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案上線,華為為何加碼雲遊戲?| 甲子光年

2021-01-18 和訊科技

一切為了5G。

作者 | 王與桐

編輯 | 火柴Q

長按小程序碼 收聽本文音頻版

就在上周三(3月18日),華為在線上展露新動作,涉及一個以往並不帶有「華為標籤」的行業——遊戲。

雖然有時間、空間的隔閡,但並不影響華為云云遊戲線上發布會的「商業互吹」氛圍。

華為雲客戶、遊戲引擎公司Cocos CEO王哲直白地說:「看了所有(雲遊戲)方案之後選了華為,我覺得華為雲遊戲方案世上獨一份。」之後,他又拉上同屏直播的三七互娛(002555,股吧)集團副總裁朱懷敏:「不知朱總是否也是看了很多方案之後選擇了華為?」

朱懷敏配合地答:「網絡流暢度,一是與運營商、雲的布點有關;另一個是雲端的性能有關。國內同時在做這兩件事又能做好的,華為是其中佼佼者。」

聞言,直播中位於屏幕中央的華為云云遊戲總經理聶凱旋靦腆地笑了幾秒鐘。

這一幕看起來頗有「江湖兄弟會」的氛圍,它也描繪出了華為雲目前在雲遊戲上的進展現狀:拉幫結夥搞生態,大舉進攻。

當天,華為雲攜手全球Top25的遊戲上市企業三七互娛,發布華為云云遊戲解決方案2.0,涉及五大升級。

這已不是定位為「全球領先的ICT(信息與通信)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商」的華為在雲遊戲領域的第一個動作了。

從2018年3月華為雲內部立項「雲手遊」開始,華為在雲遊戲領域進展不斷:

先是於2018年4月上線雲電腦,2019年1月推出雲手機,面向遊戲開發商、發行商和渠道商提供雲遊戲基礎設施;又在2019年6月推出鯤鵬雲遊戲解決方案1.0,並在同月與網易雷火成立「華為&網易5G雲遊戲聯合實驗室」;2個月後,華為進一步聯合國內遊戲引擎公司Cocos,發布了雲遊戲平臺。

華為也不是唯一一家垂涎雲遊戲的國內巨頭。

據「甲子光年」獨家消息,阿里正在尋找可收購、投資或者合作的雲遊戲標的;且經過一段時間的內部調整,雲遊戲業務的牽頭方最終由阿里雲智能事業群轉為阿里大文娛事業部;在投資和合作上,將更偏好產業鏈下遊。

「甲子光年」也獲悉,從2019年開始布局遊戲,並成為原三七互娛旗下上海墨鵾遊戲控股方的字節跳動內部也在考慮雲遊戲的機會。

據百度內部消息,百度在提供軟硬體的雲遊戲解決方案,不過目前尚未成熟至標準化產品。

騰訊方面,自2019年2月發布雲遊戲平臺「騰訊即玩」,3月開始測試「START雲遊戲」後,新動作不多。但在騰訊招聘網站上輸入「雲遊戲」,可看到從上遊的雲服務、虛擬化技術、引擎到下遊的遊戲內容和分發,每一個環節騰訊都在發力。

儘管參與雲遊戲的公司眾多,但市場上對雲遊戲的前景並不看好,這種負面評價在去年11月Google旗下的雲遊戲服務平臺「Stadia」正式上線後達到頂峰。

為什麼在雲遊戲仍面臨諸多質疑和挑戰的情形下,巨頭依然紛紛下水?而其中,原本業務與遊戲最不搭邊的華為動作尤其迅速。

雲遊戲會給華為帶來什麼?

