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按語:
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70年前,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杜魯門政府悍然派兵進行武裝幹涉,發動了對朝鮮的全面戰爭,將戰火燒到了鴨綠江畔。為了保家衛國,中國人民志願軍先後有290萬人次赴朝作戰。在歷時兩年零九個月的時間裡,志願軍將士英勇無畏,浴血奮戰,與裝備精良的敵軍展開了殊死較量。
此後,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通過兩年零一個月的邊打邊談,迫使以美國為首的侵略軍籤訂了停戰協議,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志願軍將士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讚歌,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光輝典範。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70年前,在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上,十多萬中華兒女為保家衛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是歷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戰士,第一流的人!他們是世界上一切偉大人民的優秀之花!是我們值得驕傲的祖國之花,我們以我們的祖國有這樣的英雄而驕傲,我們以生在這個英雄的國度而自豪!」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一批入朝部隊跨過鴨綠江正式入朝參戰。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不久這裡就成為了東西兩大陣營對抗的前沿,中國也在1950年的10月25日正式捲入這場至今仍然沒有籤訂和平協議的局部戰爭。雖然這場戰爭至今仍有很多爭議,但也正是因為它,才使得誕生不足一年的新中國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到了今天。
一般人們都稱呼這場戰爭為「韓戰」,中國的官方文獻對此場戰爭則有著嚴格的名稱定義。從南北雙方開戰開始,韓戰就已經爆發。而直到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中國所說的「抗美援朝戰爭」才正式開始。可見,抗美援朝戰爭只不過是韓戰中的一部分,儘管這個部分是絕大部分。
朝鮮,這個二戰中日本的殖民地,在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即將迎來自己民族的獨立解放的時候,遭遇了人為導致的民族分裂。隨著美軍一個下級軍官在地圖上隨便畫出的三八線,蘇美雙方分別接受朝鮮半島日軍的投降,隨後在蘇美雙方各自的支持下,朝鮮半島北部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南部的大韓民國兩個對立的政權分別成立。
在南北朝鮮對立的情況下,兩個政權都想要統一整個朝鮮半島。南北朝鮮正式開戰之前,兩個朝鮮都在政治上進行互相的攻訐。直到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第七警備旅向韓軍第十七團發起進攻,韓戰正式爆發。不論是朝鮮宣稱的韓軍先挑釁進攻,人民軍自衛反擊並全面進攻韓國,或者是韓國宣稱的朝鮮率先挑起戰爭,都已不重要。金日成和李承晚都宣稱過要武力統一朝鮮半島。
