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中前行
我叫姜寧寧,今年40歲,中共黨員。龍口市中醫醫院骨科護士長,山東省第八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2020年2月9日,我啟程奔赴湖北武漢,參加武漢漢陽方艙醫院一線抗擊疫情工作,全程38天。援鄂期間,我擔任醫療隊臨時黨支部第十黨小組副組長、醫療隊健康教育組組員、醫務部信息組組員,先後任醫療十組和四組護士長,並獲得了方艙醫院「優秀護理之星」稱號。
團圓之夜,我選擇了「逆行」
因為疫情,這個春節大家過的都不輕鬆。作為醫務工作者,湖北和武漢的形勢更是時刻牽動著我的心,我渴望前往一線。農曆正月十六,凌晨12點半,我接到了院裡的緊急通知,派我當天啟程馳援武漢。
大年初二我就遞交了「請戰書」,雖然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但真的接到通知那一刻,心裡還是亂了,既有著被選上的激動和振奮,又有著對未知的焦慮和害怕。匆忙收拾了行囊,無法和家人一一告別。
「寧寧裝上這個、你必須帶上這個」「時刻記住保護好自己」……醫院胡院長連夜給我收拾物資、吃的、用的,滿滿三大行李箱。「你去了一定要保護好自己」「一定要照顧好自己」「護長我們等你平安回來」,看著領導熬紅的雙眼布滿了擔心,同事們每個人臉上都寫滿了牽掛,我在關上車門的那一刻,轉身用手抹去了眼淚。
有這麼一句話,「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正如出徵的戰士,保家衛國是他們的天職,而抗擊疫情、守護生命就是我們的責任,我義無反顧的踏上了援鄂之路。
當晚8點,專機抵達武漢天河國際機場。當飛機抵達武漢的上空,透過雲層,我看見了不一樣的武漢,仍然是萬家燈火,卻沒有了往日的喧囂,整座城市仿佛靜止了一般,滿城的沉寂和落寞讓人心痛。同時抵達的還有其他從四面八方趕來的醫療隊,大家都是帶著共同的使命,為了同一個目標,來到抗擊疫情最前線。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了一股強大的力量,這就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中國力量。我的內心不再感到恐懼,能夠懷揣畢生所學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為國家、為社會作貢獻,我深感自豪!
迅速進入戰鬥角色,我們和病人成了朋友
到達駐地,安排妥當後,我們立即開始了新冠肺炎防治知識及穿脫防護服的訓練。除去吃飯休息的時間,我們每一個人在做的事情,就是努力練習穿脫防護服,每一個細節都認真對待,每一個環節都仔細操作,直至人人考核過關。因為,最基礎的工作,也是最關鍵的工作。我們深深懂得,只有首先保證自己的安全,才能救助更多的新冠肺炎病人。
援鄂期間,我們山東省第八批醫療隊與四川國家醫學緊急救援隊、福建隊、湖北省婦幼保健院一起正式接管近一千張床位的武漢漢陽方艙醫院,山東醫療隊負責其中的480多張床位,佔了全部床位的一半。2月11日,武漢漢陽方艙醫院的工作正式開啟,現在我仍清晰地記著首次進艙的情景:進艙前,穿上不透氣的紙尿褲,換上三層厚厚的防護服,全副武裝後嚴重的窒息讓我非常難受,護目鏡也開始起霧。「別人能行,我也一定行」,我一遍遍的自我鼓勁,慢慢調整呼吸,緩緩踏入了寬闊的方艙大門。雖然此前進行了反覆學習,但初次面對400多病人,還是有些手足無措。也許人在壓力下才會更快成長,從分配工作、床頭交接、查看患者情況到協調安排患者、核實檢查結果,從巡視病房、病情觀察、測量生命體徵到發放口服藥、陪患者聊天、耐心解答各種問題,我和隊友們很快進入了戰鬥角色。近五個小時過去了,滿臉都是汗水,感覺像好多小蟲子在臉上爬,又溼又癢,因為不能用手亂摸亂碰,所有不舒服只能忍著!終於交接班,脫防護服才是最最關鍵的,每一步都要仔細再仔細、小心再小心。摘下護目鏡的那一刻,感覺整個世界都亮了,摘下手套,看著自己青紫腫脹的手、被手套勒得滿是褶皺紅印的胳膊、被口罩、護目鏡壓的不忍直視的臉、還有那全身被汗水浸透的隔離衣,我這個女漢子也忍不住落下了眼淚。
我們每次進艙都需要提前2個小時出發,在艙內連續工作6小時,出艙排隊再加上脫防護服的時間,進出方艙一次大約需要11-12個小時。住在方艙醫院的雖然都是輕、中症患者,但他們也全都是新冠肺炎確診的病人。你要問我害怕不?怕!跟普通人一樣,面對這種未知的疾病,我們也會有本能的恐懼反應。但我不能表現出來,因為病人更需要安撫,我們慌了,病人會更加恐慌。為了幫助他們減輕心理負擔,我要求自己必須保持微笑,用親切的語言、飽滿的熱情來面對我的病人。雖然穿著防護服、戴著護目鏡,但我相信他們能感受到我的熱情。正常工作之外,我還時常給他們做心理疏導,時間長了,我們和病人都成了好朋友。