1.華為雲遊戲的圈地運動

我們先來解讀一下此次華為鯤鵬雲遊戲解決方案2.0的具體內容,共涉及五大升級:

一是升級鯤鵬雲遊戲的渲染方案——提供華為自主設計的GPU渲染方案,提升雲遊戲的玩家體驗,降低雲遊戲的渲染成本。

二是提供更全面的算力升級,基於華為第三代鯤鵬伺服器,提供高達128核物理核心的超強算力,提高雲遊戲並發密度高達三倍,提供更高性價比的基礎設施。

三是支持5G+邊緣雲的部署。通過雲遊戲渲染用戶最近的邊緣雲部署,結合5G高速網絡終端接入,降低玩家接入延時;就近接入的邊緣站點可以降低網絡成本。

四是提供全球化一站式雲遊戲平臺部署能力。目前在國內已實現華北、華南和華東等地的部署,在Q2也將陸續開發香港、新加坡等亞太節點,助力中資遊戲出海。

五是將在下半年提供基於鯤鵬雲遊戲架構的雲VR方案,無需本地渲染,隨時接入VR遊戲。

簡單來說,這次五大升級其實就是傳遞了一個訊息:華為雲在持續打磨雲遊戲技術,降低B端成本,提高C端遊戲體驗。

在基礎技術能力之外,華為雲近兩年在雲遊戲上的發力還表現在持續構建雲遊戲生態,不遺餘力地「拉攏人心」。

本次華為雲與三七互娛合作發布的《永恆紀元》就是生態合作的產物之一,該遊戲基於鯤鵬雲服務進行開發,所有數據均儲存在華為雲提供的伺服器上的。

接近三七互娛的人士告訴「甲子光年」,3個月前,華為雲就曾派出專家和三七互娛組成雲遊戲小組,三七互娛負責遊戲研發,華為雲負責提供上雲的技術保障。

華為雲遊戲此前的生態動作還包括:

與上遊的IP廠商ARM合作,在2019年1月開始公測基於自研ARM晶片的雲手機服務;

與下遊的遊戲製作方網易雷火工作室合作,於2019年6月成立華為&網易5G雲遊戲聯合實驗室。

到2019年8月,Cocos發布了採用華為鯤鵬晶片和泰山伺服器架構的雲遊戲&小遊戲混合技術方案,支持使用任意引擎的所有手遊雲化部署。

2019年下半年,華為雲參與5G雲遊戲產業聯盟,並與久澤、遊族、三七互娛等遊戲產業鏈的公司達成戰略合作,華為雲提供基礎設施和技術支持;

到2020年3月,華為雲遊戲一氣推出多個進展:

一是正式發布了鯤鵬雲手機。簡單來說,鯤鵬雲手機=雲伺服器+Android OS,本質是將手機上的應用轉移到雲上的虛擬手機來運行,這能減少手機、個人電腦等遊戲終端的計算量,從而降低大型遊戲對C端消費者的設備要求。

二是發布雲遊戲解決方案2.0版本,並聯手國內頂尖遊戲公司三七互娛發布雲遊戲《永恆紀元》。

三是與遊戲運營平臺遊族網絡(002174,股吧)合作,上線基於鯤鵬解決方案的遊族雲遊戲平臺。

梳理完華為的雲遊戲時間線,可以看出華為布局雲遊戲的策略——搶佔先機、高舉高打、構建生態;且按華為目前的表態,他們會堅持自己to B,合作夥伴to C,即華為提供基礎設施的底層技術,同時向上下遊擴展,扶持華為原本欠缺的能力,形成產業鏈。

華為云云遊戲總經理聶凱旋曾公開表示,華為雲本身更傾向做to B,「希望在雲遊戲領域扮演最強的整體技術解決方案服務商,包括基礎的雲服務和技術支持,以及上層管理系統、音視頻編碼、流化和網絡傳輸優化等」;而網易、Cocos、三七互娛等華為雲的客戶與合作夥伴,會直接to C。

接近華為&網易實驗室的人士曾告訴「甲子光年」二者的合作分工情況如下:華為為網易提供基站和伺服器,並提供了一個5G環境的機房,模擬5G條件下的雲遊戲;而網易需要做的是把原本的遊戲版本變成雲遊戲版本,依舊to C。這也和三七互娛方面提到的合作分工細節沒有太大差異。

策略鮮明、目標清晰的華為雲遊戲業務正穩步擴張自身版圖,背後的的意圖和戰略意義是什麼?

