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新研究:家裡再小也要為孩子準備一張地圖,對大腦有幫助

2021-01-10 貝貝豆育兒課堂

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能養出一個聰明寶寶,可是這一點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並不容易。很難有父母能夠說清楚,到底怎麼才能提高孩子的智力。

相關專家在經過長期的調查統計後發現,孩子的大腦發育其實有十年的發育窗口期,他們將其稱之為「黃金時期」(Golden Age)。0~10歲的寶寶接觸到的事物,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的大腦發育。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抓住影響寶寶大腦發育的小細節,在潛移默化中對寶寶的大腦發育產生相應的影響。

美國大學新研究:地圖對孩子大腦發育的重要性,被許多家長忽視了

影響孩子大腦發育的因素到底是什麼?閱讀?遊戲?還是昂貴的早教訓練?

美國一所大學的最新研究或許能為父母提供一個全新的角度。

美國的埃默裡大學在對部分嬰兒和兒童進行長期的追蹤觀察後發現,那些大腦發育良好的孩子往往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靜態圖片和靜態鏡像的敏感性更強。

研究人員隨即指出:對靜態圖片和靜態鏡像敏感性更強的孩子,會更有機會「獲得」外部刺激。

研究人員解釋說,孩子從出生開始,大腦神經元就已經開始工作了,無數的電信號通過神經元之間的突觸,從前額葉傳到中間的內側顳葉,不斷刺激大腦皮層的二次發育,帶來智商的後天提升。

一般來說,對靜態圖片越感興趣的孩子,在空間創造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上往往會更有優勢。

基於這個結論,地圖因為其所具有的獨特性,被更多人注意到它的新價值。

許多人認為,地圖所具有的靜態圖片特性和承載的地理知識,對孩子的抽象思維訓練和知識的拓展有著很強的幫助作用。

可惜的是,地圖的價值被許多家長忽視了。

地圖,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會產生多元的影響

1)幫助孩子空間想像力的發展

你還在為孩子的數學成績差發愁嗎?可能是你需要給孩子買一幅地圖了。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Nora S. Newcomb博士認為,孩子常看地圖會幫助他們的空間想像力的發展。空間感和孩子的數學能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空間感強的孩子,數學能力一般不會差。

2)促進孩子的空間感

相比較於其他的靜態圖片,地圖具有獨一無二的優勢:空間感。

讓孩子看地圖並不是將地圖當成一個完整的大圖片來看,而是要讓孩子看地圖中的一個點或者一個區域,然後通過和自己位置的比較,讓孩子建立前、後、左、右以及上下的概念。

3)成為孩子深入學習的契機

孩子看地圖不光只是盯著看圖片,而是會產生許多的好奇:

為什麼這兩個地方的氣候會不一樣?這個地方離我們有多遠?這個地方是什麼樣子的?

這些問題都是孩子深入了解社會的一次契機。父母可以告訴孩子這個地方的風土人情以及歷史發展情況。在了解的過程中,孩子會獲得歷史、文學等不同的知識,為自己將來的學習奠定基礎。

父母應該怎麼為孩子選一幅適合他們使用的地圖?

父母需要注意的是,地圖的形式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孩子的年齡、性格、認知發育水平以及孩子的愛好,都會成為影響父母做出選擇的因素。

就像是你不能要求一個不到四歲的小女孩掌握世界地圖一樣,父母給孩子選擇地圖同樣需要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下面將介紹一款適合不同孩子的地圖。