每一天都在被感動,再苦再累都值得
方艙醫院裡雖是輕、中症新冠肺炎患者,但實際工作量非常大。作為護士長,每次進艙每位患者我都要巡視一遍,都和他們交流溝通;對重點病人,需要和主管醫師、責任護士再交待一遍,能解決的問題立即解決,解決不了的,耐心解釋並努力向上爭取。為了能幫助患者,我不僅通過隊裡推行的「行走二維碼」微信群與他們進行交流,還會把手機號留給他們,方便隨時解答他們的疑惑和焦慮。大家都見過報導中的志願者汪先生,住院期間他為我們和患者忙前忙後,在他病情反覆的那幾天,我和他通話十多次,每次都是半個多小時。我明白,他需要的,也許不是我的護理,而是我的傾聽和理解。
有一位9歲的小姑娘雯雯,讓我印象深刻。她的媽媽也是一名醫務工作者,工作中不幸感染了新冠肺炎,又傳染給了家人。雯雯和爸爸被一同安排住進了我們這個方艙醫院8單元。有一天,雯雯爸爸的病情突然加重,被轉到定點醫院治療。爸爸的離開,讓原本活潑愛笑的雯雯變得沉默寡言。隔著防護服,也能感覺到她的惶恐與不安。畢竟,她只是一個9歲的孩子,沒有一個親人在身邊,那是怎樣的無助?
那天,我是下午4點到晚上10點的班,馬上要出艙了,雯雯卻一直跟在我屁股後面,不肯睡覺。看著孩子沒著沒落的,我有些心疼,俯下身子問她:「是不是爸爸走了,沒人陪你害怕了?」小姑娘聽後,使勁地點頭,淚水譁地流了下來。我趕忙安慰她說:「雯雯,你現在還不能出艙,我們也有規定,阿姨不能帶你出艙。這樣吧,我幫你找個伴兒好不好?」雯雯同意了。我帶著她來到2單元,這裡有一個和她同歲的小男孩豆豆,我和豆豆的媽媽說明了情況,豆豆媽媽爽快地同意幫忙照看雯雯。困難時期,隔斷了空間的距離,卻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2單元和8單元隔得很遠,照看起來不方便,我很快幫他們調整了床位。當我準備出艙時,忍不住回頭望了一眼2單元,看到雯雯已經在豆豆和他媽媽的陪伴下安然入睡,我才放心離開。從醫這麼多年,看多了生離死別,但每每想到雯雯無助的眼神,淚水一次次模糊了視線。
在武漢的38天,每天都在上演感動和淚水。不管是病人、當地的醫護人員,還是酒店裡的志願者、熱心市民,對我們都特別好,給我們準備生活用品、幫我們購置短缺物品、和我們在一起不分晝夜,給我們送來武漢的熱乾麵、山東的大饅頭,有的自己開車過來把東西放下就走了,姓名也不曾留下。在武漢戰「疫」的每一天,許多領導、朋友、家人打電話發微信來問候,我知道,他們是真的關心我支持我。有這麼多人的關心和牽掛,即使再苦再累,我也覺得一切都值得!
凱旋迴家,感恩感謝我的家鄉、我的家人
3月8日,送走最後一批康復患者,漢陽漢陽方艙醫院正式休艙。3月17日我們結束了在武漢的工作,離開的那一刻,我如釋重負,又難以割捨。4月1日下午,再次踏上龍口這片熟悉的土地,感受到了家鄉人民的熱情,見到了日思夜想的親人,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一個多月裡,上初二的女兒是我最大的牽掛。一見面,她和我親了又親,說了好多貼心話。突然間發現,女兒又長大成熟了一些。晚上,待女兒睡下,丈夫悄悄告訴我,2月9日那天我走後,女兒問他:「爸爸,媽媽真去武漢了?能回來嗎?」丈夫安慰她說:「不用擔心媽媽,媽媽既然選擇了去戰『疫』,那她一定做好了準備,放心吧,媽媽一定會平安回來。」那天晚上,女兒一反常態早早進屋躺下了,說困了想早點睡。可是,丈夫悄悄打開她的房門,卻看到女兒正蒙頭偷偷在被子裡抽泣。我聽了真的很心疼,正值青春期的小姑娘,在我們眼裡也許還是個孩子,其實她什麼都懂。
回首難忘的38天,所有援鄂醫護人員攜手並肩、彼此攙扶,在遠離家鄉的武漢共同走過了一段艱辛卻又充滿愛的徵程。回到龍口,我們受到了家鄉人民英雄般的禮遇,我的內心倍感溫暖,更添戰鬥力量。感謝市委、市政府,感謝全體市民,對我們援鄂醫護人員的關心和厚愛,感謝院領導同事們對我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在今後的崗位上,我會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細心、真心、愛心呵護每一位患者,用實際行動詮釋醫者仁心,傳遞人間溫暖!
點亮下方「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