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是什麼含義

2021-01-09 光明數字報

      《老子》中的名言頗多,其中就有「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句話,如今有不少人理解為「治學越多,離道越遠」,也就是把它作因為關係看待。前些年某報學術批評版就有一篇以這八個字為題的文章,說「綜觀目前文藝學界的發展態勢,老子在兩千多年前講過的一句話:『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仍然可能成為我們的文藝學家當下面臨的危險:讀書越來越多、開會越來越多、發表文章越來越多、出版專著越來越多、開銷的科研經費越來越多,但距離文學藝術反而將越來越遠。」文藝學界的狀況我無從置喙。但就我從事的行當來看,確實有一些類似的狀況,只是「讀書越來越多」一句卻要排除在外,因為危險是讀的少卻寫的多,於是那些「多」便多數只是字數上的增加,學術上的增加卻不成比例。此文觸目之處,是將《老子》的話理解為:學問做得越多,道術就越受損害。這真是異乎我之所聞。

      這八個字,出在今本《老子》第四十八章,其文雲: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就文脈來看,老子並不以「為道日損」為壞事,而是認為這正是趨向道的途徑。與上文的理解,真是大相逕庭。老子之意,是為道的途徑和為學是不同的,為學是要日有增益的,而為道是要日有減損的,一直減損到無為,這時就無不為了。為道日損是哲學上的命題,根本不是說道受到損害。

      舊本題河上公撰《老子注》卷下對「為學日益」的解釋是:「學謂政教禮樂之學也。日益者,情慾文飾日以益多。」對「為道日損」的解釋是:「道謂自然之道也。日損者,情慾文飾日以消損。」據其解釋,所益所損者並不是「學」與「道」本身,而是「情慾文飾」這些東西。今人朱謙之《老子校釋》則將這裡的學限定為學禮,範圍更小,朱氏並引《莊子・知北?》「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故曰為道者日損」為證(中華書局1980年版,124頁)。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說:「為學是指探求外物的知識活動。這裡的『為學』,範圍較狹,僅指對於仁義聖智禮法的追求。這些學問是能增加人的知見與智巧的。」「『為道』是通過暝想或體驗以領悟事物未分化狀態的『道』。這裡的『道』是指自然之『道』,無為之『道』。」(中華書局1984年版,250頁)所解最切近於河上公。張如松《老子說解》說:「(河上公)這個注釋,頗得要領,確實揭示了『學』與『道』的實質」,其下便說明禮與道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逐步背離(齊魯書社1989年版,311-313頁)。高明撰《帛書老子校注》非常服膺河上公的說解,說:「其說誠是。『為學』指鑽研學問,因年積月累,知識日益淵博。『聞道(帛書乙本為道作聞道,然郭店楚簡《老子》乙篇仍作為道,似仍以作為道為安――引者)』靠自我修養,要求靜觀玄覽,虛靜無為,無知無欲,故以情慾自損,復返純樸。」(中華書局1996年版,54頁)雖然對「為學日益」的理解較河上公寬泛,但主旨是一樣的。許抗生《帛書老子註譯與研究》將「學」理解為「具體的知識(主要指學仁學義學禮與學文化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20頁),同樣寬泛。

      [魏]王弼撰《老子注》下篇則將「為學日益」解釋為「務欲進其所能,益其所習。」將「為道日損」解釋為「務欲反虛無也。」顯然,對學的理解更寬泛了,包括了一切知識與技能。但也更明確學與道是兩種範疇的情形,為學者的途徑就是要日有進益,而為道者的途徑是日有減損。也就是任繼愈所說的「(老子)指出認識總規律和認識個別的東西的方法應有所不同」(見《老子哲學討論集》,轉引自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並不是說讀書讀多了,道術就損減了。

      所以[清]張爾岐撰《老子說略》卷下說:「為學者以求知,故欲其日益;為道者在返本,故欲其日損。損之者,無欲不去,亦無理不忘。損之又損,以至於一無所為,而後與道合體焉。為道而至於無為,則可以物付物,泛應無方,而無不為矣。」[清]徐大椿撰《道?經注》卷下也說:「博聞廣見之謂學,學在於外,故為學必日有所取益。虛空玄妙之謂道,道在於內,故為道必日有所裁損。」

      郭店楚簡《老子》乙編和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兩處「日」字上都有「者」字,傅奕本、範應元本亦有這兩個「者」字。有「者」字意思就顯豁了。不至於會產生上文那樣的誤解。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兩句,並不是因與果的關係,並不是「為學日益」導致「為道日損」,而是並出而對立的關係,是說為學者與為道者途徑相反。如將「學」作最寬泛的解釋,則吳林伯《老子新解》所說相當清楚:「『學』與『道』反。『為學』以求智慧,將『日』增『益』,則多而不精,以流於偽;『為道』以求真知,將『日』減『損』,則少而精。」(京華出版社1997年版,113頁)