2.做大蛋糕的理由

親自做蛋糕,是為了做好蛋糕之時,能分得最大的一份。

首先,華為雲作為國內幾大雲廠商之一,並沒有先發優勢。英國調研機構Canalys近日發布了2019年Q4中國公共雲服務市場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第四季度,阿里雲排名第一,市場份額環比上漲至46.4%,騰訊雲市場份額為18%,百度雲份額為8.8%,而華為雲屬於「Others」。

所以華為雲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公有雲業務突破場景,雲遊戲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雖然雲遊戲行業目前還處於非常早期,但據分析預測,隨著5G的到來,雲遊戲有可能成為千億市場。

第二,拋開「雲」來看,遊戲本身就是令人垂涎的多金領域。

從2017年的數據可以看出,我國遊戲市場規模達到了275.47億美元,而這個數字還是在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4000美元的基礎上產生的。

360創始人周鴻禕也曾公開表示過對遊戲業務的羨慕:「我也學著去做網路遊戲。因為這種庸俗的錢我也要掙。我們算過它比販毒的利潤還高,但又沒有販毒的風險。」這同樣可以用來表達華為對於遊戲的看法:眼饞但吃不到。

同時,華為已經嘗到了to C的甜頭。

從2018年財報可以看出,消費者業務已佔其總收入的48.4%;增速為45.1%,遠超企業業務23.8%和運營商業務-1.3%的增速。

2003年7月,華為成立手機業務部,僅僅十年之後,2013年Q3華為出貨量就達到了1270萬部,以4.8%的市場份額躋身全球第三。

去年5月,美國正式制裁華為,民眾將愛國情緒通過「購買華為手機」的形式宣洩。2019年Q2,華為手機出貨量位於全球第二,比2018年同期增長了8.3%。

手機業務還為華為帶來了空前的知名度,讓這家曾經低調的ICT基礎設施提供商,被大眾熟知,品牌價值提升。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雲遊戲關係著華為重押的領域——5G。

華為作為5G的主要建設者,自然要把與5G配套的相關內容炒熱。C端可感知的4G到5G最直接的變化就是「網速變快了」,而雲遊戲從2009年出現至今沒有普及的主要原因也是「網速不夠,延遲無法解決」。炒熱雲遊戲,可以提高大眾對於5G的期待值和接受度。

同時,生態方面,和華為一起投入雲遊戲的兄弟們,也極力想促成這個市場。

三七互娛集團副總裁朱懷敏在3月18日直播中表示,雲遊戲的體驗最基礎的就是流暢度,這又和網絡的流暢度、雲端的性能這兩個因素有關,華為有能力同時實現這兩個條件。

ARM也有自己的野心,雲手遊可以更好地發揮ARM架構功耗低的優勢,而性能較差的缺點也會被隱藏。如果雲遊戲爆發,那戰勝X86架構或許指日可待。

不管是兄弟,還是巨頭,想要在未來分得更大塊的蛋糕,就要從現在開始做蛋糕。

3.該動的都動了

垂涎雲遊戲的,不止華為一家。

這裡我們暫且不談國外巨頭的雲遊戲布局,因為國內外遊戲市場結構不同,國外50%是主機市場,而國內遊戲產業結構則是以手遊為主。情況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聚焦國內,真正有能力像華為一樣在整個產業鏈布局的,其實並不多,盤一盤,只有阿里、騰訊、百度,他們除了是網際網路巨頭,更重要的身份是都是雲廠商。

「雲廠商來做雲遊戲的平臺商更合適。」遊戲引擎公司Layabox合伙人李明認為,雲廠商入局除了因其有野心,也是因其有能力。

第一,他們有現成的資源。已有大量的雲架構,只需要把雲遊戲的機制加到模塊裡,成為整個雲對外銷售的其中一個功能就可以。即使現在雲遊戲尚未爆發,資源也可以給別的業務使用,並不浪費。

