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中國人靠什麼贏得勝利?

2021-01-20 澎湃新聞

原創 粵團×瞭望智庫 廣東共青團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70年前的今天,志願軍抗美援朝首戰打響,10月25日,被確定為抗美援朝紀念日。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

1950年冬,美軍飛機轟炸朝鮮。圖|新華社

兩天後,美國總統杜魯門發布武力介入韓戰的指令,同時命令第七艦隊封鎖中國臺灣海峽,正式把歷史上從無敵意的中美兩國放在激烈衝突的對立面上。

形勢陡然緊張。

1

實力相差懸殊的戰爭

一個艱難的抉擇

美國此舉不僅大大惡化了我國的周邊安全狀況、嚴重阻礙解放臺灣的統一大業,也打亂了我國經濟工作部署。

那麼,打?

半個月前,毛澤東剛剛在七屆三中全會上作了題為《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鬥爭》的報告,確定了接下來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

這一年,美國鋼產量為8772萬噸,工農業總產值是2800億美元;我國分別只有60萬噸、100億美元。新生的共和國百廢待興,我們太需要萬眾一心搞生產,迅速摘掉貧窮落後的帽子。

而且,美國擁有包括原子彈在內的大量先進武器和現代化後勤保障,我軍還是「小米加步槍」;美國空軍完全控制了空域,我國的空軍還要訓練半年才能作戰,蘇聯在給予空軍支援方面幾次反覆……

在朝鮮戰場,志願軍戰士向敵軍發起進攻。圖|新華社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拿什麼跟裝備先進的「聯合國軍」硬扛?

彼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痛畫面歷歷在目,一旦參戰與美國直接碰撞,會不會把剛剛獲得和平的中國拖進第三次世界大戰?

那麼,不打?

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羅斯福去世後,繼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追隨英國前首相的「鐵幕演說」,把朝鮮當成與蘇聯進行意識形態鬥爭的戰場,導致矛盾激化。據不完全統計,從1949年到韓戰爆發,三八線上共發生武裝衝突兩千餘次,我國東北方向環境惡化。美國此番打著「聯合國軍」旗號入侵朝鮮,更是嚴重威脅到我國國家安全。

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一旦這個缺口被打開,東方陣線將門戶洞開。美國迫近中朝邊境將對中國形成長期巨大的軍事壓力,即使暫時不對中國發動進攻,也將使中國置於被動挨打的境地。

從經濟建設層面來看,當時東北是我國最重要的重工業基地,而且半數在南部,一旦美國打到鴨綠江邊,將直接威脅到我國經濟安全。誠如彭德懷所說:「不同美帝國主義見過高低,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是困難的。」

那麼,在哪裡打?

幾乎與武力介入朝鮮半島同時,美國多面對華下手:第七艦隊駛入臺灣海峽,對法國在中南半島地區的殖民戰爭提供援助——朝鮮、臺灣和越南,都可能成為中美兩軍爭鋒的角鬥場。

8月26日,在檢查和討論東北邊防軍準備工作會議上,周恩來指出:美國如果壓服朝鮮,下一步必然對越南和其他原殖民地國家進行壓服。若束手旁觀,接下來,我國將被幾面圍困,更加被動。

在臺灣開打?我們的海空軍力量與美國相差太過懸殊;選在越南?這裡遠離中國工業中心,交通運輸和後勤補給難度太大。當時,我國最強的是陸軍,而且,朝鮮半島近工業基地,援朝雖然會面臨很多困難,但相比之下更能發揮我軍優勢和獲得蘇聯援助。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軍事家久經沙場,他們力排眾議、果斷決策。9月5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九次會議講話時指出:

「我們中國人民是打慣了仗的,我們的願望是不要打仗,但你一定要打,就只好讓你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抓住你的弱點,跟著你打,最後打敗你」。

10月13日,毛澤東致電周恩來:「我們認為應該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從19日起,志願軍按計劃陸續跨過鴨綠江,踏上朝鮮半島。

2

戰場上得不到的

談判桌前也別想

此時,被冷戰意識裹挾、失去理性的「反共鬥士」們認為,這只是一件輕而易舉的「警察行動」,麥克阿瑟甚至揚言「打了勝仗回家過聖誕」。

然而,中國人民志願軍很快擊碎了這樣的傲慢。至1951年6月初,五次戰役共殲敵23萬餘人,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趕回了三八線以南。

2020年1月9日,瀋陽抗美援朝烈士紀念館首次展出的歸國志願軍烈士的遺物。圖|新華社

把侵略者打向談判桌!