韓戰爆發前,朝鮮人民軍在蘇聯武器裝備的支持下,戰鬥力和軍事實力均超過韓軍。所以,在戰爭爆發後,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韓軍全面潰敗。6月28日人民軍佔領漢城。
朝鮮人民軍在1950年6月25日至9月15日的進攻,紅色為各時期人民軍的推進戰線
朝鮮半島問題從二戰結束後就一直處於美國操控的聯合國的監管之下。面對美國利益的損失,害怕共產主義勢力在東亞像東歐一樣發生「多米諾骨牌效應」,美國決定讓聯合國作出決議幹涉韓戰。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84號決議,決定派遣由美國為首,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荷蘭、法國、土耳其、泰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衣索比亞、南非和盧森堡組成「聯合國軍」,支援韓國,此外,丹麥、義大利、挪威、瑞典和印度派出了醫療支援人員,日本秘密派出了掃雷部隊。到7月31日,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的攻勢將聯合國軍壓縮在半島東南部的釜山環形防禦區內,此後一直到9月,朝鮮人民軍的腳步停止了前進。這時,中國毛澤東主席向朝鮮提出了注意仁川一帶防禦的建議,但是沒有得到金日成的重視。
1950年9月15日,美軍第十軍團在朝鮮半島西海岸,靠近三八線的仁川港發動突然登陸,切斷朝鮮半島,迅速佔領仁川港及周邊島嶼。朝鮮人民軍後路被斷。9月22日起,釜山的聯合國軍開始反擊,9月28日,仁川登陸的美軍和反擊的聯合國軍重新佔領漢城。有了美軍的支持,韓軍和聯合國軍迅速北進,朝鮮人民軍一路潰敗。10月7日,美軍越過三八線,將戰線推進到鴨綠江。朝鮮面臨亡國。
美軍在仁川登陸
中國的反應則是顯而易見的。7月當美軍介入韓戰的時候,中國政府就警告美國,一旦越過三八線,中國將不會坐視不管。7月7日,部署在河南的38軍、39軍、40軍和黑龍江的42軍開始向中朝邊境集結,組成東北邊防軍,積極備戰,一旦朝鮮軍隊戰敗,東北邊防軍則伺機而動。10月8日,鑑於美軍第七艦隊入侵臺灣海峽以及東北部分城市遭到美軍的轟炸,美國對中國的安全威脅極大,故中國政府決定派遣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中國人民志願軍參加的戰爭部分,即為抗美援朝戰爭。中國人民志願軍的作戰目的,是在把美軍趕回三八線的基礎上,儘可能地將美軍往南趕。在中國決定出兵的同時,蘇聯秘密派遣空軍和防空部隊進入朝鮮和中國東北,協防空中安全。
美軍越過三八線
聯合國軍在1950年9月15日至10月24日的進攻,藍色表示各時期推進的戰線位置。
1950年10月19日,原東北邊防軍五個軍中的四個軍改稱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軍、第39軍、第40軍和第42軍率先從輯安(今集安)、安東(丹東)、長甸河等地渡過鴨綠江,成為第一批入朝作戰的志願軍部隊。
由彭德懷擔任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進入朝鮮後,一直隱匿自己的行蹤,美軍和聯合國軍一直不知道中國人介入了韓戰。遠東美軍總司令兼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認為中國人不會參戰,美軍、韓軍對中國軍隊參戰的沒有任何思想準備。
