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內生五邪

2021-01-09 東坡醫生

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由於臟腑陰陽和氣血津液等功能失常,人體內部會產生類似外感六淫致病特徵的病理變化,將它們統稱為內生五邪,分別是內風、內寒、內溼、內燥、內火(熱)。(暑是外邪,不會內生)

內風(風氣內動)

內風是體內陽氣亢逆變動或筋脈失養形成的病理變化,主要特徵有眩暈、抽搐、震顫等不自主動作。

內風的特徵是肢體有「動搖不定」的風的特性,肝主筋司運動,動作與肝的生理功能有關,所以風氣內動又稱肝風內動。

風氣內動的原因很多,常見的有四種:

熱極生風:陽主動,熱邪太盛陽升無制會化風;此外熱邪灼傷陰液,筋脈失養也會引起內風症狀。以高熱、手足抽搐有力為主要特徵。

肝陽化風:肝腎陰虛陰不制陽或肝腎陽虛陽浮不斂,都會導致肝陽上亢化風。以眩暈,肢顫,半身不遂為主要特徵。

血虛生風:肝血虧虛,筋脈失養,虛風內動。以手足麻木,震顫或蠕動無力為主要特徵。

陰虛風動:肝陰虧虛,特徵在肝血虛的基礎上加熱象。

內寒(寒從中生)

內寒是體內陽氣虛衰,溫煦氣化不夠,導致虛寒內生的病理變化,主要特徵有冷、白、稀、潤、靜。

內寒就是陽虛的產物,陽虛的機理已經在基本病機中講過。

內溼(溼濁內生)

內溼主要是脾不運溼引起溼濁內生的病理變化,內溼可停滯於三焦任何部位阻滯氣機,以中焦最為常見。

脾不運溼是因為脾陽虛衰,津液不化,脾陽有賴於腎陽的溫煦和氣化,所以脾腎陽虛都會引起溼濁內生。

溼性黏滯,容易阻滯氣機,溼邪停滯於不同部位有不同症狀。如溼犯上焦,則胸悶咳喘;溼阻中焦,則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口膩或口甜、舌苔厚膩;溼滯下焦,則腹脹便溏、小便不利;水溼泛溢於皮膚肌腠,則發為水腫。溼邪留滯經脈之間,則症見頭重如裹、肢體重著,也可出現頸項強急、屈伸不利等。

內燥(津傷化燥)

內燥主要是由陰津不足,人體器官組織濡潤不夠引起的病理變化,以乾燥、枯澀、失潤為主要特徵。

內燥主要是由陰虛內熱傷津耗液,或汗、吐、下致津液大量喪失,或津液化源不足引起。

內燥病變常發生於肺、胃、腎和大腸,肺燥則乾咳無痰或咯血;胃燥則胃脘嘈雜痞悶,飢不欲食;腎燥則腰膝酸痛,頭暈耳鳴,失眠多夢;腸燥則排便不暢,大便乾燥。

內火(火熱內生)

內火是由陽盛有餘,或陰虛陽亢,或氣血鬱滯,或病邪鬱結引起火熱內擾的病理變化。以熱、赤、稠、燥、動為主要特徵。

陽盛有餘:陽氣過盛就會化為內火;

陰虛陽亢:陰虛陰不制陽導致虛火內生;

氣血鬱滯:常見於肝鬱化火,情志刺激導致氣機鬱滯,氣鬱日久從陽化火;

病邪鬱結:外感六淫和水溼痰飲瘀血等病理產物鬱滯體內,日久從陽化火;

陰虛陽亢內生的是虛火,其餘3種內生的是實火。實火多見於心、肝、肺、胃,主要症狀為:口舌糜爛、目赤口苦、煩躁不安、渴喜冷飲、咯吐黃痰、大便秘結、小便短赤等;虛火多見於肝、腎、心、肺,主要症狀為:五心煩熱、失眠盜汗、舌紅少津、面部潮紅等。此外實證病勢急,病程短;虛證病勢緩,病程長也是主要特徵。