★《兒童地理知識啟蒙繪本》

這本書針對的群體是不到四歲,而且專注力較高的寶寶。這套書選擇了適合孩子年齡和認識水平的繪本形式,通過對中國、世界、宇宙這三個維度的地圖設計,讓寶寶初步愛上地圖。

這套繪本優點在於,不只是一份簡單的地圖,更是各地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的百科全書,父母可以帶孩子足不出戶地了解世界,了解地圖上的地理知識,做到學以致用。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家裡有三個地方亂,預示孩子大腦發育好,家長要控制住自己
    剛剛收拾好的屋子,就讓孩子造得不像樣子。客廳有時還能倖免孩子的房間,可臥室就是一個重災區。但事實很有可能讓你一個頭兩個大。家裡有些地方越亂,則可以反映出孩子的腦發育就越好。哈佛大學對此做出過相關研究,研究發現,幼兒時期的孩子接觸更多刺激,對大腦開發和智力提升就更有益,尤其是6歲前的孩子,大腦未發育完全,受到的影響更明顯。
  • 路痴的大腦跟常人有什麼不同?
    路痴的大腦跟常人有什麼不同? 最近,微博上又開始拿路痴們開涮了:路痴都是天生的,放棄治療吧因為美國密西根大學的一項研究稱,人對於長相和地點的記憶受遺傳基因的影響較大,路痴很大程度上是遺傳的。 不過,路痴們貌似對這個消息毫不著   原標題:路痴都是天生的嗎? 路痴的大腦跟常人有什麼不同?
  • 研究發現:孩子這2個「怪癖」,其實是大腦發育好的表現
    在孩子小的時候,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永遠天真可愛,但是孩子隨著年齡一天天長大,開始出現脫離家長掌握,不聽家長的話,總是做出一些叛逆行為讓人頭疼,比如喜歡亂摔東西(差點把手機扔)、翻箱倒櫃、撕衛生紙、不聽嘮叨,甚至連自己的父母敢於頂嘴,但根據研究發現孩子之所以有這樣的行為,別用擔心
  • 出生順序決定孩子的智商高低?40萬人的研究數據,值得家長一看
    哪怕是同父同母的孩子,從出生那一刻也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這種差異不僅是體現在身高、身體素質上,連孩子的智商高低都會產生很大的差異,而導致這種差異的因素有很多。科學家們曾對此做出多項研究,其中有一項研究指出:在同一家庭中,孩子的出生順序會影響他的智力高低。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40萬人的研究告訴你,家裡誰的智商更高?
  • 哈佛大學新研究:寶寶出生時「幾斤幾兩」,意味著嬰兒智商的高低
    根據這項研究的數據,對體重各不相同的新生寶寶進行智力的測試之後,結果發現,體重在3.25 KG (6.5 kg)的新生兒,他們整體的智力得分較高。為了讓這一研究的數據更為精準和準確,美國神經科學家,也研究得出了體重與智商的關係的範圍。新生兒體重3.25-3.5 KG (6.5-7 kg),越重越聰明。如果超過這個範圍,他們的智力分數就會下降。這項研究是基於體重和大腦容量之間的關係。
  • 美國神經學家將用iBrain「翻譯」霍金的大腦
    但眼下,隨著身體機能不斷衰退,一切奧妙的思想可能都要永久封存在這顆大腦裡了。全球的科學家可不允許這樣糟糕的情況發生。「現在他正和不同團體合作,研究新的技術。」負責管理霍金溝通設備的助理約瑟夫·伍德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這些技術都代表著科學發展的方向,將為人類的通訊帶來新希望。」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一套名為「iBrain」的腦神經設備。
  • 美國最新研究:優秀的孩子,父母一般都有16種特質,你中了幾個?
    2、對孩子有較高的期待父母對孩子抱有一種期待。往往能激發孩子的鬥志,使他們朝著目標不斷進步,最終奔向成功。關於這一觀點,美國加州大學的教授尼爾·哈爾豐就有說明,父母的期望是孩子前行的動力。3、具有較高的教育水平2014年,密西根大學的教授桑德拉曾有一項研究表明:學歷較高的母親其實更能培養出同樣學歷水平的孩子。
  •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一生中有3次變聰明的機會,抓住機會就能成才
    如何教導孩子,可以說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的一套方式,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的環境下孩子的發展不同,但其實哈佛大學心理學教研究表示:孩子的發展過程中有幾個點需要重點觀察,孩子在3個階段是大腦發育的黃金階段,家長要重視, 能夠抓住機會的,孩子更聰明。
  • 美國兒科協會: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不是閱讀,是被父母禁止的行為
    可不知道作為家長的你有沒有發現,明明都是在看繪本,為啥自家的寶寶看起來並沒有「更聰明」?美國兒科協會指出,現在的父母大多都陷入了閱讀的「價值陷阱」,促進孩子早期智力發育的「最佳方法」,並非是閱讀,恰恰是被大多數父母禁止的行為——遊戲。
  • 著名教育學家洪蘭:激活孩子的大腦發育,有3種方式,都非常簡單
    著名教育學家洪蘭:激活孩子的大腦發育,有3種方式,都非常簡單#教育#洪蘭洪蘭是著名的教育學專家,是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的博士,腦科學家,曾經擔任過加州大學的研究教授。關於腦科教育的研究,洪蘭可以說是十分有話語權的。