第二,他們有資金和生態能力,不需要親力親為就可以走到更靠前的位置。

第三,他們有更強的底層技術能力,比如多元算力、高性能晶片和處理器等,可以持續升級雲端和邊緣端的能力。

各巨頭作為雲廠商,所提供的底層服務差不多,比如雲能力、伺服器資源、虛擬化技術、生態能力等,但具體的內部團隊安排卻不盡相同。

騰訊作為遊戲發家的巨頭,入局雲遊戲屬於情理之中。在2019年2月和11月騰訊分別上線了「即玩」和「START」兩個產品,前者是雲遊戲平臺,後者是雲遊戲內容入口。接近騰訊的人士透露,START雖然由IEG(騰訊互娛事業群)負責,但是用了很多TEG(技術工程事業群)的技術和支持。

在騰訊招聘官網,輸入「雲遊戲」,可以發現騰訊從雲服務、虛擬化技術、引擎到雲遊戲內容研發和分發,騰訊已然在全面布局中。

除此之外,招聘信息中還有值得注意的幾點:

一是騰訊在開發iOS版本的雲遊戲。此前,國內大部分雲遊戲是基於ARM架構的安卓雲遊戲、Windows版本的PC遊戲和大屏雲遊戲,iOS玩家幾乎被拋棄,但以遊戲《王者榮耀》為例,其iOS玩家大約佔了一半。iOS版本是不能拋棄的肥肉。

二是騰訊的雲遊戲相關業務,內部至少有三個團隊參與:IEG之下的即玩、START兩組人馬,CSIG(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也切入其中。

接近騰訊的人士告訴「甲子光年」,騰訊有在2020年推出雲遊戲掌機的計劃,目前正在研發初期,這是未來打通商業閉環的產品之一。

再看從手遊時代就一直想擠入遊戲世界的阿里,雖然做雲遊戲的動作慢了點,但已經開始:2019年的阿里雲棲大會,發布了阿里雲商業化雲遊戲解決方案,主要是提供邊緣計算、GPU等底層技術。雖然沒有太多具體與雲遊戲結合的實質性進展,但其意義是告訴大家:「我們開始做雲遊戲啦!」

而從阿里的招聘官網上可以推測,阿里雲遊戲的團隊正在組建的初期階段。

並且,這份招聘信息還隱藏著一個重要線索:阿里雲遊戲團隊,歸屬於阿里文娛,而非從屬於去年在雲棲大會上發布雲遊戲消息的阿里雲。

接近阿里的人士透露,這也是阿里做雲遊戲慢於其他巨頭的原因——集團內部一直在討論,雲遊戲是雲業務還是文娛業務。

據「甲子光年」獨家消息,阿里現在還處在尋找雲遊戲切入點的階段,並且,對合適的項目,阿里集團願意進行收購、投資或展開業務合作。

百度也在2019年成立了雲遊戲團隊,其客戶也是下遊的遊戲內容研發方。接近百度的人士透露:「因為不是標準化的產品,目前是case by case來談。」

目前來看,所有蠢蠢欲動中的巨頭玩家中,華為動作最頻繁。各家之所以行動方向、速度和策略有差異,源自其不同的基因和戰略意圖,這可能會帶來不同的生態效應。

華為除了是雲廠商,還是通信廠商和終端廠商——通信業務上,華為擁有核心的網絡技術,包括網絡優化、弱網環境下網絡傳輸、網絡加速,並且其5G基站和雲計算中心正在加速建設中,通信能力是雲遊戲基礎設施的關鍵之一;終端業務上,手機是重要的遊戲終端之一,作為如今出貨量全球前二的手機廠商,華為做雲遊戲還與下遊終端業務有協同性;與騰訊不同,華為重度缺乏遊戲下遊的相關能力,這逼迫著華為不得不更開放。

也正是因華為對帶動5G和網絡技術產業鏈的巨大企圖,使得華為在一票巨頭中,最有發展雲遊戲的決心,與上下遊合作夥伴的利益更一致。

騰訊本身是國內最大的遊戲發行商和遊戲製作商之一,有非常豐富的遊戲流量和內容資源。

一方面,這有利於騰訊自身形成業務閉環;但另一方面,騰訊如果做雲遊戲,生態開放性上可能不如華為,一些體量大的競爭者與騰訊的生態不相容,比如網易對於使用騰訊雲作為其雲遊戲的基礎設施就會更謹慎,網易目前雲遊戲的合作方是電信和華為。