      任繼愈《老子新譯》對這兩句話的白話翻譯很直白:「從事於學問,[知識]一天比一天增加,從事於『道』,[知識]一天比一天減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163頁)。雖然任氏對老子哲學思想的評價並不見得為學界所普遍接受,但其翻譯大體無誤。《老子新譯》當年是極其流行的普及本,接觸《老子》者無人不知,而上文作者似也未放在心上。看來,書還是要認真讀才行,並不是讀書太多了。

      古人也有將這兩句統一起來理解的。如[宋]葉大慶撰《考古質疑》卷4就由《莊子・大宗師》顏回坐忘的事而明白老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之義。《莊子・大宗師》說顏回為學進益,進益到忘仁義,再進益到忘禮樂,一直進益到坐忘,坐忘就是「墮枝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已近道的本原。以至孔子也要向他學習。葉大慶說:「觀此一章,老氏之言思過半矣。蓋老氏之言二句當作一意。且為學日益於何處見之?以其為道日損也。學而至於為道日損之地,如顏子之忘仁義、忘禮樂、以至於坐忘,方可謂之日益。揚子曰:『顏子以退為進。』其有知於此乎?」是認為學之益就是道之損,顏回為學方面的每一次進益,都是為道方面的每一次減損,而每一次減損,都向道的本原接近一步。近人鍾泰《莊子發微》也在顏回坐忘的故事後申明《老子》此兩句之義:「以學言,則謂之益;以道言,則謂之損。損與益非二事也。郭子玄注云『以損為益』,可謂知言矣。」(上海古籍2002年版,164頁)至於其次序為什麼依次為忘仁義、忘禮樂、坐忘,書中說得非常明白。

      宋代李綱撰《梁溪集》卷142《學箴》:「學以致道,積於厥躬。人而不學,智有盲聾。凡百君子,學然後知不足。非琢成器,何貴於玉。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益為損資,學為道本。未嘗務學,何以絕為?赤子匍匐,乃能奔馳。明以告子,學以聚之。」則強調益學之後方有可損而為道的依據。