此時,美國已將自己1/3陸軍、近1/2海軍和1/5空軍作戰力量投至朝鮮戰場;每月消耗物資85萬噸,相當於援助北約一年半物資的總和;燒掉軍費高達一百多億美元,相當於戰前全年軍費總額;付出了10萬餘人的傷亡。慘重的代價沒有給侵略者帶來絲毫勝利的希望。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判斷:美國無法在朝鮮贏得決定性勝利,僅憑軍事手段也不可能解決朝鮮問題。加之國內反戰情緒瀰漫,17日,杜魯門批准國安委關於朝鮮政策的備忘錄,決定尋求締結停戰協定,結束戰爭。

此時,被稱為「冷戰之父」的凱南搖身一變,成了「和平使者」。美國政府通過他向蘇聯表態:

「美蘇在朝鮮問題上看起來正在走向一場最危險的衝突……制止這種趨勢的唯一辦法是雙方停火併展開停戰談判,我們很想知道莫斯科對這一趨勢的看法和建議。」

本就是為了捍衛和平而戰的志願軍,在接到來自蘇聯的消息,看到和平的可能性後,中朝組成了談判隊伍:朝鮮人民軍的談判代表是南日和李相朝;志願軍方面由鄧華、解方出任,還派出了由李克農、喬冠華等人組成的班子協助談判。

臨行前,彭德懷叮囑大家:「打的堅決打,談的耐心談。」

「聯合國軍」談判代表為美國遠東海軍司令特納•喬埃中將、美國遠東空軍副司令勞倫斯•克雷奇少將、遠東海軍副參謀長阿爾林•伯克少將、第8集團軍副參謀長亨利•霍治少將,以及南朝鮮第1軍團長白善燁。

誰在破壞談判?

此時,只有李承晚還在反對停戰,「在三八線附近停下來進行停戰談判是絕對不能接受的」。要知道,李承晚可不是什麼愛國者,不但曾投靠日本人,還多次要求外國對自己的祖國進行託管。

而白善燁曾任偽滿洲國軍官,曾為日本侵略者效力與抗日聯軍作戰,從一開始就挑釁朝鮮代表,攪亂局面,企圖破壞談判。

在這樣的氣氛下,談判無果而終。

8月18日,南朝鮮第1軍向朝鮮人民軍發起攻擊,「聯合國軍」展開夏季攻勢,談判地區流血事件不斷。22日,中朝表態終止談判。10月3日,「聯合國軍」開始對志願軍防區進行「秋季攻勢」,然而,收穫的只有不斷飆升的傷亡數字。

談還是要談,打還是要打,和還是要和!

英國《泰晤士報》稱:「美國代表越來越明白,聯軍已經真的不能再用繼續作戰的辦法來獲取進一步的利益。」

10月25日,停戰談判在板門店重新進行。到11月,談判總算有了一點實質進展——雙方都接受了按現有接觸線作為軍事分界線的建議。之後,談判桌前的鬥爭趨向激烈。

1952年8月4日,毛澤東在全國政協會議上說:

「談還是要談,打還是要打,和還是要和……他們為扣留1萬個戰俘而奮鬥,就死掉3萬人。他們的人總是比我們的少得多。」

10月14日,敵軍發起「攤牌行動」,到11月25日,在為期43天的上甘嶺戰役中,美軍共投入3個師6萬餘人、坦克170輛、火炮300門、飛機3000架次,發射炮彈190萬發、航彈5000枚;加上志願軍發射的40萬枚炮彈,此處集中的炮火創造了一項世界戰爭史之最,山頭被削低了近兩米……()

拖到美國願意妥協為止!

2020年3月28日,搭載437具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的專機降落在瀋陽桃仙國際機場。圖|新華社

此時,承諾「如果我當選,我將親自去朝鮮並結束這場戰爭」的艾森豪當選美國總統。他改變戰術,發起「空中-坦克-步兵」協同作戰。而志願軍則以傷亡11人為代價打退了敵人的進攻。

爭取和平的機會再次降臨,要不要恢復和談?