阿里的特點是公有雲市場份額最大,但這不一定會促使他們發力雲遊戲。阿里雲本身已積累了3大優勢領域——政務、金融、電商,其他方向在一定時間內不會是阿里雲的最重點,這可能間接導致雲遊戲在阿里雲的戰略地位不高,也導致了雲棲大會至今半年後,阿里文娛開始挑頭雲遊戲業務。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後起之秀是字節跳動,雖然字節跳動尚未公開宣布雲遊戲的相關動作,但從2019年開始,字節跳動步步布局遊戲,動作包括在去年3月,控股了原三七互娛旗下的墨鵾遊戲;在去年6月,啟動了針對重度遊戲開發的「綠洲計劃」。去年10月校招開啟後,字節跳動的內推招聘信息中,有諸多遊戲相關崗位,涉及研發、產品、設計、市場、運營等幾乎所有類型。字節在今時今刻入局遊戲,其本身的強項AI和時代趨勢雲計算,都有可能成為遊戲業務的重要因素。

群雄割據,不同的站位,決定了不同的「進攻姿勢」和「蓄力程度」,相同的一點是,面對雲遊戲,該動的都動起來了。

4.挑戰重重的險地

然而,玩家聚頭的熱鬧場面依然難掩雲遊戲飽受爭議的事實,尤其是在2019年11月Google的STADIA平臺上線之後,由於其表現低於玩家預期,市場對於雲遊戲的負面評價達到了頂峰。

從用戶反饋看,知乎上「雲遊戲什麼時候會成為主流?」問題下的447個回答中,超過80%的回答都在表達:問題太多,雲遊戲不可能成為主流。

雲遊戲的挑戰主要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最重要的制約是客觀技術難度。5G網速變快時延變短,但時延依舊存在,對於硬核遊戲來說仍然是致命的制約;其次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可能要在各地部署計算中心,短期內無法實現;而複雜度高的遊戲運算,也會對伺服器提出更高的要求……諸如此類,技術瓶頸重巒疊嶂。

其次,成本居高不下。這個成本是指B端成本,包括帶寬成本、建設投入、研發成本、資源消耗、運營成本等。作為雲廠商,需要打磨更好的技術自然需要更多的投入,包括人力成本和資源成本;這些成本轉化為帶寬成本、運營成本等,緊接著轉加到如Cocos等引擎商、三七互娛等遊戲內容研發方這類雲廠商客戶的身上。

同時,盈利模式尚未明晰。雲遊戲究竟如何盈利?和目前的遊戲市場相似,還是會有改變?是買斷、訂閱、內購還是做試玩?不同參與者對盈利模式都有不同看法,業內尚未形成統一認知。

成本和盈利模式都還在摸索中,這就導致「目前商業上無法形成閉環」,華為雲聶凱旋也在發布2.0計劃時坦然承認這一點。

最後,下遊內容製作方面臨投資不足的困難。目前雲遊戲內容研發普遍是將原有遊戲改成雲遊戲版本,但事實上,遊戲形式的變革需要新的遊戲內容做支撐。「在換代時,遊戲內容的成功概率只有3%~5%,」Cocos王哲表示,由於目前投資不足,導致新遊戲的總量較少,未來能大獲成功的雲遊戲數量可能會更少,這並不利於雲遊戲生態的發展。

一系列制約讓最終的買單方——遊戲玩家——不肯掏錢。

雲遊戲是個險地。

但為什麼如此險地,還對華為等巨頭有吸引力?