10月25日凌晨,在溫井地區的韓軍第6師的一個加強步兵營向北進犯。當該部進至兩水洞地區時,遭遇了在此地區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0軍第118師。118師在發現韓軍動向後,立即發起突然攻擊,經一小時激戰,全殲該部並乘勝攻佔溫井,揭開了第一次戰役的序幕。後來,這一天定為抗美援朝戰爭紀念日。
第40軍向韓軍率先進攻
就在118師打響抗美援朝第一槍的同時,華北軍區第66軍改為志願軍,進入朝鮮,沿西海岸部署。第二天,東北邊防軍的最後一個軍第50軍也開入朝鮮。第66軍、第50軍進入朝鮮後即參加了第一次戰役。
韓軍在溫井受挫後,並沒有意識到中國軍隊已經大規模進入朝鮮,根據獲得的番號「志願軍」,麥克阿瑟以及韓軍都認為中國軍隊僅僅是小部分自發的志願者而已。10月26日,韓軍繼續冒進。在志願軍司令部的命令下,入朝的38、39、40、42、50、66六個軍全面在東西兩線戰場上對冒進的敵軍進行阻擊、伏擊和反擊。此時,在北部的敵軍除了韓軍外,還有美軍24師和英軍27旅,另,美軍騎兵第一師也在向北前進。
在東部,42軍主力在黃草嶺設下阻擊陣地,阻擊韓軍首都師、第三師。東線戰場呈現在黃草嶺地區的膠著狀態,牽制著東線的敵軍。而與此同時,西線志願軍則在向南運動中尋機殲敵。11月2日,39軍攻克雲山,殲滅美騎兵第一師一個團的大部分。40軍攻擊寧邊受阻,38軍前出至院裡地區。此時,美韓軍感到壓力增大,開始全面南撤。志願軍全面開始反擊,於11月4日將美韓軍趕到清川江以南。由於敵軍已經和志願軍主力脫離,殲敵機會消失,同時經過激戰,志願軍各軍需要補給彈藥,於是11月5日,志願軍結束了第一次戰役。第一次戰役結束後,志願軍主力撤回北部山區,迷惑美韓軍。
第39軍在第一次戰役中與美國「開國元勳師」第1騎兵師遭遇爆發了著名的雲山之戰。
志願軍第一次戰役經過要圖
經過第一次戰役,志願軍已經穩定了潰敗的朝鮮戰局,但是美韓軍被假象所迷惑,甚至認為所謂「少量的」志願軍向北撤退是完成了保衛中朝邊界的任務,不會再繼續介入戰爭。按照麥克阿瑟「感恩節前結束戰爭」的計劃,美韓軍計劃發起全面佔領朝鮮的攻勢,同時決定轟炸鴨綠江上的所有橋梁和渡口,阻止中國增兵。而志願軍則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開始計劃第二次戰役,彭德懷認為美軍會發起大規模攻勢妄圖佔領整個朝鮮,於是設下了誘敵深入的作戰方案。
美軍第八軍團於11月6日起開始由西線向北試探性攻擊,而美第十軍則在東線經長津湖北進。志願軍為了誘敵深入,主動將戰線後撤,美韓軍見志願軍後撤,則全面北進。而與此同時,中國國內的第三野戰軍第九兵團下屬第20軍、第27軍和第26軍,在兵團司令員宋時輪的帶領下,於11月7日、11月12日和11月19日改為志願軍進入朝鮮。此時,朝鮮的天氣已經進入冬天,氣溫極低,對雙方的作戰都造成了很大影響。
麥克阿瑟在巴丹號飛機上。第二次戰役前他曾乘此飛機到鴨綠江上空觀察,隨後判定志願軍只是象徵性出兵。
11月24日,聯合國軍全面發動聖誕節攻勢,而志願軍繼續撤退。11月25日,全部進攻的聯合國軍全被誘至志願軍預定地區。志願軍的反擊即將開始。11月25日黃昏,西線志願軍率先發起反擊,第38、第42軍從側翼攻擊韓軍第2軍團,第40軍向新興洞、蘇民洞地區美軍第2步兵師進攻,第50、第66、第39軍,分別在定州、泰川、雲山地區從正面攻擊美國第1軍所屬第24步兵師、英軍第27步兵旅和韓軍第1師。
在西線美軍北進後,西線美軍和東線美軍之間留下一個數十裡寬的缺口,而西線和志願軍側翼接觸的是韓軍第二軍團。志願軍38、42軍迂迴包抄,將韓軍第二軍團分割包圍並殲滅,並於11月26日攻佔德川、寧遠。至此,西線聯合國軍戰線被打開一個缺口。志願軍司令部命令38、42軍迅速通過缺口,向敵後穿插。38軍向三所裡實施內線穿插,包抄美軍第八軍團後方,42軍則執行外層穿插。