喬冠華分析結論是:

「一動不如一靜,讓現狀拖下去,拖到美國願意妥協並由他採取行動為止。」

果然,1953年2月2日,艾森豪採取行動,宣布取消中國臺灣地區「中立化」;次日,與出兵朝鮮的16個國家代表進行協商,企圖對中國實施封鎖,結果遭到各國反對。連一向追隨美國腳步的英國都表明了自己的立場:絕不同意使用蔣介石的武裝擴大韓戰,而封鎖中國是錯誤的。

至此,艾森豪的主張在國內外均陷入孤立境地。四處碰壁之後,美國政府不得不轉向談判桌,希望實現「體面」的和平——美國人準備回到談判桌前來了。

再消滅李承晚軍一萬五千人!

為了破壞停戰談判,6月17日夜,李承晚以「就地釋放」為名強行扣留2.7萬名朝鮮人民軍被俘人員,並把其中很多人強制編入南朝鮮軍隊。緊接著,他宣布,一旦籤訂停戰協定,「要把我的軍隊從聯合國管轄下撤出來」「打到鴨綠江」。

此時,彭德懷給毛澤東發了一封電報:

「與克農、鄧華均通電話。根據目前情況,停戰籤字需推遲至月底比較有利,為加深敵人內部矛盾,擬再給李承晚軍以打擊,再消滅李承晚軍一萬五千人,此意已告鄧華妥為布置。」

毛澤東當即復電:

「停戰協定籤字必須推遲,推遲至何時為適宜,要看情況發展才能決定。再殲滅李承晚軍萬餘極為必要。」

於是,7月10日,志願軍發起第三次反擊,到7月14日夜,敵陣地被全線突破,快把家底賠光的李承晚深怨美軍見死不救。

為緩和矛盾,19日至20日,美軍先後出動400多架次飛機,在大量坦克火炮掩護下實施猛攻,企圖幫李承晚反撲。而我軍最終守住了陣地,擊斃、擊傷敵人7.8萬,攻佔敵陣地面積達220平方公裡。

至此,克拉克再也無暇顧及這個臭名昭著的隊友,決定一刻都不再拖延,要求立即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3

血與火打造的

共和國成人禮

1953年7月27日,時任「聯合國軍」首席談判代表、陸軍中將哈裡遜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籤下了自己的中文名字「海立勝」。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籤訂。圖|新華社

或許也意在掩蓋失敗的恥辱,不肯使用本名,這種感受之甚,從其上司克拉克的實話裡可見一斑:

「在執行我國政府的訓令中,我獲得了一項不值得羨慕的榮譽,那就是我成了歷史上第一位在沒有勝利的停戰條約上簽字的美國司令官,我感到一種失望的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麥克阿瑟和李奇微將軍一定有同感。」

對美國而言,時任美軍參聯會主席的五星上將布萊德雷早在1951年就切中要害地斷言:「(韓戰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同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對世界而言,中國的抗美援朝是一場維護和平的正義之戰。

1945年的《聯合國憲章》第二條第四項明確規定:「各會員國在其國際關係上不得使用威脅或武力……侵害任何會員國或國家之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

美國不顧朝鮮民望悍然發動戰爭、入侵朝鮮半島,甚至在戰爭中滅絕人性地在朝鮮北部和我國東北地區使用細菌武器,嚴重踐踏了《聯合國憲章》及相關國際公約的尊嚴。

1958年10月26日,列車駛過鴨綠江畔的凱旋門,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回到祖國。圖|新華社

志願軍贏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迫使美國停戰、防止戰爭擴大化,為地區乃至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貢獻。完成使命之後,我國立即開始分批撤軍,至1958年10月26日,志願軍全部撤出朝鮮。而時至今日,還有2.85萬美軍駐紮在朝鮮半島,所謀為何,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對中國而言,經過這場戰爭的洗禮,不僅粉碎了「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並且為今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其一,中國人民解放軍朝著現代化目標前進了一大步。

首先,如毛澤東所說,「抗美援朝戰爭是個大學校」,我們的軍隊受到了鍛鍊。志願軍入朝作戰部隊多達290萬人,除陸軍外,還有空軍、炮兵、高射炮兵、裝甲兵、工兵、鐵道兵、通信兵、後勤兵等,我軍由單一步兵作戰轉向多軍兵種協同作戰,由地面作戰向現代化立體作戰,全面推動解放軍的現代化建設。

同時,中國各軍工企業也打造了第一批國產現代武器裝備,新中國的國防工業開始初具規模。

其二,在當時背景下鞏固了中蘇同盟。

1958年,在會見蘇聯駐中國大使尤金等人時,毛澤東如是說:

