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由於臟腑陰陽和氣血津液等功能失常,人體內部會產生類似外感六淫致病特徵的病理變化,將它們統稱為內生五邪,分別是內風、內寒、內溼、內燥、內火(熱)。(暑是外邪,不會內生)
內風(風氣內動)
內風是體內陽氣亢逆變動或筋脈失養形成的病理變化,主要特徵有眩暈、抽搐、震顫等不自主動作。
內風的特徵是肢體有「動搖不定」的風的特性,肝主筋司運動,動作與肝的生理功能有關,所以風氣內動又稱肝風內動。
風氣內動的原因很多,常見的有四種:
熱極生風:陽主動,熱邪太盛陽升無制會化風;此外熱邪灼傷陰液,筋脈失養也會引起內風症狀。以高熱、手足抽搐有力為主要特徵。
肝陽化風:肝腎陰虛陰不制陽或肝腎陽虛陽浮不斂,都會導致肝陽上亢化風。以眩暈,肢顫,半身不遂為主要特徵。
血虛生風:肝血虧虛,筋脈失養,虛風內動。以手足麻木,震顫或蠕動無力為主要特徵。
陰虛風動:肝陰虧虛,特徵在肝血虛的基礎上加熱象。
內寒(寒從中生)
內寒是體內陽氣虛衰,溫煦氣化不夠,導致虛寒內生的病理變化,主要特徵有冷、白、稀、潤、靜。
內寒就是陽虛的產物,陽虛的機理已經在基本病機中講過。
內溼(溼濁內生)
內溼主要是脾不運溼引起溼濁內生的病理變化,內溼可停滯於三焦任何部位阻滯氣機,以中焦最為常見。
脾不運溼是因為脾陽虛衰,津液不化,脾陽有賴於腎陽的溫煦和氣化,所以脾腎陽虛都會引起溼濁內生。
溼性黏滯,容易阻滯氣機,溼邪停滯於不同部位有不同症狀。如溼犯上焦,則胸悶咳喘;溼阻中焦,則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口膩或口甜、舌苔厚膩;溼滯下焦,則腹脹便溏、小便不利;水溼泛溢於皮膚肌腠,則發為水腫。溼邪留滯經脈之間,則症見頭重如裹、肢體重著,也可出現頸項強急、屈伸不利等。
內燥(津傷化燥)
內燥主要是由陰津不足,人體器官組織濡潤不夠引起的病理變化,以乾燥、枯澀、失潤為主要特徵。
內燥主要是由陰虛內熱傷津耗液,或汗、吐、下致津液大量喪失,或津液化源不足引起。
內燥病變常發生於肺、胃、腎和大腸,肺燥則乾咳無痰或咯血;胃燥則胃脘嘈雜痞悶,飢不欲食;腎燥則腰膝酸痛,頭暈耳鳴,失眠多夢;腸燥則排便不暢,大便乾燥。
內火(火熱內生)
內火是由陽盛有餘,或陰虛陽亢,或氣血鬱滯,或病邪鬱結引起火熱內擾的病理變化。以熱、赤、稠、燥、動為主要特徵。
陽盛有餘:陽氣過盛就會化為內火;
陰虛陽亢:陰虛陰不制陽導致虛火內生;
氣血鬱滯:常見於肝鬱化火,情志刺激導致氣機鬱滯,氣鬱日久從陽化火;
病邪鬱結:外感六淫和水溼痰飲瘀血等病理產物鬱滯體內,日久從陽化火;
陰虛陽亢內生的是虛火,其餘3種內生的是實火。實火多見於心、肝、肺、胃,主要症狀為:口舌糜爛、目赤口苦、煩躁不安、渴喜冷飲、咯吐黃痰、大便秘結、小便短赤等;虛火多見於肝、腎、心、肺,主要症狀為:五心煩熱、失眠盜汗、舌紅少津、面部潮紅等。此外實證病勢急,病程短;虛證病勢緩,病程長也是主要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