二次戰役中,志願軍某部機槍班在「聯合國軍」的飛機和坦克輪番進攻下,堅守高地。
三所裡,這個朝鮮西部的一個小山村,註定將在中國軍隊的戰史上留下它的名字。這個小山村南臨大同江,北靠群山,只有一條南北公路從北通向平壤,是聯合國軍北進和南逃的必經之路。
38軍接到穿插三所裡的命令後,命令113師率先出發。在穿插過程中,113師多次與美軍相遇。由於志願軍軍服沒有任何符號標誌,志願軍毫不進行躲藏,大大方方地向南「潰逃」。美軍則通知三所裡的韓軍,說「有一股撤退中的大韓民國國軍」正在向三所裡撤退,要他們準備好飯菜進行招待。而志願軍戰士見美軍把他們當成了韓軍並毫不阻擋,更是大大方方地向三所裡穿插。113師的先頭部隊到達三所裡時,該地韓軍還正在做飯。
經過短暫的戰鬥解決了這些韓軍,113師部隊立即在三所裡擺開阻擊陣地。剛剛準備好,美軍的撤退部隊就扯了下來。到11月30日,志願軍穿插部隊截斷了美軍退路,至此,美軍第9軍的第2、第25步兵師、土耳其旅和美軍第1騎兵師,韓軍第1師各一部陷入包圍之中。
美軍為了撤往南方,出動大量飛機和坦克對志願軍阻擊陣地發起突擊,而志願軍則牢牢地在各陣地上承受著美軍的狂轟濫炸。在阻擊中,三十八軍打了許多艱苦的阻擊戰,比如在著名的松骨峰阻擊戰就是在此階段出現的。到11月30日深夜到12月1日凌晨,志願軍向被包圍的聯合國軍發起總攻。美軍第2、第25師主力大部被殲滅,韓軍第一師和土耳其旅也大部被殲滅。美第九軍突圍無望,拋棄大量輜重裝備,阻塞志願軍追擊道路,向安州方向撤退。而聯合國軍其他部隊也有部分未被殲滅的部隊撤出包圍圈。
12月5日,志願軍收復平壤。由於三十八軍在戰役中出色的表現,彭德懷司令員在通電嘉獎令中寫道:「中國人民志願軍萬歲!三十八軍萬歲!」此後,三十八軍以「萬歲軍」的名號名揚天下。
油畫展示的三所裡阻擊戰。
志願軍俘虜的美軍士兵
在東線,北進的聯合國軍也沒有遇到志願軍的抵抗,而負責東線的正是剛剛進入朝鮮的第九兵團。第九兵團是原本準備解放臺灣的部隊,每個軍都是四四制或五五制的營編制,但是從南方緊急入朝的第九兵團缺少冬衣,在朝鮮的冬天忍受著嚴寒作戰,11月25日第九兵團15萬人避開美軍的偵查,潛入長津湖地區設伏。11月27日,長津湖一帶大規模降雪,在美軍尚未發現志願軍集結的時機下,九兵團於當日黃昏突然發起反擊。
在長津湖以東的新興裡,27軍以4個團的兵力向美軍第七師第三十一團級戰鬥隊發起進攻。當志願軍發起進攻時,這支因幹涉蘇俄革命而被授予「北極熊團」稱號的部隊大部分士兵正在睡覺。在深夜的戰鬥中,志願軍迅速打掉了美31團的團部。到12月2日,第三十一團級戰鬥隊被全殲,團旗被志願軍所獲。這是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唯一全建制殲滅的美軍團級作戰單位。
美軍第八軍團在長津湖地區行軍
被志願軍繳獲的美軍第三十一團團旗,現存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在遭到志願軍的反擊後,東線聯合國軍遭到包圍,開始向南後撤。11月底,被包圍的英國皇家海軍第四十一團向第九兵團投降。在美軍的撤退中,美國海軍、空軍對阻擊的志願軍進行集中攻擊。12月3日,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主力丟棄重裝備撤往下碣隅裡,12日,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撤回五老裡。其間,志願軍層層阻截,步步緊追,冒著嚴寒和空中的轟炸對其進行拼死阻擊,但未能給予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重創。美軍利用裝備優勢突破志願軍的包圍向鹹興、興南撤去。隨著朝鮮人民軍收復元山,和中朝軍隊收復三八線以北大部地區,東線在興南地區聯合國軍陸上退路已斷,向興南港集中準備從海上撤退。12月17日,志願軍佔領鹹興。聯合國軍在海軍支持下從興南港全部南撤。12月24日,志願軍收復興南港。