      這些,我只能看成是哲學上的解讀,而不是語言上的訓詁了。這種哲學上的理解,也和上文的理解大相逕庭。

      時至今日,由於一些學者前期準備知識不足,或者逞其師心,這句話就有些很奇異的解說了。如尹振環的《楚簡老子辨析》一定要說郭店楚簡乙篇的「學者日損」上面沒有脫一「為」字,而且將這一段譯為:「學者一天天增多,[功名欲望與偽行偽善也會隨之增大與漫延],因而遵行大道的人會一天天減少,減少再減少,總要回到無私為上來,無私心無私為,則無所不為。」(中華書局2001年版,277-278頁)所說的離譜,對照上文自知,無庸贅言。張吉良《老聃〈老子〉太史儋〈道德經〉》則說:「『學者』,指學習『為道者』」,「為道」句解釋成「尋求事理天天分析」,該段譯成「從事學習的人知識天天增益,尋求事理的人材料天天分析。分析再分析,以至於沒有一點主觀的成分。沒有一點主觀的成分,就沒有事情做不成的。」(齊魯書社2001年版,78、212頁)「損」何來分析之義?「無為」是「沒有一點主觀的成分」嗎?這種理解,完全脫離語言文字。如今一些推翻古典、別出心裁的解釋,有不少與此類似,實不足為法。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48章:為學益,為道損,企業破產有原因,老闆成功有定數
    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第48章,上一期我們說過,第47章和第48章是老子從認識論的角度剖析人類過多欲望的來源,所以若要體會無為的益處,就必須克制不斷滋生的欲望,這是統治者能夠長久治理天下的必要條件,我們來看第48章的原文: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 《易經》損卦:損必有道,損亦有時
    「損不足以奉有餘」是老子在《道德經》笫七十七章中為世人所開示的智慧,原文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為有道者」,什麼意思呢?山澤損卦是《易經》六十四卦中的第四十一卦,卦像為下兌上艮,屬異卦相疊而成,是山下有澤之像,下卦為兌為澤為悅,上卦為艮為山為止,下澤上山,所說的乃是大澤侵蝕山根而使事物有損有益的規律。《序卦傳》中說:「解者,緩也,緩必有所口人,故受之以損」,解者,解蹇卦之難也,難解之後必有所緩,緩則有失,失必有損,所以接之以損卦。
  • 如何理解「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老子在經文第四十章寫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段經文的意思是什麼呢?如果採用直譯法,我們就可以將這段經文寫作:向相反的方向上走,是道的基本運動方向。柔弱是道的基本功用。天下萬物產生於有,有產生於無。如何理解謂「反」?
  • 【修身養性】什麼是正遍知?
    「正遍知」就是指從小我走出來,到大我,大我到無我,最後無為而無不為,靈魂可以分身化形,不可思議。可以通過回憶過去世了解很多事件。
  • 《易經》——損卦:損下益上,其道上行!
    《易經》——損卦:損下益上,其道上行!先來看損卦的卦象以及卦辭和爻辭原文,如下圖:損卦由艮卦和況卦上下組合而成,艮卦(代表山)在上,兌卦(代表澤)在下。其卦辭為: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修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損,損失、減少、削減。有,擁有。
  • 李嘉誠口中的「建設自我,追求無我」是什麼意思?
    這八個字什麼意思呢?這八個字是靈修的說法,和道德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是一個意思。建設自我,我們從小到大學語文、學數學,賺錢,結婚,生孩子。這都是建設自我。追求無我,去掉自己的習氣,重新回到沒有個性。建設自我,就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追求無我,就是沒有自己喜歡做的事,所有事都是自己喜歡做的事。
  • 損之道:使上不貪,使下不忿
    《損卦》上艮下兌,「艮為手」、「兌為口」;又《損卦》九二至上九之間各爻又組成一個形式上超大的離體,「離為龜」,《損卦》爻辭謂之「十朋之龜」,龜為寶貨,「十朋之龜」指眾多的貨貝,故有「貝」。《損卦》有「手」有「口」有「貝」,合之為一「損」字,故名之為《損》。從卦變上看,《損卦》是由《否卦》再變而來。
  • 《曾國藩家書》:從「三有」要訣探尋為學之道
    有志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國藩的「三有」是讀書的要訣。後世評價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顯赫且最有爭議的人物。著名的革命家章太炎的評價最為客觀:「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兇」。但不論怎麼評價,至少有一點,曾國藩對他所處的歷史時期和後世的中國社會,都產生過重要影響。
  • 損卦之卦圖破解
    《否卦》先變為《未濟卦》,然後《未濟卦》再變為《損卦》。 《否卦》是《損卦》的本源卦,反映《損卦》的天時,其天時為酉。「酉」代表一年當中的仲秋之月,節氣為自露、秋分,酉正即為秋分日;「酉亦代表一天當中的日入之時,時間在下午17~19時之間,酉正即為下午18時整。 當其時也,五行屬金。五行為金,象徵著肅殺和收斂,天道為收。
  • 益卦:損上益下,無為之道
    損益互綜,一減一增,相反相成,損之極則益。道德經有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故序卦傳益在損之後。益,從水從皿,是會意字,甲骨文原意是水漫了從器皿裡流出來,引申為利益,增益,好處。益卦,上巽下震,巽為風震為雷,風雷相蕩,萬物受益。道德經曰: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欲出。益卦辭有損上益下之說,可知益卦來自否卦的爻變,上卦乾的初爻與下卦坤的初爻交換位置。益卦辭: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 「道」的含義是「大化」嗎
    「道」與「大化」未可同日而語王鍾陵先生在文中提出:「上引這段話中的『道』字,是承上文『萬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而來,其含義自當是指大化。這是從大化周流的生死觀上滋生出來的『道』。」既然提到了「道」是承上文而來的,我們不妨引出「上文」,看看「道」究竟所指何物:「特犯人之形而猶喜之。若人之形者,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其為樂可勝計邪!故聖人將遊於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
  • 「損卦」之卦辭及其彖傳破解
    損益之道,有損必有益,有益必有損,損益必平衡。「損」是必要的,有益於社會向前發展的,故曰:「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損》之道,曷之用?就個人而言,損之則忿,益之則喜,又有誰會願意受損呢?而就整個社會而言,「損」是必要的,損益相得,關鍵是要做到損下有度、基本平衡,這就是《損》之道。
  • 《易經》損卦:不損己,也能益人,但是有個前提條件
    ,那麼這個被損之人反而會失去中正之道。世上的人們,大都知道損其所損而以損為益,卻不知不損其所不損,不損反而為益的道理,損益相對,不損不益、不減不加的智慧,便是守其中道以達到平衡的狀態。網圖下不必損,上不必益,以九二爻為例,九二爻以陽爻而居於陰位,是持守中正之道的人,本身便是一個陰陽平衡的人,而與之相應的六五爻身為陰爻而居於陽位,與九二爻一樣,也有自給自足的異曲而同工之像
  • 「損卦」之卦圖破解
    一、卦圖破解(一)卦變與天時《損卦》是由《否卦》變化而來的。《否卦》先變為《未濟卦》,然後《未濟卦》再變為《損卦》。《否卦》是《損卦》的本源卦,反映《損卦》的天時,其天時為酉。「酉」代表一年當中的仲秋之月,節氣為自露、秋分,酉正即為秋分日;「酉亦代表一天當中的日入之時,時間在下午17~19時之間,酉正即為下午18時整。
  • 松月文山給易經的註解-損卦下
    損卦損卦上卦艮為山,下卦兌為澤,澤水化氣上潤艮山,山上草木因而蔥蘢,澤水因化氣潤山而受損,這是損下益上;艮山得澤水之氣上潤而受益,這是損卦卦象。損卦中"損"的意思位"減損"。損卦卦辭:損,有孚,元吉,無咎 ,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損"為"減損"的意思,誠心誠意地減損自己而去益助他人,這是良好的開端,自然不會有什麼咎害,如若長久堅守自損而去益助他人,則利於自己的發展。自損而去益助他人一定要誠心自願,這種誠敬之心要像我們祭祀時那樣虔誠。用什麼來表達我們的虔誠之心呢?只要內心充滿誠敬之心,簡單的倆盤粗茶淡飯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