第一,以上問題正在被逐漸解決。除上文提到的華為的技術升級,騰訊也在優化代碼、與騰訊雲做彈性負載,加速解決技術瓶頸。

第二,5G基礎設施正在落地,急需下遊應用場景的完善,而雲遊戲是5G to C場景中想像空間巨大的應用;且發展雲遊戲可以帶動產業鏈,如AR、VR應用,遊戲硬體革新等,進一步拓展了市場空間。

第三,雲遊戲形態疊加終端變化,本身也可能模糊遊戲、電影等文娛產品類型的界限,創造一個更大的融合市場。

在新興通信、網絡科技帶來的消費市場變革中,娛樂、遊戲業是盈利機會最多的行業之一。

再講遠一點,雲遊戲的基礎設施本質上是雲計算能力的便攜化、移動化,打造「隨身大算力」,其應用場景也不限於遊戲和娛樂。

回到華為布局雲遊戲的意圖,縱覽如今華為的全局業務,華泰證券(601688,股吧)計算機行業首席分析師謝春生有一個「三條邏輯」的概括:1)中國自主IT底層架構和生態體系的建立,2)5G技術在各行業應用的落地,3)華為產業鏈的崛起。這三條邏輯相互交叉、相互促進、彼此影響。雲遊戲作為5G技術的落地應用,很好詮釋了這些業務間的相互促進,它既能帶動上遊伺服器、晶片、網絡傳輸的IT底層建設,又連接著下遊的消費市場,中間的長長產業鏈,還包含著新的分發渠道等局面未定的機會。

風起於青萍之末,今天的微小起點,很可能成為下一次大變的契機。

END.

|期精選 |

-科技產業-三年磨一劍,釘向小學生寒冬融資Plan B:風險貸款在中國智慧社區不「智慧」:疫情刺激下的換代機會高光之下,SaaS真迎來利好了嗎?機器人在武漢「火神山速度」背後的2萬億市場

疫情當頭融資難:熬過去,活下來降薪、調業務、SOHO……2020,他們這樣開工雲開工第一天,視頻會議哪家強?

肺炎前線的科技公司科技公司闖年關騰訊、華為齊發力,協同辦公新變局從《華為的冬天》到AI的冬天BAT引爆CRMSaaS公司做PaaS:過去了就厲害,過不去就死為什麼說中國To B時代終於來了?

-科創板-科創板AI第一股,和它背後的視覺新機會科創板,一瓶AI的卸妝水?衝刺科創板,從價值創造到價值經營科創板,野心與決心

-科技人文-兼職「車模」,橫店群演的AI新工作科技戰「疫」,各地答卷哪家強?被嚴重低估的威脅:全球變暖封城28天,武漢創業者的自救與覺醒千山萬阻復工難疫情當頭融資難:熬過去,活下來大航天時代備忘錄

時代呼喚數學家黑產攻防者們天才滅絕紀元流浪地球,宇宙鄉愁那些標數據的人

-甲小姐對話-對話陳天石:通往偉大晶片公司的賽程很長對話藍馳陳維廣:投資無新事

對話艾渝:再做一個1000億對話蘇萌:十年回看,別走太快,走遠些對話李志飛:心中要有一把尺對話特倫斯:進化比你聰明對話陳天石:AI晶片市場廣闊,寒武紀朋友遍天下對話矽谷投資人張璐:to B投資之道

-2019甲子引力-【年度紀錄片正片】縱身一躍:科技突圍

工信部單立坡:「偉大是被逼出來的」

25個判斷,談中國科技產業趨勢

【主題報告】花開百業,科技突圍甲子20、光年20、科技捕手2019年度榜單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甲子光年。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何一華 HN110)