至此,第二次戰役結束,志願軍將聯合國軍趕回三八線以南。部分朝鮮人民軍部隊也越過三八線。
第二次戰役經過圖
經過兩次戰役,志願軍徹底扭轉了朝鮮戰局,準備發起第三次戰役,繼續前進。1950年12月31日,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發起第三次戰役。此次戰役時間十分短暫,是挾第二次戰役勝利之勢對美韓軍進行的一次大舉反擊。志願軍第38、第39、第40、第50軍並加強炮兵6個團組成志願軍右縱隊,由志願軍副司令員韓先楚指揮,配合朝鮮人民軍第一軍團進攻;志願軍第42、第66軍並加強炮兵1個團組成志願軍左縱隊,配合朝鮮人民軍第二、第五軍團進攻。
在200公裡寬的戰線上,中朝軍隊發起了全面進攻並迅速突破三八線的美韓軍防禦陣地,迅速向南深入。至1月2日,志願軍突破敵防禦縱深20多公裡,敵軍防禦部署被完全打亂,全面後撤。1月3日,西線志願軍第39、50軍等部和朝鮮人民軍第一軍團向漢城、仁川一帶進逼。第50軍在高陽地區全殲英軍第二十九旅步兵一個營和坦克一個中隊。1月4日,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佔領漢城。隨後,中朝軍隊渡過漢江,繼續追擊。東線志願軍1月4日佔領洪川,1月6日進佔砥平裡,1月8日攻佔驪州、利川。人民軍第二、第五軍團佔領橫城、原州。1月8日,中朝軍隊進逼到三十七度線。
經過戰役,雖然殲滅大量敵軍,但是對聯合國軍的殲滅沒有出現成建制包圍和成建制殲滅,重兵團沒有集中出現,聯合國軍是有計劃撤退。為了防止被聯合國軍誘入縱深地帶而重蹈仁川登陸的覆轍,同時戰線過長,補給出現困難,彭德懷命令1月8日結束戰役。經過第三次戰役,戰線推進到三七線。
中朝軍隊佔領漢城
第三次戰役經過圖
第三次戰役雖然殲滅兩萬多敵軍,但並不是一場大量殲滅敵有生力量的戰役,只是一次追擊並佔領大量領土的戰役。聯合國軍經過休養,於1月25日開始向北反擊,第四次戰役爆發。
志願軍由於後勤的落後,戰士攜帶的乾糧足夠支撐一個星期左右,一個星期後攻勢自然停止。這一現象被美第八軍團司令李奇微命名為「禮拜攻勢」。而經過一、二、三次戰役連續作戰的志願軍也由於疲勞進入休整,等待補給。而美軍針對志願軍的穿插包圍作戰戰術做出調整,改為穩紮穩打,逐地爭奪的戰術,不給志願軍以穿插分割包圍的機會。面對美軍凌厲的攻勢,中朝軍隊進入全面防禦作戰。
戰役開始後,東西兩線志願軍均在各自陣地上對美軍進行阻擊。西線志願軍在漢江南岸背水作戰,堅持到2月7日。由於漢江開始解凍,南岸作戰空間狹小,西線志願軍主力撤到漢江北岸進行防禦。2月10日,聯合國軍佔領仁川。與此同時,東線志願軍則繼續誘敵深入。至2月9日,韓軍和美軍一部已進到砥平裡、橫城、下珍富裡、江陵一線,其中,南朝鮮軍第8、第5、第3師前進至橫城以北約10公裡,態勢突出,翼側暴露。
2月11日,志願軍發起橫城反擊戰,韓軍第8師被包圍殲滅,其師部逃脫。美韓軍除在砥平裡的部隊外,攻勢受挫南撤,志願軍在東線小規模取得優勢。隨後,2月13日,東線志願軍向砥平裡被包圍的聯合國軍發起進攻,但由於對其兵力和工事估計不足,倉促投入戰鬥,彈藥也不足,當夜未能解決戰鬥。14日,聯合國軍被壓縮在不足2平方公裡的狹小地區,仍未能殲滅。15日,聯合國軍援兵趕到,志願軍被迫撤圍,放棄砥平裡。此戰過後,志願軍與人民軍無力繼續堅守,開始逐步北撤退。在東線部隊反擊的同時,志願軍38軍始終堅持在漢江南岸吸引聯合國軍。砥平裡戰鬥後,38軍北渡漢江,向北撤退。
