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最初有西漢武帝用武力打通了絲綢之路,是最早從絲綢之路上由商隊和苦行僧之類傳播進來的,當時社會主流時儒學思想當作主流觀點,而主流思想一般被權貴和文人士大夫階層主導,下層的百姓一般是接觸不到,這也為佛教傳人我國一下子為底層人民所接受,畢竟除了高高在上的領導者,還有佛教宣揚的真神護佑著。
發展到南北朝時代基本已經廣泛為各個階層接受,社會崇佛氣氛也達到高潮。王室貴族精英普通百姓無一例外,都深深瀰漫在佛學的氣氛中,有詩為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就是說的當時江南地區的南朝佛寺已經很多了。
當時北方也信佛,但政權在胡族人手裡,他們一邊打仗大肆殺戮,一邊信佛,就是不知道佛教裡面最主要的殺生他不顧的,就想著信佛求來世,我這一點始終不明白。
南朝裡的僧人活在相對和平的環境裡,書法在東晉的僧人中是很流行的修行方法,很多僧人有很高的書法造詣,其中有個人可以和當時的王羲之齊名,可見,書法已經達到很高水平了。在西晉以後,書畫僧也成為一個專門的僧人類型。後世對高僧也多了一個要求,你佛法深沉,最好也要會寫幾筆,經常有機會出去寫幾筆,你要是留意,現在存下來的碑林很多都在寺廟,而且很多也是僧人所作,就是這個時期養成的習慣。
僧人熱衷於書法有他們自身的原因,在佛教的三部詩中,第二個叫法部詩,法部詩裡有個分項,抄寫,刻印,主印流通佛經,抄寫佛經本身就是一件比較有功德的行為,很多大乘佛經有專門的流通分,流通分裡專門說,抄寫流通佛經有無量功德。
從隋唐時期開始,抄寫佛經變成了皇室的貴族的一種經常性行為,皇室動不動就要求寺院抄寫一部大藏經,早期不叫大藏經,叫一切經,所以那個聖旨也叫抄一切經,這個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
佛教通過書法,抄寫佛經,傳播佛法這是一種內在需求。而在唐朝時期,日本人湧入中國,他們基本上都是照搬唐朝的一切的,書法啊,城市建設啊,就連國家體制都是照搬唐朝的,這個抄一切經的做法,他們自然是不會漏下,一開始抄寫的時候肯定是一絲不苟,但是那個工作量實在是驚人的,而且是反覆反覆的抄,僧人就開始有的只抄一個偏旁,因為只用在佛經中,意思他們都是知道的,慢慢傳回日本國內,就演變成了現在他們的文字,,你仔細看的話,很多都是我國文字的邊邊角角。偷懶偷出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