「蘇聯人從什麼時候開始相信中國人的呢?從打韓戰開始的。從那個時候起,兩國開始合攏了,才有一百五十六項。」

註:蘇聯援建156項工程,對華提供了機器設備、技術資料,派遣了大量專家。

更重要的是,抗美援朝的勝利,大大減輕了從東北方向蘇聯對中國施加的安全壓力,極大地改善了中國東北方向的地緣環境。

其三,抗美援朝極大地提升了民族凝聚力,促進經濟建設。

毛澤東曾對蘇聯駐中國大使尤金說:

「美帝國主義在朝鮮的侵略,對中國人民是一個很好的教育。不數月間,美帝的一切原形均已暴露無遺,中國人民對美帝的認識提高了一步,抗美援朝的運動得到很大的開展。」

當時正值我國經濟恢復時期,全國人民團結一心,積極響應「增加生產,厲行節約,以支持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號召,國民生產總收入3年幾乎翻了兩番。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於1952年下半年提前半年完成,經濟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於1953年開始。這場戰爭的勝利更是拔去了插在我們心頭上的一把刀,使東北乃至全國得以在穩定的環境中一心抓生產建設。

註:中國國民生產總收入,1950年為65.19億元,1951年為133.14億元,1952年為183.72億元,1953年為222.86億元。

其四,這一戰,打出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不僅粉碎了美國的驕橫,也讓各國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實力和捍衛正義的決心。

1954年,在美國的重重阻撓之下,中國受邀參加日內瓦會議;1955年,中國總理周恩來率代表團參加「萬隆會議」,廣泛討論了民族主權和反對殖民主義、保衛世界和平及與各國經濟文化合作等問題,打破了美國對我國的外交封鎖,重塑我國國際地位。

4

這一輪中美博弈

中國人的底氣在哪裡?

在戰火中湧現出的那些英雄人物和不畏艱難的珍貴品質,成為了中華兒女的共同回憶、中國民族精神可歌可泣的一部分,將中國人團結得更緊、更深,隨著歷史長河的流淌,無論何時何地、在任何環境中均能鼓舞人心,煥發出強勁的力量。

如今,重回「大國競爭」戰略的美國政府把中國當成重要對手,再次對中國發起全面挑戰。

2020年7月29日,上海洋山深水港自動化碼頭對幾艘超大型貨櫃船進行貨櫃吞吐作業。圖|IC photo

美國向中國舉起關稅大棒。自2018年7月,中美經貿摩擦接連不斷,打打談談,雖然已經達成階段協議,但是美方始終將關稅當作對中國榨取利益最大化的武器,對價值數千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關稅。最為突出的是,川普政府再次打出「臺灣牌」,加大所謂對中國臺灣地區的支持力度。

在美國政治分裂、社會問題愈演愈烈的當下,川普政府再次強化對華意識形態鬥爭。然而,他再次低估了中國。

在這種情況下,與中國對抗烈度越大,美國國內的反對聲越大。2019年7月3日,美國百名「中國通」發表致川普和國會議員們的公開信,表示並不贊成視中國為美國必須從各個方面進行對抗的經濟敵人或重大國家安全威脅,認為目前的美國對華策略從根本上會適得其反。

美國前財長保爾森表示憂慮,警告「經濟鐵幕」可能緩緩降下,世界的技術和標準體系可能會變得四分五裂,全世界都將陷入泥潭。美國對華揮舞經貿武器損害了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損害盟友利益。冷戰早已結束,在這種情況下,迫使相關國家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美國政府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基辛格博士認為,中美關係不應是冷戰式的全面對抗關係,他呼籲雙方克服困難,通過坦誠對話管控分歧。「如果兩國衝突長期持續下去,將給世界帶來災難性後果,美國和中國都不能主宰對方,兩國之間的永久衝突是危險的」。

對於此輪中美博弈,我們的態度與70年前無異:

「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

這就是中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的胸襟和底氣。

參考文獻:

1.張家裕,《周恩來論抗美援朝》,理論探索,2019年2月;

2.武軍,《打談結合,以打促談——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停戰談判》,國防,2019年第7期;

3.李學穎,《細節的力量——新中國的偉大實踐》,學林出版社,2019年版;

4.王湘穗、喬良,《割裂世紀的戰爭——朝鮮1950-1953》,國防大學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

5.沈志華,《毛澤東、史達林與韓戰》,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6.王樹增,《韓戰》,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版;

7.張文木,《抗美援朝與中國崛起》,學習月刊,2016年6月上;

8.徐焰,《抗美援朝與臺灣問題》,領導文萃,2016年6月下;