美軍支援韓國155毫米自行火炮,韓戰時聯合國軍對中朝軍裝備有絕對優勢,其中火炮達到了40比1。第四次戰役中,聯合國軍以其火力優勢,對志願軍一直是穩紮穩打。
志願軍在第四次戰役中阻擊聯合國軍
在戰役第一階段,志願軍戰果不大,戰線後撤,補給困難,所以志願軍開始全面後撤,轉入運動戰。2月19日起,東線聯合國軍率先開始反擊,但進展緩慢。3月6日,東西戰線推平。3月14日,志願軍主動放棄漢城向北轉移。在防禦作戰中,第26軍在議政府鐵原地區防禦戰鬥中抗擊美軍第1軍主力進攻,堅持38天,斃傷俘敵1萬5千餘人。美軍在汶山裡地區傘降了約4000人和少量坦克、火炮,企圖切斷正在向北轉移的人民軍一部的退路,沒有成功。
2月底,第一野戰軍第19兵團改為志願軍入朝作戰,下轄63、64、65軍。3月,第二野戰軍第三兵團改為志願軍入朝,下轄12、15、60軍。4月,第四野戰軍第47軍改為志願軍入朝。4月初,第3、19兵團和第二次戰役後進入休整的第9兵團開赴前線增援,50軍、66軍則回國休整。聯合國軍發覺志願軍3個兵團的援兵後,停止進攻。戰線被維持在三八線南北附近。4月21日戰役結束。歷時八十七天的第四次戰役,聯合國軍在把戰線推回三八線的同時,自己每天也傷亡近千人。聯合國軍損失7.8萬人,志願軍傷亡4.2萬人。
第四次戰役經過圖
第四次戰役結束後,第3、9、19兵團補充到前線,加上前線的39、40軍,共有11個軍在前線。而38、42軍則調至後方,與47軍一道休整並搶修後方機場。志願軍計劃在第五次戰役期間挽回第四次戰役的損失。
4月22日,第五次戰役發起。東線志願軍迅速穿插入敵戰線,但缺乏後續力量,沒有取得較大戰果。英軍29旅遭到圍殲,部分逃脫。在臨津江南岸,64軍和65軍的兩個師前進受阻,三天之內遭到聯合國軍空中火力的突擊,傷亡重大,未能完成迂迴任務。在志願軍的攻勢下,美軍損失慘重,韓軍第二軍團潰敗,美軍竟因韓軍作戰不力損失重大而命令該軍團就地解散。經過一個星期的攻勢,美軍撤回到漢城一線。志願軍如李奇微所計算的,一周後攻勢減弱,被迫北撤。與此同時,聯合國軍則發動反擊。志願軍和聯合國軍戰線膠著,逐漸向北。
第五次戰役中正在機動中的志願軍
李奇微二戰時曾擔任美82空降師師長,他敏銳地發現了志願軍後勤補給這塊「短板」。
在聯合國軍的攻勢下,志願軍在後撤中保持休整和補充。到5月16日,志願軍變更部署,在東線發動第二次反擊作戰。17日殲滅東線大量韓軍,韓軍潰散逃入深山。由於缺少彈藥,志願軍就地休整並對韓軍進行清剿,沒有繼續向縱深深入。而美軍則趁勢穩固了防線。21日,志願軍彈藥糧食不足,停止攻勢,向北轉移。
志願軍開始北撤後,聯合國軍則抓住機會,十三個師全面發起反擊。第3兵團60軍180師擬於5月23日北移春川、加平線以北地區組織防禦,後情況變化受命仍在春川、加平線北漢江以南地區,擔負掩護傷員轉運任務。
5月24日,美軍24師進佔春川,180師三面被圍,被截斷在三八線以南。25日,180師陷入聯合國軍的四面包圍之中。這是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以來志願軍第一支被聯合國軍包圍的部隊。180師,被包圍後,以劣勢裝備奮力突圍。堅持到27日,60軍其餘部隊接應未果,180師師長鄭其貴下令分散突圍,導致建制混亂,戰鬥力大減。最終180師在三八線以南被殲滅,損失7000餘人,雖然包括師長鄭其貴在內的4000人在日後陸續北歸,但是已經不能挽回失敗的後果。180師是志願軍唯一一支被敵軍包圍而大部被殲滅的部隊,是解放軍歷史上最為慘痛的記憶。
6月10日,聯合國軍停止進攻。第五次戰役結束。戰線最終被穩定在三八線一帶。雙方進入對峙階段。
第5次戰役經過要圖
1951年6月,第50軍重新入朝,同時,華北軍區第20兵團改為志願軍,由兵團司令員楊成武率領下屬67、68軍入朝。由於朝鮮戰場雙方進入對峙階段,7月10日起,雙方同意開始停戰談判。聯合國軍方面計劃在元山港一隻丹麥傷兵船上進行談判,但在中朝方面的要求下,最終停戰談判在三八線附近的開城舉行。第一次談判中,中朝要求恢復三八線為分界線遭到美韓方面拒絕,故第一次談判破裂。