  • 如何有效改善大腦記憶?這些研究值得一讀!
    阻止這種分子完成它的主要任務---它選擇性地附著在血液中循環的免疫細胞上---的能力不僅改善了年老小鼠的認知表現,而且抵消了衰老大腦的兩個生理特徵:這不僅讓年老小鼠大腦產生新神經細胞的能力恢復到更為年輕時的水平,還會抑制大腦中稱為小膠質細胞的常駐免疫細胞的炎性模式。
  • 美國兒科醫生:多摸寶寶這3個部位,能促進大腦發育,孩子更聰明
    而孩子的智商高低是分先天與後天兩個條件造就的,正常來說,無論是先天智商高還是經過後天培養都差不多的,主要是取決於後天的努力,當然,如果家長想讓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除了物質上的培養之外,你不經意的動作也可以幫助到寶寶,美國兒科醫生:多摸寶寶這3個部位,能促進大腦發育,孩子更聰明。
  • 哈佛研究:寶寶出生時「幾斤幾兩」,暗示孩子的智商,家長要了解
    哈佛研究:寶寶出生時「幾斤幾兩」,暗示孩子的智商,家長要了解根據哈佛大學研究的課題「新生兒體重與智力之間的關係」的結果表示:結果發現體重接近3.25KG(6.5斤)的新生兒,智力分數普遍更高。為了讓數據更加準確,美國腦神將科學家收集了更多的數據,表示:新生兒的體重處於3.25-3.5KG(6.5-7斤)範圍時,越重越聰明,當體重超過範圍時,智力分數會下降。
  • 耶魯大學研究:《孩子潛能自查表》,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
    「可能是因為家裡開琴行的原因吧,在很小的時候她爸爸就會帶海藝來琴行,讓她從小接觸樂器,大概在她兩歲左右的時候,每次帶她來琴行就發現小傢伙特別喜歡爬到凳子上,坐在鋼琴邊敲打琴鍵,而且自己一個人能在鋼琴前玩很久。因此到三歲後,我們就試著讓她學,結果發現孩子學琴學得特別快,也很有興趣,平時練琴一坐就能坐上兩個小時不動。」海藝媽媽自豪的回答說。
  • 麻省理工最新發現:孩子大腦發育的最佳方案,並非是靠「閱讀」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智商高,能得到親戚朋友的認可,雖然這是家長的虛榮心,但也是很現實的事,畢竟,當父母的都比較喜歡聽這樣的話。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要抓住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期,千萬不要認為孩子的智商都是靠先天遺傳的,後天的開發也非常重要。孩子的智商發育高低,有60%是靠後天開發的,想要孩子將來能更有出息,家長們不要局限於讀書!
  • 哈佛研究發現:寶寶出生時「幾斤幾兩」,暗示了孩子智商高低
    體重越接近「這個數」的寶寶,大腦越聰明發表於《英國醫學雜誌》的一項研究跟蹤調查了3900名嬰兒。發現嬰兒出生越重,嬰兒智商越高。然而,當哈佛大學以「新生兒體重與智力之間的關係」為主題進行研究時,對體重數據的調查更加清晰。
  • JEM:耶魯大學揭示新冠病毒是如何入侵並破壞人類大腦的
    有研究表明,譫妄症患者發展為痴呆症的風險很高,這意味著新冠全球大流行,除了當時帶來的病症外,還可能導致數年後全球痴呆症患者激增。 每當我們認為新冠病毒不能更陰險了吧,但現實卻總是啪啪打臉。
  • 可能是你的大腦細胞在鬼混!
    奧基夫發現,大鼠位於盒中不同位置時,活化的位置細胞也會不同,而且整合所有位置細胞的活化,就可反映出盒子內的空間地圖。研究人員透過微電極記錄並整合大鼠海馬回中各個位置細胞的活化,就可找出牠們在任何一個時間點的確切位置。1978年,奧基夫和同事內達爾(Lynn Nadel,現任教於美國亞利桑那大學)主張,位置細胞就是託曼所說的認知地圖中的關鍵要素。
  •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老年人仍能長出新的腦細胞
    但據英國《獨立報》日前報導,美國研究人員發現,老年人仍能長出新的腦細胞,且生成速度與年輕人一樣。新研究或幫助科學家開發治療神經疾病的新療法。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對28位年齡介於14歲—79歲猝死者的大腦進行深入分析後,得出結論認為,健康的男性和女性終生都在不斷產生新的神經元,老年人的海馬體(大腦的一部分,對記憶、情緒和認知至關重要)中也會繼續產生神經元,且生成速度與青少年一樣。
  • 孩子大腦發育黃金期有三個年齡段,家長選對方法培養,娃更優秀
    家長在教養孩子時,要把握好大腦的「黃金髮育期」,這樣才能促進他們智力發育得更好。執筆:王筱銘編輯:王之風定稿:蘇子後父母在懷上寶寶那一刻就在做著各種準備,為了迎接他們的到來,也為了讓娃能夠贏在起跑線上,同時也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將來成長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因此就在為此做各種準備。其實,想要讓孩子能夠贏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就需要在關鍵時期用對正確的方法,不然盲目的培訓、報班的方式很可能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