9.【英】理察·克羅卡特著,王振西、錢俊德譯,《五十年戰爭世界政治中的美國與蘇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

10.趙璵佳、李衝、王琪,《新冠肺炎疫情後中美關係將持續惡化》,國際政治科學,2020年第5卷第3期;

11.宋國友,《中美經貿關係:再融合、強競爭、弱脫鉤》,復旦學報,2020年第4期;

12.樊吉社,《中美關係正處於什麼樣的狀態》,世界知識,2020年第4期;

13.吳心伯,《川普政府重構中美關係的抱負與局限》,國際問題研究,2020年第2期;

等等。

致敬不滅的風骨與勇氣

守護「最可愛的人」

掃描下方二維碼

重溫戰火歲月

原標題:《70年前,中國人靠什麼贏得勝利?》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75年前的今天,我們勝利了,勿忘歷史
    2014年開始,已經將每年的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估計有不少人想不起9月3日這一天是「抗戰勝利日」,就像前幾天8月15日一樣,都記不得這一天到底歷史上發生過什麼事?抗日戰爭取得的偉大勝利是無數的中國人民用鮮血、用生命換來的,我們一定要銘記歷史,牢記戰爭的艱辛,同時還要珍惜平生活的來之不易。我們需要懷抱感恩,傳承革命精神,克服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一切艱難險阻,只有堅定信念、勇往直前,才能凝聚起億萬人民團結奮鬥的磅礴力量,匯聚成澎湃的奮進動力。
  • 70年前韓戰的失敗,美國認真反思了嗎?我們得到啥啟迪?
    01 前言 謹以此文敬獻給:70年前,參加抗美援朝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體英雄將士! 70年前韓戰的失敗, 美國認真反思了嗎?我們得到啥啟迪?
  • 回望勝利日:1945年9月3日
    2015年,9月3日被定為中國人的公眾假日,以此表達對這一天重大意義的銘記——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這一天,由3500萬人的傷亡、長達14年抗戰作歷史鋪墊,有沉甸甸的分量,但長期以來被國人忽視。翻開歷史相簿,70年前的假日裡的一切,仍歷歷在目。
  • ...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5年9月3日)
    原標題: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5年9月3日)   全國同胞們,   尊敬的各位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代表,   尊敬的各位來賓,   全體受閱將士們,   女士們、先生們,同志們、朋友們:   今天
  • 60年前的今天:擁抱勝利那一刻
    作者:唐寧;樂夢融  1945年8月15日清晨7時,盟軍宣告日本無條件投降——60年前的今天:擁抱勝利那一刻  本報記者 唐寧 實習生 樂夢融  1945年8月,中國全面抗戰進入第8個年頭。8年的同仇敵愾,8年的浴血奮戰,中國人民付出數千萬生命的代價,抗擊了數百萬兇殘的入侵者。人們渴望勝利,人們已經等得太久了。
  • 銘記偉大勝利 知難而進堅韌向前
    原標題:銘記偉大勝利 知難而進堅韌向前 本報訊 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銘記抗美援朝戰爭的艱辛歷程和偉大勝利,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氣昂昂,向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繼續奮勇前進。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在我省幹部群眾中引發熱烈反響。
  • 90年前東瀛慘案:關東大地震後 中國人遭屠殺
    快降落時,坐在中間位置的他盡力伸長脖子,想看看舷窗外的東京是什麼模樣。這是他從未到過的城市,卻也是他從記事起便熟知的地名。  92年前,他的兩位祖爺爺黃芝連、黃芝森兄弟,和5000多名來自溫州、麗水的勞工,先後從家鄉來到上海,再一路趕往東京。
  • 67年前感恩節,中國人在做什麼?我們出徵應戰世界第一軍事強國!
    每次一聽到感恩節,都會下意識想起,67年前,朝鮮的冬天,以及被志願軍摁在地上猛揍的美國兵。67年前的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出國境,出徵應戰世界第一軍事強國,從此一舉遏制並扭轉了百年來不斷下墜的國運,山河無恙。
  • 面對數倍於己方的強大敵軍,這位將軍靠「做夢」,贏得了戰爭勝利
    李密承襲父親的爵位後,便散盡家財,只為接濟親友,為自己贏得了很好的名聲,後來更是成為了瓦崗軍的首領,人稱魏公。在王世充的帶領下,瓦崗軍屢次擊敗隋軍,因此名揚天下。後來由於瓦崗軍中的權力爭奪問題,再加上與宇文化及的拼殺,使得瓦崗軍實力日益衰弱,而王世充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發動了對李密的攻擊。王世充本是西域胡人,後來由於其母親的緣故來到了中原生活。
  • 70年前紅軍紙幣價值達千萬元 增值潛力未可限量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9月20日 09:20 來源: 專題:紀念紅軍長徵勝利70周年   成都晚報消息:為了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7周年以及紅軍長徵勝利
  •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9月3日天安門廣場舉行閱兵式
    ■ 看點  昨日,備受關注的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系列活動掀開神秘的面紗,紀念活動中的幾個首次:首次組織紀念抗戰勝利專題閱兵,首次設計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聯、華南遊擊隊等代表編組受閱;首次邀請外國軍隊代表參加,讓大家對七十多天後舉行的閱兵充滿期待。