此時的朝鮮戰場進入了打打停停的停戰談判階段。雙方為了在談判桌上獲得更多的籌碼,均要在戰場上給對方以教訓。聯合國軍率先發難,1951年8月18日起,聯合國軍發動1951年夏秋季攻勢,一直到10月22日結束。經過兩個月激戰,聯合國軍僅僅平均前進了兩公裡。在地面部隊發起攻勢的同時,聯合國軍針對志願軍後勤線,發起了長達十個月的空中「絞殺戰」。年輕的志願軍空軍則在秘密入朝的蘇聯空軍的指導下開始了反「絞殺戰」。
在空戰中,志願軍空軍和穿著志願軍軍服的蘇聯空軍在朝鮮北部上空建立起了世界聞名的「米格走廊」,美國空軍在這裡沒有佔到便宜。以至於美國人驚呼:「中國幾乎在一夜之間成為空軍強國。」例如,二戰期間的美國王牌飛行員戴維斯就被年輕的志願軍空軍飛行員張積慧擊落。雖然志願軍空軍取得了北部的優勢,但是美國空軍依舊佔據南部的制空權。志願軍的後勤線依然受到威脅。但是經過志願軍空軍和地面防空部隊的努力,美軍妄圖通過空中優勢切斷中國軍隊後勤補給線的企圖一直沒有實現。
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志願軍空軍與蘇聯空軍一道建立起了著名「米格走廊」。
王牌飛行員王海,後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員,1988年被授予空軍上將軍銜。
1951年10月25日,朝鮮停戰談判恢復,地點從開城改到了著名的板門店。10月30日起,志願軍發起局部反擊,佔領了280平方公裡土地,將戰線部分南推,並且鞏固了開城一帶的防禦。同時,由於美軍佔據鴨綠江口的大、小和島,11月5日,志願軍第50軍發起登陸戰役,在志願軍空軍轟炸機部隊的配合下,一舉奪回大、小和島並全殲島上守軍,消除了在大後方的威脅。這也是我軍第一次聯合渡海登陸作戰,早於一江山島戰役4年。
11月下旬,志願軍的局部反擊結束。雙方繼續談判,確定了以實際控制線為軍事分界線的原則。由於雙方的條件過於懸殊,停戰談判整整進行了兩年。兩年內,朝鮮半島構築了世界上最大的防禦體系。200萬軍隊在這裡駐紮。美軍利用裝備構築了立體的縱深防禦體系,而志願軍則建立起了龐大的地下坑道體系。在這樣的環境下,雙方戰線已經很難在改變了。
進入1952年,美軍由於無法取得突破,居然發動細菌戰。美軍不但在朝鮮戰場散布細菌,而且在中國沿海地區也散布細菌,造成中朝軍民很大的傷亡。志願軍防化兵部隊開始了一年的反細菌戰作戰,開展各種防疫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同時,在國際上,中朝方面揭露美軍使用細菌武器的行徑,在道義上獲得了勝利。
第一次停戰談判的照片
聯合國軍在1950年1月9日至1951年底的進攻和雙方僵持階段形勢,黑線為最終雙方軍事分界線。
1952年10月,聯合國軍發起「金化攻勢」。10月14日,美軍開始對上甘嶺(即597.9高地)志願軍發起進攻,上甘嶺表面陣地全部被摧毀,志願軍傷亡500餘人。堅守上甘嶺的志願軍第15軍在15日因彈藥不足撤出上甘嶺,同時於當日晚立即奪回上甘嶺。此後,志願軍與敵軍對上甘嶺進行了反覆的爭奪。18日晚,135團2營通訊員黃繼光在爆破美軍火力點的戰鬥中,在多次負傷,爆破器材用盡的情況下,以身體擋住了美軍的射擊孔,英勇犧牲,為後續部隊前進贏得了時間。20日,美軍佔領上甘嶺所有地面陣地,志願軍轉入地下坑道與美軍繼續作戰。
10月25日,志願軍第12、15軍派出5個師增援上甘嶺,擊退美軍,收復高地。經過反覆爭奪,11月5日誌願軍全部收回上甘嶺高地,11月25日完全收回537.7高地。到11月26日,美軍停止對上甘嶺的攻擊,整個戰役結束。這次戰役創造了現代作戰史上堅守防禦的典範,成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最經典的戰役。