相關焦點

  • 華為雲張宇昕:華為雲多元新架構,引領企業創新升級
    今天,在HUAWEI CONNECT 2019期間,華為雲CTO張宇昕在華為雲峰會上發表《華為雲多元新架構,引領企業創新升級》的主題演講。他表示,隨著雲、AI、5G、IoT等新技術的興起,世界正在進入萬物互聯的智能時代。
  • |甲子光年
    3月25日,騰訊雲對外公布消息,新希望與騰訊共同出資成立新騰數致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並透露合資公司將作為騰訊雲和新希望落地農業網際網路、智慧城鄉和數字政府等重大項目的實體單位。外界解讀,這顯示了騰訊布局農業網際網路的野心。在此之前,阿里也曾牽手中化、北大荒等農業公司,入局數字農業。
  • 政企上雲難關重重,不知路在何方?華為預製模塊化方案四招來破解!
    「雲時代」的來臨,標誌著高性能雲計算應用水平已經成為城市科研實力乃至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之一,青島市即墨區政府重點關注傳統優勢的產業轉型升級及新興產業的戰略性發展壯大,即墨區政府助力政企上雲迫在眉睫。
  • 機器人在武漢 | 甲子光年
    據「甲子光年」不完全統計,已有十多家公司計劃在武漢投入更多機器人救急。擎朗科技某市場部員工告訴「甲子光年」,春節期間微信工作群裡,每天早上要爬兩千多條信息,每時每刻還在不停更新。某投資人對「甲子光年」談到,一些服務機器人廠商可能還是在「賠本賺吆喝」;疫情在短期內打開了新渠道也傷害了原有的市場——疫情刺激了醫院、防疫站、隔離點、社區等對機器人的需求,也打擊了在酒店、餐飲、商場等市場。
  • 華為區塊鏈策略曝光:構建雲+網絡+終端的解決方案
    區塊鏈也許會誕生創新新市場或許將重構和優化現有市場,比如房屋租賃是中心化的,未來也許是每個人把自己的房屋信息放在鏈上,形成一種p2p的去中心化模式。基於這四個自問自答,我們看到了區塊鏈的前景。我們得出了自己的判斷:區塊鏈行業應用將加速推進,從數字貨幣向金融和社會各領域滲透擴散。第二個選擇是做什麼?聯盟鏈or公有鏈?
  • 艾科朗克完成5000萬A輪融資,甲子光年擔任獨家財務顧問
    「此次融資過程中,甲子光年投行團隊的出色表現和專業能力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做了大量的行業研究,充分展現和傳遞了公司的核心價值;同時深入參與到交易談判的各個環節,提供了非常細緻和全面的服務。期待甲子光年投行團隊能夠以其專業服務能力幫助更多優秀創業者持續創造價值。」
  • |甲子光年
    不過,一些新因素——註冊制改革、產業轉型關口以及疫情的長期影響,正在預示著併購的回暖趨勢。「甲子光年」投行服務部董事總經理李明達表示,有一批科創板上市公司,上市之後吸附了很多現金流,但其業務收入以及利潤並不足以支撐市值,這些公司也會考慮併購。
  • 智齒科技榮獲甲子光年「2019中國最具商業潛力20家科技Cool Vendor」
    智齒科技榮獲甲子光年「2019中國最具商業潛力20家科技Cool Vendor」 2019年11月13日 20:43作者:網絡編輯:宏偉   2019
  • 柔性時代會到來,但時代裡難有柔宇|甲子光年
    「甲子光年」通過拆解柔宇招股書,訪問多位面板行業從業者和投資人,試圖走進柔宇迷霧。1.上市即自救:賒帳開發產品,產品卻賣不出去按照發行方案中擬發行新股佔比不超過25%計算,柔宇本次發行如果順利進行,其初始市值將達到577.36億元人民幣。
  • 2020甲子引力:命運與共,大道不孤|甲子光年
    特別是今年,數字經濟為我國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防控作出了重要貢獻,以數位技術為基礎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異軍突起,成為對衝經濟下行壓力的「穩定器」,展現出強大的抗衝擊能力和發展韌性。可以預見,數字經濟將開啟新一輪經濟周期,成為後疫情時期經濟復甦的引擎。
  • |甲子光年