  • 70年前出徵朝鮮的優秀兒女 寧波沒有忘記 - 寧波晚報•數字報刊...
    70年前的那場出徵,358位寧波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永遠地留在了朝鮮的土地上,我們永遠銘記。銘記偉大勝利,推進偉大事業。我們這樣紀念70年前的那場出徵,緬懷逝去的英烈,致敬最可愛的人,我們在學習英雄中成長,從抗美援朝精神中汲取幹事創業的動力,為寧波當好浙江建設「重要窗口」模範生貢獻力量。
  • 70年前的這場戰爭,你了解多少?
    編輯按語: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70年前,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杜魯門政府悍然派兵進行武裝幹涉,發動了對朝鮮的全面戰爭,將戰火燒到了鴨綠江畔。此後,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通過兩年零一個月的邊打邊談,迫使以美國為首的侵略軍籤訂了停戰協議,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志願軍將士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讚歌,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光輝典範。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70年前,在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上,十多萬中華兒女為保家衛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 今天是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這些數字和名字,我們不能忘記!
    今天是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是所有中國人,都必須銘記的日子。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登上美軍「密蘇裡號」軍艦籤署了無條件投降書。14年浴血奮戰,3500多萬同胞傷亡,終於迎來全民族抗戰的勝利!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第一次抗擊外侵的全面勝利,中華民族終於迎來了歷史轉折點!
  • 50年前99%的中國人不知發生了什麼
    這一天通過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到底有什麼內容,被稱之為指導文化大革命的綱領性文件?重讀《五一六通知》,許子東指出兩個細節給他留下的印象最深。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細節在中外政治鬥爭史上都是奇觀。可是在50年前的這一天,99.9%的中國人根本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99.9%的中國人不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正在召開一次政治局擴大會議——不是中央全會,《五一六通知》在當時是黨內機密,17級以上的幹部才能閱讀。向全社會公開是在一年以後,1967年5月17日的《人民日報》上。
  • 2015年9月3日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具體時間公布
    再過24小時,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將在天安門廣場舉行,9·3閱兵進入倒計時!  紀念大會將按照怎樣的流程進行?9·3閱兵最核心看點有哪些?你關心的問題在這裡都有回答。
  • 75年前的今天,日本投降!
    75年前的今天,日本投降! 75年前的今天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視頻:「芷江受降」全過程(來源:央視新聞)
  • 中國抗日戰爭70問
    編者按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到來之際,中國文明網特別編寫了《中國抗日戰爭70問》專題,以幫助廣大網民準確把握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進程、主流、本質,正確評價重大事件、重要黨派、重要人物,深刻理解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意義、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等重大問題
  • 2015年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9月3日在北京天安門召開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簡稱9·3閱兵,或者抗戰勝利日大閱兵),是中國政府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而開展的眾多紀念活動中的一項活動。閱兵於201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門地區組織實施。
  • 臺北老夫妻靠「八字箴言」相依相愛70載(圖)
    臺北老夫妻靠「八字箴言」相依相愛70載(圖) 2014-06-30 11:40:5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丁文蕾   90歲的曾愛群與88歲溫明珠已有70年婚齡,兩人昨因故無法出席典禮,但透過書面表達「互信、互愛、互諒、互勉」是他們相依70載的8字箴言。  88歲彭漢林與大他1歲的太太張玉琴結婚55年。彭漢林說,「平凡、平淡、平安就是福」,太太曾在臺灣《聯合報》投稿「他是我今生的恩人」,描述兩人從相識、相戀到結婚,有情有恩有緣的過程;如今四代同堂,和樂融融,讓他人生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