相關焦點

  • 2020年自考《中醫基礎理論(一)》真題練習題
    自考中醫基礎理論(一)是自考的一門公共課,小編整理了一些模擬試題及答案,供大家參考。點擊進入:自考報名有疑問、不知道如何選擇主考院校及專業、自考當地政策不了解,點擊立即報考諮詢》》   2020年自考《中醫基礎理論(一)》真題練習題一、名詞解釋(本大題共7小題,每小題2分,共14分)1.整體觀念2.陰陽轉化3.五行4.藏象5.氣隨血脫
  • 執業藥師考試模擬卷:《中藥綜》第1章 中醫基礎理論(A)
    執業藥師考試模擬卷:《中藥綜》第1章 中醫基礎理論(A) 2019年執業藥師考試臨近,備考複習刻不容緩,有效的制定學習計劃,找準方向和複習方法尤其重要。
  • 2014年中醫綜合考研大綱|中醫考研大綱 教育學_網易教育
    Ⅱ考查目標中醫綜合考試範圍為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和針灸學六部分。要求考生比較系統地理解和掌握中醫藥學的基礎理論知識,能夠理論聯繫實際;能夠運用中醫學的理、法、方、藥,對臨床常見病證進行辨證論治,有較好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考試旨在三個層次上測試考生對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知識掌握的程度和運用能力。
  • 中醫基礎理論的陰陽的特性
    比如說上對下,內對外,春夏對秋冬,夜晚對白晝。你要是喜歡中國的古典文學,你一定知道中國有個很厲害的叫對聯兒,這也叫楹聯。他講對仗,就是兩個一定是有關係的,而且最好是反的。天對地,大陸對長空。這是我們講陰陽是相關的,是對立的、統一的。曾經說是有個傳說,我還沒考證是不是真的。說最高級的一個對聯是清朝應該是乾隆吧,說他出了一個上聯,大家都知道乾隆也喜歡。
  • 浙江2011年7月自學考試中醫基礎理論(一)真題
    一、名詞解釋(本大題共7小題,每小題2分,共14分)1.整體觀念2.陰陽轉化3.五行4.藏象5.氣隨血脫6.內生五邪7.扶正二、填空題(本大題共7小題,每空1三、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 中醫練習:「大實有羸狀」的病機;辛味、酸味、甘味、苦味、鹹味
    「大實有羸狀"的病機是()A.陰虛邪戀,餘熱不退B.內生五邪兼正氣不足C.邪氣侵襲,傷及營衛氣血D.邪實正虛,正氣無力祛除病邪E.實邪結聚於裡,氣血不能暢達於外解析:大實有羸狀指實邪結聚的病證,出現類似虛弱的假象,其機理是實邪壅盛,阻遏氣機,而外呈不足之象(E對)。
  • 2017年考研臨床醫學綜合能力(中醫)考試大綱
    Ⅰ考試性質 臨床醫學綜合能力(中醫)是為醫學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醫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而設置具有選拔性質的全國統一入學考試科目。目的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是否具備繼續攻讀中醫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所需要的醫學基礎理論和臨床基本技能。
  • 中醫針灸師證全國報名系統
    中醫針灸具有近三千年的歷史,幾乎是伴隨著新石器人類文明在石頭工具打磨及火的運用而產生,開始用砭石和火溫煦治療疾病。三千年的沉澱至今,中醫針灸的技術和理論不斷進步、積累,但最核心理論的依然是約在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黃帝內經》所記載。有句俗語:「中醫越來越吃香」,其實說明中醫是一門越沉澱越綻放光彩的職業。
  • 有名的中醫竟然都會算命?中醫與五行八卦是什麼關係?
    中醫與五行八卦是什麼關係?不知道小夥伴是否有這樣的疑問:你老家的老中醫竟然會掐指看相算命?小朋友你是否會有很多問號,肯定又以為狗中醫騙人的。事實上,有名的老中醫還真的會算命!比如大名鼎鼎的藥王孫思邈就是個算命高手。