    然而,這一跟人工智慧概念幾乎同時期誕生的智能決策理念,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只能在遊戲中展示和應用。當人工智慧發展到今天,大眾對智能決策的期待早已不是局限在虛幻的遊戲世界,而是如何在真實環境中解決問題。「我們更願意說『智能決策』,而不是『決策智能』,就是希望強調自主決策能力的應用。」秦熔均對「甲子光年」表示。
  • 華為雲廣告12城現身,如何用天時地利人和打響「普惠AI」?
    後來和華為的朋友聊天才知道,近期華為雲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成都、武漢、廈門、重慶、西安、杭州、南京、濟南等12個城市的機場,在上海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多個地鐵站,均投放了這則新廣告。在上海地鐵站的廣告畫面更加豐富,漂浮的人們,以格紋襯衫、Polo衫、雙肩包、筆記本電腦、耳機、眼鏡、文檔點綴其中,更加強化了開發者的形象;而AR眼鏡、無人機、遊戲手柄等智能元素的加入,則展示了「讓未來充滿AI」具象願景。
  • 華為雲瑤光,為什麼被稱下一代雲作業系統?
    11月14日,「華為雲城市峰會2019」走進武漢。每一站華為雲城市峰會都有很多亮點,武漢也不例外,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莫過於華為雲新一代雲作業系統——瑤光(Alkaid)智慧雲腦正式投入商用。據悉,華為消費者雲業務、華為公司內部IT業務,以及一些友好客戶已率先應用。自今年華為全聯接大會正式發布以來,華為雲業務落地進程不斷加快。
  • 獵戶星空入選甲子光年「2020中國最具商業潛力機器人企業」榜單
    2020「甲子引力」大會於2020年11月14日在北京·富力萬麗酒店重磅開啟,大會現場,甲子光年評選出了「數據智能」、「企業服務」、「機器人」三大領域榜單,旨在表彰擁有核心技術實力、積極推動科技賦能行業優秀科技企業。
  • 華為雲發布新型分布式資料庫Taurus,7倍性能提升!
    YTr中文科技資訊  Taurus 是華為雲自研的最新一代雲原生分布式資料庫,完全兼容 MySQL 8.0,採用計算與存儲分離、日誌即數據的架構設計,支持1寫15讀,性能達到原生 MySQL 的7倍。此外,Taurus 是構建在共享分布式存儲上,存儲空間最高達128T,能跨 AZ 部署。
  • |甲子光年
    長期關注氫燃料電池的專家徐明告訴「甲子光年」,在2018年之前,國內從事氫燃料電池的企業只有不足百家,而到了2018年下半年,公司數量加了個「0」,「但我並不認為這麼多的企業都具有相應深厚的技術和產品儲備。」在2019年上半年,這種趨勢更加明顯。
  • 降本增效的背後:華為雲瑤光數位化經營實戰
    華為雲瑤光(Alkaid)作為面向雲、AI、5G時代的分布式雲作業系統,承載未來「分布式、確定性、多維智慧」的雲,致力於打造「極優、極簡」的雲上體驗。伴隨華為雲持續的規模擴展及服務種類創新,必須通過底層全鏈路的數位化,才能進一步優化經營水平實現降本增效。
  • 甲子光年「2020中國最具商業潛力機器人企業」榜單揭曉!獵戶星空入選
    2020「甲子引力」大會於2020年11月14日在北京·富力萬麗酒店重磅開啟,大會現場,甲子光年評選出了「數據智能」、「企業服務」、「機器人」三大領域榜單,旨在表彰擁有核心技術實力、積極推動科技賦能行業優秀科技企業。
  • 華為分布式雲存儲VCN3000開啟監控大數據時代
    華為分布式雲存儲VCN3000採用分布式架構+計算存儲節點的方式,允許所有存儲節點並行訪問整個系統中的任何文件,且可以實現並發讀寫,相當於多個人幹一個活,讀寫效率遠遠優於傳統IPSAN存儲;當設備容量增加時,性能可隨容量線性增長,性能無瓶頸。類似於新一代動車組,每個具有獨立動力的車廂相當於一個節點,可按需動態增加、運力可隨動車車廂的增加線性擴展,效率是傳統方式的幾倍。
  • |甲子光年
    城市智能化將從傳統的「智慧城市」向「AI CITY」升級進化文 | 丹甫編輯 | 甲小姐在12月15日「甲子光年」所發布的《7年了,為什麼智慧城市還不智慧?》一文中,我們剖析了智慧城市發展中的問題與困境:從2013年國家推出第一批智慧城市試點算起,至今已有7年多。