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醫家很早就發現脈象會隨四季有周期性的變化節律,這種節律變化主要表現在春夏秋冬四季時,脈象在脈位、脈形、脈勢方面的不同。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在同一篇中,還用了某些動物四季活動特徵描述四季脈象的脈位與脈勢。「故持脈有道,虛靜為保。春日浮,如魚之浮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勢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素問·平人氣象論》中又把四季脈象節律形容為「春弦、夏鉤、長夏軟、秋毛、冬石。」應當說這裡的弦、鉤、毛、石,是不失柔和之象的微弦、微洪、微浮、微沉,是有胃氣的脈象,脈象能適應四時變化的表現,它反映了健康人在不同氣候條件下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調節正常,如果在病理情況下,這些正常調節則可能發生改變,甚至喪失。
脈即血脈,是運行氣血的通道,故有「脈為血府」之說。脈象能夠較客觀地地反映人體內臟的氣血的變化。臟腑功能活動呈現季節性的變化節律,脈象也就有相應的變化。肝氣應春,心氣應夏,肺氣應秋,腎氣應冬,故春見肝脈弦象,夏見心脈洪大象,秋見肺脈毛象,冬見腎脈沉象,人與自然相應,在自然環境春暖、夏熱、秋涼、冬寒的氣溫變動影響下,人體氣血春夏趨向於表,腠理疏鬆,秋冬趨向於裡,皮腠緻密,並有人體不同組織層次的特徵。所謂「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反映在脈象上就有脈位深淺,感覺上的大小浮沉之差異。這就說明脈象的四季變化節律的成因歸於四季變化對人體氣血、脈道及脈道周圍組織的影響,即所謂「四時之動,脈與之上下。」
人體脈象呈現春弦、夏鉤、秋毛、冬石的變化節律,主要是人體適應外界氣溫和氣壓等變化的結果。冬天氣溫低,氣壓高,氣溫低則人體筋脈處於拘緊狀態,脈呈緊象,氣壓高,血液流向體表的阻力大,故脈沉。這造成了沉緊有力的冬季脈的主要特徵,即狀如石之沉重。到春天之後,氣溫漸漸回升,氣壓逐漸下降,故脈由沉緊轉為膚淺,但因春季仍有冬季寒冷之氣,脈象仍有緊張之勢,故春脈主象微弦。夏季氣溫高、氣壓低。脈管易擴張血液流向體表時的阻力減小,這就使夏季脈象洪大,來盛去衰,似鉤狀。秋天,氣溫轉低,氣壓漸高,人體血液向體表不如夏日盛,但因夏日之餘熱未消,脈管仍有擴張的餘勢,呈現輕虛飄浮之感,故曰秋脈似毛,這都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早些年有科研團隊專門對一批青年人一年二十四節氣的脈象進行連續觀察,結果發現,正常脈象夏季較洪大,冬季較沉細,春秋兩季分別處於冬夏兩季的過渡階段。認為這與自然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相符合。同時他們還選擇氣溫、氣壓、溼度三大氣候要素,觀察分析其與脈圖變化的相關關係,結果表明,三種氣候要素的變化均與脈搏主波幅度變化相關,但脈象的四季節律性主要與氣溫和氣壓有關。總之,人體脈象節律是正常人在氣候因素影響下,通過神經——體液因素的調節,使血管舒縮狀態發生四季節律性變化,導致外周阻力節律改變而產生的。
掌握正常脈象的四季變化節律,對臨床診斷及疾病的發展變化的預測有重要的意義。脈從四時,則病可治;脈逆四時,其病難愈。脈象的從逆常以五行的生克關係來分析,相生則順,病易愈,相剋則逆,病難愈。如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均為逆四時之脈,預後多不佳。
【文中素材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