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1950年10月19日,10萬志願軍將士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的率領下,跨過鴨綠江,趕赴朝鮮戰場。10月25日,雲山一戰,揭開抗美援朝戰爭序幕。
1953年,隨著《朝鮮停戰協定》的籤訂,中國抗美援朝取得了勝利。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意氣風發地宣稱:「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海岸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3年抗美援朝戰爭,是當時世界上現代化水平最高的局部戰爭,也是一場嚴重不對稱的戰爭。不管是武器裝備還是後勤保障,志願軍與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隊相比,都處於絕對劣勢。
那麼,中國在抗美援朝戰爭到底支付了多少軍費?
資料顯示,3年抗美援朝戰爭,中國先後有297萬部隊以志願軍名義進入朝鮮半島參戰。中國僅僅是直接軍費開支,就耗費了62億人民幣。同時,中國對蘇聯欠下了大約30億人民幣的軍火債。
62億人民幣,在當時的中國是什麼概念呢?3年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中國國民收入總值達2000億人民幣,國家財政支出則為600億元人民幣。62億人民幣軍費支出,相當於同期財政支出的10%、國民收入總額的0.03%。
這個比例並不高。「二戰」期間,1941年,美國參戰的第一年,其軍費支出就佔國民收入總值的0.11%;到1944年,這個比例已達到驚人的0.41%。至於窮兵黷武的日本、德國,其軍費支出基本上就是國民收入總值的一半,甚至更多。
其實,中國在抗美援朝上花費的軍費開支,大體與國內經濟社會建設相當。1952年8月4日,毛澤東在政協會議上發表講話,曾明確提到:「去年抗美援朝戰爭的費用,和國內建設的費用大體相等,一半一半。今年不同,戰爭費用估計只要用去年的一半。現在我們的部隊減少了,但是裝備加強了。」
與此形成鮮明的對比,美軍在朝鮮報導耗費巨大。按「聯合國軍」公布的數字,美國的直接戰費超過200億美元。美國三年間的國民生產總值大約為4000億美元。美國的軍費支出佔據國民生產總值的0.05%,遠遠高於中國。
基於此,毛澤東認為韓戰繼續打下去,對美國不利,對中國有利:「他們(美國)一年要用一百多億美元。我們用的錢比他們少得多,今年比去年又減少一半。『三反』、『五反』清理出來的錢,可以打一年半。增產節約出來的錢,就可以完全用在國內建設上。」
難能可貴的是,中國一方面在朝鮮半島與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英勇戰爭,一方面國內經濟社會建設依然如火如荼。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國內恢復了國民經濟,每年經濟增長率平均在15%以上。以至於戰爭還在進行的1952年底,全國工農業生產已經超過了歷史最高水平,創造了新的記錄。
當然,中國在抗美援朝上花費的巨額軍費,換來了巨大的回報。
一方面,極大地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極大地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另一方面,也促成了蘇聯對中國的經濟援助。在蘇聯對華援助156個項目的帶動下,中國初步奠定了工業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