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的統計資料,咱們國人同胞中,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經達到12.8%;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為35.2%。每10個成年人中,至少有1位糖尿病患者;這位不幸者的背後,還站著3到4個候補患者。糖尿病前期,能否逆轉?需要採取哪些措施,預防進展為糖尿病呢?近日,《自然》系列的《醫學》分冊,發表重要論文,回答了這些疑問。咱們現在就來解讀相關要點。
這項研究,是由德國圖賓根大學糖尿病與代謝疾病研究所和德國糖尿病研究中心共同完成的,歷時25年,共納入了899名診斷為糖尿病前期的參與者,通過預測未來代謝軌跡的方法,詳細觀察病變特點,將糖尿病前期細分為6個亞型,從而進行早期針對性預防。這項研究,採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體脂分布的磁共振檢測、肝臟脂肪含量測定、遺傳風險評估等方法進行觀察,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糖尿病前期的6個亞型,具有各自的生理特點。第1亞型,是體重正常的健康人群;第2亞型,是較瘦的健康人群;第3亞型,胰島素生成過少,頸動脈內膜中層較厚;第4亞型,是超重人群,但是,代謝仍處於健康範圍,體脂主要儲存在皮下,而非內臟;第5亞型,是肥胖人群,有明顯的脂肪肝、胰島素抵抗,胰島素分泌也較少;第6亞型屬於腹型肥胖,內臟脂肪含量高,肝臟脂肪較少,胰島素分泌較多。
不同的糖尿病前期亞型,帶來不同的疾病風險。第1、第2、第4 亞型,糖尿病的風險較低;第3、第5、第6亞型,出現血糖升高,發展為糖尿病,或者出現併發症的風險較高。其中,第3亞型,具有中等的慢性腎病風險;第5亞型,出現腎病和血管病變,以及死亡的風險都較高;第6亞型,具有中等的2型糖尿病風險,但是,出現微量蛋白尿,以及慢性腎病和死亡的風險較高。
這項研究的結論,對於糖尿病前期是否提前幹預的爭議,帶來了清晰的答案。同時,也可以根據具體的亞型特點,制定針對性的預防措施。比如,第5亞型,發展為2型糖尿病的風險很高,需要強化減重措施,並且重點預防脂肪肝,這類人,飲食和生活方式改變,必須嚴格執行;第3亞型,可以通過有氧運動和限制熱量攝入,減少內臟的脂肪堆積;第6亞型,則需要重點預防胰島素抵抗,需要定期檢查血糖等相關指標的變化。
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水平升高,但是,還沒有達到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代表著糖代謝狀況處於正常與疾病之間。糖尿病前期的具體標準,是空腹血糖處於6.1到7.0mmol/L之間;餐後2小時血糖處於7.8到11.1mmol/L之間;或者全天24小時內的任意時間段的血糖水平超過11.1mmol/L。這種現象,表示空腹血糖受損和糖耐量異常。
糖尿病前期,背後的生理機制,可能是胰島素分泌的高峰延後,不能與進餐後的血糖升高重合,餐後血糖逐漸下降時,胰島素分泌水平還在升高,就容易出現低血糖表現。因此,規律飲食的情況下,如果餐後感覺容易飢餓、出汗、心慌,就要及時檢查血糖水平。糖尿病前期,還會出現昏昏欲睡或體力透支的感覺,或者是對含糖、鹽、脂肪較高的食物產生渴望。此外,超重或肥胖,特別是腹部脂肪堆積的人,以及具有糖尿病家族史者,都要注意血糖的異常變化。過去,對於糖尿病前期的幹預措施較為籠統,現在有了德國學者的6個亞型細分方法,大家可以參照自己的實際情況,開展有針對性和側重點的預防。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