傳承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傳統節日是在數千年的文明傳承中形成的時間生活傳統,它不僅是一個時間段落標誌,在節日之上,人們賦予了豐富的文化意義,節日表達著中國人的情感與信仰。它與中國人的精神聯繫緊密而強烈。」蕭放認為,避瘟保健與追念先賢的節俗傳統,是端午節的精神核心,也是端午節歷久彌新的內在動力。
然而,眼下隨著商業化的泛濫、西方文化的侵蝕,加上對民俗文化的忽視,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元素卻難以得到充分的闡釋。一些人對「洋節」追捧有加,卻對民族節日不感興趣。
2008年,端午節被定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意味著中華民族對傳統文化的回歸和傳承。那麼當下,我們要過怎樣的端午節呢?
「我們需要既傳統又現代的端午節。」蕭放表示,傳統是我們民族的重要時間記憶,它是保障民族綿延的文化資源與前進動力。同時,當代社會的變化又給民族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課題。「要重視當下民眾的精神與社會生活需要,只有將當代人們的情感、欲求融進當代傳統節日之中,傳統節日才能重新回到我們的生活之中。」
如何讓端午節煥發活力,不是簡單的吃吃粽子,或者放假了事。端午節應該和相關的民俗聯繫起來,舉行豐富的群體活動,將傳統與現代對接,搭建吸引大眾的平臺,喚醒更多人關注端午節的「文化記憶」。蕭放說,要做到這些,需要對傳統與現代的透徹了解,也需要大智慧。(記者 賴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