  • 【健康解碼】中醫教你認識「六氣」
    本期節目中國中醫科學院原院長曹洪欣就和您一起聊一聊何為「六氣」,當人體出現這些情況時我們又該如何調節。【專家介紹】        曹洪欣,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原院長、首席研究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原司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代表性傳承人,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 中醫奇書《四聖心源》解讀:關於五行相剋,黃元御是這樣解釋的
    上一期我們講解了五行相生與土生四象各有其因,並不矛盾。今天我們再來說一說五行相剋是怎麼回事。我清楚地記得上學學中醫的時候,老師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理解五行相剋,是這樣比喻的:火克金就好比火能熔化金屬;金克木就好比斧子能砍樹。
  • 我的大學中醫故事(51)土生金與久咳不愈
    今天宋老師講到土生金,這脾土是如何生肺金的呢?為什麼中醫認為虛則補其母?這時宋老師便講一個案例,原來有個咳嗽的病人,他自從夏天吃涼飲拉肚子後,就一直咳嗽大便不成形,到現在秋天了,咳嗽還沒有好。這病人吃了幾十種藥,市面上買的各類咳嗽藥,他都吃個遍,甚至自己熬製川貝枇杷膏都是用道地的藥材,野生的蜂蜜花了很多錢,都沒能把病治好。
  • 如何理解中醫的陰陽,其實它倆的關係就像一對夫妻
    眾所周知,無論是養生還是治病,都要以中醫的基礎理論入手,而基礎理論中「陰陽」的理論是最讓人難以捉摸的。那該如何理解呢?中醫告訴你可以把它倆理解成「兩口子」的夫妻關係,丈夫是陽,妻子是陰,這樣就非常明確了。
  • 中醫內證:肝生於左內證圖解
    肝明明長在右邊,怎麼能生在左邊?經過幾次內證觀察後才知道,肝生於左,其實很簡單,因為肝的生氣是從人體左面來的。具體觀察如下:1、從內證到的實際情況看,每天丑時,就是每天的早上1至3時,當肝氣最旺相時,脾臟和肝之間,有一個直接通達左右肝區的氣道,直接給肝輸送脾氣,這個氣道,好比是一個天然氣管道。輸送的時間不是很長,但量很大。
  • 養生氣功鍛鍊要與中醫的陰陽相結合
    陰陽學說是中醫基礎理論重要組成部分。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劃分為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即陰與陽,兩者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消長。根據這幾點我們在進行養生氣功鍛鍊的時候就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練習。第一,呼氣為陽 吸氣為陰。
  • 中醫治病主要靠運氣,「神醫」為啥這樣說?他是真懂中醫
    治病主要靠運氣,為啥連「神醫」都這樣說,難道自古以來,中醫真的都是靠運氣,憑靠瞎矇嗎?一,中醫預測瘟疫的發生,是靠瞎矇嗎?相信大家都看過中醫預測疫情的視頻,可是人們只把它當作一則奇聞,忽視了其中的科學道理。視頻中,王永炎院士說:「冬至前後,延續到明年的春季,要有瘟疫發生。」這不是什麼神秘的預言 而是對自然之象,即古人所說的「天象」,進行觀察分析歸納之後,得出的結論。
  • 經絡不通百病生!中醫推薦6個小動作,疏通經絡,管用!
    《黃帝內經》裡面有這麼一句話:「百病源於經絡堵」「經絡不通百病生」!民間也有兩句:「經絡不通,走路中風」。經絡就如同人體內的交通網絡,一旦經絡不通,人則容易生病,進而一系列的問題隨之而來。這是因為經絡不通時,大家吃的食物中的營養,就輸送不到各個臟器,補的營養只能白白浪費了。中醫認為,疏通經絡的根本原理,是通過種種「刺激」,讓身體的經脈動起來,從而讓營養和能量才能到達應該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