志願軍堅守上甘嶺
志願軍火箭炮部隊反擊
1953年夏季,志願軍和人民軍發起夏季反擊作戰。由於韓國總統李承晚破壞停戰,扣留中朝戰俘,並揚言「單幹」「北進」,7月13日,志願軍20兵團發起金城戰役,針對金城以南韓軍四個師發起大規模作戰。
戰役開始後,志願軍迅猛攻擊,14日由203師的一個排由排長楊育才帶領下全殲韓軍首都師第一團團部,即著名的奇襲白虎團。在金城戰役進行的過程中,停戰談判正在進行。志願軍取得勝利後堅守陣地,一直到7月27日停戰協定籤訂,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被志願軍繳獲的韓軍白虎團團旗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正式在板門店籤訂。以雙方接觸區域為軍事分界線,向南北各劃出兩千米作為非軍事區,並成立停火委員會。朝鮮戰場的大規模作戰終於停止。但是,停戰協定並非和平協定,韓戰一直沒有籤訂和平協議,也就是一直沒有結束。1953年到1958年,中國人民志願軍繼續駐紮在朝鮮,分批撤回國內。1958年,時任志願軍司令員的楊勇上將率領最後一批志願軍撤回國內,標誌著志願軍抗美援朝戰爭的結束(不是韓戰的結束)。
雖然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了,志願軍大部隊撤回國內,但是在朝鮮的停戰委員會中一直留有中國人民志願軍的代表,始終有解放軍軍官佩戴沒有八一字樣的志願軍帽徽在朝鮮。1994年,中國退出停戰委員會,中國人民志願軍最後在朝鮮的代表也正式回國,中國人民志願軍這一稱呼也終於結束了其歷史使命。
目前的朝鮮半島依舊在對峙當中,在這場尚未結束的韓戰是否還會繼續爆發大規模衝突,還要繼續等待。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正式在板門店籤訂。
彭德懷司令員籤訂朝鮮停戰協定
1958年,最後一批志願軍撤離朝鮮
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建立後對外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全面戰爭。中國在朝鮮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包括毛澤東兒子毛岸英在內的十幾萬志願軍陣亡並安葬在朝鮮。但是經過抗美援朝戰爭,中國保持住了一個在政治形態上相同的東北邊境盟友,對敵對的美國軍隊勢力建立了緩衝區,在變幻莫測的冷戰時期保障了邊境安全,也保證了重要的東北工業基地正常運轉。而且通過抗美援朝戰爭,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大大提升。同時,蘇聯也打消了疑慮,開始對中國進行全面的工業援助。
在朝鮮戰場上,中國軍隊也第一次認識到了現代戰爭的威力。正如《亮劍》中丁偉軍長所描述的那樣,美軍的空中優勢、炮兵火力和機械化部隊的機動能力使志願軍面臨極大的困難,以前在國內戰場上積累的側翼穿插、圍敵打援戰術在空前的裝備劣勢下難以見效。正因為如此,戰後中國陸軍開始強調火力,炮兵得到極力加強,炮兵的規模和裝備質量在多年建設後居於世界前列。同樣,戰場後勤體系及空軍的巨大作用也為中國軍隊所接受,為之後的正規化建設做好了思想準備。
來源:網易軍事、新事新說、馬鞍山市工會
原標題:《抗美援朝!70年前的這場戰爭,你了解多少?》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